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朝代:历代王朝兴衰
14302500000005

第5章 风云变幻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春秋时期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属于东周的前半期,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时的东周王权旁落,虚有其名,实权全在势力强大的诸侯手上,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200多年。

随着七雄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我国历史走向了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在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先后有5位诸侯国确立了霸主地位,史称“春秋五霸”。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采取了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他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楚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

齐桓公成了中原霸主。他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此外,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晋文公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认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即霸主。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在此后的楚、晋两国战争中,晋于公元前575年鄢陵大战中大败楚军;于公元前557年湛阪大战中,又将楚军击败。楚庄王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当晋国和楚国渐趋衰弱时,长江下游的吴、越却先后崛起争霸。吴王阖闾执政时,重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原来的楚臣伍子胥,兴兵伐楚。吴兵五战五捷,于公元前506年直捣楚国都城郢。后来,阖闾之子夫差又先后打败越、陈、鲁、宋、齐,成为诸侯间的盟主。

公元前482年,已是吴王的夫差在黄池会盟诸侯,争得了霸权。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夫差所败后,一面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一面献美女西施、郑旦于吴王夫差。经过十数年的准备,勾践掌握战机,乘夫差全军参加黄池会盟之机,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最终逼得夫差自杀,吴国就此灭亡。

这时,春秋时期行将结束,霸政已经趋于尾声,但勾践仍率兵渡淮,与诸侯会于徐州,成为春秋末期最后霸主。其实,除了上述5位霸主之外,春秋时期还有几个诸侯国登上霸主宝座。如郑庄公、宋襄公、秦穆公、晋襄公、晋景公和晋悼公。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霸主之中,秦穆公开创的霸业,为战国末年秦统一整个中国打下了基础。

春秋时期,各统治集团由国君的宗亲或少数异姓贵族所组成。从天子到卿大夫都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次子则分封。在各诸侯国中,长子继位后,次子或庶子为公子,公子之子为公孙,公子、公孙的家族称公族。由于其贵族身份世代相传,又称之为世族。

各诸侯国管具体事务的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这4种官职名称之前有的加上一“大”字。宰也是常见的官名,或称太宰,有的诸侯国,宰的地位颇为重要。属于师傅之官有太师、少师、太傅。以上几种官职常由卿来担任。

除了政治体制外,春秋时期经济也有了相应发展。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的使用,标志着生产力显著提高。

在我国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过程中的大国兼并小国,致使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