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的上岗执照
13474500000004

第4章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不了解孩子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虽然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但它是有规律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课题,因为他有不同的特点。

好多父母跟我说:“孙老师,我们听了很多专家的报告,看了很多书,可是在我孩子身上一用就不管用了。”其实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包括任何一本书上介绍的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你一定要和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一定要适合你的孩子,因为你孩子的特点可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所以我们不能用什么哈佛女孩、耶鲁男孩、北大男孩女孩这样一种统一的方法来教育你自己的孩子。但是现在我们犯的错误恰恰就在这里,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模式化的方法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孩子。

我们的调查发现,95%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大学。这当然可以理解,高学历便于他高素质的形成,便于他的好就业、好幸福生活。我们还有54%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拿到博士学位。这两个数据是什么意思呢?这对大多数的父母来说是绝对不能实现的。中国高校的扩招,今天能够进入大学的同龄人不过是19%左右,当然一些大城市多一些,但整个中国的比例还是很低的,读博士的比例就更低了。这个时候有半数以上的父母都要求孩子将来拿到博士学位,这个目标是绝对不可实现的,因为大学里没有那么多位子。

更糟糕的是我们还有83.6%的中学生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前十五名,大家想想看,这怎么可能实现呢,这是永远不可实现的。前十五名只有十五个,83.6%怎么办呢?这样的要求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挫折感、失败感,因为他没有办法实现你的期望。而孩子多么希望满足父母的愿望,孩子觉得:我让父母高兴就是满足他的愿望。但是您的要求太高了,他拼了命也做不到,那他只有失败,这种失败产生的副作用是很大很大的。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一定要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我这里讲个故事,大家可能记不住我讲的道理,但是会记住我讲过的故事。

有一个长得非常漂亮、多才多艺的女孩子,我曾经见过这个女孩子,长得非常漂亮,钢琴过六级、会跳芭蕾、会作曲,中学生就会作曲啊,歌唱得也不错,她一唱歌,同学就说:“哎哟,我以为是大明星呢!”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

有一天,我有个同事给我打电话说:“孙老师,明天是这个女孩子的遗体告别仪式,她的父亲特别希望您能够出席这个告别仪式。”我一听,这是什么消息呀,什么邀请啊!我一下就想起那个女孩子了。

那个女孩子非常活泼,当时在她表姐的生日晚会上见到过她。她表姐有过心理障碍,我们给过一些帮助,后来这个表姐生活得很好,所以我们去庆贺她的生日。那个时候我见到了这个女孩子。我说:“你弹钢琴弹得好,能不能给我们奏一曲啊?”她说:“没问题,你喜欢听什么?”我说:“奏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吧。”她弹得很好,还给我们表演了一段现代舞。初中的女孩子当场表演现代舞,一般的孩子是做不到的。

可是她现在自杀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她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她的愿望是报考幼儿师范,她虽然多才多艺,但她的文化课不好,她想:我只有报考幼儿师范,当个音乐老师或者舞蹈老师,我就能够快乐一生,但她的父母一听,说:“都什么年代了,你还不上大学。不上大学你怎么会有大出息呢?”上大学的窍门就是上一所重点高中,他们千方百计让孩子上了重点高中。文化课基础差的孩子上了重点高中,在这强手如林的学校真是如坐针毡!她虽然在文艺上很活跃,很有才华,但是她的功课就跟不上了。

高二会考的时候,两门课不及格,她一下就绝望了,因为两门课不及格意味着高考资格、能不能考上大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绝望之下她自杀了,开煤气自杀,她的父母很痛苦。我去参加她的遗体告别,她穿着胭脂红的上衣、胭脂红的背带裤、杏黄色的外衣,左边放着她喜欢读的书——毕淑敏的散文,右边放着她心爱的芭蕾鞋。你看那个场面,同学哭成一片。后来我问她们:“你们怎么想这个事啊?”她们说:“太可惜了,其实凭她任何一样才能都可能过上一种快乐的生活,都会有成就的,都是父母的高期望把她给害了。”

大家想想看,什么是成功?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出过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计划,我写了成功宣言,我认为我们素质教育的成功是人人能成功。人人能成功,但是必须有成功的新概念才能获得成功。那是什么呢?那就是说成功就是发展、成功就是选择、成功就是和谐。一个人只要他比自己有提高,哪怕在某一方面有一点提高,就是成功。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就是成功。成功决不意味着总是第一,成功意味着一种和谐的状态,跟自己身心发展、跟别人的关系、跟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是成功的,我认为这才是现代的一种成功观。

刚才我们说的这个女孩子,我都不忍心提到她的名字,我们只说有这么一个女孩子17岁。我写过她的报告文学,叫《生命的追问》。刚才讲了这个女孩子,我们再来讲另外一个女孩子,同样的经历,另外一个女孩子就获得了幸福。

北京有一所著名的中学,一位姓李的校长的女儿初中毕业,一个重点中学的校长的女儿,要不要考重点高中,那还用说吗,肯定得上啊!但是他的女儿学习基础不是太好,父母给她找了家庭老师补课,这个基础差的人补课也不那么见效,补的全家人都死去活来,效果也不太好。这个老父亲上火又着急,后来这个老父亲还是明白了,说:“闺女啊,我看恐怕考重点高中这条路不太适合你。”女儿说:“我早不想复习了,我不想上什么重点高中,我想上职业学校,那多快乐啊!”后来就上了职业学校,学财会,毕业后在北京某银行当了一个职员。

这个女孩子好动,打鼓等,什么都喜欢,到了这所职业学校后,继续打她的鼓。而且她手很利索,操作动手能力强,参加技术能手大赛还获奖了,她很快乐。这就是成功啊!前些天我到这个学校去,我说:“你们那个学校校长的女儿现在怎么样了?”“不错呀,现在到国外进修去了。”她发展得很好。

比起来,前边那个女孩子的才份可能远远高于后边这女孩子,她的才艺水平绝对是出众的,前面一个走上绝路,后边这个女孩子道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幸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可以给大家来破这个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成功就是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他的道路,蠢材就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

怎么选择呢?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这是个理论体系,很有价值。其实这个理论用中国的话翻译非常简单,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意思。他说:每个人至少有八个智能,但是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组合是不同的,奥妙就在于智能结构的组合的差异。人有哪八个智能呢?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者智能。

大家一想就明白了,演说家肯定是语言智能,作家是语言智能发达;会计师、审计师,那些数学家们,肯定是数学逻辑智能发达;建筑师、画家是空间智能发达,胸有成竹。还有的人是身体运动智能发大,你像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各种球类运动等等体育项目,包括舞蹈家们都是身体运动智能发达,我们可以算出好多来。还有的人是人际交往智能发达,有的人搞公关或者做领导,很会协调关系,这就是智能啊!还有的人音乐智能发达,比方说假如我们都没有学过音乐就上来唱歌,有的人唱的就很好听,而有的人一辈子唱歌都不好听,这不完全是努力的问题,这就是智能差异,它有遗传各种因素。

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叫格林斯潘,他是美联储主席。美国人说:“谁当总统没关系,只要是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行。”他当了好几届。格林斯潘的妈妈是个乐器演奏家,格林斯潘就觉得自己也有这种音乐天赋,所以他一直学的是音乐,大学毕业还进了乐团演奏。但是他发现,自己再怎么演奏、再怎么努力,都是二流三流的,没有音乐悟性。学音乐需要音乐的耳朵,他没有。后来他发现自己在金融方面很有天才,就退出乐坛,进华尔街学金融,成为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说格林斯潘打个喷嚏整个美国经济就得感冒,他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关键是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事。

你看看那些奥运会的冠军们,还有很多演艺明星,他们都很辉煌,但是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的文化课未必优秀,还可能很糟糕,他们就是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才会这么成功。

我们作为父母来说,特别需要了解孩子的智能结构是什么,父母和老师都非常需要了解。有人说:“孙老师,你这么说,不是出个难题吗?我们做父母的这么忙,我们又不是学者,我们怎么能知道我孩子的智能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你不要把它想得那么悬,最好的办法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做各种各样的体验,不以成败论英雄,不是为了名次、不是为了学到某一个专长,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孩子尝试吹拉弹唱跑跳玩等等各种东西。很快你就会发现、你就知道你的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较优秀。

比如有的孩子特能说,你看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元元就特能说。她自己说:从小就觉得舌头特别利索,语速快,反应快。她一定是属于语言智能发达的人。有的人木讷,半天不说一句话,这样的人可能内省智能发达。

你通过这种方式观察你的孩子,你就会发现你孩子的优点和弱点,今后让他扬长补短。据分析,现在我们的学生大概是两种智能发达的孩子特别容易成绩好,就是说,现有的教育教学的体制评估的方法会让两种智发达的人特别沾光、特别容易名列前茅,那就是语言智能发达和数学逻辑智能发达的人。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其他智能发达的人照样可以成材。我们刚才也举了很多例子,人际交往智能发达、音乐智能发达、身体运动智能发达、空间智能发达,都是可以成材的。

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人,不能用分数、名次要求所有的孩子。你只有用多把尺子衡量人,你的孩子才有成功的希望,才会培养他的信心。我们要发现孩子成才的奥秘,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成为全才。

有的父母给孩子要求说:“我不要求高了,门门95分,至少90分。”看上去你挺宽容的,其实多数孩子是做不到的。孩子在小学一二三年级的时候可能还可以做到,那个时候功课比较简单,很容易考高分,但是越往上越难了。你提出这样的要求,会让孩子有种失败感,他就不可能成功。

你能不能感觉到自己孩子的差异,您觉得应不应该按照自己孩子的这种特点去发展他、你要不要按照他的特点来发展、因势利导?

有一位妈妈讲我的孩子是一个男孩,非常淘气,坐不住。我曾经为了让他能够坐得住,让他学了三年的钢琴,但是他不喜欢。他上小学以后,学校有各种兴趣班,有英语课、奥数课。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前半年让他学的是英语,他非常喜欢,可能有遗传因素吧,他非常喜欢英语,说的也非常好。但是到了下半学期,老师告诉我们说,三年级的时候有可能会拿奥数的成绩来分快慢班。我们不得不转向了奥数,学了一年多,他非常不喜欢,也没有什么进展。反过来呢,我们家长要在周末给他补很多的奥数、做大量的题,他才能慢慢地接受。再回过头来,看他上课的时候学英语就非常快。

这是他学英语和奥数的例子,至于其他的一些兴趣,我发现他只有在运动和音乐方面可以坚持下来,其他的课统统不感兴趣,所以他偏的非常厉害。

这是个很好的教子案例。你看她的儿子学英语很快,很有兴趣,运动也很感兴趣,这说明在这八个智能中,很可能他的语言智能排第一,运动智能排第二,可能是这样的,而他的数学逻辑智能至少不排在前两位,可能排在中间,或者排在倒数几位。对一个人来说,这叫潜能特点,这是非常正常的。而且他最喜欢、最擅长的就是登台表演,表演也是语言智能发达的表现,所以他就愿意表演,说话不利索的人是不愿意登台表演的。这就是这个孩子的特点。

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点,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呢?就我刚才说的4个字“扬长补短”,长的地方千万别给他打掉。有的爸妈说:“孙老师,我孩子学习差极了,就爱画画,不要命地画,我恨死了,就把他的画收起来,不许他画画,必须得学别的。”我说:“你可千万别这么做,你孩子能感到快乐的、大概剩下唯一的一点就是画画了。你把画画给灭掉,你就把孩子的希望给灭掉了,千万别这么做。你得说:‘画画好,我们要想方设法支持你画画。’要永远让他想坚持就坚持下去。但同时是补短,他别的学的再差,你都不能把画画给他压抑掉。有一条就是,你明知道他在某些方面是短处,或者不排在前面,排在后面,你就不能指望他拔尖。你可以跟他讲:比如为了升学,为了什么啊,你需要学习数学,但是我知道你学数学有些困难,只要你尽力了,达到一般的水平,或者努力让它好一点,就可以了。一定不要让他有过大的压力。”

我们的研究发现,压力越大的孩子越不能好好学习,不要以为压力就一定变成动力,过大的压力会让人产生绝望的感觉、失败的感觉,从而不可能有远大的抱负和信心。我们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一定得了解孩子,了解孩子之后,采取的策略就是扬长补短。对孩子的弱项要多鼓励、多帮助,但是不能指望他达到一个高的水平。他不是不想,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达到高水平,他是达不到。

我们父母朋友可以做个实验,你自己选选,你肯定知道自己哪儿不行:你可能跳舞不行,你可能唱歌不行,或者你计算不行。我要是给你一个要求:你必须唱得好、你必须跳得好、你必须计算得好,你什么感觉啊?你一定痛苦不堪。每个人都是靠优点活着的,是靠你的长处成功的,不是靠失败就成功的,不是靠短处就成功的,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不要盲目跟风,人家学这个我就学这个,人家考哈佛我就考哈佛,人家上北大我就上北大,你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道路。只有按照他的天性去培养他、按照他的规律去成长的时候,他才可能获得幸福,他才可能获得成功。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中国这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话对了一半。为什么我说它对一半呢?我们确实是三百六十行,但是不一定非当状元。你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就三百六十个状元吗!中国那十多亿人口怎么办呢?有的孩子即使他有擅长的一面,他也不可能全国第一,更不可能世界第一,他也不需要这个第一,他只要做的比较好,为社会所需要,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就够了。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只要你尽到自己的努力就行了。不要给他确定过高的名次要求,这才叫“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现儿童就是发现儿童成长的规律,解放儿童就是打破束缚孩子的一些枷锁,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幸福。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获得幸福,这才是我们最本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