书城亲子家教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
13025900000022

第22章 友谊无价,交往有度,教孩子社交守规矩(1)

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班级活动时,大家都在抢着玩球,只有一个孩子在一边独自待着。他想去玩,但是却不敢和其他孩子说,也不敢和大家一起抢。就这样,他等待着球能自动“送”上门来。

结果,球总是在其他孩子的脚下跑来跑去,从没跑到他脚下来过。

这个孩子终于等不及了,大哭起来,闹着再也不玩了。整个活动中,他躲在角落里,一步都没移动过。无论老师怎样鼓励或者“威胁”都不管用。

这孩子之所以有如此表现,就是因为他缺乏交往的能力。

孩子如果缺乏交往能力,就显得不合群,喜欢独处,不喜欢与人合作;不喜欢向人家打招呼;胆子特别小,不敢与人争论、抢夺;事事不求人,意图靠自己解决(结果总是解决不了问题);难以适应群体生活,不喜欢结交新朋友。

积极与他人交往,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十分重要的。而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可是面对一些孩子交往能力的不足,我们需要采取哪些补救措施呢?

1. 我们需要加强孩子与人交往的欲望

有些孩子不擅长与人交往,是因为他们不想与人交往,认为没有与人交往的必要。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就必须加强孩子与人交往的欲望。比如,孩子遇到难题,做家长的不再像以前那样主动询问他,或直接替他把问题解决了,而要把与人交往当作鼓励、夸奖孩子的一个手段。

一位妈妈为了加强孩子与人交往的欲望,就专门给孩子订了一本小册子。如果孩子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并且表现好,就在上面画小红花、红五星,同时写明原因:“因迷路主动向老爷爷问路。”如果发现孩子没有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比如见人不打招呼,就打个大大的“×”号,并写上原因。

为了鼓励孩子与人交往,这位妈妈还不时地与孩子一起总结,比如说迷路时主动问路的好处;见人不打招呼,对方会给什么负面评价等。然后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当孩子意识到与人交往的好处时,自然会萌发积极与人交往的欲望。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和老师就必须加强孩子与人交往的欲望。

人际交往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据重要因素,尤其是“关键期”——孩子的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远,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培养孩子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

2. 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家庭是孩子培养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之一。平时家长经常会有同事、亲友来做客,孩子的朋友也有可能经常来玩,或者老师来家访。

此时,家长不能摆出“长者尊严”的面孔教育孩子,不能说“大人在说正事,你小孩子家家的,一边待着去”或“大人在说话,小孩子少插嘴”之类的,而是应该有选择地让孩子在一边旁听,或者让他们端茶倒水,在耳濡目染和实际行动中,学习与人交往的礼仪与技巧。

3. 鼓励孩子走出去

交往技能只有在与人交往的实践中才能学会。所以,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开拓生活空间,鼓励孩子走出家门,结识新朋友。心理学家指出,同伴对指导或者训练孩子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具有特殊作用。因为这种技能,以孩子当时的智商与阅历,是无法在成年人那里学到的。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结交新同学、新伙伴,比如让孩子去找伙伴玩,带孩子参加一些同龄人的活动与组织。

此外,多让孩子接触陌生人并且学会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也非常重要。因为有时孩子可以在家人、朋友面前谈笑风生,却在陌生人面前唯唯诺诺。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地方,指导孩子与陌生人(可以先从家长熟识、孩子陌生的人练习起)打招呼、交流。当孩子接触的人多了,自然就能无师自通,培养出优异的交往技能。

4. 教给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

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协商、合作等,需要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孩子与人交往时,肯定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此时家长应该放下架子,主动与孩子沟通,甚至给孩子支招。经过这一事件,孩子以后就会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问题。

如果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孩子的人际交往,孩子可能会因此走很多弯路而家长却一无所知。

此外,家长还可以利用各种场合,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礼节。比如做客前,告诉孩子拜访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他的家庭成员、怎么称呼;提出一些做客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如拜访时主动与客人家里的成员打招呼,未经允许不能乱拿人家的东西等。

5.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

性格好的人,容易交到朋友,也能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相反,如果性格不好,尤其是非常霸道、轻率任性的性格,就很让人厌恶,不愿与其交往。

所以,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热情大方、谦虚有礼、互相帮助、开朗大度的性格,注意纠正孩子自私、蛮横、骄傲、自大等不良性格。

6. 家长的身教非常重要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的身教更有意义。因为语言是空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有时孩子很难感受到。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家长除了要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试想,如果父母本身就很少与朋友来往,孩子怎么可能体会得到朋友的重要?如果父母本身就慷慨大方,孩子自然也会学着与人分享;如果父母经常打架吵闹,孩子可能就容易冲动粗暴。

所以家长要注意时刻检查自己的教养方式与态度,避免因自身行为方式的偏差影响到孩子的性格,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甚至令他们缺乏交往能力。

通常,父母只能伴随孩子一时,朋友却能相伴一世。因此,家长和老师极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言传身教地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帮助孩子积极投身于社会,结识新的朋友。

父母心语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也是衡量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标志。现在的孩子,要想在未来社会中出类拔萃、有所作为,就必须从眼下开始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朋友多了路好走

如果你对刚理完发的孩子说:“什么发型,难看死了!”青春期子女的反应多半是鼻孔里冷冷地一声:“哼!”潜台词是:“你懂什么!”不过,如果这句话是出自同学之口,那可就不得了,他很可能会把费了好大的劲理成的心爱发型弄乱重来。

“一起去公园转转吧!”节假日里,父母好不容易安排妥当一次充满温馨的出游,可孩子的反应已远远不再是童年时的欢呼雀跃,取而代之的那份勉强与拖拉倒像是你让他去拔牙:“非得我也去吗?”更有甚者,干脆一口拒绝:“不行,我和同学还有事呢。”后来你才得知,所谓“有事”不过是陪同学或朋友去商场挑一张音碟而已。

为了孩子的生日,父母亲转了无数商场,跑得腿脚发软,精心挑选了合体的衣服作为礼物(当然是父母认为既漂亮又大方的),可是孩子完全不领情;更让父母伤透心的是,在甜言蜜语向你争取到生日聚会的赞助以后,名单中却没有你的位置……

如果你已经有了上述类似的经验,切莫气愤伤心,因为你并不孤独,有许多家长与你一样有着共同的感受;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机会”,也别太早得意,因为恐怕你在劫难逃。在子女的青春期内,这是一道少不了的风景线。不必埋怨孩子“没良心”“不懂事”,更不用怀疑自己什么地方没有尽职以致孩子疏远了你。就如同孩子在三四岁时,曾有一段什么都要“我自己来”一样,这是又一次生命的飞跃。心理学家对此有个十分贴切的称呼:心理“断乳期”。身为父母者都知道,无论是母乳还是牛奶喂养,婴儿断奶后的营养非同小可。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类等样样都少不得,因为这些将替代母乳和牛奶供给孩子身体发育所必需的一切,几乎所有的家长对于孩子断奶后的营养问题都关心备至。从人的心理发展来说,青春期与婴儿断奶期十分相似,是一个心理“断乳期”。友谊就成了心理“断乳期”的食粮。

在童年时代,父母亲可以说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撑,不懂的事情问父母,不会做的事情找父母;是非的判断顺从父母,得失的取舍请教父母等等,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到了青春期,由于独立感和成熟感的出现,使得他们绝不愿意再像以往那样依赖于父母。不仅如此,他们还非常自觉和迫切地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但实际上,青春期的所谓独立和成熟依然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够真正保证他们应付生活中的复杂内容。这就形成了既不愿意依靠父母,又不能够真正独立的现象。于是,就像离开了母乳却不能离开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其他营养物质一样,同龄人的关系密切和突出了,并且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为同样的发展和变化,使得青春期的同龄人经历着同样的感受,体验着同样的需求,他们每个人都在完成着生活重心的转换——从依附性为主到独立性为主。这些共同的感受和需求使得同龄人之间形成了深深的“利益共同体”,他们一同经受“成长的烦恼”,一同品味“成长的欢欣”。顺理成章,他们彼此之间最情愿也最能够提供相互需要的支持,提供相互需要的帮助。于是,他们将朋友看得特别重要,他们对友谊无比忠诚。他们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为了彼此的利益,甚至顶撞家长。他们常说“我们同学都是这样说的”“人家都是这样穿衣服的”等等,在种种家长们看来没有道理甚至近乎荒唐的言行后面,实际上存在着一大堆的道理,那就是,同龄人的行为准则就是我的行为准则。

即使最溺爱孩子的父母,也不会盲目到让子女靠母乳或牛奶长大。对于青春期子女的交往和友谊,父母也应抱有同样理性的态度。友谊是他们心理“断乳期”的精神食粮,千万别加以剥夺或者进行阻碍,除非你想让孩子一辈子停留在童年。可以说,没有密切的同龄人关系,没有在一定程度上的与父母的疏离,孩子的青春期就是有缺憾的,他们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就是不完美的。如果你的孩子基本没有朋友,那绝对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你应当帮助他找到原因,补上这青春期的重要一课。

社会心理学常识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的,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那么请鼓励他去结交朋友,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会获得建立准确的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团体活动中体验自我价值。

家长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请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民主家庭氛围

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出性格平和的孩子,孩子才能平和地与别人交往,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好伙伴。让孩子在充分善良、宽松的环境中长大,保证他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品质,这是孩子成为受同学欢迎的人的基础。

2. 请不要对孩子的交往横加干涉

建议家长少发这样的议论:“你为什么要与某某来往?他……”首先,这是十分不公平的,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还未定型,随便地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太轻率了。其次,孩子选择朋友有他自己的标准,可能某个孩子确实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更可能具有你所不知道的某种可贵之处,而那正是你的孩子极为珍视和需要的:或许他们有共同的爱好——足球、集邮,或许他们在性格上互补——一个内向谨慎,一个开朗泼辣。另外,少男少女的友谊往往比成人纯洁得多,用成人世界中或多或少的功利甚至势利的经验来评判,本身是对他们美好情谊的亵渎。

3. 请不要让孩子有某些特权

让孩子多接触同龄的孩子,要给予他们发展独立性的自由,尽可能让孩子与邻里的孩子交往,要以平等的观念待人。并让他在穿衣、交通、玩耍、零花钱等方面与其他孩子一样,不要让孩子有某些特权。不要使自己的孩子产生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这样会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

4. 请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和赞赏他人的习惯

让孩子努力倾听和了解周围人的思想和感受,积极沟通情感。认真听完别人的讲话,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别人的个性、特长、信仰、习惯、爱好等均要尊重。要做到不侮辱别人,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并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培养他们多看别人长处、少看别人短处,向前望而不要向后看的习惯。在感受到他人优点的同时,还要提醒孩子赞扬他人的优点,只有真心实意的赞扬,才能在别人身上找到各种可贵的品质。

5. 请正确对待孩子交往中出现的冲突

中小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冲突和争执是很自然的,家长不应过多干预。要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通过独立解决冲突和争执,使他们学会协调、同情、忍让等处世技巧,这往往是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不到的。同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化解矛盾的责任心和能力,使孩子在调解冲突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倾听对方的陈述和观点,从而掌握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并学会判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争端,而不是采取被动或侵犯的方式,懂得必须照顾每一方、每个人的需要,使各方都在最小矛盾的情况下和平相处。

父母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