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文章里头没有写最后新娘得到了什么建议,但我自己开始想象,或许这位新娘打开信封,看到朋友给她的建议,她最大的感慨可能是:你们每个人怎么说的都跟做的不一样?当父母的也有同样的感觉,我们可能买了很多教养小孩的书回来,但当自己要教养小孩的时候,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教养小孩其实和经营婚姻非常类似,结婚前觉得另一半跟自己个性不同,可以有互补作用,非常好;但结婚了以后想法变了,都希望改变对方,让对方跟我们一样,动不动为了叠棉被、挤牙膏的小事就可以吵翻天,甚至决定要离婚。
陈之藩有篇文章写道,美国和欧洲的教育家聚在一起,欧洲教育家认为美国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矿,把孩子切、割、磨变成一个宝石,就像许多拿到诺贝尔奖的杰出学者一样。而欧洲的教育就像种花,教育人员做的是浇水、加肥料,让种子变成它本来的样子,无论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们都会细心呵护,让每一株花朵都有自己独特的模样。这让我想到台湾的教育,不是挖矿也不是种花,而是塑料工厂里头的射出成型,要求个个都一模一样。
教养小孩,学校虽然有责任,但父母的责任更为重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跟别的小孩一样,或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和自己当年一样;我发现当我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其实原因往往是生气他们没有照我的话做,没有跟我一样,这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最典型例子。如果我们可以尊重每一个小孩,像种花一样让他们自然长大,尊重小孩,不要让他们成为自己或别人的复制品,那父母也应该很欣慰了。
媒体曾经有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外国小孩比较有自信,因为他们的独特性受到尊重,也因为父母采用鼓励及赞美的教养方式。
十几年前,我在温哥华遇到当地卡内基训练的负责人,他说自己小时候八九岁时,爸爸常常会问他很多问题,凡事都会征询他的意见,例如爸爸会问他:“我们搬到这里来住好不好?我来这个教堂做牧师你觉得怎么样?”他现在回想,一个八九岁的小孩根本不懂事,但爸爸问他问题、征询他的意见不见得是要他的答案,而是希望他能多思考,长大后成为一个有思考力的人。
反观台湾,父母总是直接命令小孩,例如:“你去做功课!”“你不能看电视!”“赶快洗澡!”“不要再上网了!”但我们可以把命令句多改成一些问题,如果孩子老是黏在电视机前,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跟他沟通:“我们吃饭要选有营养的食物,你现在已经看一个小时电视了,你觉得什么电视节目是有营养的呢?你觉得你应该看哪些频道呢?”
再举例来说,父母常叫孩子赶快吃饭,孩子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叫我赶快吃饭?其实父母心里真正希望小孩赶快吃完饭的原因是,他们可以赶快洗碗;但如果换个方式,如同我们进行卡内基训练时,会问孩子们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个孩子说,他想变成篮球职业选手,我们会问他:“好,那要变成篮球职业选手要什么条件呢?”孩子回答:“身体要强壮,要长得高!”
怎样才能身体强壮,长得高呢?那就是赶快吃饭啰!
所以,问孩子问题可以让他们思考,并引导他们自己找到对的答案,如果可以给孩子多一些思考空间,亲子互动关系也会完全不同!
启发孩子勇于选择的智慧
这个妈妈很厉害,她愿意放手让女儿去犯一次错误,虽然女儿被同学取笑,但妈妈借此来教孩子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想想看,如果爸爸叫女儿当场就换掉衣服,那么小女孩可能还学不会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是爸爸叫她换衣服的,不是她自己理解为什么要换衣服。
我听过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教育小孩?你希望小孩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现在就朝那个方向来教养你的小孩。
例如说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是一个服从、听命、说一不二的人,那你现在就可以用严格的军事方式来教育你的小孩;日本、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长起来的很多小孩,都是非常服从命令的小孩,这也是日本、德国当年变成军国主义的原因之一。有那么多人拥护希特勒,一声令下,这些年轻人愿意为了军令上战场杀人,侵略其他的国家,其实这都和父母及学校的教育有关。
可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长大后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那么你可能就要放弃很多世俗的标准,小孩要上班就上班,不想上学就不要上学,要流浪街头就流浪街头,穿什么、吃什么、做什么都不要管他,让他完全自由,这就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
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未来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那么我们必须给他机会,让他去思考、作决定,并有机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我们希望孩子能有自由的思想,也能有冒险精神,但也要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我们不是放任不管,也不要求孩子百分之百地服从。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三岁的女孩子,她要上幼儿园的小班,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小女孩穿好衣服出来,爸爸一看马上就想说:“哇,你赶快回去换衣服,怎么穿得乱七八糟的!”原来她不但穿了长裤也穿了裙子,里面衣服的袖子比外套还长,颜色也搭配得很奇怪。这时妈妈比较沉着,她示意爸爸先不要说话,这时娃娃车也来了,妈妈让她先上学去了。
结果下课回来,小女孩就跟妈妈说:“都是你,你害我在学校被大家取笑。”妈妈这时候就趁机跟她说:“我有没有教过你怎么穿衣服呢?有没有说过穿了裙子就不要穿裤子呢?”小女孩点点头,妈妈又说:“那你今天怎么让自己穿成这样呢?”经过这样的沟通,小女孩就听进去了。
我觉得这个妈妈很厉害,她愿意放手让女儿去犯一次错误,虽然女儿被同学取笑,但妈妈借此来教孩子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想想看,如果爸爸叫女儿当场就换掉衣服,那么小女孩可能到大班还学不会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是爸爸叫她换衣服的,不是她自己理解为什么要换衣服。
也许有人会说,三岁的小朋友还小没关系,但长大后可不能这样让孩子用犯错来学习负责。我想跟大家说另一个例子,是十八岁的女孩想去参加舞会。
她问爸爸:“我想参加舞会,可以吗?”爸爸本来想直接告诉她可以或不可以,但当下念头一转,爸爸说:“你说呢?你觉得可不可以?”女儿愣了一下,开始估算自己的功课还有多少没写,考试会不会受到影响,然后告诉爸爸说,她可以参加舞会,接着她又问爸爸:“那我几点回家?”爸爸本来要脱口而出说十一点前一定要回家,不过这回忍了下来,又反问女儿:“你说你几点回家?”女儿又开始估算,舞会结束的时间、要搭谁的车、要先送谁回家……最后她跟父亲说:“我十一点半可以回家。”父亲笑笑说:“好,那你就十一点半回家。”这时女儿觉得爸爸不太对劲,跟平常不一样,又接着问:“那如果我十一点半还不回家呢?”这时父女俩相视而笑,因为他们都知道,女儿会为自己作的决定负责。
这些教养孩子的方式,都给我很多的启发,有人会问:“你说的一套好方法,自己做得到吗?”我必须承认,我有时候做得到,有时候做不到,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但我也做错过很多事,我希望和大家互勉,但愿我自己能做得更好。
家,永远都在(李百龄)
要共同打造一个温暖的家,父母和孩子一定要多谈话,而且是像朋友般谈天说地,而不是像老师般训话,否则这样只是慢慢地把孩子往城堡外面推。
嫁给黑幼龙时,他是军人,领的薪水很少,但我觉得我们结婚后很开心,大概是我自己的父母常常吵架,再加上我和弟弟相处得不是很好,所以总觉得自己在娘家的成长过程不是很开心,当时的家没有给我温暖和依靠,但黑幼龙他们家很热闹。每个星期我们总是会回黑幼龙家,一堆人一起包饺子,吃完晚餐就和他爸爸妈妈打打麻将,虽然他们家很小,但我很喜欢那种挤满人的热闹气氛,所以从不觉得回黑幼龙家是苦差事,反而很开心。
做卡内基训练后,黑幼龙很忙,经常跑来跑去上课、受训,我自己也是一样,有时候会到南部去协助课程训练,所以家里常常没有人,有一次他出门两三个星期不在家,我突然开始想,如果有一天他不会回来了,我一个人要怎么过日子?我常常未雨绸缪,希望让自己先有心理准备;但等到他回来,我跟他分享:“那种有你在家的感觉,真的不一样。我拼命训练自己万一哪一天你不在了,我还可以好好过日子。但我后来想想,虽然你出差工作,不在家里,但我知道你工作完,总是会回来的,万一哪一天你真的离开我,我们真的要说再见,我恐怕还是完全不能接受!家里有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真的有一天发生,不管是我还是他有人离开,我想这一段路真的需要很多的训练和支持,否则真的很不好过。他当时听了虽然没有多说什么,但有一回他在卡内基上课时,有位同事告诉我黑幼龙的分享让他很感动。黑幼龙说有一天他自己在家,我则开车出去买东西,突然有一辆救护车从家门前十万火急地通过,他心里突然一紧!心想会不会是百龄出了车祸?万一是百龄出了车祸怎么办?
家其实是一个城堡,虽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陈词滥调,但要让孩子觉得家永远在那里:他高兴的时候,想要回家分享;难过挫折的时候,他在家里可以找到安慰和支持。
要让家真的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城堡,对孩子必须完全地信任与公平地对待,在爱的基础上对事不对人和他们沟通,这样的家才会变成“+”,家也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加分。
当年我们往返美国和台湾两地时,孩子们在美国必须要打理自己的生活,我们就把整个银行账户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管理账户,自己缴房贷、水电等所有费用。
有亲戚知道这件事情,觉得匪夷所思,问我们怎么敢把存有一大笔钱及生活费的账户,交给孩子自己管理?不怕他们把钱花掉?但我从来不觉得他们会是做坏事的孩子,所以也从来没有不相信他们的念头!
要共同打造一个温暖的家,父母和孩子一定要多谈话,而且是像朋友般谈天说地,把一天当中的特别心得做一个分享(工作上碰到什么事?今天碰到什么困难?),而不是像老师般训话(功课做了没?今天考几分?),否则这样只是慢慢地把孩子往城堡外面推。我们在美国的日子真的很辛苦,所以有时候下班回家我也会跟孩子说,我在药房里头工作,最害怕的就是接电话,因为当时英文还不是很好,药房责任很重,万一听错给错药就不得了了。
因为我自己愿意和孩子说我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情绪,所以孩子有话也愿意跟我们说,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其实需要彼此间打开心门,说说心里真正的话。
家是爱,爱是慢慢“养”出来的
家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父母们给孩子爱的时候,应该想想,你给孩子的是控制、伤害,还是真正无怨无悔的爱?爱,是慢慢“养”出来的……
家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这儿得到爱,有些人却得到伤害。
父母们给孩子爱的时候,应该想想:你给孩子的是控制、伤害,还是真正无怨无悔的爱?真正的爱不自私,真正的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为他们着想,真正的爱是给他们空间,永远在他们心中点着一盏灯,随时欢迎孩子回来。
黑立行结婚的时候,在斯坦福大学的教堂,按照天主教的礼仪结婚,哥哥们都是男傧相,黑立带着两个小孩来参加,那一天教堂里面坐满了前来祝福的亲朋好友,大哥黑立言和姐姐黑立分别为新人念了一段《圣经》,许多亲友说在婚礼上可以感觉我们一家人的情感有多浓,觉得很感动。
回到台湾我们宴请故乡的亲友,我在致辞的时候安排播放电影《屋顶上的提琴手》的主题曲:“日出,日落;日出,日落……”
在悠扬的音乐中,我细细叙述对新人的祝福,也希望黑家这份亲子之间的爱,这份慢慢“养”出来的爱,能够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