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的自觉症状,较甚者往往脐腹疼痛,时发时止,有时痛甚呕恶,甚则吐出蛔虫,痛止后一如常人。多伴见面色黄暗或见面部白斑,不思饮食或嗜食异物,形体消瘦,夜卧不安,睡中蚧齿,有时蛔虫上窜胆道,发生剧痛,而为胆道蛔虫病;扭结成团阻塞肠道而发生肠梗阻;钻入阑尾而致阑尾炎。蛔虫寄生于肠道。能扰乱气机,劫取营养,耗伤气血,影响正常消化和吸收以及可合并较多的并发症,对小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危害很大,故应积极进行防治。本病属中医学“虫证”、“蛔疳”的范畴。其发病多因小儿饮食不洁,误食虫卵或过食肥甘及喜食甜物,以致脾虚失运,湿热内生,日久成积,积久成虫,虫聚体内,阻滞气机,耗伤气血而发为本病。
治宜以驱虫为主,但在蛔虫病发作时,宜先安蛔。可辨证选用寒热并用、清热或温中安蛔之法,待蛔安痛止,再择机驱虫为治。
本病的预防亦甚为重要,教育小儿要讲究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常剪指甲,不食生冷蔬菜及未洗净的瓜果,避免虫卵入口的机会,减少发病。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乌君汤
【配方】乌梅20克,使君子15克,川椒、生姜各6克,黄连、大黄各9克,槟榔、川楝子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
【功效】驱蛔,行气,止痛。治疗蛔虫病急性腹痛。
【随症加减】大便稀溏者去大黄,易广木香。
【方药解析】使君子有小毒,服食过量可引起呃逆,头晕,精神不振,甚则恶心,呕吐。用于儿童剂量斟减。
苦酒承气汤
【配方】厚朴15克,枳实12克,茵陈30克,生大黄(后下)25克,玄明粉(冲服)30克,苦酒(米醋)35毫升。(以上为成人量,小儿酌减)
【用法】每日1剂,厚朴、枳实、茵陈、大黄煎汤,便秘者煎药一沸即可,便溏者煮沸后再煎5分钟,玄明粉以药汤冲服。先饮苦酒,0.5~0.7毫升/千克体重,再服汤药100毫升,日服3次。
【功效】通下泄热,安蛔。治疗胆道蛔虫病腑热实证。
安蛔汤加减
【配方】乌梅30克,细辛6克,川椒10克,槟榔15克,川楝子12克,生大黄(后下)10克,苦楝皮6克,使君子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安蛔,温经止痛。治疗胆道蛔虫病。
【随症加减】若汗出肢冷,呕吐清水,口不渴饮,苔薄白,脉沉弦或紧,证属厥逆,重用川椒、细辛,加半夏;偏于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痛连胸背,脉弦劲或沉实,属气滞型,重用槟榔、川楝子,加佛手;若发热,便秘尿黄,或见黄疸,口苦而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为湿热型,重用大黄、苦楝皮,加竹茹。
【注意】苦楝皮有毒,不宜过量或连续服用。孕妇、肝脏病患者禁服。心脏病、活动性肺病结核、胃溃疡患者慎用。
【方药解析】苦楝皮杀虫效果好,但毒性不能忽视,如出现头晕、呕吐,应立即停药观察。
蛲虫病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肛门周围、会阴部瘙痒,大便解出蛲虫为特征。
本病主要是因为患儿吞食了蛲虫卵,在肛门外孵化成幼虫后再爬入肠道而发病。除因夜间蛲虫在肛门外产卵而引起瘙痒外,还常因蛲虫内扰,脾胃受损而出现恶心腹痛,睡眠不安,小便频数,饮食不振,面黄肌瘦等症状。
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杀虫止痒、健脾和胃为大法。采用内服外用兼治之法。
蛲虫的寿命一般只有20~30天。预防重复感染是彻底治愈蛲虫病的关键。患儿应勤换衣裤,最好不穿开裆裤睡觉,衣物、玩具应经常烫洗或经日光照晒以杀灭虫卵,同时也应注意家庭卫生和饮食卫生。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槟丑君鸡蛋煎
【配方】槟榔(炒)15克,黑白丑(炒)各50克,使君子仁(炒)10克。
【用法】上药共为末。用芝麻油煎蛋1枚,摊成饼状,只煎其一面。乘热将药末适量撤在蛋面上。蒸熟后卷成简状,于早晨空腹1次服完。用药量:6~9岁每次4克,10~14岁每次6克,15~19岁每次8克,每隔2天服1次,3次为1个疗程。若1个疗程不愈者,隔20天行第2疗程。
【功效】驱虫。治疗蛲虫病。
百部煎液
【配方】生百部30克(切碎)。(此系小儿1日量,成人加倍)
【用法】上药加水200毫升,煎沸后文火再煎30分钟,熬成约30毫升,于夜间11时左右做保留灌肠,10~12天为1个疗程。
【功效】驱虫。治疗蛲虫病。
绦虫病
绦虫病主要由猪肉绦虫或牛肉绦虫寄生于小肠所致的寄生虫病。临床症状多较轻微,多数患者肛门发痒,可在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部分患者可有腹部隐痛,腹泻,食欲异常,消化不良,恶心,乏力,头昏失眠,体重减轻等。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南瓜仁槟榔合剂
【配方】南瓜子(炒熟,去壳)30~120克,槟榔40~120克。
【用法】槟榔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为1剂。治疗前1天晚上可进晚餐,次日早晨空腹嚼服南瓜仁,半小时后服槟榔煎剂,2小时后服硫酸镁20克,并饮水600~800毫升,午餐可照常进行。
【功效】驱虫。治疗绦虫病。
【方药解析】南瓜子仁的有效成分南瓜子氨酸对绦虫有麻痹作用,与槟榔酸有协同作用。一般用生南瓜子仁。
雷丸散
【配方】雷丸500克。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过筛,装入褐色瓶内备用。成人1次量为30克,极量为50克,根据患者身体强弱及年龄增减用量。空腹时用适量凉开水调服。服药后从第1次大便中查白色虫团,寻绦虫头,有头则表示虫已排出。
【功效】驱虫。治疗绦虫病。
【方药解析】雷丸对牛肉绦虫、猪肉绦虫和犬绦虫均有作用,临床服用基本可以根治。对肠道滴虫和钩虫也有效,雷丸忌高温,不入汤剂,煎服失效,不宜与酸性食物同服。
驱绦煎剂
【配方】槟榔片50~100克,使君子仁9克,苦楝皮9克,广木香15克,大黄15克。另,雷丸(研末)15克。
【用法】前五药水煎2次,共取药液200毫升,冲服雷丸粉。用法:头天晚禁食,次日晨起空腹服药1剂。如未见效,可于第2天晨起后再服1剂。服药2~3小时后,绦虫即随粪便排出。如遇部分虫体排出而其余部分不下时,切勿牵拉虫体,以免拉断虫体,使虫头不下。此时可蹲于温水盆上,将虫体置于温水(约37℃)盆中,虫即缓缓全下。如虫体未全排出,即已中断,可用肥皂水通便灌肠,把虫体洗出,以找到虫头为有效。
【功效】驱虫。治疗绦虫病。
【方药解析】服本方如出现头晕、呕吐应立即停药观察。
百日咳
百日咳亦称顿咳,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及痉咳后伴有深长的哮鸣样吸气声为特征。
本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小儿。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冬春两季是本病的多发季节。中医认为内蕴痰热、外感时行疫毒是其主要病因。小儿脏腑娇嫩,易蕴痰热,若时行疫毒侵袭肺卫,则易化热生痰,痰热内结,阻塞气道,使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见痉咳不已,痰稠胶黏之证。
本病的治疗,多分初期、痉咳期及恢复期三期辨证论治。初期时行疫毒在于肺卫,类似感冒但咳嗽较重,治宜宣肺散邪;痉咳期痰火旺盛,出现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治宜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恢复期痉咳减少,但痰少质稠,咳声嘶哑,或咳而无力,精神委靡,则宜养阴润肺,健脾益气。
百日咳的传染性较强,应及时预防注射百日咳疫苗。一旦发病,要注意隔离患儿,预防肺炎等并发症,并使患儿保持足够的休息和营养。较小患儿喂乳食时要采取多次少量的方法,以防止或减少呕吐。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顿咳止汤
【配方】桑白皮、山栀、黄芩、鱼腥草、枇把叶(包)、百部、北沙参、天冬、麦冬各10克,蜈蚣2条,生甘草6克。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浓煎成200毫升药液。1岁内每日喂50毫升,1~2岁每日喂100毫升,3岁以上每日喂200毫升,上述剂量每日分3~4次服完。连服3剂后,去蜈蚣,加僵蚕6克,再服3剂,用量用法同上。另外,每晚用大蒜瓣1~2枚捣烂敷于患儿双侧涌泉穴,用纱布带固定,晨起去之,连用2~3晚。
【功效】清热化痰,解痉止咳。主治小儿百日咳痉咳期。
鱼腥草
【方药解析】痰热胶结,痉咳不止,在清化痰热、止痉平咳的同时,配伍养阴润肺之品如沙参、麦冬、天冬,有利于症状的改善。
解痉止咳汤
【配方】紫菀、杏仁、百部、半夏各10克,代赭石30克,橘红、蜈蚣、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
【功效】解痉、止咳、化痰。主治百日咳痉咳期。
【随症加减】痰多气逆者加葶苈子、枇杷叶各6克;目赤、鼻衄、咳血者加白茅根12克、侧柏叶10克。
百子平咳汤
【配方】百部、莱菔子各5~10克,葶苈子、地龙、蝉蜕、桑白皮各5~15克,白芥子、青黛(包)各3~5克,僵蚕、枳实各3~9克,天竺黄2~5克,甘草2克。
【用法】每日1剂,煎水浓缩至60毫升,分3次温服。4天1个疗程。
【功效】清肺化痰,止痉平咳。主治百日咳痉咳期。
【方药解析】百日咳痉咳期,临床多见外邪化热化火,痰热交结气道,导致肺失肃降。治疗上宜泻肺降逆,清化痰热。本方立意符合上述病机。百日咳痉咳现象,中医认为与“木火刑金”有关,所以方中配伍青黛泻肝火,救肺金;配伍僵蚕、蝉蜕止痉,以减轻痉咳之痛苦。
林氏解痉汤
【配方】僵蚕、全蝎、蝉蜕、地龙、杏仁、胆星、天竺黄各3克,青黛(包)、甘草、黄芩、地骨皮、瓜蒌、百部各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
【功效】清热化痰,解痉止咳。主治百日咳痉咳期,痰热胶结型。
【随症加减】呕吐加旋覆花3克、代赭石10克;白睛溢血或痰中带血丝加藕节、白茅根各6克,菊花3克。
【方药解析】僵蚕、全蝎、蝉蜕都具有良好的止痉作用;青黛清肝火;黄芩、地骨皮清肺热;杏仁、地龙、胆南星、天竺黄、瓜蒌、百部、甘草清热化痰止咳。全方从肝、从肺论治。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腺部漫肿疼痛为特征。中医称之为“痄腮”、“蛤蟆瘟”等,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年长儿童可并发睾丸肿痛等症。
本病的治疗,轻证应用疏风清热,清肝消肿;重证用解毒软坚,消肿止痛法。此外。常配合外治法,有助于局部消肿。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黄氏解毒汤
【配方】连翘、金银花、防风、黄芩、甘草、荆芥、淡竹叶、夏枯草、大青叶各10~1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4~8岁小儿取低剂量,8岁以上取高剂量。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退肿。主治流行性腮腺炎初起,证属风热上壅者。
池氏腮腺炎方
【配方】黄芩6克,黄连4.5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板蓝根6克,牛蒡子3克,马勃3克,薄荷3克,桔梗3克,蒲公英9克,山豆根6克,甘草3克,僵蚕4.5克,大黄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5次口服。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方药解析】本方为普济消毒饮加减方。原方去柴胡、升麻、陈皮、玄参,加金银花、蒲公英、山豆根、大黄。普济消毒饮出自《东垣试效方》,原书主治大头瘟。现代常用于治疗腮腺炎等病。
马氏验方
【配方】金银花、紫花地丁、浙贝母、炒牛蒡子,玄参各9克,夏枯草、蒲公英、板蓝根各12克,柴胡、薄荷各5克,升麻、蝉蜕各3克,制僵蚕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4次服。
【功效】清热疏风,解毒消肿。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蒲公英
【随症加减】应用本方同时,结合腮腺炎肿胀局部外敷,其方法是:青黛15克,醋调敷;或用如意金黄散茶汁调敷,每日3~5次。
【方药解析】本方乃浙江著名儿科大夫马莲湘的经验方,由普济消毒饮加减变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