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中有云: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小鸟藏在森林里,只要有一棵树枝给它立足,就很高兴了。田鼠口干了,跑到河里去喝水,只要喝一点点水就饱了,肚子就胀了。南怀瑾先生说:“庄子拿两个生物界的现象做比喻,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不管是土里钻的,或者空中飞的,小人物,小境界,只要自己觉得满足就够了。”
有个人去沙漠寻找宝藏,可是宝藏还没有找到,身上所带的食物和水却都已经用完了。没有了食物和水,他感到身上一点儿力气也没有,只能静静地躺在沙地上等待死神的降临。
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寻宝人向佛做了最后的祈祷:“佛啊,请你帮帮我这个可怜的人吧!”
这时,佛真的出现了,问他:“你想要什么呢?”
寻宝人急忙回答:“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只是很少的一点儿也行啊!”
佛于是满足了他的要求,给了他不少的食物和水。
他吃饱喝足后,犹豫片刻,决定继续向沙漠深处进发。最终,他终于找到了宝藏,他贪婪地把宝藏装满身上所有的口袋,并且还背了重重的一袋子。
可是,此时他又没有多少食物和水了。他带着宝物往回走,由于体力不断下降,他不得不扔掉一些金银珠宝。他一边走一边扔,后来不得不把身上所有的宝物都扔掉了。最后,他躺在地上,再次等待死亡的临近。
寻宝人临死之前,佛又出现了,问:“现在你要什么东西呢?还想要宝藏吗?”
他有气无力地回答:“食物和水,更多的食物和水!我不再想要宝藏了。”
当一开始拥有那些自认为稀疏平常的幸福与快乐时,人们常常会觉得拥有的太少,他们会有更多更新的欲求,但如果不节制自己的欲望,最终就算抛尽过去得来的东西,也不一定能换回过去那稀疏平常的幸福与快乐。所以,人要有颗知足心,知足是福。
有人说,那些富有的人什么都不缺,他们不必为生活发愁,一定很幸福,我很贫穷,哪来的幸福呢?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一种快乐的心境。其实,很多时候,物质的丰富不一定就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过去有个大富翁,家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日子过得并不开心。
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铁匠,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很开心。
一天,富翁的老婆听见隔壁夫妻俩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虽然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铁匠开心!”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能叫他们明天唱不出声来!”于是拿了两根金条,从墙头上扔过去。打铁的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不明不白的两根金条,心里又高兴又紧张,为了这两根金条,他们连铁匠炉子上的活计也丢下不干了。男的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田地。”女的说:“不行!金条让人发现,会怀疑我们是偷来的。”男的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炕洞里。”女的摇摇头说:“藏在炕洞里会叫贼娃子偷去。”他俩商量来讨论去,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从此,夫妻俩吃饭不香,觉也睡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俩的欢笑和歌声了。富翁对他太太说:“你看,他们不再说笑,不再唱歌了吧!办法就这么简单。”
贫穷时了无牵挂,过好眼前的生活即是快乐;富有了想得太多,无尽的担忧压在心头,哪还体会到快乐的滋味。
现代人愈来愈重视对金钱的追求和对物质的占有,殊不知金钱固然可以买到许多享受的东西,可不一定能买到真正的开心。我们看看有的大款,守着一堆花花绿绿的票子,守着一幢豪华的洋房,守着一位貌合神离的天仙,未必就能咀嚼到人生的真味真趣。开心不开心同样也不能用手中的“权”来衡量。有了权,未必就能天天开心。我们常常看见有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处处阿谀逢迎,事事言听计从,失去了做人的自由,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开心。有的人利用手中的权,拿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上歌厅舞厅“泡妞”,虽然获得了一时的感官刺激,找到了一时的开心,但却给自己带来了诉不完的懊悔。他们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拿自己的灵魂去换取一段开心快乐的时刻,结果变成了傻瓜,他们最后失去的不仅仅是快乐和开心。
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幸福和快乐》,诗人找遍俄国,最终找到的快乐人物竟是枕锄打瞌睡的农夫。是的,这位农夫有强壮的身体,能吃能喝,能干能睡,从他打瞌睡的眉目里和他打呼噜的声音中,无不飞扬和流露出由衷的开心。这位农夫为什么能开心?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开心。法国杰出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一个人快乐与否,决不依据获得了或是丧失了什么,而只能在于自身感觉怎样。”有的人大富大贵,别人看他很幸福,可他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心里老觉得不痛快;有的人,别人看他离幸福很远,他自己却时时与快乐邂逅,这是因为他懂得知足。能否知足是一个人能否真正获得幸福的原因。人们常说:“心底无私无地宽。”其实,这“无私”是和一个人知不知足紧密相连的。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许多人会因私心贪欲而碰得头破血流。因此,我们又可以这样说,知足天地宽。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也证明着“知足天地宽”的道理。
晏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人。他的父亲晏弱是齐国的名相,一向以清廉著称。当晏婴30来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病故了,他被任命继任父亲的相位。他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王公时期都为相国,历时达五十多年。由于他为官清正廉洁,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齐景公即位的时候,晏婴的年岁已经很大了。一次偶然的机会,齐景公看到晏婴的车子十分破旧,连车篷的布都褪了颜色,驾车的又是一匹毛色混杂的劣马。一天散朝以后,齐景公特意把他留了下来。
齐景公和颜悦色地对晏婴说:“爱卿,你的俸禄是不是太低了一些,为什么坐这样破旧不堪的马车呢?”
晏婴欠欠身子,爽朗地回答:“靠您的恩赐,我穿得很暖和,吃得也很好,合家大小生活过得也很美满,而且还有车马乘,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齐景公带着赞赏的口吻说:“话虽这么说,但你毕竟是功名卓著的老臣呀,我可不能太亏了你哟!”
“不,不!”晏婴说得很急促,也有点激动,“我正因为是三朝老臣,就更应该以俭省为德呀!”
齐景公笑笑,再也没说什么。
第二天,齐景公派人给晏婴送去了一辆豪华而崭新的马车,配以一匹红棕色的高头大马。晏婴对来人说:“请给我回话,谢谢主上,可我不能收下主上赐予的车和马。”于是,他将车马都退了回去。
过了一天,齐景公又派人将车马给晏婴送去,但又被他退了回去。
一连几次都是这样,这可让齐景公不高兴了。景公心想:这人怎么这样不通情理呢?于是,他为这件事专门召见晏婴,开门见山就责问道:“你不接受给你的马车,那是不是我也不该乘坐华丽的马车了?”
晏婴见齐景公动了真火,忙磕头施礼,并十分动情地表白道:“君是君,臣是臣,是不一样的。您委我以高位,让我管理文武百官,我的担子可不轻啊!我节衣缩食,廉洁奉公,正是为了为百官做出榜样,为百姓做出榜样呀!如果我讲究排场,衣食奢侈,行为越轨,那怎么能管理好下属呢?又怎么能促使国家繁荣昌盛呢?”
听了晏婴的这一番话,齐景公最终收回了为晏婴更换车马的成命。
懂得满足,不贪私利,晏婴以自身的行动真正为百官做了榜样,也为自己带来了美名,留足了后路。
古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廉者常乐有余,贪者常忧不足。”知足天地宽不仅在为官清廉上是这样,在个人私生活上也是这样。宋弘是东汉人。光武帝继位以后,听说长安有个叫宋弘的人品德高尚,便征召他入朝,拜为太中大夫,让他做自己的顾问。
宋弘入朝后,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仪容端雅,施礼得体,光武帝极为欣赏。建武二年便擢升为大司空,负责监察、执法,并兼管重要的文书图籍,位次仅在丞相之下。地位的升高并没有使他改变自己的操守,虽然他权倾朝野,生活却依然十分俭朴,每次领得了俸禄,都要拿出一部分分给那些十分贫困的族人。
一次,光武帝在后宫宴请宋弘。宴席的座位旁边放着一排新制作的樟木屏风,上面精雕细刻,彩绘着众多美女像:什么嫦娥奔月、西施尝纱、昭君出塞……那美女虽是画像,却个个神采飞扬、千姿百态。光武帝一面与宋弘饮酒,一面交谈,时不时地还扭过头去看两眼屏风上的美女。宋弘见此情形,心里很不自在,谏道:“孔夫子说他从来没见过好德如好色者,陛下,您说对吗?”光武帝听罢,尴尬得手足无措。事后,光武帝令人撤去了屏风。宋弘得知此事,连忙晋见光武帝,称赞道:“陛下从善如流,德业日新,真乃国家万民之福呀!”
湖阳公主是光武帝的姐姐,死了丈夫,正在寡居。光武帝见姐姐生活寂寞,郁郁寡欢,十分同情,很想为她物色一位好夫君。于是,在闲谈中,光武帝故意评论起朝中大臣,想了解姐姐的心意,得知姐姐对宋弘印象极佳,光武帝决定促成此事。
几天后,光武帝又在后宫宴请宋弘,便请姐姐坐在屏风后面听他们谈话。宋弘进宫参见光武帝后,依君臣之礼坐定,又像往常那样一边喝酒,一边闲聊天。光武帝知道宋弘已有了妻室,便故意佯醉道:“宋爱聊,俗话说,地位高了另交有权势的朋友,钱财多了另讨漂亮的老婆,这也是人之常情吧?”宋弘知道湖阳公主新寡,闻听此言,立即明白了光武帝的用意。宋弘神情庄重地答道:“臣也听说这样的话,叫做‘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陛下,您说这才是高尚的人应具有的品格吧!”
光武帝听到这里,明白了宋弘的心。他是以德为重,决不肯另娶姐姐了。此时的湖阳公主听了宋弘的一番话,早已知趣地走开了。
当然,历史上在阐释宋弘这一故事时,多从其个人美德的角度阐发。其实,这里面还有宋弘处世韬略的一面。试想,如果宋弘真的娶了湖阳公主,那他与皇帝的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这种新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等级森严的文化中,宋弘还能顺利地生活下去吗?
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他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久而富且责,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看来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不是合乎道义的富贵,是不应该去追求的。因此,他认为,吃粗淡的饭,喝白开水,弯着手臂当作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不合乎正道的富贵,在孔子看来,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对金钱财物的取舍,以义为标准,不义之财,决不享用,不合乎正道的高官厚禄,亦不为所动。
知足天地宽作为一种生存策略、一种为人处世态度,不仅在中国这样一种特有文化背景下,被许许多多著名人物所采用,而且在西方那种充满竞争、冒险的文化环境中,也成为许多志士仁人的人生策略和处世信条。
《佛遗教经解》提出要修“八功德”,其中第二大功德就是“知足功德”。曰: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居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为人处事也要掌握两分法,天下没有盛开百日的花朵,天下也没有不散的宴席。故而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宜求全,不宜把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放,要适可而止,自知满足,在自己的事业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急流勇退,这样,必将能够保持人生完美,得以善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据传这是一位无门禅师所作的诗。诗作提示我们,一个人只要心头没有物欲的牵挂,保持一颗自然心、平常心,就可以怡然自得,消解一切烦恼,达到人生的美好境界。
国学话谋略
“事能知足心常惬,心底无私天地宽。”是的,一个人如果能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必然会感到天高地阔,神清气爽。其实,这“无私”,是和一个人知不知足紧密相连的。
第二套 掌控人生36计———厚积薄发,诠释学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