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你在,世界就在——林徽因诗传
13208700000037

第37章 倾我一生一世念(2)

从花纹的比例上看,原来的纹样细密如锦,给人的感觉非常安静,不像这次所印的那样浑圆粗大,被金和白搅得热闹嘈杂,在效果上有异常不同的表现。青绿两色都是中国的矿质颜料,它们调和相处,不黯也不跳;白色略带蜜黄,不太宽,也不突出。在另外一张彩画上看到,原来细致如少数民族边饰织纹的箍头两旁纹样,在比例上也被你们那里的艺人们在插图时放大了。总而言之,那张印样确是“走了样”的“和玺椀花结带”,与太和门中梁上同一格式的彩画相比,变得五彩缤纷,宾主不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聒噪喧腾,一片热闹而不知所云。从艺术效果上说,确是个失败的例子。

是什么造就这个女子,有如此机敏的洞察力,和过人的鉴赏力和文采?百炼成钢绕指柔。

她犹如一支烛火,哪怕燃到生命的最后,也还要举着那支熊熊红焰,明艳艳的,照亮周围的一切。

她又如花朵怒放,幽香四下里散去。

诗人艾青有两句流传甚广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用来形容晚年的林徽因,真是太贴切不过了。她和思成爱北京,是爱到骨子里,爱到血液中的。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面临着改造,她被任命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委员,梁思成被任命为副主任。她是何等的兴奋,以为一切的建筑活动,都能服从统一的计划,从而实现真正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

他们很快拿出方案,列出数条观点,其核心是,建议将中央行政中心设在月坛以西、公主坟以东,以完好地保存北京旧城的古建筑。

然而,他们的声音,多么微弱,如虫鸣深秋,很快无情地被秋风淹没。整个世界,一片砖瓦木石的碎裂声,他们眼睁睁看着一座座古建筑被拆除,一处处富有民族特色的王府和装满北京风味的四合院被铲平,那种滋味,如同把他们搁置在炭火上烧烤,又如同剥皮割肉。眼看着拥有五百年历史的古城墙,也将丧身在推土机之下,他们的心,在滴着血。

伟大的北京城墙,它的产生,它的变化,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沿革,充满了历史意义。它的朴实雄厚壁垒,宏丽嶙峋的城门楼、箭楼、角楼,也正是北京体形环境中不可分离的艺术构成部分。

——她和梁思成如此深情地写道,试图挽救这些人类瑰宝。然最终,他们的努力失败了。

梁从诫在纪念母亲的文章《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行笔至此,难抑悲愤,几度哽咽:

母亲几乎急疯了。她到处大声疾呼,苦苦哀求,甚至到了声泪俱下的程度。她和父亲深知,这城墙一旦被毁,就永远不能恢复,于是再三恳求下命令的人高抬贵手,刀下留城,从长计议。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城墙是封建帝王镇压人民对抗农民起义的象征,是“套在社会主义首都脖子上”的一条“锁链”,一定要推倒!又有人动员三轮车(如此落后的交通工具!)工人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控诉”城门、牌楼等等如何阻碍交通、酿成车祸,说什么“城墙欠下了血债”!

清风朗朗,不见神明。林徽因和梁思成如一叶孤帆,在汹涌的海浪中上颠下簸,举头仰望,四海苍茫。林徽因绝望地向天诘问:为什么经历了几百年沧桑,解放前夕还能从炮口下抢救出来的稀世古城,在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中反而要被毁弃呢?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橱里那么精心地保存起几块出土的残砖碎瓦,同时却又要亲手去把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的这处雄伟古建筑拆得片瓦不留呢?

无知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它对人类的伤害,有时是毁灭性的。北京古城那些宏丽的牌楼,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在历史的烟尘里呜咽。令人叹惋的是,这样的无知,今天仍在延续,张眼处,到处都在拆旧换新,我们脚下美丽的大地上,再难寻到稍微上了点古的建筑。当年林徽因的话,犹在耳边,振聋发聩:

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人类啊,你到什么时候才能清醒?

当林徽因的生命进入倒计时,艺术的焰火,成了支撑她再走一程的唯一的光。她接下了负责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弥座装饰浮雕的任务,梁思成和雕塑家刘开渠则主持纪念碑的整体设计。

病榻上,她参阅了世界各地、各时代的花草图案,反复对照、研究,画下数千张草图,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枚叶,她都要描绘上百次。梁从诫每从学校归家,都会看到相同的景象,他亲爱的妈妈床头,几乎每一张纸片上,都有妈妈灵感来时,匆匆勾勒出的某个图形。那些图形,像音符,如旋律,在纸上飞。

梁思成去莫斯科了,纪念碑设计的很多工作,便都落到林徽因头上。林徽因不以此为苦,反倒以此为乐,那是她终身醉心的艺术,她要为它献出最后一滴热血。

她和思成分居两地,彼此的挂念,只能通过书信来表达。北京的三月,还偶有雪花落下,彻骨清凉。她给思成写信,絮絮的,亲昵的,一如你我的家常:

思成:

……

我现在正在由以养病为任务的一桩事上考验自己,要求胜利完成这个任务,在胃口方面和睡眠方面都已得到非常好的成绩,胃口可以得到九十分,睡眠八十分。现在最难的是气管,气管影响痰和呼吸又影响心跳甚为复杂,气管能进步一切都还有把握,气管一坏,就前功尽废了。

我的工作现实限制在碑建会设计小组的问题,有时是把几个有限的人力拉在一起组织一下分配一下工作,技术方面讨论如云纹,如碑的顶部;有时讨论应如何集体向上级反映一些具体意见作一两种重要建议,今天就刚开了一次会有阮邱莫吴梁连我六人,前天已开过一次拟了一信稿呈郑副主任和薛秘书长的,今天阮将所拟稿带来又修正了一次今晚抄出大家签名明天可以发出……再冰小弟都曾回来,娘也好,一切勿念。

……

这封信写于1953年3月12日。隔几天,她又忍不住写下一封长信,依然是絮絮的家常。婚姻多年,寒暖共度,他们早已融入彼此的生命,成为最亲的亲人。

……

千言万语,化作一涓溪流,在彼此的心里,不倦地流:亲爱的人,你必得好好的,我亦会努力好好的。

纪念碑碑座的纹饰,林徽因最终决定采用唐代的风格。她认为,唐代雕塑吸收了南朝文化精致、细腻、华美的优点,又刚柔并济,浑厚中有灵巧,粗犷中有妩媚,豪放中有细腻,凝重中有轻盈。这种完满、和谐,能更好地表达人民对英雄的歌颂与怀念。

她和助手们反复推敲,最终选定三种花卉做碑座的装饰,一是牡丹,繁荣富强;二是荷花,洁白不染;三是菊花,坚贞不败。旁用橄榄枝环抱,形成了一个瑰丽的大花环。

这是她留在这世间的最后一件作品。

她之后,风沙几度,掩埋掉无数的人和事,她的大美,却如碑座上的荷,洁白如初,倾倒众生。

又是一年秋。北京的秋天,色彩最为炫丽。香山的红叶红了。街边的银杏,撑着一树金黄的花朵般的叶。一切的花草树木,充满稚气,又充满豪侈。

林徽因却不能在这个秋天雀跃了,她的病情急剧恶化,她不停地咳着喘着,白天连着夜的黑。这一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她还被推选为理事,筹办《建筑学报》。然《建筑学报》推出创刊号后,她就倒下了,成了一阙未完的歌。

1955年年初,林徽因住进了北京同仁医院。梁思成因旧病复发,也不得不住进去,夫妇二人的病房紧挨着。

梁思成的病势只要稍稍好转一点,他就会撑着去徽因的病房,坐在那里陪她。彼时的林徽因,已衰弱到说话也难,但她瘦得凹陷下去的眼睛,望向伴她一生的这个人,蓄满深情。病房里静静的,他们的眼神,交会缠绵在一起,从青春,到白头。记忆是繁密的一场花开,朵朵是一往情深,倾我一生一世念。

外面风雨呼啸,一场轰轰烈烈的批判运动,正拉开序幕,全国建筑界亦开始了对“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思想”的批判。病床上的林徽因,隐约听到风声如雷,雨声如注,她不要去争,她也无力去争了。

我自倾杯,君且随意。人生有时就是一场独饮独唱,几多无奈付东风。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想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动;一树花开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