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住对方姓名
姓名不仅是将自己与他人的存在予以区别的标志,不少人的名字还凝聚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由于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会重视和珍爱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希望别人能记住和尊重它。因此,当自己的名字被别人叫到时,就认为自己受到尊重,心里感到愉悦,对称呼自己的人怀有亲切感。古今中外,一些领导人、政治家和企业家对人的这种心情很了解,与人寒暄时不只说句“您好”,而是在“您好”前面或后面冠以对方名字,这样做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效应。我们对久别之后仍能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的人,总是感动万分、钦佩不已的原因,就在于此。
2.符合年龄身份
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等具体情况。对年长者称呼要热情、谦恭、尊重;对同辈则要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亲切友好,体现出坦诚;对年轻人要注意慈爱谦和,表达出喜爱和关心;对有较高职务或职称者,要称呼其职务或职称。总之,要讲究礼貌,既表达出对对方的真诚和尊重,又不卑不亢,切勿使用“喂”“哎”等来称呼人,同时也应力戒点头哈腰,满嘴恭维话。
3.有礼有节有序
在与多人打招呼时,如果群体中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或异性,就要注意称呼的顺序。一般来讲,应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识为宜。
称呼最能表达说话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体现着他的交往技巧。称呼兼顾长幼的差异,会使年长者觉得受了尊重,年轻人也心中坦然;如顺序颠倒,不但会使年长者不满,而且被称呼到的人也会感到窘迫。再者应注意尊重女性,在与一个同样年龄、身份的群体打招呼时,先称呼女性,会使对方感到你有较高的素养,从而乐于与你交往。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各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制约、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侧面共同决定着称呼的得体与否以及称呼得体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有依据称呼对象和交往场合等的具体情况,从多方面分析称呼对象的称呼需要,选择得体的称呼语,才能收到最理想的称呼效果。
寒暄得当
寒暄又叫打招呼,是人与人建立语言交流的方法之一,是交谈的润滑剂。
它能使朋友在某种场合心领意会,让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把单调的气氛活跃起来,为双方进一步攀谈架设友谊的桥梁。
1984年9月,中国与英国关于香港问题的第22轮会谈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始了。
中方代表周南和英方代表伊文思相遇并寒暄起来。
周南说:“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我记得大使先生是春天前来的,那么就经历了三个季节了:春天、夏天、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啊?”
这是发生在中英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谈判,时间是1984年秋季——达成协议的关键时刻。内容是我国对香港主权的收复问题。
周南在这次轻松的寒暄中,运用暗示、双关的手法,巧妙利用交际的时令特征,即秋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成熟与收获,将我方诚恳的态度和希望以及坚定的决心,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这种寒暄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灵活的策略性,无穷之意尽在言外。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寒暄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路遇式寒暄。就是在路途上或一些公共场所里遇到熟人,顺便打个招呼。一种是对经常见面的熟人,握握手,说上句“你好”“上班去呀”,在路上骑车相遇,相互点点头,微笑一下,摆摆手,不用下车,擦肩而过。另一种是在路上遇到较长时间没有见面的熟人,这时不可以点头再过,要停下来,多说几句。如有急事要办,则要与对方说清楚再离开,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
(2)会晤前的寒暄。如约见了面,或客人来了后,在交谈正题之前的问候。一种是常见的也是最起码的问候方式,如“您好”“请进”“请坐”等。另一种是特殊情况的问候方式,如对病人、老人、师长、好友,或是遇到大病初愈、长途旅行、身遭不幸等情况,寒暄问候则要格外体贴入微,暖人心扉。
寒暄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关怀式寒暄。这是常见的寒暄方式,真挚深切的问候,对于加深人际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2)激励式寒暄。就是在寒暄的几句话中,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几句寒暄,就能给人以很大的激励。
(3)幽默式寒暄。寒暄中加点幽默诙谐的成分,对协调交际气氛是很有效果的,人际间良好的沟通与深切的友谊就是在这幽默的寒暄中间建立起来的。
(4)夸赞式寒暄。无论谁清早起来,接连听到几个诸如“您起得好早啊”“您身体越来越好啦”的夸赞式寒暄,一定会感到这一天心情格外舒坦愉快。夸赞式寒暄也要讲点技巧,其中之一就是夸赞的内容最好要具体一些,这样才能产生较大的作用。
在寒暄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对象。寒暄要因人而异,不要对谁都是一个调。
(2)要注意环境。在不同的环境,要进行不同的宣暄。
(3)要注意适度。寒暄要适可而止,过多的溢美之词则会给人以虚伪客套之感。
总之,恰当的寒暄,能给不快的人以安慰,给久别重逢的人以关怀,给邻里亲友以欢乐,并由此沟通感情,联络友谊,促使人际交往达到水乳交融的佳境。
“对不起”的应用
“对不起”这三个字看来简单,可是它的效用,不是别的字所能比拟的。这三个字,能使强者点头,能使怒气消减。
你在汽车上误踩了别人的脚,你说声“对不起”,被踩的人自然不会计较什么了。人的心理原是这样,对于许多事情皆可原谅。若因为你的过失,使别人吃亏,而你还不承认自己的不是,好像别人吃亏是咎由自取似的,这就不能使别人原谅你了。
消除恶感,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最聪明的办法是自己谦逊一点。自己有过失的时候立刻道歉,别人会给你同情。
反之,不承认过错,就难怪对方生气,不见许多口角变成打架,或因一两句话而酿成命案的,皆由此而起吗?倘若我们大家都不忘记这三个字的巧妙,我们的生活将会减少很多不愉快。
“对不起,害你等了许多时候。”“对不起,你可以替我把茶水递过来吗?”在日常生活中,这三个字真是用途太多了。
“对不起”三个字,意思无非是让别人占上风,你既然让他占了上风了,他还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息事宁人,莫过于此。要使家庭不失和,朋友不交恶,这三个字真是百效的灵药。
下次电影院里要经过别人座位时,请先说声“对不起”,那么让路的人一定不会把眉头皱起;如果你招待顾客时多说两声“对不起”,那么交易十之八九会成功的。
“谢谢”并非客套话
“谢谢”不仅仅是礼貌用语,也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谢谢”这个词似乎极为普通。但运用恰当,产生的魅力无穷。
(1)说“谢谢”时必须有诚意,发自内心,这样,对方才不会感到是一种应酬的客套话。
(2)说“谢谢”时要认真、自然、直截了当,不要含糊地“咕噜”一声,更不要怕别人知道你在道谢而不好意思。
(3)说“谢谢”时应有明确的称呼,通过称呼被谢人的名字,使你的道谢专一化。如果感谢几个人,最好要一个个向他们道谢,这样会在每个人心里引起反响和共鸣。
(4)说“谢谢”时要有一定的体态,头部要轻轻点一点,目光要注视着你要感谢的人,而且要伴随着真挚的微笑,这样在对方心里引起的反响会更强烈。
(5)说“谢谢”时要及时注意对方的反应。对方对你的感谢感到茫然时,你要用简洁的语言向他道出致谢的原因,这样才能使你的道谢达到目的。
道谢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如果使对方反而因此窘迫,便违背了本意。
为了不致使人窘迫,道谢要考虑时间、地点和对方的特点。比如,被谢者不希望局外人知道自己帮了你,你就应尊重对方的意愿。如果恰巧在大庭广众遇见对方,就要含蓄地表示谢意,或者小声地耳语,甚至可借握手之机,用热情有力的动作,加上含笑的眼神来表示。也可以说:“××,我有一点小事想同您单独说几句。”借此离开人群,找个合适处再坦诚相谢。
说话要注意方法
我们与人交往时,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你给别人的印象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语言表达方式决定的。
因此,应该承认,在社会交往中注意自己的说话方法,是开口说话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的时候,谈话的重点会在我们轻松自在的说话中明显地表达出来;有的时候,我们以平和的心态与人说话,也会留给对方深刻的印象;有的时候,我们怒气冲冲地与人讲话,也能获得别人的好感;甚至有时候我们与人说话时心不在焉,却依然能够表达自己要讲的意思。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在不同心态下用不同的说话方法,可以决定我们能否把该强调的重点充分地表达出来。
当然,一个人在与人说话的时候,始终保持一份好的心情,肯定能加深别人对他的好感;反之,说话时装模作样、自命不凡、优越感太强,便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同,朋友也会离他越来越远。
说话应该做到条理分明,因为有关你的工作能力、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审美追求等许多方面的情况,皆是通过你的言谈表现出来的。一个说话东拉西扯而没有层次的人,很难让人明白他究竟想要说什么。
所以,一个人说话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强调重点,言语没有分寸,他的社交活动肯定劳而无获,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执教于美国明尼苏达教育学院的罗伯·格林教授,曾请求参加一次研讨会的75位来宾分别写下自己焦虑不安的原因。
结果,令人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有:
“当我还没有讲完话的时候,其他的人已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得我的话头被打断。”
“不听别人讲话,自己一味地说。”
“在讨论会上,别人只想发表意见,而忽视自己的言论。”
“说话时有被人轻视的感觉。”
“话讲到一半,忽然被人打断。”
“怕讲不明白。”
“怕没讲明白。”
“对方是否在认真听。”
“自己讲话过于片面。”
“话讲到一半便失去了兴趣。”
“对方无故沉默。”
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是否也犯过上述这些毛病,是否也因此而无意伤害过别人呢?现在,你不妨先用下面这些问题来检查一下自己。
开始与别人交谈时,会希望别人快点说完吗?
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时,会觉得不知道说什么吗?
与对方交谈时,你还会想其他事情吗?
是否时常会有找不到话题的时候?
不喜欢别人为你介绍陌生人吗?
是否时常会有想不出好措辞的时候?
是否常常想中断对方的谈话?
即使和亲朋好友谈话,也会有没有话题的时候吗?
当你讲话时,是否感觉到其他人的坐立不安?
对方是否常常会中断你的谈话?
与人交谈时,争执的情形多吗?
你觉得用家常话会很难和别人交谈吗?
是否觉得自己不会幽默?
在会谈的时候,你是否会认为提早结束比较好呢?
是否常常请求对方赶快说明情况?
是否一讲起来就没完没了?
常想教导别人吗?
是否时刻在维护自己的形象?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你有7个以上的回答是“是”,那么你就有必要注意说话的技巧了。掌握正确的说话方法,能使我们判断出自己的想法是否合乎情理,同时也能让别人对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时间一长,自然能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
如何赞美别人
一位年轻母亲曾讲过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她的孩子常常因做错事而受到她的责备。但是,有一天,孩子一点错事都没有做。到了晚上,她把孩子放在床上,盖好被子,只见孩子正把头埋在枕头上,在抽泣中问道:“难道今天我没有做一个好孩子吗?”
“这一问就像电一样触动着我的全身,”年轻的母亲说,“当孩子做了错事时,我总不放过纠正她,但当她极力往好处做时我却没有注意到,我把她放在床上时,连一句表扬鼓励的话都没有。”记住,永远别忘记赞美他人,而且要不止一次地去赞美。
一个自知面貌平庸的少女坠入情网之后,她的情郎反复在她耳畔低语:“你那深邃的眸子,散发出如梦如幻的光彩,真是迷人极了!”她一定会容光焕发,自信自己拥有一对足以倾倒众生的明眸,美也当然会眷顾于她。
赞美有时也无须刻意修饰,只要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真情流露,就会收到赞美之效。但要更好地发挥赞美的效果,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实事求是,措辞恰当
当你准备赞美时,首先要掂量一下,这种赞美,对方听了是否相信,第三者听了是否不以为然,一旦出现异议,你有无足够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赞美是有根据的。
一位老师赞美学生们:“你们都是好孩子,活泼、可爱、学习认真,做你们的老师,我很高兴。”这话很有分寸,使学生们既努力学习,又不会骄傲。但如果这位老师说:“你们都很聪明,将来会大有出息,比其他班的同学强多了。”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二、赞美要具体、深入、细致
抽象的东西往往不具体,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称赞一个初次见面的人“你给我们的感觉真好”,那么这句话一点作用都没有,说完便过去了,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印象。但是,倘若你称赞一个好推销员:“小王这个人为人办事的原则和态度非常难得,无论给他多少货,只要他肯接,就绝对不用你费心。”那么由于你挖掘了对方的优点,给予赞扬,增加了对方的价值感,因此赞美起的作用会很大。
三、热情洋溢
漫不经心地对对方说上一千句赞扬的话,等于白说。缺乏热情的空洞的称赞,不能使对方高兴,有时还可能由于你的敷衍而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满。
四、赞美多用于鼓励
鼓励能让人树立起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用赞美来鼓励对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第一次”。无论任何人干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的时候,如果对方第一次干得不好,你应该真诚地赞美一番:“第一次有这样的表现已经很不容易了!”别人会因为你的赞美而树立信心,下次自然会做得更好。
五、借用第三者的口吻赞美他人
赞美随时随地都能听见,面对面或直接地赞美对方,总有点恭维奉承之嫌。
若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也许就好多了。以第三者的口吻来赞美对方,说:“难怪某某一直说你很不错,今日一见……”可想而知,对方一定很高兴。因此,当面赞扬一个人,有时会令人感到虚假,怀疑你是否出于真心,而间接地在背后赞美对方,会使对方感到你对他的赞扬是真诚的。
六、赞美要注意适度
过度的赞美,空洞的奉承,都会令对方感到难以接受,甚至感到肉麻、讨厌,结果适得其反。只有适度的赞美才会令对方感到欣慰。适度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需要不断摸索积累,逐步掌握。
打电话的艺术
现代社会,电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甚至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流工具。因此,怎样使别人由你的声音而获得好感,是人人都应该注意的。
在我们打电话时,究竟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才好呢?请你先记住:表情和动作虽派不上直接用场,但可以借助轻重缓急的语调,使你的声音更悦耳动听;打电话如果不善于辞令,就不易收到好的效果;打电话时你在对方头脑中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完全取决于声音的表达。所以要特别注意对话时的用语。
下面则是几条打电话应遵守的礼貌:
先说自己的姓名,再确认对方是谁;
问清对方当时是否方便与你交谈;
准备好记事本,记下将要谈的话题;
清楚下一次联络的时间、地点或电话号码;
使用公共电话时,请告诉对方,尽量抓紧时间,语意简明;
考虑对方是否能听得清楚;
如果对方声音太小,不妨这样说:“对不起,我的电话机有点儿问题,听不清楚,请你大声一点儿好吗?”
电话中的惯用语,用之得当,会使人觉得亲切温暖,以下是几种惯用语:
对不起,在百忙之中,能耽误您一点时间吗?
真不好意思,每次都打扰你。
我想和您商量几件事情,好吗?
麻烦您了,非常感谢。
拜托您了,真是感激不尽。
如果你将这些惯用语在电话中多多运用,必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