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美洲战史故事会
14294900000064

第64章 美国-巴拿马战争

利害攸关的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拥有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的中部,全长81.3公里,最宽处为304米,最窄处也有150米,可通行4~5万吨级的大海轮。自1915年8月15日正式通航以来,已有70多万艘船只通过这条运河往返于太平洋和大西洋,它使两洋之间的航程缩短了1万多公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也正是这条运河,给巴拿马带来了麻烦、屈辱和灾难。

1903年,巴拿马刚刚获得独立,美国就强迫巴拿马签订了不平等的《美巴条约》,取得了修建和永久使用、占领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

美国对运河出力最多,得利也最大,而且得到的早就远远超过了它所支出的。美国每年从运河收2.8~3.2亿美元。更主要的是,巴拿马运河使美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海上距离缩短了9900公里。70多年来,美国一直是运河的主要用户,往来美国东西两岸港口的船只占过河总船只数的2/3。此外,美国50%的进口石油和45%的出口货物都经过这里。尤其重要的是,巴拿马地处南、北美洲的咽喉部位,对美国控制两洋和整个西半球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美国军舰从本土经过巴拿马运河到地中海,要比通过其他水道缩短航程22天。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美国花巨资开凿运河并不是为巴拿马人民谋利益。

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时,美国即根据不平等的《美巴条约》,在运河两岸划出8.05公里的范围为所谓的运河区,美军在这里设立了司令部。到1963年6月,美军将这个司令部正式定名为“南方司令部”。它由陆海空三军和一支持种部队组成,总兵力达1万多人。经过多年的经营,南方司令部已成为除美国本土以外在西半球最重要的军事和情报中心,它与美驻南美洲各使馆和军事机构保持直接联系,其主要任务是注视拉美国家的形势和动向,一旦需要便采取可能的军事行动,同时监督美国对拉美国家的军援。

南方司令部有14个军事基地,其中4个基地对美国极为重要,它们是:建有电子通讯中心的卡莱塔岛军事基地、霍华德空军基地——美国在拉美最大的空军基地、南方司令部陆军总部所在的克莱顿堡军事基地和舍曼堡军事基地——美国最重要的森林训练中心。美国在这块面积为1432平方公里的运河区内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这里挂美国国旗,实行美国法律,美国人任总督,巴拿马人不许入内。

巴拿马运河在巴拿马领土之内,主权理所当然属于巴拿马。为了收回运河的主权,巴拿马人进行了长期的英勇不屈的斗争。1977年9月,巴拿马政府首脑托里霍斯将军同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签订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新条约规定美国于1999年12月31日中午12时整,把运河主权全部交还给巴拿马,并撤走最后一个美国兵。条约经两国议会批准后于1979年生效。

但是,美国并未认真执行新运河条约,在条约生效的当初,它在运河区的驻军是9000人,后来不但未减少,反而增加到1万多人。美军7个战略司令部之一的南方司令部也未开始从运河区撤走。不仅如此,自从一直反对新运河条约的里根替代卡特入主白宫以后,美国就企图修改条约,要求巴拿马政府同意美国的军事基地保留到2050年,以便让它继续控制运河;这一要求遭到巴拿马实权人物诺列加的坚决拒绝。诺列加因此惹恼了美国。

“勇敢的民族主义者”

1981年7月31日,巴拿马国民警卫队司令、政府首脑托里霍斯将军因飞机失事而去世。弗洛雷斯将军填补了他的空缺。一位名叫巴里德斯的将军出任参谋长。诺列加升任副参谋长兼情报处长,领上校衔。第二年,巴里德斯发动政变,自己当上了司令,诺列加擢升为参谋长,不久便穿上了少将制服。在巴拿马的权力争斗中,诺列加拥兵自重,韬光养晦,坐收渔利。巴里德斯将军推翻忠于托里霍斯的弗洛雷斯,随后又废黜当时的总统罗约,使巴拿马国内局势出现了混乱,反对派群起而攻之。巴里德斯被迫于1983年8月退役。于是,国民警卫队2号人物,参谋长诺列加便于这年的8月15日稳稳当当地登上了司令的宝座。

巴拿马名义上实行代议制民主,但实权一直掌握在军队手里。诺列加接管军权以后,通过《军事组织法》变国民警卫队为国防军。从此,他便以国防军司令的身份在巴拿马发号施令。诺列加比其前任巴里德斯工于心计。他深知,要想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托里霍斯创建的民主革命党是须臾不能丢弃的社会基础。因此,他一再宣称自己是托里霍斯的学生,宣布要继承老师的未竟事业。这样,得到民主革命党拥戴的诺列加就成了巴拿马的实权人物。

看到中央情报局的合作伙伴诺列加在巴拿马执掌大权,美国喜不自胜。1981年上台的里根政府寄厚望于他,以为有他在,事情就好办。美国先是公开表态愿与巴拿马军政当局密切合作,接着托人捎话给诺列加,探询他对新运河条约的看法。里根政府满怀希望地等待诺列加的答复。谁知这位新权贵全然“不念旧情”,一口回绝了美国的意思。后来,美国又通过各种方式再去做诺列加的工作,但这位司令就是不干,相反,还要求美国按新条约办事认真履约。这样,诺列加在美国人心目中就显得太不够朋友了。但美国人也不好发作,他们还想再看一看,不愿一下子把话说绝。

诺列加这个人具有两副面孔。对美国,在如期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就像他的前任托里霍斯一样。他曾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是控制巴拿马运河,而我们的敌人则阴谋废除运河条约。”在这方面,他的所作所为深得国内各界人士的拥护,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他在公众中的形象是“一位勇敢的民族主义者”。然而,在国内政治生活中,诺列加则是一副独裁者的形象,其办公室外面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你的敌人之所以投降,只是因为他消灭不了你。”

对诺列加的独裁统治和恐怖政策,美国早有反感。但由于诺列加能控制巴拿马国内局势,而一个政局稳定的巴拿马对美国又非常重要,所以,美国对诺列加的内外政策长期以来一直是一忍再忍。并且为了软化他在修改巴拿马运河条约问题上的态度,美国还不时帮他一把。

然而,美国的一番苦心并没有得到好报。当美国的要求一旦涉及到巴拿马内政和运河条约时,诺列加就完全变了样,一点也不买美国的账。美国为了控制运河,对诺列加的胡作非为,不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还处处表扬他,亲近他。诺列加积极主张收回运河,实现民主独立,摆脱美国的干涉。美国政府说他:“骨头硬了也不知道是怎样长硬的。”指责他根本不尊重1977年签署的托里霍斯-卡特条约中宣布的民主化诺言,而且大肆鼓吹要在“2000年的第一天将连接两大洋的运河归还给巴拿马”!

1985年底,里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波因德克斯特风尘仆仆,赶到巴拿马,要求诺列加设法恢复被赶下台的亲美总统巴尔莱塔的职务,并将一批美国不喜欢的军官送到国外。可是,不论波因德克斯特在美国的权势如何显赫,也不论他如何巧言令色,诺列加就是不干。波因德克斯特诱压兼施,均未奏效,最后,这位美国总统的股肱人物悻悻然返回华盛顿。于是,巴拿马国防军司令诺列加,这位美国昔日的“老朋友”,就渐渐地成了华盛顿最讨厌的人物。

1987年6月2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求撤换巴拿马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并以停止经济和军事援助相威胁。

对于美国的这种露骨的干涉和恫吓,巴拿马军政当局毫不示弱。外交部和国防军参谋部分别发表声明,表示强烈抗议。认为美国的干涉行径对巴拿马主权和国家独立构成严重威胁。国防军宣布取消原订于1988年1月同美国的联合军事演习,外交部宣布关闭美国国际开发署设在巴拿马的办事处。巴拿马总统下令召回巴驻美大使。

6月30日,巴拿马执政的民主革命党在首都组织了1.5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有8位内阁部长参加。抗议群众在美国使馆门前高呼“美国佬滚出去”等口号,并向领事馆投掷石块和墨水瓶,毁坏使馆10多辆汽车。示威者还要求政府驱逐美驻巴大使戴维斯。7月1日,美******发言人雷德曼指责巴拿马政府参与30日巴拿马城发生的反美示威,宣布关闭美国驻巴拿马大使馆领事部,并以美驻巴使馆遭袭击为由,中止当年应向巴拿马提供的6000万美元经援和2000万美元军援。

7月27日,巴拿马国防军以“里通外国”罪,宣布逮捕巴拿马原国防军参谋长迪亚斯。迪亚斯是一名善于投机钻营的政客军人。托里霍斯在世时,他仅是一名低级军官,当过托里霍斯的秘书。后来他青云直上,一直窜到了国防军参谋长的高位。此人野心勃勃,还急于想当一把手。据报道,1985年8月,迪亚斯曾乘诺列加出访法国之机,企图夺取诺列加的军权,后来还多亏美军南方司令部司令高尔文及时将这一情报告知正在巴黎的诺列加,并要他速归,最后才阻遏了迪亚斯的权力欲的膨胀。1987年5月27日,迪亚斯被强令“度假”,6月2日被正式解除参谋长职务。迪亚斯一气之下,于6月6日在自己家中举行记者招待会,一反过去肉麻吹捧诺列加的常态,揭发诺列加在1984年大选中营私舞弊,说他在票箱上大做手脚,使获胜的反对党领袖阿努尔福·阿里亚落选。迪亚斯还透露了诺列加、现任参谋长胡斯蒂内斯和他自己在1985年如何逼当时的亲美总统巴尔莱塔下台的内情,并耸人听闻地说,诺列加曾参与谋杀托里霍斯将军。

迪亚斯的记者招待会在巴拿马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26个反对派迅速行动,组织3000人举行游行、集会、罢工等各种抗议活动,要求诺列加下台,反对军人干政。一时间,巴拿马社会秩序大乱,政局剧烈动荡。政府被迫于6月11日宣布处于紧急状态。美国也利用这次机会威逼诺列加下台,迪亚斯的所做所为在巴拿马引起了极大的混乱。在拘留期间,迪亚斯装疯卖傻,又哭又笑,一会儿说他“对诺列加的指责没有证据”,一会儿又说自己“神经不正常”。国防军179名军官发表声明支持诺列加,指责迪亚斯“背叛”军队。法庭以“危害国家罪”判处他和7名随从人员监禁5年,后被德尔瓦列总统赦免。12月24日,在圣诞节前夕,迪亚斯被政府驱逐出境。美国的第一次赶诺列加下台的活动出师不利,完全失败了。

这次“倒诺”活动的失败,使美国军方和政界在对待诺列加的具体做法上产生了意见分歧。令人不解的是国会议员和美国驻巴拿马大使馆的一些政界人士态度强硬,“主张对巴拿马的独裁者施加更大的压力”,而五角大楼和情报部门的官员则大多反对。

非暴力“倒诺”

在五角大楼的授意下,一位名叫布兰东的巴拿马人在1987年10月27日搞出了一份题为《关于政治解决巴拿马问题的意见》的文件,简称“布兰东计划”。计划的炮制者布兰东原在巴拿马军队情报部门工作,与诺列加共事多年,被称为民主革命党的理论家。1987年初,由于执政的民主革命党内部的派别斗争,布兰东被解除了巴拿马全国水利和电力委员会主任的职务,改任巴拿马驻纽约的总领事。他在计划中提出分4步“实现巴拿马的民主”:(1)强行改组现政府。(2)改革国防军,任命新的国防军司令。(3)组织过渡性政府。(4)确保在1989年举行大选。布兰东在他的计划中详细叙述了过渡到文人政府的步骤,其中有诺列加将军及其最亲近的军官最迟在1988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应自愿下台;服役25年以上的军官退役;国防军成员退出机场、港口。海关和移民局等这样一些重要机构改进选举程序。根据这项计划,诺列加以及参谋部的其他高级军官将享有豁免权,以保证他们在离开军队以后在法律上不受迫害。

计划送到了五角大楼,美国军方看后非常满意,认为既考虑到了巴拿马的“国家民主化”,又为诺列加安排了后路,诺列加有可能接受这样的“体面下台”。1987年底,圣诞节刚过,美国助理国防部长阿米蒂奇就匆匆飞抵巴拿马城,在五角大楼官员斯托里诺和美国大使戴维斯的陪同下,与诺列加将军举行会谈。他们谈了整整一个下午。阿米蒂奇在会谈中反复向诺列加解释,他是为巴拿马国民着想,更是为诺列加考虑,以及“布兰东计划”如何切实可行。劝诺列加当机立断,速下决心。诺列加仔细地听着,最后,诺列加对阿米蒂奇说:“我已十分清楚地领会了您传达的这个信息,就请您静候佳音吧。”

1988年1月8日,国防军高级军官在外地开了一整天会议,诺列加在会上作了周密的部署。第二天早晨,两架满载行李包裹的飞机向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飞去。当天下午,首都巴拿马城举行维护运河主权斗争24周年盛大纪念活动,诺列加故意没有露面,带着少数侍从悄悄地乘一架军用飞机飞往圣多明各。

种种迹象表明,诺列加“出走”了。反对派欣喜若狂,宣布“独裁政权倒台了”。阿米蒂奇也感到“成功了”!然而,正当他们为诺列加“出走”弹冠相庆的时候,诺列加却在第二天早晨从圣多明各返回了巴拿马,并若无其事地解释说,他是去了一趟圣多明各,但那是去“看望女儿和姑爷的”。人们傻眼了,知道被诺列加捉弄了。

此后不久,布兰东被民主革命党宣布为“叛徒”、“卖国贼”,并被解除了驻纽约总领事的职务。名噪一时的“布兰东计划”胎死腹中。

一次又一次被诺列加欺骗、愚弄,使美国恼羞成怒。总统里根按捺不住了,他狠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搞掉诺列加!”

“废了诺列加”,这一次政界和军方取得了一致性意见。但是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还稍有差异。“劝说”不成,自然还有别的招数。反正不摘掉诺列加,美国人是不会罢休的。

正当美国为对诺列加是动文的还是动武的左右为难之时,忽然从巴拿马传来一个令人欣喜的信息:德尔瓦列总统准备与诺列加将军分道扬镳,并正在计划“安排”这位国防军司令。“好消息!”负责美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艾布拉姆斯闻讯后高兴得从座椅上跳起来。他马上指示美国驻巴拿马大使戴维斯与德尔瓦列总统保持密切联系。

1988年1月6日,德尔瓦列以“检查身体”为名,前往迈阿密和纽约,同美国政界和金融界人士进行私下会晤。那时,美国对他的意图不摸底,未予特别重视,接待的规格也较低。同年2月中旬,德尔瓦列再度赴美。这一次美国好像是看出了一点苗头,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对德尔瓦列降阶相迎,热情接待。助理国务卿艾布拉姆斯与之在迈阿密密商如何“安排”诺列加的计划。德尔瓦列拟在内阁设立国防部,取代国防军司令部,让诺列加“体面退休”。艾布拉姆斯非常赞赏德尔瓦列的这一“安排”,鼓励他回去后放手干,有事可随时找戴维斯大使联系。2月25日,德尔瓦满怀喜悦但又不露声色地回到巴拿马。这时候,夜幕初降,巴拿马城灯火齐明。德尔瓦列忘记了晚餐,也顾不得鞍马劳顿,当即找到国防军参谋长胡斯蒂斯。他开门见山地告诉这位参谋长:“我打算解除诺列加的职务,由你出任国防军司令。”胡斯蒂内斯感到突然,心里是既惊喜,又恐慌。冷静一想,他觉得此事还是稳妥为好。因此,他没有当即接受总统的“美意”,而是要德尔瓦列“再等一等”。可是总统哪里等得及!美国要他赶快行动。据说,艾布拉姆斯原来希望他在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宣布解除诺列加的职务。由于来不及准备,因为事先至少得同胡斯蒂内斯打招呼,所以德尔瓦列表示:“本周不行。”2月24日,里根悄悄地告诉调查诺列加问题的参议员小组:德尔瓦列马上要“开刀放脓”。意思是德尔瓦列马上就要收拾诺列加了。德尔瓦列感到美国的目光老是盯着他,重任在肩,不敢懈怠。他同胡斯蒂内斯会见之后,仅仅10分钟,便匆匆在电视台宣布:罢免诺列加,任命胡斯蒂内斯为国防军司令。

这一惊人的决定宣布后,巴拿马全国为之愕然。国防军的高级军官们纷纷涌向司令部,表示反对总统的决定。他们喊道:“司令留下,总统滚蛋!”参谋长胡斯蒂内斯也公开表示拒绝出任国防军司令。巴拿马议会紧急召集会议,10个小时之后,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德尔瓦列总统。内阁会议随即选举教育部长索利斯·帕尔马为代总统。与此同时,警察包围了德尔瓦列的私邸,并封锁了附近的道路。美国精心策划的“宫廷政变”,鸡飞蛋打。

美国本来想走捷径,策动德尔瓦列搞宫廷政变,除掉诺列加,不料反被诺列加策动议会罢免了德尔瓦列。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华盛顿对诺列加恨得咬牙切齿,决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向诺列加施加最大压力。

1988年2月28日,被议会废黜的德尔瓦列巧妙地避开了警察的监视,从家中逃到了美军控制的运河区。美国随即承认他仍是巴拿马的“合法总统”。德尔瓦列在美国的支撑下也以总统身份号令全国,与帕尔马代总统分庭抗礼,形成一国二“主”的混乱局面。

3月2日,美国******向美国各大银行发出通知,宣布冻结巴拿马存在美国银行里的5000万美元,禁止向这个国家提供任何贷款。接着,美国又决定暂停支付3月15日该付给巴拿马的650万美元的运河营运费。此外,美国法院还裁决冻结巴拿马新政府打算从纽约银行转到国内去的1000万美元。

这一招相当厉害。巴拿马这个国家很奇特,虽然它的首都马拿马城像东京、纽约一样是世界有名的金融中心,但这个国家没有中央银行。它的货币巴波亚名义上同美元等值,两种货币同时流通,而事实上巴拿马并不发行本国纸币,只有1元以下的辅币。由于资金冻结,美国银行不能向巴拿马银行拨付任何美元现金,便使得以美元为本国流通货币的巴拿马一下子断绝了财路。在美国实施这一制裁措施的当天,巴拿马就不得关闭国际金融中心所属的各家国内银行和110家外国银行。储户不能提款,企业没有周转资金。商店和公司没有美元现金周转,人们拿着支票和信用卡买不到任何东西。商业活动陷于瘫痪状态。群众上街示威,抗议之声不绝于耳。

此后又发生了中下级军官发生兵变的事件,诺列加在平息兵变后马上对军队进行清洗,逮捕了在政变时犹豫动摇的一批高级军官,提升了一批平叛有功的中级军官,巩固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此外,还采取了一些战时经济政策。政治分析家们认为,经过这次未遂政变,美国要推翻诺列加的统治变得更加困难了。

****上阵,美国实施“正义事业行动”

1989年10月初,鲍威尔和瑟曼两位将军接替任期届满的克劳和高尔文将军,分别就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南方司令部司令。于是,两人一搭一档,在总统还没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就着手密拟入侵巴拿马的行动计划了。经过反复研究,他们最后制定了代号“正义事业行动”的作战计划。这一计划包括三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只动用美驻巴拿马运河区南方司令部所属的1万多名军队。利用这些美军熟悉巴拿马地形、适应巴拿马气候、了解巴军作战特点、距巴军营地较近等有利条件,对巴拿马城内的巴国防军司令部发动突然袭击,迅速占领并捣毁巴军最高指挥机关。这比较容易办到。问题是驻在城外而又忠于诺列加的部队未遭到美军打击,战斗力没受影响,他们可能对美军发起反击,或者利用丛林把美军拖入一场游击战、持久战,对运河区构成威胁。

第二个方案是,由美国本土派出一支受过专门训练的特种作战部队,在驻巴拿马美军配合下,对诺列加可能出没的几个目标发动突然袭击,抓获诺列加。特种部队作战机动灵活,善于偷袭和夜战。但问题是必须事先掌握诺列加行踪的准确情报,而美国中央情报局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如果一旦抓不到诺列加,则整个行动失败事小,还会让全世界笑话,对美国极为不利。

第三个方案是,从美国本土紧急空运大批空降兵、海军陆战队等快速部署部队,会同驻巴拿马美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对巴拿马国防军所有的兵营、主要设施、基地、机场等实施全面进攻,一举摧毁之。不管诺列加被擒与否,巴拿马国防军将在很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不成气候。即使诺列加在逃,也是光杆司令一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然,仍要尽一切可能把诺列加逮住。不过,这样做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还会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但鲍威尔和瑟曼极力倾向于这一方案。

根据第三方案,南方司令部的1.3万人全部投入战斗,另外从美国本土派出1.1万人,在兵力上对巴军形成2:1的绝对优势。据美方掌握的情报,巴拿马国防军有5200人,其中陆军4500人,海军500人,空军200人,另有准军事部队“尊严”营民兵8000余人。巴军的武器装备更无法与美军比拟。瑟曼有把握地认为,凭着兵力数量和技术装备的绝对优势,美军能够一举成功,彻底铲除诺列加的实力基础。使其走投无路,如果他不是被生擒或打死的话。

各种方案准备停当,随时供总统选择。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布什在为寻找出兵巴拿马的借口而焦虑不安。

五角大楼的将军们,也瞪圆双眼,捕捉着最佳战机……

机会终于来了。

12月16日晚21时05分,4名美国军官乘车经过巴拿马国防军总部所在的巴拿马城A大街时,与国防军士兵发生了冲突。美方事后说,这辆汽车“被巴拿马武装民兵和国防军士兵拦截后”,车上的一名美海军陆战队上尉被子弹击中身亡,另一名军官受伤。但巴军方说,“汽车高速驶过国防军总部门前,并向总部和平民开了枪”,造成包括1名女童在内的3名巴拿马人受伤。到底谁先开的枪?一时纠缠不清,但这起事件竟然就成了一场大规模军事入侵的借口和导火线。

当晚,美国总统布什听取了关于枪击事件的汇报,认为对诺列加下手的时机已到,第二天中午,布什在白宫邀请副总统奎尔、国务卿贝克、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国防部长切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等要员共进午餐。席间,布什郑重其事地告诉在座的人说,他已下决心对诺列加采取行动。奎尔等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午餐后,他们来到布什的椭圆形办公室,再一次研究了入侵巴拿马的具体行动计划。最终决定采纳鲍威尔的第三行动方案,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速战速决,捉住诺列加,争取圣诞前解决战斗,班师回朝。

1989年12月20日,凌晨零点30分,随着布什总统一声令下,2.4万名美军兵分5路,开始了入侵巴拿马的“正义事业行动”。

在“正义事业”行动计划中,有临时组成的5支特遣部队专供南方司令部调遣。这5支特遣部队分别被命名为:“大西洋”特遣队、“永远忠实”特遣队、“太平洋”特遣队、“红色”特遣队、“尖刀”特遣队。

擒贼先擒王。最先出发的就是担负“擒王”任务的“尖刀”特遣队。

“尖刀”特遣队由美军第87步兵团第5营、第193步兵旅的1个轻型坦克排、第5机械化步兵师第6团第4营和海军“海豹”分队组成。

他们的任务是,乘巴军注意力被吸引到里奥阿托的当口,攻占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据中央情报局提供的情报,诺列加直到19日深夜还在由巴军第5连防守的国防军司令部大楼内。如果情报准确,诺列加必会一举被擒,然后解除驻阿马多尔堡巴拿马国防军的武装,就成了举手之劳。

没想到刚刚出师,就险些铩羽而归。

巴军为了迟滞美军“尖刀”特遣队的前进速度,纵火点燃了沿街的民房,木制棚屋遇火即燃,整个乔里约区的上空顿时浓烟滚滚,居民纷纷逃走。

好不容易行至国防军司令部大楼前,却不料突然从楼前沙袋和菱形拒马后面,射出阵阵弹雨,打头的美国士兵立时有几个被撂倒。

美军一见偷袭不成,按照作战条令的规定立即转入强攻,用无线电召唤陆军航空兵和装甲部队前来支援。

南方司令部立即从基地派出战斗直升机和装甲部队,数分钟内,美国陆军航空兵武装直升机和第82空降师一个坦克连的17辆“谢里登”轻型坦克如期而至,来到遇到抵抗的街区,接着就是一通猛烈的火箭和滑膛炮弹打将过去。

此次美军使用的17辆“谢里登”坦克,是越南战争中使用过的老式轻型坦克,重量只有16吨;现役的“艾布拉姆斯”坦克重达60吨,无法迅速大量空运到巴拿马,只好以此充数。

守卫国防军司令部大楼的是巴拿马军第5连,他们手中并没有重武器,但仍然做着顽强的抵抗。大楼外的高射机枪喷射着火舌,美军一架直升机在空中被击中燃起大火,一头栽到地上,变成一团火球。

但巴军终究是寡不敌众,在武装直升机、坦克和炮火的联合围攻下,巴军第5连一部战死,一部遭擒,全军尽没,国防军司令部大楼落入美军之手。

美军尖刀突击队员层层包围了大楼,冲进诺列加将军的指挥部,可里面早已是人去屋空,连诺列加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这厢战斗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属于“尖刀”特遣队的另两支小队人马却向着巴拿马城郊的两个戒备森严的地方疾进,他们都是来自美国海军“海豹”特种部队的突击队员。

“海豹”小分队之一,疾插诺列加将军的小型私人机场——帕蒂拉机场。

这支由20名“海豹”突击队员组成的小分队乘黑夜摸进帕蒂拉机场。按照情报上的提示,他们只会遇到巴拿马守卫部队轻微的抵抗。孰料警卫小型机场的巴军居然把装甲车也开了出来,抗击的火力很猛,激战中11名美军中弹,其中4名伤重不治而亡。

美军一路苦战杀散卫兵,却没有发现诺列加将军,但座机尚停在机场,估计诺列加没有从空中脱逃——队员们遂炸毁这架专为诺列加准备的美制“利尔杰特”型运输机,断其空中退路。

与此同时,另一支“海豹突击队”分队偷袭了运河岸边守卫诺列加专用船只的卫兵,被卫兵发现而引发战斗,虽然最后击溃了卫兵的守卫,并炸沉了该船,但也造成了两名突击队员的伤亡,仍未见诺列加将军的踪影。

消息报到南方司令部,瑟曼将军觉得奇怪,按照事先的推演,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诺列加将军理应成擒,是死是活,总该有个下落,现在连个影子也没见着,该不是诺列加将军提前得到消息跑了不成?

这种推测马上就被排除了:正在巴拿马上空游弋的美国空军F16战术战斗机中队和空中雷达搜索分队向司令部报告,自从“正义事业”行动发动前后,未发现巴拿马的任何一架飞机升空。为了防备诺列加从空中和海上逃遁,国防部特地从美国的希尔空军基地调来了这两个中队,由它们负责监视巴拿马空中和海域。

诺列加将军如果想从海上和空中逃离巴拿马,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尖刀”特遣队虽然最终攻占了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大楼和阿马多尔堡军营,但并没有抓住诺列加将军,而且还出现了伤亡,这一消息马上由美军南方司令部传到五角大楼,守候在那里的美军高层官员们心里都是一沉。

“正义事业”行动开始的12月19日之前,情报部门给特种兵提供的消息说,诺列加将军最有可能是在巴国防军司令部。于常理推测,自打宣布与美军进入战争状态之后,诺列加应该待在他的指挥位置,这里又是他的老巢,他曾多次在这里化凶为吉,他在这里的可能性最大,所以美军都指望在国防军司令部大楼中抓到他。

出乎意料的是,当夜诺列加将军却不在这里。

五角大楼只好盼望从其他4路大军中能找到诺列加将军的下落。

第2支美军部队冲向巴拿马城以西的里奥阿托。

“红色”特遣队由美军第75步兵团第2突击队营、第7特种作战大队第3营1个连组成,任务有二:东路负责抢占托里霍斯国际机场,接应运载重武器的美军运输机着陆;西路包围并解除里奥阿托巴拿马驻军的武装。

“红色”特遣队的西路分队,利用隐形战斗轰炸机的轰炸效果,迅速实施低空伞降,并扇形包抄了驻扎在里奥阿托城的巴拿马国防军第6连和第7连。

突击到阵地时才发现,F-117A的轰炸效果并非像当初想象得那么理想,巴拿马守军两个连已从神秘轰炸的震撼中逐渐清醒过来,利用残存的工事进行抵抗。

“红色”特遣队东路分队迅速降落在托里霍斯国际机场周围,机场离巴拿马城仅30公里之遥。在通往托里霍斯机场的路上,位于低薪阶层聚居的圣米格利托特区,驻有巴拿马国防军步兵团的兵营。

巴拿马士兵利用手中的轻武器对美军的进攻进行了轻微抵抗,由于火力相差太悬殊,不久即被击溃。美军包围了巴军的航空部队,没费什么劲儿就解除了国防军士兵的武装,夺占了该机场,保障载有重武器的美军运输机安全着陆,同时派兵封锁了横跨帕科拉河的大桥。

至此,“红色”特遣队东、西两路分队均达成使命。

第3支美军部队的编成内有一支女兵队伍。

战斗一打响,载满特种兵的轻型装甲车沿公路向泛美公路大桥杀将过去。

不久,“永远忠实”特遣队也完成了任务,途中只遇到巴军的零星抵抗。

第4支美军部队的任务最为繁杂,它的最终目的地是巴拿马第二大城市科隆,但沿途还要攻占麦登和加通的水坝和水电站,控制巴拿马运河的重要设施,攻占甘博亚监狱并释放关押在那里的******。

承担这一任务的,是“大西洋”特遣队。

“大西洋”特遣队任务虽然繁杂,完成起来却不像前面的“尖刀”和“红色”两支特遣队那么费力,在特种部队的引导下,第7轻步兵师和第82空降师精锐组成的特遣队一路斩关夺隘,击溃通往科隆沿途的巴军第8连的阻挡,相继夺取了水坝、水电站和供电中心,攻克甘博亚的监狱,释放了关押在这里的48名前国防军军官,他们都是参加反对诺列加军事政变的要犯。

不久,“大西洋”特遣队顺利攻占了科隆,把住了巴拿马北侧的入海口。

与其他4支部队相比,第5支部队只是在美军认为重要的战略要点上使用的一支加强分队。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托里霍斯机场以及附近的巴军“2000年营”和西马尔龙堡基地。

这支加强分队就是从太平洋一端入侵巴拿马的“太平洋”特遣队。它的先头部队,由美军第75步兵团第1突击队营和第7特种作战大队第3营的1个连组成,在红色特遣部队东路的突击队员控制住托里霍斯国际机场之后,他们分两批乘坐20架C-141型运输机降落在托里霍斯国际机场,以一部增援封锁帕科拉河大桥的美军“红色”特遣队东路队员,阻击驻西马龙堡基地的巴拿马“2000年营”和其他巴军入巴拿马城增援;另一部则留在原地,帮助加强托里霍斯国际机场防守,迎接美军第82空降师第1旅安全着陆。

美军第82空降师第1旅主力着陆后,立即通过帕科拉河大桥进军西马龙堡,准备解决“2000年营”。

但该部抵达西马龙堡时,“2000年营”早已溃散。

这路美军不战而胜。

“正义事业”行动开始仅30分钟,除“尖刀”特遣队、“红色”特遣队之西路分队外,“红色”特遣队东路分队。“太平洋”特遣队、“大西洋”特遣队和“永远忠实”特遣队均顺利完成了预定任务;大约在当地时间凌晨1时50分,首都最重要的奥巴里奥区出现了巡逻的美国兵,巴拿马城的水电站被占领,全城断电,街上没有行人,巴拿马国家电视二台也被占领。

20日拂晓前,“尖刀”特遣队和“红色”特遣队在空中和地面火力的支援下,也消灭了巴拿马军队的抵抗,占领了预定目标。

到了中午和下午,主要战场已经转移到郊外。但没有抓获诺列加将军,只要诺列加这位铁腕人物不落网,巴拿马人就会随时随地在他周围聚集起来。对美国来说,形势将会变得格外“严峻”。美国就有可能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同诺列加为首的游击队进行一场越南式的丛林战。这将是美国的一大灾难。

“********”从20日起反复广播说,凡提供能捉住诺列加线索者,美国将悬赏100万美元。这一招立见成效。一连几天,那些想发财的人纷纷提供诺列加行踪的线索,美军根据这些线索不断派人出去搜索追捕,但屡屡扑空。

诺列加在哪里?在情报部门干过10多年的诺列加也非等闲之辈,对于反侦听、反跟踪这一套并不生疏。他既不使用电台,也不随大队人马活动,而是与他的卫队长埃列尔·盖坦上尉一起,先后更换了5个藏身处。由于美军切断了他从空中、海上和陆地潜逃的去路,他惟一的生路就是到外国驻巴大使馆寻求政治避难。工于心计的诺列加出乎美国意外地挑中了梵蒂冈大使馆。1989年12月24日,他先同梵蒂冈使馆通了一次电话。他对拉沃亚大使说,如果不同意他去使馆,他就上山去打游击。拉沃亚同意他前往。这天下午3时许,诺列加躲过了2.4万美军的追捕,人不知鬼不觉地只身驱车进入梵蒂冈驻巴拿马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

12月25日,在巴拿马的罗马教皇使节何塞·塞瓦斯蒂安·拉沃亚,对埃菲社记者说,“为了国家的利益,接受了诺列加将军待在梵蒂冈驻巴拿马的外交官邸”,但他说,并没有让诺列加政治避难。美国闻讯后,立即团团包围罗马教皇使节的官邸,装甲车封住了官邸的所有出路。

在失去军队、权力乃至家庭和朋友的情况下,走投无路的诺列加只好同意到美国去接受审判这个比较安全但又相当屈辱的解决办法。他向拉沃亚大使提出了“自愿”投降的3个条件:让他身着军装向美国的一位军官投降;让他打电话通知亲朋好友;在他被捕前,对他向美国投降的决定保密。拉沃亚立即将这些条件转告美国谈判代表瑟曼将军,瑟曼当即同意。

1月3日下午4点30分,梵蒂冈使馆通知美国驻巴拿马军事当局,诺列加同意于当晚离开使馆。美国自然十分高兴。晚上8点30分左右,驻巴拿马美军南方司令部副司令西斯尔罗斯少将,驱车来到梵蒂冈使馆门前,接受诺列加投降。8点50分,梵蒂冈驻巴拿马大使馆的黑色大铁门打开了,身穿将军制服的巴拿马前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军在几名神甫的陪同下,从里面走出来。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立即上去逮捕了他。诺列加一声不吭,他个子矮小,身体瘦弱,背还有点驼,看上去显得疲惫不堪,精神沮丧。诺列加随即被押上直升机,飞往距巴拿马城约10公里的美国霍华德空军基地。他在那里待了大约半个小时,然后人们就要他离开。他低着头,左手拿着《圣经》,右手握着念珠,步履沉重地被押着登上一架“大力神”C-130型军用运输机。

诺列加最终被美国联邦法院判处145年监禁,随即被押往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显赫一时的诺列加将在这人间地狱孤独地度过他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