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这种毫无保留的谅解,怎会如此动人。原因在于蔺相如的确是真心地原谅了廉颇。相比古人,我们是否应该收起那张嘲笑的嘴脸?相比古人,我们社会中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何时才能消除。因为到现在还没有消除它,所以我们便缺少了那种真挚的感情。
谅解,这种东西似乎是一种宽容,是一种修养,其实它就是我们内心所发出的呼唤,这并非野性的呼唤,而是一种令人生敬的呼唤。当然,需要谅解的前提是,我们都要有一颗宽容、高尚的心!
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谅解是一股轻柔的春风,能把炎热带出干渴的心灵;谅解是一颗种子,能让每一片心的土地四季常绿。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谅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
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显然,他是在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李世民被尊为一代明君,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量、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也许是刚才,也许是昨天,也许是很久以前,有人伤害了你。你本来不该受此伤害,因而创伤总是留在你的记忆里,使你感到沮丧、不平、怨恨。其实并非只有你才有被伤害的经历。在我们艰辛跋涉的这个世界上,谁都难免被伤害,人人都有可能蒙受种种屈辱和不幸。
正义感告诉我们,人们必须为自己所做的坏事付出代价,否则就不公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绝对公平的苛求则常常使人误入歧途,派生出新的、更大的不公平。事实证明,为使怨恨、敌视变为友好,使受伤的心灵得到慰藉,谅解具有不可替代的奇妙作用。
复仇从来都不可能把比分扳平,而只会使矛盾不断升级。人与人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消除,最终必须通过对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来实现,不然双方都会在不断升级的忌恨中,忍受不断加重的心灵痛苦。谅解不仅为彼此和好打开方便之门,更能使自己尽早走出心灵的折磨。
谅解不是迁就,不是退避,不是忍耐,更不是压抑。谅解体现宽广的胸襟,体现良好的思维,体现坦诚的品质,体现持之以恒的毅力。
谅解对方,首先要敢于面对伤害者,说出你的感觉,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这样能使有害情绪离你而去。其次,要努力学会既往不咎。无论你所受到的伤害多么深多么痛,都一定要避免耿耿于怀,忘记伤害你的人和事,做到这一点,你心灵的伤口就能很快愈合。再次,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谅解曾伤害过自己的人,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和挑战,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憎恨是人的本能,一旦形成,需要反复再三才能彻底戒除,所受伤害越深,谅解越难以实现。
然而,谅解的实现就意味着心灵幸福的到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了美好的人生,我们应该下定决心,积极追求,只要不断努力,持之以恒,谅解总能实现,新的、更加美好的人生境界总能到达。
包容者总显得有涵养
有容者不妒,一个有包容心的人,能够包容异己,对于不同意我的人,对于不同的思想、种族、国家、语言行为,都有包容的雅量。对于他人的成就、荣誉、声名也不会嫉妒。乐于随喜他人的成就,不妒不忌,这就是包容者时常表现出的涵养。
一个富有的人,可以用金钱财富来将房子打点得富丽堂皇;一个有智能的人,则是以敦品励德,来涵养仪态容貌的庄严。一个人的内心修养,显现在外就成为气质风度,所以说:诚于中,形于外。
英国王室为了招待印度当地居民的首领,在伦敦举行晚宴,身为“皇太子”的温莎公爵主持这次宴会。宴会快要结束时,侍者为每一个客人端来了洗手盘,印度客人看到这个精致的银制器皿,以为是喝的呢,就端起来一饮而尽,作陪的英国贵族目瞪口呆。温莎公爵神色自若,一边与众人说笑,一边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样自然而得体地一饮而尽。接着,大家也纷纷效仿,本来要造成的尴尬与难堪顷刻释放,宴会取得了预期的成功。
纪伯伦说:大智慧是一种大涵养,有涵养的人善于学习,我们跟多话的人学到静默,跟偏狭的人学到宽容,跟残忍的人学到了仁爱。
在一次庆功宴会上,一位年轻的士兵斟酒时,不慎将酒泼到前民主德国将军乌戴特的秃头上。士兵悚然,全场寂静,人们不禁为这个冒失的士兵担心。没想到,将军拍了拍士兵的肩膀,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能让头发再生吗?
全场顿时爆发出一阵笑声,尴尬紧张的气氛因此而变得欢快热烈。
乌戴特不愧是化解尴尬、消除矛盾的高手。但在高超技巧的背后,反映出的却是将军令人敬佩的涵养和襟怀。要是换了一个待人苛刻、缺乏容人雅量的人,结果会怎样呢?那个士兵可能就要倒点小霉了。
正所谓“意识支配行动”,一个人的言行反映出的就是这个人的思想境界与心理修养,一个人并不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仅是暴躁的脾气和急躁的性格作祟,就是以看出人的素质修养还没修炼到火候,仍欠缺内功心法的引导啊。
在生活中,同样还有很多人都是如此,就是因为一时之气而大骂出口或者大打出手,忍不得一时、吃不得一点亏,遇见无赖就比无赖还无赖,遇见流氓就比流氓还流氓,不论是市井小民,还是高级知识分子全然没了形象。
如若能做到心静如水、泰然处之,心中无气、无怒,也便没有了争辩与争吵。所以,一个人的涵养还应先从思想境界上去提高,当意识上升了,行为也就受到控制了。
或许有人会说自己根本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那么,请问为什么就不能在别人心中留有一个好的形象呢?难道让人厌恶自己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乐趣吗?
但丁虽然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可我想他本意并不是要人们去坚持走一条错误的道路,而是鼓励人们坚持真理、坚持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如果有人举着彰显自我的牌子,打着标榜个性的招牌,依旧我行我素,不知悔改,那便是执迷不悟、无可救药、自甘堕落!
确实做一个有涵养的人不易,但是做一个有涵养的人应是给自己做人处事的形象定位,更是行事的准则,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希望大家从现在做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从思想上端正态度,从行为上严于律己。
若不幸遇上低素质低修养之人,更应高姿态面对,不与之争辩争吵,以宽宏大量的心胸,宽容以待,绝不屈尊下骂而尽损了尊严。
包容者总表现得随和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际交往尤其重要,特别是当今社会,不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秘诀,可能会出现很多尴尬的场面或无法面对的现实。善于交际,学会随和,将可以提升生活质量,可以赢得更多人的微笑,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愉悦和快慰。
随和的定义是“乐意放下己见和权益与人和平共处”,由此可见,没有包容心的人绝对难以做到。
随和是快乐智慧的源泉。随和是山泉水甘甜无比。随和是一种善良。随和是对自己和别人的欣赏。在人生的一切美好感受中,快乐是短暂的,幸福是瞬间的,而随和却能够持续。能使他人感到愉悦、舒畅的人,自己也是愉悦、舒畅的。
随和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一种在意志上自我约束的力量表现。随和不是天性,须靠操练意志而获得。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没有包容心的人鲜有随和的表现,因为当人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剥夺或侵犯的时候,稍为放纵自己的情感,便会发怒,甚至对人咆哮。可怕的是,怒气有传染性,也会惹起别人发怒,假若人人都只质问自己的权利在哪里时,便会发生难以收拾的局面。
随和是一种温柔的表现,随和可以制服怒气,一句随和的回应,使怒气全消,能把困局扭转。随和的人有顺服、谦虚、和平、喜爱公义的气质。救世军卜威廉将军说得好:“一个人能力的大小,端看他顺服了多少。”随和的确是一种能力,是迈向成功的必备品格。
随和是一种心境。“心静自然平”,很多富有哲理的语言都谈到“心静”
的妙处,而这恰恰能将随和有力地支撑起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孔明留下的千古名言,正是修身、处世的座右铭。
一些人面对纷繁多彩的世界,面对俗世的种种诱惑,不免会产生浮躁、彷徨,对名利的追逐之情也愈加迫切,随之而来的是身心终日忙碌,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困惑。
而当一种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失落、迷茫、困惑、彷徨……有了这样的心境,人又怎能做到随和呢?曾经的辉煌也只是一个经历,而不要把它当做资历。抛开世俗的杂念,让心静如秋水,思绪如行云,在思考中不断地顿悟、升华、豁达、随和。
随和是一种品质。随和也有层次,初级的随和是只要不伤和气,宁肯抛弃原则,以使自己拥有—个宽阔舒适的生存空间。高层次的随和则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要达到这种境界,是要经过一番磨炼和修养的,有了自律,才有升华。
人与人以一种随和的心态谦让对方,这确实是一种正确、明智的处世方法。
随和能使我们在风雨之中觅得一方晴空,在深沟险滩之中辟出一块乐土。
随和亦是一种文化。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沉淀,在随和中致远,开阔我们的眼界,拓宽我们的思想,舒展我们的心灵。久而久之,会形成巨大的能量、资源,成为我们化解仇怨的武器和幸福生活的源泉。
懂得品味、享受随和的人是生活中的智慧者,拥有随和的人是精神上富有者,而善于随和的人,才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才能够与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一同风雨兼程走好漫漫人生路。
包容者不计较他人的不足
真正有胸怀的人,是那种能够不计较别人的缺点的人。
接受别人有缺点意味着你可能时时都要被对方的缺点干扰,却还要心平气和,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人有要求完美的本能,但所有人又不可能是完美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我们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因出身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习性不同、觉悟不同、心境不同等原因,大家都会有不同的弱点、缺点,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心境,相互之间难免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关键是要以一颗包容心不计较他人的缺点和不足。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倘若我们都有宽容心,那么就可以免去许多无谓的争斗。毕竟,人要培养宽容不是很难,关键是态度。
这里举一个例子。一位牧师在讲道时,发现一个信徒在睡觉。于是,他对众信徒说:“想升入天堂的人请站起来。”除了那位打瞌睡的信徒以外,其余的人全站了起来。接着牧师又大声喊道:“想进入地狱的人请站立起来。”那位睡意正酣的信徒被惊醒了,并站立起来,牧师又说:“你既然站着,看来真是想进入地狱了。”信徒环顾了一下四周,当即作答:“你不也站在讲坛上吗?”牧师无话可说了……人们在教训别人的时候,往往疏忽了自己也可能犯着同样的错误。所以,还是哲人说得好,人类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我们仍然要原谅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
人立身处世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眼里揉不得沙子,锱铢必较,为血气之争搞得跟卖面粉的遇见卖石灰的一样谁也见不得谁,不仅尴尬,还招致仇怨,实在不值得。
“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菜根谭》上的这句话可谓警世之言。所以清代的申居郧说:胸中要有泾渭,然亦须气量含宏,不可太生拣择。
弘一大师说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这个理儿。事实上,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