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劳动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当时曾有人列举种种现象,说明当时的农民“有七亡(损失)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农民被迫进行武装反抗的条件,已趋成熟。成、哀之际,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广阔地区,农民和铁官徒(罚去冶铁的刑徒)不断发动起义。有的起义军达上万人,坚持斗争一年多。有的人数虽少,但能席卷十九个郡国的范围。方兴未艾的农民反抗烈火,大有走向燎原之势。西汉王朝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统治集团对此十分惊慌,千方百计寻求出路。有人曾提出“限田”、“限奴婢”的办法,但因积弊太深,遭到大地主、大工商业主反对而无法施行。在这种形势下,早有觊觎皇位野心的王莽,便破门而出,袍笏登场,代汉自立,自己做起皇帝来了。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外戚王氏家族在元帝、成帝时候长期把持朝廷大权。王莽凭借王家的声势和他的所谓“勤身博学”的虚名,广泛结交权贵,捞取到一定的政治资本。公元前一年哀帝死,王莽和王政君合谋立年仅九岁的汉平帝,王莽做了大司马,掌握了朝廷大权,并以“定国安汉家之大功”,被封为“安汉公”。随后,他便千方百计拉拢支持者,他大事封赏汉宗室和功臣后裔,扩充太学,增加博士人数,网罗大批士人,取得了统治集团的进一步支持。为了沽名钓誉,王莽还在元始二年(公元二年)上书,表示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赈济受灾贫民,借以骗取下层群众对他的幻想。在他指使下,还有一些官僚和知识分子假托符命,进一步为王莽篡位制造舆论。平帝死后,王莽又选立了一个两岁的婴儿做皇帝,自称“摄(代理)皇帝”,为正式篡位作好最好准备。三年以后,即公元八年,王莽便踢开这个傀儡皇帝,公开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新”。
王莽做皇帝后,便搬出《周礼》作为根据,进行托古改制,企图摆脱政治危机。他首先针对土地问题,宣布要实行王田制,把全国土地改叫“王田”,不许买卖。他仿照古代井田制,规定一家男子不满八口而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的,要分余田给本族或乡邻。原来无地的,按男口每人授田一百亩。与此同时,又下令将奴婢改叫“私属”,也不准再买卖。王莽禁止买卖土地、奴婢,不过是企图冻结现状,缓和一下危机。这些规定,听起来很迷惑人,其实根本行不通。因为,土地买卖是土地私有的必然产物,而土地兼并,又是土地买卖的必然结果。而且,余田分给别人的规定,地主阶级强烈反对,王莽也不敢认真照办,实际是一纸空文。到公元12年,不过三、四年光景,王莽在地主阶级坚决反对之下,收回成命,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和限制奴婢买卖的一套办法。王莽改制的主要部分,完全破产。
公元10年(始建国二年),王莽还制定“五均赊贷”和“六筅(管)”之法。当时在都城长安的东市、西市设立“市令”;又在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个大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师”;各郡县则设“司市”,这些机构负责管理市场,调节物价,向贫民贷款和征收税款,这便是“五均赊贷”。“六莞”指的是官卖盐、酒、铁;官府统一铸钱;收取山泽产物的生产税;加上“五均赊贷”,一共六项政府控制的经济事业。王莽实行“五均”、“六筅”,表面上是要运用政府权力,控制市场活动,平稳物价,限制大工商主的过分盘剥。实际效果恰恰相反。例如,“五均”的“市令”,本来要掌管“平市”,即规定货物标准价格,货物滞售,平价收进;货物脱销,平价抛售,以制止豪商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但是,大工商主早与权责结合一体,有的“市令”本人就是大商人,他们正好打着官府旗号,乘机上下其手,买贱卖贵,攫取暴利。他们对老百姓则严格限价,压制正常交易,严重伤害了小工商者和农民。又如,赊贷办法规定,贫民用钱,三个月为期,过期不还,就要罚作刑徒,真有困难的贫户,根本不敢告贷。另外,政府控制起山林水泽生产,收取十分之一的税,也严重妨碍了渔猎樵采、家庭副业及小工小商的正常发展。总之,实行“五均六筦”,与王莽标榜的相反,打击的是农民和小工商业者,得利的则是王莽集团和大工商主。
王莽又多次变动币制。先是在公元7年(居摄2年),铸造错刀、契刀、大钱三种新币,与原来的汉五铢钱并行。后又废除错刀、契刀,下令收禁五铢钱,另铸一种小钱,与保留的大钱一起行用。最后,王莽又发行多种货币,分为金、银、龟、贝、钱、布等共六类二十八品,种类杂乱,换算繁琐,比值也极不合理。这样一来,货币便失去了价值尺度的职能。而且,每次变换,都是以劣顶优,币面值不变,实际价值大减。王莽借此掠取了大量财富,而引起物价飞涨,币值狂跌,农民、工商业者纷纷破产。同时,币质粗恶,使民间盗铸群起,因此而罚作官奴婢的达十万人以上,仍然禁不胜禁。《汉书》所载,当时每一易钱,“民用破产,而大陷刑”,是反映了实际的。可以看出,王莽“改制”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掠夺。因而其结果必然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市场停顿,生产凋敝,整个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王莽代表的只是一部分腐朽的地主官僚和大富豪的利益。改制的结果必然是促进社会危机的总爆发。王莽居摄、天凤年间,在京城附近以及今内蒙、河北、山东、江苏一带,就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在此形势下,他为转移注意力,利用民族矛盾掩盖和缓冲阶级矛盾,肆意挑起了和周边各族的斗争。王莽收换汉朝授予匈奴单于的玺印,改称“匈奴”为“降奴”,“单于”为“服于”,封王降为封侯,有意侮慢,打破几十年和好关系,挑起了对匈奴的战争。他还连续发动对东北和西南的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以致到王莽死前,“天下户口减半矣”。王莽改制的丑剧还没演到高潮,其种种倒行逆施,便触发了席卷全国的赤眉、绿林起义,而且革命烈火越烧越旺。公元23年(地皇四年),长安市民响应义军,攻入宫中杀死王莽,结束了罪恶的新莽王朝,也宣告了王莽改制骗局的彻底破产。
赤眉、绿林起义的发生和发展
西汉后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首先,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土地兼并越来越剧烈。汉元帝时,丞相匡衡本来就享有三十一万亩土地的租税,后来又扩占了四万多亩。成帝时一个大官僚张禹经常得到皇帝的赏赐,前后有数千万之多。他用这些钱买占民田四万多亩,都是泾水、渭水灌溉的肥沃好田。同时,西汉统治者政治黑暗,对农民的赋税剥削也越来越繁重。加上连年灾荒,农民死的死,逃亡的逃亡,再也无法生活下去。汉哀帝时的大臣鲍宣在一道上书里说,当时农民有“七亡(逃亡)”、“七死”。其中,“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兼并土地无止境)”是“一亡”,“县官重责,更赋租税”是“一亡”;“酷吏殴杀”是“一死”,“岁恶(灾荒年月)饥饿”是“一死”。它是西汉末年农民悲惨境地的生动写照。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夺汉朝刘姓政权,建立新朝。他企图通过实行复古“改制”,来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结果却使已经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了。这样,一场席卷全国的绿林、赤眉大起义便爆发了。
公元十七年,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连年灾荒,饥民们被迫到沼泽地里挖野草根充饥。新市(今湖北京山县)人王匡、王凤由于能给饥民们调解纠纷,被推为首领。他们很快就聚集了数百人发动起义。南阳(今河南南阳)的马武、颍川(今河南禹县)的王常、成丹也率众来归。起义军攻打附近小的乡邑,数月间发展到七八千人。起义军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为根据地,因此被称为绿林军。
与此同时,东方也爆发了农民起义。公元十八年,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率领一百多人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起义,不久转入泰山。周围一些小股农民起义军见樊崇作战勇猛顽强,都来投靠他。一年之间,起义军就发展到一万多人。接着,琅邪人逢安、东海(今山东郯〔tán谈〕城西南人)徐宣、谢禄、杨音发动起义,并率领几万人与樊崇会合。从此,这支起义队伍就在青州、徐州(今山东、江苏北部)一带攻击官府、严惩豪强。公元二十二年初,起义军击败王莽的官军,打死带兵的大将景尚,声势愈来愈大。
这一年四月,王莽派遣更始将军廉丹、太师王匡(与绿林军的王匡同名)率领十几万大军,前来镇压樊崇领导的起义军。樊崇等准备迎战。每个人都用赤色涂眉,作为起义军标记。从此,这支起义军就被称为“赤眉军”。赤眉军和王莽军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决战,大败莽军。王匡狼狈逃走,廉丹被起义军打死。无盐大战后,赤眉军在黄河南北纵横驰骋,队伍扩充到数十万人。王莽在东方的统治瓦解了。
正当赤眉军在东方取得巨大胜利的时候,绿林军在南方也有了很大发展。公元二十一年,绿林军在云杜(今湖北沔阳西北)打败了前来围攻他们的官军二万多人,夺得全部辎重,乘胜攻占竟陵(今湖北省潜江西北),然后,退据绿林山。这时,起义队伍发展到五万多人,声势渐盛。第二年,绿林山一带发生大瘟疫,起义军死亡过半,于是,绿林军决定分兵转移。王常、成丹率一路西入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王匡、王风、马武率主力军北入南阳,称“新市兵”。后来,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率千余人,响应新市兵起义,称“平林兵”。
在绿林、赤眉起义同时,还有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抢等部义军,众约百万人,活动在河北各地。农民起义在全国已成燎原之势。
这时,一些地主阶级分子看到王莽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也纷纷招兵反对王莽。南阳大豪强刘、刘秀兄弟,在舂陵乡起兵。这是支地主领导的武装,在反王莽的战争中,暂时和新市平林农民军联合。公元二十二年十二月,下江兵转战到河南,与新市兵、平林兵会师。二十三年正月,起义军在沘〔bì必〕水(今河南泌阳县境)一战中,击杀了王莽的大将甄阜、梁丘赐。接着,又在昆阳(今河南南阳县南)击败王莽的大将严尤、陈茂军。经过这两次大胜,绿林军发展到十多万人。为了更好地统率各路起义军,二月,绿林军立刘玄为汉帝,号更始,建立政权。
绿林军建立政权后,派遣王凤、王常和刘秀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并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起义军节节胜利,使王莽政权受到极大震动。王莽派遣王寻、王邑征集各地精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向绿林军猛扑过来。
这年三月,王莽军队包围了昆阳。当时,王莽军围昆阳数十层,列营百数。城内起义军只有八、九千人。莽军用冲车撞城,掘地道攻城,向城内密集射箭。但是,起义军顽强地坚守城垣,并决定由王凤、王常守城,由刘秀率十三骑乘夜出城,到外地调集援军。援军到达后,便立即在离王莽军队四、五里的地方,列成阵势,与王莽军交锋;取得胜利后,乘胜前进,愈战愈勇。起义军无不以一当百。接着,由刘秀率敢死战士三千人,从城西水上猛冲王莽军的中军,杀死王寻。同时,城内起义军也乘势杀出,喊杀声震天动地。莽军大败,军官、士卒争相逃走,互相践踏。王邑只带了几千人逃回洛阳。昆阳之战,使王莽军主力损失殆尽,是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刘秀表现得勇敢善战,发挥了一定作用,这为他利用农民革命的力量,篡夺胜利的果实,取得了有利的地位。
昆阳战后,更始帝阵营发生分裂,在新市平林起义军将领支持下,更始帝杀了刘,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北攻洛阳;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西进长安。九月,起义军攻入长安。长安市民和兵士举行起义,杀死王莽。此时,王匡也攻下洛阳。绿林军经过几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王莽的反动统治。到了洛阳,更始帝派刘秀到河北“镇慰州郡”。刘秀趁机以河北为根据地,镇压起义军,发展地主武装,积极为夺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作准备。
在绿林军攻下洛阳时,赤眉军首领樊崇等曾去洛阳联络。但刘玄不愿与赤眉军合作,致使两大起义军未能联合起来。
公元24年冬,赤属军兵分两路,西攻长安。在西进途中,赤眉军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立了一个十五岁的汉宗室刘盆子为帝。公元25年8月,绿林军农民将领王匡率领一部分起义军与赤眉军会合,并在九月,联兵攻入长安。刘玄向赤眉军投降。
赤眉军进入长安后,由于关中地区的地主豪强隐藏粮食,聚众反抗,与农民军为敌,长安城中粮尽,使赤眉军遇到很大困难。第二年冬天,长安附近发生大饥荒,赤眉军不得不撤离长安。东归途中,赤眉军在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遭到了刘秀大军的截击,全军覆没。
坚持十年之久的绿林、赤眉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推翻了王莽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刘秀建立东汉所采
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刘秀,西汉末年人,汉宗室,南阳(今河南南阳)著名的大豪族。公元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废除汉宗室封爵,并禁止刘姓人做官。刘秀一家受到很大打击。王莽末年,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公元22年,刘秀和他哥哥刘怀着重建刘家天下的政治目的,在舂陵(今湖北枣阳县南)纠集族人、宾客七、八千人,起兵反莽,号称“舂陵兵”。为了利用农民军,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加入了绿林起义军。
第二年三月,绿林军和王莽军在昆阳发生大战。绿林军被王莽军包围在昆阳城内。起义军派刘秀到外地调集援军。援军到达后,刘秀担任了援军的指挥,在与昆阳城内守军配合,夹击王莽军队的战斗中,立下了战功。昆阳战役,绿林军消灭了王莽军的主力,决定了王莽覆灭的命运。
就在这时,刘、刘秀和绿林诸将发生了矛盾。昆阳战役不久,为绿林诸将所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在宛城杀死刘绩。刘秀得到消息后,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足,不敢公开对抗,采取了以屈求伸的策略。他从作战前线赶回宛城,既不为刘服丧,也不与刘的部下私下谈话,只是向刘玄谢罪。因此,骗取了刘玄的信任。公元24年九月,王莽反动政权被起义人民推翻。刘玄一方面在洛阳建都,一方面派刘秀到河北去发展势力。
刘秀一到河北,就释放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恢复汉朝官制,取得了当地官僚、地主的支持。当他在河北立稳脚跟后,便公开与刘玄决裂,拒绝执行刘玄的命令,开始独立活动。
当时,河北地区的铜马、青犊等部农民起义军尚有上百万人,不断给地主阶级以沉重打击。刘秀独立活动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血腥镇压了这些支农民起义军;在河北地区,重建了封建统治。公元25年夏,刘秀在鄗(hào号)(今河北柏乡)称皇帝,不久,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
接着,刘秀便把他的屠刀指向了赤眉军。这时,赤眉军已经与绿林军的王匡部联合,入据长安一年多以后,撤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迎击赤眉军;一面在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布置下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公元27年,赤眉军在长途跋涉,非常疲劳的情况下,在宜阳陷入刘秀的包围圈,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