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礼不仅要从人出世那一刻开始,可以更进一步说,要从受胎那一刻开始;基于信仰的认识,我们可以说,早在胎儿未在母体中形成之时,诞生礼就已经大张旗鼓地开演了。一句话,诞生礼包括了求子、孕育、诞生几个阶段过程中的仪礼。在丰富的人生仪礼当中,多阶段延展进行、超前实施是诞生礼突出的特点。
朱仙镇年画:五子登科。诞生,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诞生礼,正是在这人生第一个关口搬演的种种仪礼的总汇。
生命的开始可以比较精确地为人所感知和把握,呱呱坠地的婴儿可以确切无疑地传递这一信息,但是,人们往往并不把生命的开始点定在婴儿脱离母体来到世间这一刻。事实非常明显,任何一个有过怀孕经验的女子都可以早在在孩子出世以前至少几个月的时间里就通过她自己的身体确切地感觉到她的腹中有另外一个生命存在。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子激情碰撞之后,新的生命就已开始孕育。这可以称为自然的生命观,它是建立在人们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
前面已经说过,在自然的人生观念之外,人们还普遍拥有信仰的人生观念。这种生命观超越人的肉体生命过程,它建立在人们的信仰、观念基础之上。
人是文化的动物,人是民俗的动物,随着人的生命历程的起步和行进,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文化的烙印、民俗的生活。人生仪礼正是这种文化的烙印,正是民俗生活的集中体现。而这一多幕大戏的首场正是诞生礼。
基于科学的认识,我们可以说,诞生礼不仅要从人出世那一刻开始,可以更进一步说,要从受胎那一刻开始;基于信仰的认识,我们可以说,早在胎儿未在母体中形成之时,诞生礼就已经大张旗鼓地开演了。一句话,诞生礼包括了求子、孕育、诞生几个阶段过程中的仪礼。在丰富的人生仪礼当中,多阶段延展进行、超前实施是诞生礼突出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切换进关于诞生礼的多彩镜头:
1.无时求有有求全
镜头一:传席撒帐
随着一阵更为激烈的鞭炮声和更为高亢的乐器声,轿中的新娘子一路颠簸的心随着喜轿的落地而踏实了一刻。终于到了。等到轿帘掀开,自己的脚步踏出去,一个崭新、陌生的环境就要成为自己日后生活的世界了。
“新娘子下轿喽——”,随着司仪一声亮嗓,忐忑不安的新娘子被扶下轿。脚下没有实落的感觉,软软的,像是踩在了什么垫子上。顶着满头珠花,又蒙着盖头,但她还是忍不住低下眉眼往自己脚下望去。一条长长的口袋铺在地面,前面——盖头挡着,看不着了。
尽管有人搀扶,新娘子还是走不快,耳边只听到司仪一连声的吆喝:“传袋,传袋”,然后是旁边有人匆匆走过和“扑”地一声掷物于地的声响。此起彼伏,还伴着几个孩子稚嫩的童声:“下轿踏席儿,儿女成群儿;下轿踏牌儿,六儿仨官儿;下轿踏布袋,六儿仨秀才。”
孩子们唱着,众人们传着,新娘子走着,闹哄哄的场面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拜堂仪式终于结束,新娘子和新郎已经并排坐在洞房的新床上。新娘子脑子还是乱哄哄的,今天的节目实在太过丰富,让初经此事的她应接不暇,她不清楚自己还要期待什么。
不用再期待了,她开始感到有一把一把的东西撒到自己的身上、头上、坐着的床上,“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再撒一把生花生,一男一女插花儿生。”“枣儿满炕红,生儿是英雄。”“双双核桃双双枣,生儿聪明生女巧。”“还有莲子和桂圆,连生贵子中状元。”随着撒帐的人们一声接一声的口彩,这些果啊物啊像雨点般地落下。
新娘子害羞地尖叫着,躲闪着——其实,她根本无处躲闪,她不能离开新床,只能任由这些东西抛撒到自己身上,有些个免不了让她感到有点疼痛,但她得忍着,她明白,这是人们对自己最殷切的期望和最美好的祝福。象征性地侧侧身子摇摇头,不过给这场撒帐的节目增添一些戏谑和喜庆罢了。
当洞房安静下来,只剩下一对新人之时,新郎的一句话为新娘子今天经历的传席撒帐之类的特殊待遇提供了解释,他说:“给我生个儿子吧,等着他传宗接代呢。”
于是新娘子明白了,她将承担起把一个属于她自己和身边这个男人的崭新生命带到世间的神圣使命。
洞房内红烛荧荧,她心里充满了憧憬。
传席,也叫传袋(代),是流行于我国不少地方的一种求子习俗。撒帐,在祝福新人的同时,也具有和传席同样的求子功能。所以,虽然严格说来,二者都属于婚嫁礼的一部分,但无疑又可以作为提前奏响的人生序曲,而成为求子礼俗的典型一幕。又因为它们的实施尚在男女两性肉体结合孕育生命之前,所以从时间角度而言,当仁不让地又成为求子礼俗中的首章。
传席风俗始于何时,已经不能确考。从文字资料来看,至少在唐朝时此风已经流行,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下:“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从诗中可知,唐时的传席,是用几块毡褥轮番传递而让新人前进的,其功能多被认为是辟邪,大概与不让新娘脚接触土地的禁忌有关,并不清楚是否有求子的意义。
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传席礼仪在后世的发展中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并且求子的功能日渐明显、突出。比如江浙一带多用米袋铺地,辗转更换,谓之传袋,又叫袋袋相传,显然是以“袋”谐音“代”,传达祝愿生育子女延续家族的心理期望。浙江临安还流传着《传袋歌》,唱道:
一袋传一袋,新新娘子脚踏凤凰袋,
新新娘子新新郎,一双金花插在百子堂,
百子堂上出贵子,贵子之中出了状元郎!
……
四代传五袋,五子登科一起来,
儿孙个个高官做,个个儿孙俱全才。
……
大多要唱到“传十袋”,求个圆圆满满。前面特写镜头中出现的《传袋歌》,是中原一带的。歌词有详有略,南北不同,祝吉求子的取向却是无时空之隔的。中原地带传席铺袋多用麻袋,麻又被称为棕麻,棕与宗谐音,更直观、明显地体现着传宗(棕)接代(袋)的意愿。关于传席古人用毡近人用袋的不同,有的解释说唐宋时的传毡与传代无关(二者无谐音关系),也有观点认为传毡与传袋只是因时地而不同,不过古人重其事,近人重其名。近人改毡为袋,可能是受经济条件限制,贫家用袋或席,富贵人家仍用毡,祈求新人及早添嗣、家世代代相传的愿望是贫富不分、古今一致的。可以说,在婚礼上搬演的传席求子仪式开启了人生仪礼首章诞生礼的序幕。
撒帐,同样是这一序幕中的重头演出,它可考的历史还远在传席礼俗之前,据说是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和李夫人新婚之时,命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武帝与李夫人用衣裙盛接抛撒来的花果,说是得果多得子就多,无非是取个彩头图个吉利的心理作用罢了。不过,和传席不同的是,撒帐在开始形成礼俗之时就有了祝吉求子的意味。后世仪式虽有变异,这一主题却始终未改。
这是一幅象征意味浓厚的民间剪纸作品。和众多的吉祥图案一样,画面表现的内容并非现实。鼠是民间信仰中的子神,而葡萄又因果实众多而被民众视为吉物,二者的结合不是为了表现老鼠吃葡萄,而是象征多子。武帝时抛撒的五色同心花果,到唐、宋时一度改为撒钱,似乎祝福生子的意味相对淡薄,其实不然。外圆孔方的铜钱在作为撒帐之物使用时,其象征意义显然不止于财富这一项,有学者认为方孔象征****,也不妨视作天(圜)地(方)交合的象征,总之,仍是求子的吉祥、象征物。明、清以后又改为撒帐果,近代以来流行的用来撒帐的物品多为花生、栗子、红枣、核桃、莲子、桂圆、松子、糖果、香烟等等,前已说明,多为同音相谐,取其吉祥意义而用。如枣谐“早”,取“早生”之意,又枣树结果多,可象征多子。栗子谐“立子”、“利子”,多和枣一同使用,取其“早立子”之意。花生表示男女插花儿着生,取儿女双全之意。核桃质地坚硬,象征子女坚强有为。莲子、桂圆谐“连生贵子”。香烟象征意义更为直白,就是民间常说的延续香火、繁衍人烟。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抛撒的物品也多有差异,但不管是什么帐果,都是利用其谐音取意、类比象征的特点,来寄托人们的求子大愿。
撒帐同时,很多地方都要伴唱“撒帐歌”,同样是各有腔调,各具特色。所有这些撒帐歌又有着共同的功能——祝愿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多生贵子。毕竟,多子多福的观念实在是传统社会人们的无限期待和心理共识。有些经过相当艺术加工的撒帐歌,先撒东西南北,再撒上下前后,语言生动而典雅,虽未必出自民间百姓之手,却也相当传神地表述了民间百姓求吉盼子的世俗心态。
而撒帐人,也渐渐有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多由全福人(福寿双全、子孙满堂)或男方父母(也是已经完成人生重大任务、后继有人的成功人士)来承担,以图将好福气、生殖力等传递给新人。
在婚礼上搬演的求子习俗还有很多,比如偷筷子(谐“快子”,求快生子)、吃夹生饺子(故意让新娘子亲口说出“(饺子)生”,以讨口彩,求顺利生子)、吃鸡蛋(以人比鸡,下蛋生子)以及在随嫁物品中准备子孙桶、灯取(等娶)罐等等物品,活动可谓丰富多彩,目的却完全相同。
作为陪嫁物品的一种,灯取罐也并非只为实用而备——它是插放类似火柴棍的小木屑的用具,小木屑上硫磺,可用来点灯,“灯”与“丁”的关联众所周知。这对灯取罐上的刺绣图案——男孩乘龙、女孩跨凤,显然有祈盼儿女双全的意味。总之,由于传统中国人极端重视子嗣,时时不忘香火延续,在两姓(性)好合的当口刻意地强调生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镜头二:拜神拴娃
媳妇娶回家已经半年多了,可媳妇还没有任何开怀的迹象,明着暗着问了几次,儿子臊得气粗筋暴,媳妇羞得红脸低头,就是不见种子发芽。
刚出正月,等不及的婆婆便收拾好了该准备的东西,跟媳妇说:“明儿个我跟你去赶庙会,准备准备吧。”晚上,媳妇跟儿子念叨这件事,儿子说:“我估摸着这是又要到人祖庙去了。”“恁么远,我不想去。”“你听咱娘的,错不了,到人祖庙给人祖爷烧烧香,灵着哩。再说,还不是为了咱早点得个儿子吗?”
媳妇将信将疑,但第二天还是一大早就跟着婆婆出门了。
路上无话,赶到人祖庙,都快晌午了。婆婆先在庙会外买了几大捆草香,领着媳妇进了庙,到大殿给人祖爷烧了香磕了头。婆婆嘴里还不住地念叨:“人祖爷,我又来了,早些年跟您这儿烧过高香,现在您给的儿子都娶媳妇了。这回还是一样,给媳妇再求个娃儿,您老显灵吧。”媳妇心里虽不像婆婆那样虔诚,但看到庙会人山人海,大殿内外拜倒一片,也明白殿上端坐的人祖爷着实了不得,她认真地学着婆婆烧香、磕头,默默地念叨着求子的心愿。
婆婆显然对媳妇的表现很满意,出了大殿往后转,婆婆说:“咱既然大老远来一趟,不能光烧香许愿,这殿后供的是人祖姑娘女娲娘娘,咱到她那儿去拴个娃娃。”看着媳妇不解的表情,婆婆笑了:“拴个娃娃再生养就容易多了。待会儿我帮你拴,拴完咱娘儿俩直接回家,可有一点,这一路上你得低着头,逢谁跟你说话,你都不能搭腔,你只管念叨着‘留柱,跟娘回家’,最好一刻别停。给娃取名叫留柱,中吧,要不叫拴柱?到家了,把娃娃压到你炕席下面……”
媳妇一一地记着,点着头。说话到了殿后,婆婆领着媳妇照例先磕头,然后拿出一块钱交到香案旁的执事手里,换一条红色的棉线。
香案上摆满了泥捏的娃娃,个个憨态可掬。婆婆相了几眼,捡了个浓眉大眼的泥娃娃,把已经结了套的红绳套在泥娃娃脖上,说一句:“留柱,咱回家了。”于是把泥娃娃拴起来,快速塞给媳妇。媳妇忙不迭地接过来,放到怀里,转身就走,伴着脚步声,“留柱,跟娘回家了”的呼唤已经冲口而出。婆婆和执事打过招呼,出门一路护着媳妇往家里赶。
婆婆的心里一片畅亮,香给人祖爷烧了,又从造人烟的女娲娘娘那儿拴回来了娃娃,这回可妥了。来年抱上了孙子,还得备份厚点的礼来还愿哩。
媳妇的心里一派神圣,香给人祖爷烧了,从女娲娘娘那儿拴来的娃娃就贴在自己心口,一句一句的“跟娘回家”让还没有做过母亲的她感到温暖也感到责任。她想起了前一晚自己男人说的话,恍惚觉得怀里的泥娃娃已经沉入自己的骨肉之中,“留柱,跟娘回家!”她一次又一次幸福地叫出了声。
她已经完全相信,只要照婆婆说的把“留柱”放到炕席下,再跟自己男人同房,她很快就会真正孕育一个女娲娘娘恩赐的聪明、健康的娃娃。
上面镜头中的场景人祖庙,在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是传说中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墓,称为“太昊陵”,民间盛传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故称伏羲为人祖爷,他的陵墓也被俗称为人祖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