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一堂哈佛哲学课
14071500000031

第31章 幸福其实并不远(1)

哈佛幸福课:幸福不是你拥有了什么,而是你感受到了什么

哈佛大学教授泰勒在《幸福的办法》一书中,这样认为,幸福就是持久、稳定的满足。可见,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不用寻寻觅觅,也不用为此忙忙碌碌,只要时时检验一下自己的手中,定能发现那已在的幸福。

幸福只能靠自己来获取

什么是幸福?有人认为能随心所欲就是幸福,有人认为有房有车有权有钱就是幸福,有人认为心想事成就是幸福……

在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所著《幸福的办法》一书中,认为幸福就是持久的、稳定的满足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是一种主观的认知,是一种体验。那么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对此,泰勒的观点是:幸福是可以寻找的,可以造就的,可以练习的,可以感知的,幸福的钥匙就在自己手里。

哈佛教授泰勒告诉我们,幸福只能靠自己来争取。大部分人都相信这点,于是,古今中外,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之奋斗,有的为了财富抛尽韶华,有的为了权力斗智斗勇,结果到头来才发现,自己所认为的幸福却不能为自己带来丝毫满足和安慰。

有句广告词说得好“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功名利禄是挡不住的诱惑,一辈子一路狂奔,但是忽略了一路的风景。正像哈佛教授泰勒所说的,如果我们把幸福的目标定在有饭吃,有衣穿,有一个好心态,有一帮好朋友,有可解决温饱的工资收入,天气好时出去散散步,有余钱剩米再出去旅旅游。我们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幸福。

在一个寺庙里,有一位乐善好施的方丈。因为这一点,方丈在十里八乡都有所闻名,使得乞丐们经常到方丈所在的寺庙里乞讨。

一天,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到寺庙,向方丈乞讨,方丈看了看寺庙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

可是,乞丐觉得方丈难为自己,就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搬砖呢?你不愿意施舍就不施舍,何必捉弄我呢?”

没想到,方丈自己却伸出一只手搬起一块砖,向乞丐说:“一只手也可以把砖搬起来呀。”

乞丐无奈,只好用一只手一块一块地搬。整整花了一个下午的工夫,乞丐才把砖全部搬到后院。

搬完后,方丈递给乞丐一点银两,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方丈!”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的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离开了。

第二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了寺院乞讨。方丈把他带到后院,指着前一天的乞丐搬过来的砖堆说:“你把砖搬到屋前我就给你一些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方丈的弟子见了,不明所以,就问方丈:“上次您叫乞丐把砖从前院般到后院,这次您又叫乞丐把砖从后院搬到前院,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前院,还是后院呢?”

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前院和放在后院都是一样的,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几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了寺院。这人只有一只左手,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那次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奋力拼搏,终于变成了一个富翁。这次来,他是特意为寺院捐献一大笔钱的。

就在他走出寺院时,他碰到了一个乞丐向他乞讨。那个乞丐就是原先双手健全的乞丐,现在依然还是乞丐。

方丈在寺院大门口对弟子说:“你看到了吧,这就是命运。命运靠自己掌握,幸福靠自己创造。”

其实,就像人们所说的“没有人和金钱有仇”一样,也没有人和幸福有仇。追求幸福已然成为现代人对于各自人生发自心底的呐喊。可以说,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权利。

但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就像上面故事中的第二个乞丐一样,往往将其寄托在自己本身之外的人或物上。比如:有的年轻人早就行了“成人礼”,还大言不惭地当“啃老族”,没有饭吃朝父母张嘴,没有钱花朝父母伸手,在他们眼里,这便是幸福了;还有的人会相信,找一个对自己好、可以托付终生的人去结婚过日子,这一辈子也就没什么遗憾了,他们认为这就是自己所追求的幸福……于是,诸如“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女人再强,不如嫁个好郎”等等顺口溜便时常响于我们的耳畔。

其实这些,都是企图不经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而又能过上好日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最终,当时光兜兜转转,那些曾经认为的幸福都实现了的时候,这些人却突然觉得自己并不幸福。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把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而没有想到,幸福只能靠自己来创造和把握。上述故事中,第一个乞丐在方丈的引导下,学会了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最终他果然功成名就;第二个乞丐则太过将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不肯用自身的付出来换取回报,他的结果自然是一辈子都在做乞丐。

因此,我们应该向第一个乞丐学习,当自己渴望获得幸福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来努力创造,而不是像第二个乞丐那样相信自身之外的东西,以至于失去信心。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我们得告诉自己的内心,天上不会平白无故掉馅饼,即使偶尔掉下一个半个的,也不见得砸到自己头上,换句话说,别指望幸福从天而降。就像《幸福在哪里》这首歌中所唱到的:幸福“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

可以说,不努力无幸福,不靠自己难幸福。我们的人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不要留恋逝去的梦,不要把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而应告诉自己,幸福只把握在自己手中。在艰难前行的人生途中,只要自己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就会披荆斩棘,走在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幸福的最大障碍其实在自己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树叶一片片地飘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病房里的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当然,那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而那位病人竟然因为这片鲜绿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以上案例说明:只要你相信,就总会有奇迹发生。因为究竟有没有奇迹发生,全靠你自己。人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对自己失去了希望。相信自己,有希望之处,生命就会生生不息!

其实幸福也一样。很多人只能看到别人的幸福,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只有不幸。殊不知,在你艳羡他人的幸福时,别人也在羡慕着你的幸福。这就告诉我们,幸福的最大障碍其实在自己,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本来生活在幸福中,却总让心灵在痛苦中煎熬。

一个困难、一次挫折、一回失败、一点缺憾,甚至一点小小的不如意,都能迷失我们的双眼,从而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和已有的成功。这些就是阻挡我们感受幸福的“黑斑”,只要有一点黑斑铸就在了心里。它就会越变越大,最终占据我们整个身心。正如叔本华所说:“我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很难得去想它,但对所缺乏的东西却总是念念不忘。”

有一人听说山里住着一位道行很高的禅师,便急忙前去求教:“大师,我不辞辛苦找到您,就是希望您能告诉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命运之说吗?”

“有。”禅师轻声回答。

“果然如此”,那人显得有些悲伤,“那您看我是不是命中注定与幸福无缘呢?”

禅师听了没有说什么,只是示意他伸出自己的手,大师端起这人的左手端详良久,然后比划着说:“你看,这是一条爱情线,这是你的事业线,另外一条是你的生命线。”

禅师只是简单指出这两条线,并没有加以评论。然后禅师让年轻人紧握双拳,问道:“年轻人,你说现在关乎你命运的几条线在哪呢?”

年轻人有些迷惑,略带疑问地说道:“在我手里啊!”

“那么你说幸福在哪里呢?”禅师问道。

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幸福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幸福是一种感觉,对生活心存感恩,那么你就是幸福的。幸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每个人的幸福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幸福并不遥远,懂得感悟丰富人生,幸福将永久相伴;只要我们懂得去感悟,去寻求,就能一路播种幸福,收获幸福。

哈佛最近展开一门“幸福课”,教授这门课程的虽然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讲师,但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有人把弯路走直了,惊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欣喜于感叹美景。

没有痛苦,人就只能卑微地生活。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去或失败,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很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畏惧和逃避现实的苦难,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发生。一个幸福的人也会遇到噩运的挑衅,情绪上的起伏,但要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内疚、痛苦、失望等负面情绪所控制。人追求幸福,要记住,快乐是常态,痛苦只是小插曲。

1858年,一个女孩诞生在瑞典一个富裕人家。女孩的诞生给家人带来很大的欢乐,然而不久之后,孩子竟患上一种无法接受的瘫痪症,医生说女孩今后将无法走路。

女孩从小就认为自己的腿无法走路,因此从来没有尝试下地走动过。一次,女孩随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妻子告诉她船长有一只天堂鸟,长得极其漂亮,她立刻被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十分想亲眼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她一个人留在甲板上,然后自己去找船长。

女孩耐不住性子等待,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刻带她去看,可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拉上她便走。这时,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渴望看鸟儿,一时间竟忘了自己不能走路,居然跟着服务员走了起来。

从那以后,女孩的病痊愈了。长大后,女孩出落地漂亮大方,并且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不要把自己当作鼠,否则肯定被猫吃。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如果我们的眼光总是集中在困难、挫折、烦恼和痛苦上,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被一种渗透性的消极因素所左右,“黑斑”就会越来越大,甚至变得天昏地暗。其实,这种倒霉透顶的感觉并不真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含有严重夸大和歪曲的消极意识和心理错觉。

就是这种我们认为习以为常却又十分荒谬的心理倾向,让我们的心灵在地狱中煎熬,使我们的人生最终走向失败的心理渊源。幸福的存在,是用来珍惜的,而不是拿来肆意挥霍的。

因此,我们说,生活的意义在于感受幸福,在于享受生活的全部。阻碍你获得幸福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只要你心里有爱,并肯为爱付出,那么你一定能感受到幸福的降临。只要心里有爱,就能够使我们领悟到幸福的真谛;只要心里有爱,就能让我们的灵魂充满幸福的香味,也只有爱,才能真正让我们享受到的幸福。

仔细聆听,幸福的标准就在心间

一个学者看到渔夫躺在沙滩上,便问:“趁着这么好的天气,为什么不出海打鱼呢?”渔夫回答:“我今天打的鱼已经够吃了,为什么还要出海?”学者说:“你可以打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啊?”渔夫回答:“真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学者回答:“那样,你就可以积攒下钱,然后买一条大一点的船,组建自己的团队,打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了。”渔夫问:“挣那么多钱干什么呢?”学者说:“到时候你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渔夫回答:“我现在不正在做着这件事吗?”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幸福。学者的幸福建立在金钱、地位的基础上,而渔夫的幸福建立在温饱、及时享受的基础上。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段对话。

其实,幸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无法说得清,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悟都不一样。有的人锦衣美食,有权有势,但未必自认为幸福;有的人粗衣布履,粗茶淡饭,也未尝不觉得轻松自在。这就告诉我们,幸福在我们心间,你若想要幸福,这个世界上的一枝花、一滴水都可能成为幸福的源泉。

因此,可以说,幸福并不是简单到可以用贫富来衡量的东西,但它也不是复杂到让人摸不清,看不到。只要心中有幸福,一杯茶、一壶水都可以品出幸福的滋味;一片绿叶、一首音乐都可以带来幸福的气息。幸福就是这样,为了我们心中的目标而努力拼搏的过程。

哈佛告诉学生:知足是福。在欲望的无止境追求中,幸福已被冲得无影无踪了。

幸福是一种知足,知足常乐。在人生的道路上,人要有所追求,但要适可而止,在恰当的时候要感到满足,这样你才能感到快乐和满足,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古人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三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只有心灵安定宁静者,才能享受这种高情雅致,这是超出世俗的幸福,不以物使,不为物役,天地何可不乐。

佛说: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幸福本没有绝对的定义,平常一些小事也往往能撼动你的心灵,幸福与否,只在乎你怎么看待。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满足,就是一种幸福。

很久以前,三个少年在森林里玩,碰到了智慧老人,少年便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智慧老人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让他们各自选择一条不同的路去寻找幸福,然后叮嘱他们10年后在原地相会。

10年后,三个少年长成了英俊潇洒的青年,并且按照约定来到森林。智慧老人已经坐在那里等他们了。老人问他们有没有找到幸福。

第一个青年说自己向东走,走到了一条小河旁,在那里开荒种地,生活得很幸福;另一个青年说他往西走,走到一座小山旁,学会了盖房、做家具,他觉得有人请他盖房,然后用他的家具时,他感到十分幸福。

还有一个青年说他往南走。来到一个村庄后,在那里住了下来,成为一名教师。但他并不觉得自己快乐,而且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幸福。于是就告别村庄继续南下。后来,他碰到一个商队,就跟着商队一起做生意,但是做生意也不能让他感到满足,没做几天他又想要做渔民,因为他认为在大海上自由航行是一件幸福的事。

然而,一次出海,他的船被暴风雨袭击了。他抓住一块救命的木板,想到了以前种种经历,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幸福就在身边,就握在自己手里。

智慧老人听了三个年轻人的话欣慰地笑了,说道:“其实幸福并不遥远,只要你仔细聆听,不难发现幸福的标准就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