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清热解毒,凉营泄热。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气分热证,见面红目赤,黏膜皮肤隐隐有出血疹点,舌尖红等症。
【随症加减】如湿热偏盛,脘痞呕恶,便溏,苔黄腻,脉濡数者,加法半夏、藿香、苍术、厚朴、黄连,去大黄、知母。
益气固脱方(参麦龙牡汤)
【配方】西洋参(或生晒参)、麦冬各10~15克,五味子5克,玉竹10~15克,山萸肉10~15克,炙甘草5克,龙骨20克,牡蛎30克,石菖蒲1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煎服2次。
【功效】益气、养阴、固脱。主治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气虚脱证。
【随症加减】若阴阳俱脱者加制附子(先煎)、干姜各6~10克。
【方药解析】本方由生脉散加味而成,是治疗由厥转脱的方剂。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具有改善心功能和抗休克作用;山萸肉“壮元气”,固脱、敛津、止汗,亦有抗休克,强心作用;玉竹益阴止渴;龙骨、牡蛎固摄正气、潜阳止脱;石菖蒲“治心气不足”(《本草纲目》),宁心除烦;炙甘草益气和中。
加减清痘败毒饮
【配方】生石膏60克,犀角粉(水牛角粉代)20克,黄连6克,知母15克,元参15克,连翘12克,黄芩1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大青叶30克,鲜茅根30克。
【用法】每日1~2剂,先煎石膏十余沸,后下诸药,煎2次,分服。犀角粉吞服。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凉血化瘀。主治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气血两燔证。
【随症加减】如便秘加大黄、玄明粉;动风甚者加羚羊角粉、钩藤、地龙;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
热厥清宣汤
【配方】柴胡、大黄(后下)各10克,枳实15克,知母15克,广郁金10克,鲜石菖蒲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煎服2次。
【功效】清热宣郁,行气开闭。主治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热厥闭证。
【随症加减】如热盛加生石膏60克,黄连、连翘各5克,表现内闭现象者加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
【方药解析】在本病发展过程中,可因热毒炽盛、阴津耗伤、阳气内郁不能外达而出现热闭厥证。若进而邪热内陷,阴伤气耗,可转成脱证。本方用柴胡散郁解热,枳实破气散结,且有强心升压,抗休克作用,这是仲景治“热厥”的四逆散中的两味主药;大黄通下实邪,清泄里热;石菖蒲、郁金行气解郁,祛痰宣窍;知母清热养阴。综合上药共奏清热解郁,行气开闭的功效。
玉液汤
【配方】生山药30克,黄芪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6克(捣细),葛根6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益气生津,润燥。用于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
【方药解析】本方为《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消渴的方剂,李氏取其益气养阴及固摄的作用,用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能改善水液代谢和肾的重吸收功能。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痢疾”范畴,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生冷而成,辨证分型如下:①湿热痢:证多湿热并重,治宜清热化湿解毒,调气和血导滞。②疫毒痢:由热毒炽盛,蒙闭心包,引动肝风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凉营熄风。③噤口痢:由浊气上攻,胃失和降所致。治宜和胃降逆,通腑清热。④寒湿痢:多由饮食生冷所致,治宜温化寒湿,行气散结。⑤虚寒痢:痢久脾肾阳虚,湿从寒化。治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⑥休息痢:正虚邪留,时发时止。发时宜清肠化湿,平时应健脾调中。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加味白头翁汤
【配方】白头翁20克,秦皮1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木香5克,葛根15克,槟榔15克,芍药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上下午2次分服。
【功效】清热解毒,行气止痛。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随症加减】里急后重明显者,加大黄、枳壳、厚朴;恶寒发热头痛者加荆芥、金银花、连翘。
【方药解析】本方集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三首治痢名方而成。这三首方剂治疗细菌性痢疾都有良好疗效,临床报道也很多。白头翁汤所含四药对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黄连、秦皮作用最强,黄柏次之,白头翁最弱。四药之间并无协同作用。增加黄连用量可增强抑菌效力。本方加了葛根、黄芩、甘草,除清热解毒外,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另外,又据芍药汤的组方意义,加入了芍药、木香、槟榔,则又增添了行气散瘀作用,可改善便下脓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本方针对湿热并重,气滞血瘀诸证,配伍全面,所以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香参丸
【配方】苦参1200克,广木香600克,生甘草15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服3次,每次6.5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行气。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方药解析】香参丸见《奇方类编》。苦参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之功。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乙型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明显的抑菌作用;木香辛香,行气止痛,二味同用有协同作用。也有用苦薤香汤(苦参30克,薤白、木香各10克),腹痛甚者,加白芍、甘草;坠胀甚者,加枳壳。每日1剂。
清肠饮
【配方】葛根、黄芩各10克,黄连、广木香各6克,白芍、藿香各10克,焦槟榔10克,车前草15克,炮姜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每日2剂,水煎,每剂浓缩至100毫升,瓶装密封,冷藏备用。每次温服50毫升,每日4次,疗程7天。
【功效】疏肌达表,清热化湿,行气导滞。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湿热证。
【随症加减】如发热高于39℃以上,经治疗当天热不降者,加用柴胡注射液肌注,如腹痛较甚,热势较盛,舌苔黄厚,可加大黄以通腑泻热;如赤痢血多,可加生地榆、金银花炭。
【方药解析】清肠饮是仲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用葛根、藿香,疏表达邪,宣化湿浊;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车前草清利湿热;炮姜反佐芩连,温化中焦,以防苦寒伤胃。
蓼苋地锦汤
【配方】水蓼15克,马齿苋30克,地锦草20克。
【用法】上药均全草新采,晒干。每日1剂,水煎,头、二煎上下午分服。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凡痢疾初起一二日,无兼证和明显虚弱的患者,给予2~3剂,即愈。
【注意】孕妇忌服。
【方药解析】此方为北京市中医院采集的民间验方,现代研究证实:三药都有抗痢疾杆菌作用,且有止血效果。民间用以治疗痢疾、肠炎。水蓼和马齿苋都有收缩子宫作用,孕妇忌用。
白地诃片
【配方】白头翁、地榆、诃子、丁香。
【用法】四药依次按25%、30%、30%及15%的药量比例,研细,压制成片剂,每片重0.3克。每次服4~8片(含生药1.2~2.4克),每日4次,一般服药3~7天。
【功效】清热解毒,温中止痛。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方药解析】本方中丁香为温中止痛药,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霍乱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所以《海药本草》就说“止五色痢”。诃子前人都用作止涩药治疗久痢,并认为泻痢初起忌服。其实不然,诃子对各种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既含鞣质有收敛止泻作用,又含番泻苷A,可致泻下,所以诃子具有类似大黄样的先致泻后收敛的作用,这在唐、宋本草中早有记载,《新修本草》云“诃子……下宿物”,《本草衍义》说“此物虽涩肠,而又泄气,盖其味苦涩”。故治痢疾初起宜用生诃子,止泻涩肠宜用煨诃子,但诃子不宜久服。
泻痢合剂
【配方】地锦草60克,凤尾草6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3次,分次口服。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凉血。主治细菌性痢疾、肠炎湿热型。
【注意】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忌服。
【方药解析】地锦草功能清热解毒,兼能止血。凤尾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兼有一定涩肠止泻作用。
附子厚朴汤
【配方】制附子8克(先煎1小时),厚朴30克,木香30克,枳实12克,黑姜6克,白术15克,黄连5克,藿香9克,白头翁9克,黑地榆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服用。1周为1个疗程。
【功效】温脾化湿,清热解毒,行气导滞。治疗细菌性痢疾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
【随症加减】若呕吐加半夏;发热去附子、黑姜,加葛根、黄芩;气虚加党参。
【方药解析】本组病例病程较长,湿热蕴结肠腑,而又损伤脾阳,形成寒热相兼、虚实互见之证。方中重用厚朴、木香、枳实行气导滞;黑姜、附子、白术温脾;黄连、白头翁清热;地榆凉血止痢;藿香和中化湿,共奏行气导滞,温中化湿,凉血止痢之功,适用于寒热错杂之痢疾。
四君芍药汤
【配方】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5克,甘草9克,炒白芍、秦皮、诃子各15克,黄连9克,黄芩12克,当归、木香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
二白苦艾汤
【配方】白头翁100克,白芍60克,艾叶30克,苦参100克。
【用法】将上药洗净,用温蒸馏水浸泡一夜,首次用武火煎30分钟,过滤取汁,第二次再加冷水适量,文火煎10~60分钟,过滤取汁,二汁混合,再用文火煎煮浓缩至250毫升,加1%苯甲酸钠0.2毫升,放置1夜,再过滤密封备用。灌肠剂。成人1次用50毫升,儿童为每次2毫升/千克,做高位保留灌肠,每日2次,病重者每日3次,连用3天。
【功效】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方药解析】方中以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主;辅以苦参清热燥湿;白芍敛阴养血,缓急止痛;艾叶化湿止血。药仅四味,疗效较好,且无毒副作用。
念君痢疾散
【配方】硼砂12克,飞朱砂6克,大黄8克,巴豆霜1.5克,甘草6克,当归12克,广木香8克,沉香6克。
【用法】晒干,不见火,共研极细末,瓶装勿泄气。每服0.3克,日3服,温开水送下。
【功效】抑菌杀虫,清热解毒,化积行气,防腐生肌。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原虫痢疾。无论新、久痢疾,无表证者均适用。特别对顽固难愈、久痢而下赤冻者效果尤佳。
【注意】年老体弱者慎用。
【方药解析】方中硼砂、朱砂、巴豆霜、大黄清涤热毒,制菌杀虫,化积滞,防腐敛肌;配合当归养血,甘草和胃;佐木香、沉香调气暖脾以止痛,可防毒痢噤口之变。本方是从三物备急、保赤散(巴豆霜、朱砂、六曲、胆星)的基础上化裁而来。
真人养脏汤
【配方】人参5~20克,白术5~20克,炙甘草3~15克,肉豆蔻5~30克,肉桂3~15克,制附子5~30克(先煎2小时),诃子肉5~30克,罂粟壳5~25克,白芍5~20克,当归5~10克,木香3~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20天为1个疗程,最长3个疗程。
【功效】温补脾肾,涩肠固脱。治疗慢性痢疾脾肾虚寒型。
【随症加减】脱肛者另以石榴皮、枯矾、五倍子水煎,取药汁于大便后局部洗浴。
【方药解析】本方用于久痢滑脱不禁,脾肾阳虚,证见下痢白多红少,脱肛,畏寒,肢冷,食少,神疲,舌淡苔薄,脉细软者。邪滞未净者勿用。除正虚欲脱者外,人参可以党参替代。蛔虫病
蛔虫病是指蛔虫寄生在人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患之,但以小儿发病率最高。临床以脐周反复阵痛、食欲异常、面黄肌瘦、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