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4544300000031

第31章 统一大业的兴衰(14)

公元251年,魏太尉王凌与他的外甥兖州(今河南滑县东)刺史令狐愚兴兵淮南(今安徽寿县),准备立楚王彪于许昌,以与司马氏把持的洛阳相对抗,但计谋泄露。司马懿亲率大军,迅速东征,迫使王凌失败自杀,这年八月,司马懿死去。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执政。公元254年,齐王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谋以夏侯玄代司马师辅政。消息走露,李丰、张缉等皆被司马师所杀。接着,司马师废掉曹芳,另立年仅十三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公元255年正月,镇东大将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假称受魏太后诏书,起兵淮南,讨伐司马师。司马师留下弟弟司马昭镇守洛阳,亲自统率十万大军来征。毋、文兵败,毋丘俭被杀,文钦逃到东吴。同月,司马师病死。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掌握政权。公元257年,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又在淮南起兵,司马昭发大军东征,第二年,诸葛诞兵败被杀。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见司马氏三世专权,政非己出,想做最后一次毫无希望的挣扎。一天,曹髦召集大臣王沈、王业等计议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不能坐等废辱,今天要与你们一块去讨伐他。”王沈、王业不但不跟随他去,反而立即向司马昭告密。曹髦只得自己率领宫中的老弱残兵鼓噪着去攻打司马昭。结果,还没有交锋,就被司马昭手下的人杀死了。

曹髦死后,司马昭另立十四岁的曹奂为傀儡皇帝。至此,司马懿父子在前后十几年和曹魏政权的支持者之间的斗争中,逐渐消灭了政敌,取得了胜利。曹魏政权及其支持者再也无力反抗了。

公元262年春,司马昭派大军十八万,由钟会、邓艾、诸葛绪率领,分兵三路伐蜀。蜀将姜维退守剑阁,挡住魏军的主力。但邓艾一支军队,却偷渡阴平,绕过剑阁,直抵蜀都成都。蜀后主刘禅出降,蜀亡。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他的儿子司马炎重演曹丕代汉的把戏,迫使魏帝曹奂“禅位”,自己称帝,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

公元279年,司马炎发兵二十余万,分兵六路,大举伐吴,吴军不战自溃。第二年,晋军王浚率领的水师到达建业。吴王孙皓出降,吴亡。至此,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历史上出现了西晋的短期统一。

“九品中正制”所反映的问题

“九品中正制”(也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东汉末年,在农民起义的猛烈扫荡下,士人流散各地。乡、亭、里组织遭破坏,致使秦汉以来的以“乡举里选”为主要根据的“察举征辟制度”,事实上巳无法实行。“察举”,就是地方官考察选拔人才,向中央推荐。“征辟”,就是封建王朝直接征聘人才。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魏王曹丕掌权时,采纳颍川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的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中正”在评定人物品级时,主要是先考虑祖先做过什么大官,有几代人做过官,谓之“家世”,也称“品”,然后再看本人的才德,谓之“状”。中正要注明各人的“品状”如何,划分品等,然后向当时主管选择官吏的吏部推荐。吏部根据中正的报告,依品授官,品第越高,官职越大。已授官的,每三年由“中正”负责向吏部推荐升降。这种以“中正”为中心,论品定级,选拔和升降官吏的制度,就叫“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反映了世家豪族势力的高度发展。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来,豪强地主力量迅速扩张。他们世代把持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职,并依仗政治特权疯狂兼并土地,建立起规模巨大的坞堡庄园。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充力量,成为武装割据的大大小小的地方实力派。三国时,魏、蜀、吴分别依靠豪强大姓各霸一方。曹操虽然打击过不肯依附自己的世家大族,但他也广泛搜罗了一大批名门大姓为己所用。当时著名的豪强地主、士人名流,如李典、许褚、荀彧、荀攸、郭嘉、陈群、司马朗、司马懿之流,都是曹魏政权依靠的基本力量。曹丕继位为魏王后,为了代汉自立,进一步向世家豪族妥协,以换取他们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确立的。

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保证。“中正”一职,位居权要,一般都是由官居高位的“著姓大族”来担任。他们控制了评定人物的大权,当然不会真正按才能选官,而只会是单纯以家世声名的高低决定取舍。“九品中正制”自然成了维护大族权益的有力工具。豪族地主正是利用这一特权,世代垄断了做官的权力。到了晋朝已经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曹魏时期的许多家族,直到两晋南北朝始终衣冠不绝。曹魏的司空崔林、卢毓,将作大匠郑浑,司空王昶等人的家族,则与进入中原的鲜卑贵族合流,成为北朝可以左右政局的富室强宗。曹魏的太傅王祥、典农中郎将谢瓒的后人,即有名的王导及谢安,在东晋时分别位至丞相、太傅。王、谢两大家族,是晋室东渡以后,权倾江南的巨族,被时人并称“王谢”。这两大族活跃于南朝,多次参与政局演变,一直扮演着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九品中正制”,从法制上正式肯定了东汉以来士族垄断官位的事实。推行这种制度,又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东晋司马氏政权,在实行“九品中正”的同时,还在法律上承认官僚士族按品位占田、占佃客,和荫庇亲属等特权。这些措施,不仅为“九品中正制”提供了物质保证,也使大族更便于放手地封山占泽,吞并土地,肆意扩张自己的势力。

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堵塞了庶族地主(指不是世代为官的一般地主)做官的道路。但是,庶族地主的人数比士族要多,而且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经济力量也日渐扩大,自然希望在政治制度上有适当的改变。所以,南北朝的各个政权所行的“九品中正制”不尽相同,有时还会暂时停止实行一段。这也是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矛盾发展和庶族地主不断壮大的反映。

到了隋朝,罢除了“九品中正之法”,创立“进士科”,开始实行科举制。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取仕办法,正式完成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度的过渡。这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历经宋、元、明、清,科举制度成了地主入仕的基本途径。推行几个世纪的“九品中正制”,终于随着士族地主的完全衰落,而结束了。

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晋。

西晋王朝是在世家豪族支持下建立的,司马氏皇族原来也是河内温县的豪族地主。因此,这个政权处处纵容豪族地主,垄断政治权力,肆意兼并土地,过着腐化糜烂的生活。西晋统治阶级所以奢糜成风,这是个主要的原因。

西晋统治集团和豪族地主穷奢极欲的生活风气,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晋武帝就是个荒淫无度的人,他在后宫蓄有姬妾宫女近万人。为了挑选美女充实后宫,在全国强征“美女”,闹的天下鸡犬不宁,女孩子们“多败衣瘁貌以避之。”晋惠帝司马衷,更是只知玩乐,不懂民间一点疾苦的家伙。有一年闹饥荒,饿死了不少人,他还惊异的问:为什么这些人不吃肉粥?

皇帝如此,自然上行下效,整个豪族地主阶层,竞相效尤,无不以豪华奢侈为荣。大官僚何曾,每天吃饭要用一万钱,还嫌“无下箸(筷)处”。他的儿子何劭“食必尽四方珍美,一日之供(饭费),以钱二万”。晋武帝的驸马王济,用人奶喂养小猪,所以“蒸犭屯(小猪)肥美,异于常味”,受到晋武帝的赞赏。这种竞尚奢华的社会风气,已经成了西晋大族政治的一个特征。石崇与王恺斗富的丑剧,正是这种恶劣风尚的典型事例。

王恺,东海郯郡(今山东郯城县)人,晋武帝的舅父,是当时有数的豪富之家。石崇,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也是:“财产丰积”的巨富。他的平时生活是“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甚至连他家厕所,都有衣着华丽的女婢端香持服,为入厕的达官贵人擦洗更衣。

王恺、石崇二人互相争豪比富,变着花样想炫耀自己,压倒对方。王恺家做完饭以后,用麦糖洗锅,石崇家做饭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绿色的绫裹着紫色的丝布,做成步障四十里,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有五十里长。

当时人评论王恺还是不如石崇,王恺很不服气。晋武帝也每每助舅舅王恺一把力,想帮他胜过石崇,曾把一株珍贵的珊瑚树赐给王恺。这株珊瑚,高二尺许,枝条扶疏多姿,是世所罕比的宝物。王恺得意地拿来向石崇炫耀。谁知石崇看了一眼,随手拿起一把铁如意,当啷一声打中,这株珊瑚应手而碎。王恺不但惋惜心疼,还认为石崇这是比不过他而心生妒意,便厉声责怪石崇。石崇大模大样地回答:“犯不上这么恼火嘛!看我马上还你!”随即令仆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取来一大批,让王恺任选。其中,三、四尺高的有六、七株,株株条干绝俗,光彩耀目。象王恺那株二尺左右的,就更多了。这一来,王恺恍然自失,只好甘拜下风。

石崇、王恺这般豪族地主,不仅挥霍财富如粪土,而且轻视人命如儿戏。王恺请客吃饭,必要女伎吹笛伴酒。吹笛人稍有忘韵之处,王恺听到后,就要让人把女伎拉到台阶下打杀。而王恺颜色不变,照常饮酒,跟没事一样。石崇的残暴也不下于王恺。石崇每次宴客,规定要美女伴从劝饮,客人有饮酒不尽的,要把那个美女杀掉。有的客人故意要看他杀人取乐,几次劝酒不饮,石崇就不惜连杀三人。这样令人发指的暴行,正是豪族地主贪婪、荒淫、残忍的阶级本性的暴露。

豪族地主为了维持其腐化生活,必然千方百计地敛财积富,养成贪鄙本性。晋武帝时,“卖官钱入私门”,公开卖官自肥。司徒王戎,通过贪污勒索,“积财聚钱,不知纪极”,已经田园遍天下。但是,每天晚上,他还亲自和老婆在灯下拿着筹码算账,锱铢必较。上面提到的石崇,更是不择手段的搜括财富,“百道营生,积财如山”,甚至他到荆州做官时,公然派人当强盗,“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石崇死后,有人查他的财产,至少发现有奴仆八百多人,水碓(duì对)三十余区,其它珍宝、财货、土地、房屋,数量极大。这些高门大姓积累的无数钱财,是他们肆意铺张的物质基础。当然,这些钱财,无不是吮吸劳动人民血汗而来。

因此,在西晋这种极为腐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痛苦难言,天灾人祸,接踵而来,“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到处出现“流尸满河,白骨蔽野”的惨象。这和那些官僚、富豪所过的纸醉金迷的生活,是多么显明的对照。无怪有人评论,豪族地主的“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他们确实给劳动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以致流民起义,此伏彼起,始终不断,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西晋王朝立国不久,就短命夭亡了。

“八王之乱”

西晋第二个皇帝晋惠帝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太后与皇后;皇后与太子;中央与诸侯王;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从公元291年起,先后有八个诸侯王,为争夺中央权力而相互攻杀,历时十六年之久。历史上称这次战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爆发于晋惠帝时,祸根却在晋武帝司马炎时就埋下了。

晋朝建立后,司马炎认为,曹魏政权所以被司马氏篡夺,是因为曹氏不分封同姓诸侯王,皇室缺乏屏藩的缘故。于是,便在公元265年,大封皇族二十七人为王。这些诸侯王都有封地,拥有武装,而且,王国内的大小文武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选任。不少诸侯王还兼领中央或地方的军政大权。这样,各诸侯王国,就形成了晋朝内部的强大割据势力。当时,异姓世族以杨、贾两家最为显赫。杨家是弘农郡的大姓,晋武帝的皇后杨艳就出自杨家。杨艳生惠帝。她临死时,又推荐从妹杨芷嫁给武帝为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也被超升为车骑将军。杨氏的声势压倒其他异姓世族。惠帝的皇后贾氏,是贾充的女儿。公元260年,魏帝曹髦进攻司马昭时,贾充杀死曹髦,在司马氏篡魏过程中立过功劳。司马炎称帝后,贾充被升为侍中尚书令、车骑将军,深受武帝宠信。杨、贾两家都各树党羽,扩充权势。这样,西晋的祸乱便首先从宫廷里发作起来了。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死,晋惠帝继位。惠帝是个白痴。武帝死前,诏汝南王司马亮与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杨骏和女儿杨皇后伪造诏书,由杨骏独揽了政权。

贾后也是个凶狠、贪暴的女人。惠帝即位,贾后也想独揽大权。杨太后和杨骏就成了她的最大障碍。公元291年,贾后与宫中的侍从官阴谋策划,秘召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司马玮进京后,顿时全城戒严。贾后挟惠帝下诏杀死杨骏和杨氏党徒几千人。杨太后也被逼身死。

杨氏集团被消灭后,汝南王亮入朝辅政。楚王司马玮因协助贾后政变有功,也以卫将军领北军中侯,在中央握有兵权。亮、玮之间因而发生矛盾。贾后认为亮、玮二人都妨碍了自己专权,便又施展手段,在这一年内,先下诏叫楚王玮杀死汝南王亮,然后又以“矫诏”(伪造诏书)的罪名,杀掉楚王玮。

贾后杀掉亮、玮二王后,大树自己党羽,专断朝政达八、九年之久。公元299年,贾后与太子司马遹的矛盾又爆发了。太子通是惠帝长子,不是贾后所生,随着年龄增长,对贾后一伙的专横跋扈,渐露不满之意,引起了贾后的妒忌。这一年,贾后废掉太子遹。太子无罪被废,引起一部分拥护太子的朝臣不满。公元300年,他们与当时握有军权的赵王司马伦密谋废贾后,复太子。赵王伦当即答应参与行动。但是,他平素与贾后亲密,害怕太子复立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一面行使“反间计”,挑动贾后用毒药害死太子遹;一面又借口为太子报仇,领兵入宫,废掉贾后。贾氏党羽也被一网打尽。

赵王伦利用贾后和太子的矛盾,一箭双雕将贾后和太子尽皆除掉,夺得政权。第二年,索性废掉傀儡惠帝,自己做起皇帝来。

赵王伦自己称帝,马上激起其他宗室诸王的反对。齐王司马冏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起兵讨伐赵王伦。赵王伦也调兵遣将迎战。双方的军队在洛阳附近酣战了两个多月,死亡近十万人。结果,赵王伦兵败被杀。齐王司马冏辅政。但是,不久,河间王司马颙联合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义,又对司马冏发动进攻。冏、义双方军队,在京城展开激战。一时,洛阳城内飞矢如雨,火光冲天。双方混战三日,齐王冏兵败被杀,长沙王义掌握了政权。

公元303年,司马颙又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杀掉司马义,打败司马越,控制惠帝,掌握了中央权力。

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再次起兵攻打司马颙。司马颙联合司马颖率军反击,结果战败逃走。公元306年,司马越的军队攻入长安,把惠帝又劫回洛阳。在这一年,司马颖、司马颙先后被司马越的势力杀死;惠帝也被司马越毒死。司马越另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司马越独掌了晋朝大权。到此为止,“八王之乱”才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