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旧时光的味道
15046400000027

第27章 吃一尾已臻化境的鱼

食物代表着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在我们小时候,因为物资匮乏,所以嗜肉如命,无肉不欢,觉得只要经常能吃到肉的人家,我们就会对他家的实力由衷认同和羡慕。所以看到一些经济条件还不错的人家餐餐茹素,我们已经不是感到不解,而是认为他们家小气。

所以从爱食肉的角度出发,吃鱼明显是低一个等次的事情,小时候不喜欢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下饭,时间浪费在挑剔鱼刺上面,而费半天工夫得到了一块无刺的鱼肉,很难送一大口饭下去,吃饭的效率很难提升。虽然日后我们知道鱼的特点是鲜,但每个人的儿童时期,味蕾都特别发达,吃什么都香,鱼的鲜味也就显得无足轻重。如果算上那些被鱼刺卡住喉咙的恐怖经验,就该知道在饭桌上,让我们这些好恶分明的孩子将筷子投向鱼肉是多么的艰难。

后来我们知道吃什么菜只是人家的选择而已,比如有些人是天生不吃肉的,如民国的作家画家丰子恺。更多人吃东西上升到健康这个概念,对于肉食也就不怎么上心。另一些人只是嘴更刁了,不是普通肉食不进嘴。我小时候看书,知道过去土匪绑票,会先做只鸡,或者一条鱼,给被绑的人吃,如果那个家伙首先拿筷子去夹鸡腿或者鱼肚的话,土匪就知道这个是穷人,平时难得吃荤菜。如果他夹的是鸡脚鸡翅或者鱼肚的边边的时候,那肯定是个吃腻荤菜的富人无疑,索要肯定无度。

年龄否定了我们的一些见识,而生活的积累更在改变我们的习性。鱼和肉如并行的两个竞赛者,有一天,在我们的食谱上,鱼开始超越肉。

于我而言,桂林的“啤酒鱼”并没有给我一个很好的美食体验,也许是我吃不惯鱼鳞,也许是我忍受不了它制法的粗糙。但从地域的烹饪经验来看,肯定是鱼除红烧、糖醋、炖、煮、清蒸以外一个新的做法。后来川味中关于鱼的制作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比如水煮、酸菜、烤、沸腾、冷锅。归纳而言,无不以嫩为基调。用油奢侈,手法快速,即熟即食,口感、味道、外观都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吃鱼于是上升到一个美妙的境界,犹如乡下进城的少女一番装饰后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楚楚动人。我今天依然保留着对一盆沸腾鱼的冲动,当它上桌的时候,一片白色的鱼片铺陈在翠绿欲滴的小豆芽上,如层层叠叠鲜白美玉,用筷子夹起一片,但见那柔嫩鱼肉在筷子间云朵一般的缠绕。将它送入口中更是一种停滞时间的悠然感受,当鱼肉在齿间融化的一刻,从细腻肉质里散发出的一种清新的鲜美,挥散着,酝酿着,经久不散着,便吃出了恬然的愉悦。

言于此,忽然感到了饥饿,先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