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武兴国主杨绍先卒,子杨智慧立,通表梁朝,请求率四千户归梁。梁以为东益州长官。(《梁书·卷五十四·西北诸戎·武兴国传》)
仇池政权强盛时,包括今四川北部及陕西汉中地区在内,按其作战出兵数估计,仇池国人口当在50—6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当包括宕昌政权“二万余落”在内。因仇池强盛时,宕昌尚未占有“席水以南”,而仇池却派杨保宗镇守宕昌,说明宕昌附属于仇池。仇池政权灭亡后,宕昌势力才开始强盛。(陈启生:《陇南地方史概论》)
隋代
隋·陇南民族人口二十万·无大徙
隋代,陇南民族人口没有出现大的迁徙现象,总人口基本保持在二十万左右。其中包括:汉阳郡上禄、潭水、长道三县有一万零九百户;宕昌郡良恭、和戎、怀道三县有九千九百九十六户;武都郡将利、建威、复津、盘堤、长松、曲水、正西七县有一万零八百户;河池郡梁泉、两当、河池、同谷四县有一万一千户;加上顺政郡(今陕西略阳)之顺政、鸣水、长举、修成四县四千二百六十一户,以及临洮郡之临洮(今岷县及宕昌北部)人口。
唐代
唐·陇南人口十一万·无大徙
唐“安史之乱”前,陇南没有人口迁徙,只有与吐谷浑,突厥的多次战争,征发了大量兵士,但人口数量却在隋代的基数上有所下降。
天宝时,武州将利、建威、复津、盘堤四县二千九百二十三户,一万五千人;成州上禄、潭水、长道三县有四千七百二十七户,二万一千人;岷州溢乐、祐川、和政三县有四千三百二十五户,二万三千人;宕州良恭、怀道二县有一千一百九十户,七千九百九十九人;文州长松、曲水二县一千六百八十六户,九千二百五十人;凤州梁泉、两当、河池、黄花四县有五千九百一十八户,二万八千人;兴州顺政、鸣水、长举三县二千二百二十四户,一万一千人;七州总计共十一万五千七百零六人,(《旧唐书·地理志》)比隋代减少近一半。
唐贞观时,全国总人口只有隋代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天宝时,则几乎与隋代持平,但陇南人口只占隋时一半,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全国。
吐蕃占领时期
公元762年,成州陷于吐蕃,此后,整个陇南为吐蕃所占领。吐蕃及其所征服的草原游牧民族散居于陇南。公元866年,吐蕃内乱,其势力逐渐分散削弱。原吐蕃奴部无所归,以温末自号,散居于甘、肃、沙、河、渭、岷、廓、迭、宕诸州。(《新唐书·吐蕃传》)后晋出帝开运元年(公元944年),春二月,后晋阶、成义军指挥使王君怀苦其刺史暴虐,率所部千余人叛晋降后蜀,为蜀作向导以取阶、成二州,后蜀攻阶州。三月,后晋秦州兵救阶州,出黄阶岭,败蜀兵于西平。(《资治通鉴·后晋纪·五》、《宋史·侯益传》)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后周军队败后蜀兵于陇南,克凤州、成州、阶州等,先后俘后蜀兵八千余人,所俘蜀将士愿留当地者优给俸赐。(《新五代史·周世宗本纪》)
由于没有大的向外迁徙,只有吐蕃及其他草原牧业民族的入居,“安史之乱”后至五代时期,陇南人口从总体上说呈上升的发展趋势,虽缺乏这一时期的具体统计数据,但宋代人口的迅速增长,与这一时期发展所提供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NO:3:▲断面三:宋代·清代
【人口流向】主要是内迁
【移徙时代】宋-元-明-清(公元1279-1911年)
宋至清末,陇南人口流向主要是内迁。这一时期的总趋势是持续不断地流入,很少有迁出。除了屯田、流放及元时蒙古入居等形式外,最主要的是中原汉族人口通过经商、流寓,逃荒等多种形式自然流入。
北宋
王韶收复岷、宕二州·与此同时,招纳沿边蕃部·补蕃官首领九百三十二人·得正兵三万·族帐数千
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春三月,王韶收复岷、宕二州。与此同时,招纳沿边蕃部,自洮河以西,至兰、洮、岷、宕、迭等州,共补蕃官、首领九百三十二人,首领给钱粮、蕃官给俸者四百七十二人,每月支出钱四百八十余缗,得正兵三万,族帐数千。(《宋史·兵志》)
崇宁元年·陇南总人口二十五万四千
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当时陇南户口状况是:成州同谷郡,户一万二千九百六十四,口三万三千九百九十五;凤州河池郡,户三万七千七百九十六,口六万一千一百四十五;阶州武都郡,户二万六百七十四,口四万九千五百二十;岷州和政郡,户四万五百七十,口六万七千七百三十一;文州阴平郡,户一万二千五百三十一,口四万一千五百一十六。五郡总人口二十五万三千九百零七人。这时陇南人口总数大幅度上升,远远超过隋唐时代。(《宋史·地理志》)
元代
陇南人口失考
元蒙时,以按竺尔后裔赵世延家族为首的蒙古族入居陇南,具体人口失考。
明代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岷州千户所升为岷州卫,领礼店千户所、西固千户所等四所,移直隶各省官军守之;又迁岐山县部分居民居岷州,谓之样民,散布一十七里。(《明史·地理志》、康熙《岷州志》)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八月,阶、文千户张者发动阶、文驻军叛乱,宁正为平羌将军讨之。本所军士,俱调浙江海门等卫戍守。(《明史·宁正传》、清光绪《阶州直隶州续志》)
陇南骚动·洮岷诸蕃逐渐内迁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洮岷诸蕃数犯临洮、巩昌,杀千户冯绶、马应爵等,内地骚动。王琼发兵至洮、岷。三月,官兵攻洮州东路蕃族,斩二百三十九人。枢臣李承勋言:“蕃为海寇所侵,日益内迁。倘二寇交通,何以善后。昔赵充国不战而服羌,段颍杀羌百万而内地虚耗,两者相去远矣。乞广先帝之明,专充国之任,制置方略,悉听琼便宜从事。”王琼乃集众议,且剿且抚,先遣总兵官刘文、游击彭椷(jian)分布士马。(《明史·西蕃诸卫》、《国榷》)
陇南大饥荒·人相食·百姓死亡无数·成徽人口流亡大半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陇南发生大饥荒,百姓死亡无数。阶、文、成、徽最为严重。阶州城西门外掘万人坑以埋饿死者,人相食;文县民死亡十之八九;成县、徽州人口流亡大半;徽州人相食。(康熙《阶州志》、光绪《阶州直隶州续志》、康熙《徽州志》)
明晚期陇南人口情况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徽州共有人口一万七千七百九十三人(嘉靖《徽郡志》)。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6年),阶州共有人口三万三千七百二十二人,另有蕃民四千九百一十二人,千户所军户人口七千八百九十四人(万历《阶州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岷州十七里共有人口五万三千七百四十一人(康熙《岷州卫志》),不包括土司所辖户口及军户人口。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成县共有人口九千五百三十一人(崇祯《成县新志》),徽、阶、岷、成四州县总人口十二万七千五百九十三人,加上文、两、西和、礼县四县人口,陇南总人口在二十万人以上,但比宋代数量要小。
清代
嘉庆时陇南总人口·七万九千七百四十一
清嘉庆时,阶州(包括文县、成县),共有民户人口五万七千九百九十九人,屯户人口九万三千九百六十三人,共计三十七万九千二百零六人(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徽县民户人口五万七千九百九十九人,屯户人口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二人,总计七万九千七百四十一人(民国《徽县新志》)。
光绪朝,陇南地大震·失二万三千余人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五月十日,陇南发生大地震,阶州南山崩塌,飞入城中,冲压西南城垣数十丈,居民二百余家,城中突起土埠,周二里许。各地山飞、石走、地裂、水出。至八月始息。阶州死亡九千八百一十一人,文县死亡一万零八百三十人,陇南共死亡二万三千余人。(光绪《阶州直隶州续志》)
清末时,今陇南地区全境总人口在六十五万以上。
在这一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人口不断流入。明清时代,是内地人口流入陇南最广泛最持久的时期,现代陇南大部分汉民,绝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由四川,山西,陕西及江南流入的。人口的迁徙变化,使陇南人口数量和民族成份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陇南古代各少数民族大部分与汉民族融合,为近现代陇南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说明】:本文此处之“古代陇南”的历史概念指从秦汉到清末;地域范围,大抵指今陇南市八县一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舟曲两县,及定西市岷县,宋以前还包括陕西凤县,略阳两县,即今白龙江,西汉水、嘉陵江上游的甘肃长江流域和陕南西北角。
三、民国时期的陇南人口状况
中华民国
民国时期,陇南人口流向主要是内迁,总人口继续增长,特别是抗战爆发后,陇南成为战略后方,人口大量流入。据有关资料统计,1933年陇南人口在80左右,1949年增至139.9万人。
四、建国后陇南人口及民徙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陇南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人口自身的生产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总人口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从1949年到1990年的41年间,总人口由139.9万人,发展到240.7万人,净增加100.8万人,增长72.05%。建国后,陇南总人口的发展是比较快的,但从总人口增长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来看,大体经历了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人口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1958--1964年的低谷;1965--1974年的第二次高峰期;1975—1984年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大力开展,是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时期;1985—1990年,由于受第二次生育高峰的周期性影响,人口出生又有所回升这样5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年是人口增长较快的一个时期,8年共增加18.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33万人,1957年比1949年增长13.30%,年平均增长率为15.73‰。这主要是由于解放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加之人口生育未加控制,形成了较高出生、较高自然增长的局面,出现了陇南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
第二阶段:1958—1964年,这一时期由于天灾人祸,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挫折,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使人口发展处于低出生、高死亡,呈现负增长的低谷状态。1960年总人口仅143.4万人,比1957年锐减15.1万人,1964年恢复到149.6万人,7年时间,比1957年减少8.9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27万人。
第三阶段:1969年~1974年是人口高速增长时期,出现了第二个生育高峰期,人口由1964年的149.6万人迅速增长到200.6万人,10年共增加51万人,每年平均增加5.1万,1974年比1964年增长34.09%,年平均增长率为29.77%。这一时期由于国民经济经过了调整,生产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使补偿性生育来势很猛,人口增长迅速。
第四阶段:1975—1984年,这一阶段国家制定了明确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开展,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年增长率由1974年的21.38‰下降到1984年的7.66‰。10年共增加23万人,每年平均净增2.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91‰。
第五阶段:1985--1990年,这一阶段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水平逐年提高,但由于受第二次出生高峰的周期性影响,人口增长又渐呈回升趋势。另外,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削弱了基层的行政管理机制以及婚姻登记管理工作有所削弱,客观上都给计划生育工作造成了新的困难。
“劳务移民”:非战争时期,12万陇南儿女毅然外徙奔小康
陇南地形复杂多样,有的地方历史上就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那里生活的群众生活水平一直很低,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为了从根本上改变部分高寒山区群众的生存困境,从1993年开始,陇南首次拉开了在和平时期大规模移民的序幕。先后从礼县、宕昌、武都、文县等102个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严酷的乡镇,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移民3万多户、11万多人;向甘肃省河西灌区、秦王川灌区等地移民3800多户、1.65万人。宕昌县累计向外移民5.8万多人,是陇南外徙移民最多的县。“劳务移民工程”的实施,移民群众为留居群众减轻了生存的压力。按照陇南山区人均占有耕地1.5亩匡算,异地移民共腾出耕地18万亩,节约粮食2800多万公斤,每年还可减少植被破坏2万多亩,政府实现了“移出一户,宽松一户,解决两户”群众生活问题的目标。截至2005年,陇南共“劳务移民”12.6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