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最新图文普及版)
15263400000009

第9章 颜氏家训(6)

儒雅:儒学正统。

孤:这里指失去父亲或母亲。

履岁:履端岁首的意思,即指元旦。长至:冬至。《太平御览》卷二八引崔浩《女仪》:“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履长至之意也。”

江左:江东,此指梁朝。

释服:与下文出服义同,指丧期已满,除去丧服。

二宫:指帝与太子。

裴政:《北史·裴政传》:“政字德表,仕隋为襄阳总管,令行禁止,称为神明。着(承圣实录)一卷。”

问讯:僧尼行礼,先打一恭,将手举指眉心,再放下,称问讯。因梁武帝信佛,故裴政以僧礼相见。

《南史·裴邃传》:“子之礼,字子义。母忧居丧。惟食麦饭。邃庙在光宅寺西,堂宇弘敞,松柏郁茂;范云庙在三桥,蓬蒿不翦。梁武帝南郊,道经二庙,顾而叹曰:“范为已死,裴为更生。”

斋寝:斋戒时居住的旁屋。

顿丘:郡名。西晋时置。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县地。北齐废。李构:即下文李奖之子。《北史·李崇传》:“崇从弟子,平子奖,字遵穆,容貌魁伟,有当世才度。元颢入洛,以奖兼尚书左仆射,慰劳徐州羽林,及城,人不承颗旨,害奖,传首洛阳。孝武帝初,诏赠冀州刺史。子构,字祖基,少以方正见称,袭爵武邑郡公,齐初,降爵为县侯,位终太府卿。构常以雅道自居,甚为名流所重。”

刺史:州的长官。纂:即广州刺史刘纂。

寿春:县名。在今安徽寿县。

王松年:仕北齐任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北齐书》有传。

鹿尾:鹿之尾。为古代珍贵食品。

反侧:惶恐不安。

陆襄:字师卿。父陆闲,仕南齐任扬州别驾。《文苑英华》卷八四二引江总《梁故度支尚书陆君诔》:“君讳襄,字师卿,吴人也。……父闲,扬州别驾,齐永元绍屏,萧遥光谋反伏诛,闲以州职见害。子绛,其日并命。忠孝之道,萃此一门。襄时年十四,号毁殆灭,布衣蔬食,终于身世。”又,《南史·陆慧晓传》亦备载此事。

豫章:《晋书·地理志》:“豫章郡属扬州。”故治在今江西南昌市。

《礼记·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此五句本此。杯圈:一种木制饮器。

手口之泽:指手汗和口泽之气。

政:通“正”。只。

雠(chóu仇)校:校对。雠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之,若怨家相对,有误必举,不肯少恕。

坟典:三坟五典。孔安国《尚书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后亦用为书籍之意。

什物:各种物品器具。

缄(jdān尖):封。

此句“亲”字的意思见本篇“言及先人”段注。

灵床:即灵座。为死者所设之座,供祭奠用。

肠:指心地。肠断指悲痛至极。

忌日,旧俗父母死亡之日禁饮酒作乐,叫忌日。

无聊:这里是不快乐的意思。《楚辞·九思》:“心烦愦兮意无聊。”王逸注:“聊,乐也。”

奥室:深隐之室。

斋食:素食。

卒:通“猝”。急遽的样子。

王修:字叔治,魏北海营陵人。此段所述之事见《三国志·魏志·王修传》。社曰:古代祀社神之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南朝梁宗檩《荆楚岁时记》:“社曰,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饷其胙。”

伏腊:指伏祭和腊祭之日。伏祭在夏季伏日,腊祭在农历十二月。分:春分、秋分。至:冬至、夏至。

郑珍曰:“六朝时更有忌月之说。……而又有此月中忌前晦前、忌后晦后各三日之说。……黄门此云“月小晦后”,正谓忌月之晦前后三日,月小则廿七八九也;此与伏腊分至,皆在忌日之外,故黄门自言:“已丧亲后值如此,于忌之外,所经等日,犹感慕异于余辰,不必正忌日也”此从郑说。

感慕:此书用“感慕”之处有几处,如《后娶》篇:“基每拜见后母,感慕呜咽。”本篇前文:“言及先人,理当感慕。”“正以感慕罔极,侧怆无聊。”大致可作感伤思慕解。王利器曰:“思慕仅存于心,感慕则形于色也。”

赵曦明曰:“《梁书·文学传》:“刘昭,字宣卿,平原高唐人。集《后汉》同异,以注范书。为剡令,卒。子绢,字言明。通三礼,大同中为尚书祠部,寻去职,不复仕。弟缓,字含度。历官湘东王记室,时西府盛集文学,缓居其首。随府转江州,卒。”绥,《本传》不载,疑此字衍。”

郑珍曰:“据《世说·雅量》注,刘绥,高平人。《南史》,刘昭,平原人。

绥宇衍文。”玉树器谓绥字系传抄者涉要旁排行误入,或即因缓字形近而误衍。以上诸说是。

《尔雅。释虫》:“萤火即疖。”《广韵·笑韵》:“疖”,同“照”。

正讳:指人的正名。

此二句谓繁体“刘”字的下半部分是“钊”,即与刘昭的昭同音。

吕尚: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俗称姜太公。曾辅佐武王灭殷。周朝建立后封于齐,为齐国始主。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赵壹:东汉辞赋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人。有《刺世疾邪赋,传于世。事见《后汉书·赵壹传》。

公庭:这里是官署的意思。

尊侯:对别人父亲的敬称。早晚:这里是几时的意思。此为六朝人习用语。

此云“时以为笑”,原因有多种解释。林思进曰:“下云“时以为笑”者,盖笑其不审早晚,不顾望而对,遽云已往,所谓“陷于轻脱”,此耳。”刘盼遂曰;“此甲问乙子,乙将以何时可以枉过,乙子不悟,答以其父已往,遂成笑柄。盖六朝、唐人通以早晚二字为问时曰远近之辞,……”郑珍及子知同校本签条云:““已往”,嫌谓父已亡。”译文从后一说。

比例:可以比照的事例。

触:凡是。

期(jī基):一周年。

亲表:亲属中表,中表,父亲姊妹(姑母)的子女叫外表,母亲兄弟(舅父)姊妹(姨母)的子女叫内表,互称中表。

孤露:魏晋时人以父亡为孤露,也称“偏露”,即孤单无所荫庇的意思。

供顿:设宴待客。

载:始。载诞之辰:指生日。

斋讲:斋素讲经。

《梁书·后妃传》:“高祖阮修容,讳令赢,本姓石,会稽余姚人,齐始安王遥光纳焉。遥光败,入东昏侯宫。建康城平。高祖纳为彩女,天监六年八月生世祖,寻拜为修容。随世祖出蕃。大同六年六月薨于江州内寝。世祖即位,追崇为文宜太后。”修容:古代宫嫔的位号,为九嫔之一。

卢文?曰:“言今世以呼天呼父母为触忌也,盖嫌于有怨恨祝诅之意。故不可也。”触途:各方面,处处。

祢(nǐ你):已死父在宗庙中立主之称。《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何休注:“生称父,死称考。入庙称祢。”

无容:不可以。

《苍颉篇》:古代字书名。《汉书·艺文志》:“《苍颉》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

?(hū呼):同“呼”。羽罪反:反,指反切。为我国古代注音方法。羽罪反,即用“羽气“罪”二字反切出字的读音。参见《书证》篇“通俗文”段注。

《声类》:书名。《隋书·经籍志》:“《声类》十卷,魏左校令李登撰。”

露:露髻,即不戴帽子露出发髻的意思。跣,不穿鞋。

(juē撅):草鞋。

周章:惊恐不安的意思。

《风俗通·愆礼》:“丧者、讼者,露首草舍。”可知涉及诉讼事则露首草舍的风气从东汉就已经开始。

宁宅:安居的意思。

卢文?曰:“两“事”字似衍其一。”宪司:魏晋以来对御史的别称。

《梁书·到洽传》:“洽字茂松,彭城武原人。普通六年,迁御史中丞,弹纠无所顾望,号为劲直,当时肃清。”

《梁书·刘孝绰传》:“孝绰字孝绰,彭城人,本名冉,小字阿士。

与到洽友善,同游东宫,自以才优于洽,每于宴坐嗤鄙其文,洽衔之。及孝绰为廷尉,携妾入官府。其母犹停私宅。洽寻为御史中丞,遣令史案其事,遂劾奏之。”

《梁书·到溉传》:“溉字茂灌,少孤贫,与弟洽俱聪敏,有才学。”

《汉书·晁错传》:“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傀仰之间耳。”此句本此。

凶门:古代将军出征时,凿一扇向北的门,由此出发,如办丧事一样,以示必死的决心,称“凶门”。

冠: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

(诗经·小雅·小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句本此。

《礼记·曲礼》《疏》引(白虎通》曰:“天子病日不豫,言不复豫政也。”

方等:梁元帝长子,字实相。见《梁书·世祖二子传》。中兵参军:《隋书·百官志》:“皇帝皇子府,置功曹史、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

一尔:一旦如此。

丈人:对亲戚长辈的称呼。

昆季:指兄弟。长为昆。幼为季。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餐:指一次沐浴须三度握其已散之发,一顿饭中间须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两句均形容求贤殷切,语出《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白屋之士:指平民。古代平民住房不施采,故称其所住之屋为白屋。

图:考虑。图反:指想法反常。《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

公辞焉以沐。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矣,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阍寺:看门人。

黄门侍郎:职官名。《隋书·百官志》:“门下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

门生:此指门下使役之人。清赵翼《陔馀丛考》三六:“六朝时所谓门生,则非门弟子也。其时仕宦者。许各募部曲,谓之义从,其在门下亲侍者,则谓之门生。如今门子之类耳。”

折旋:曲行。古代行礼时的动作。

[译文]

我看《礼记》上圣人的教诲:为长辈清扫脏物时应如何使用簸箕扫帚,进餐时如何拿匙和筷子,在长辈面前咳唾、应答问话等行为态度,以至为长辈拿蜡烛、端水洗手等日常小事,都有明确的礼节规定,也可说是极为详备了。但此书已经残缺不全,没有恢复原来的样子;那上面还有未能记载的某些礼节规矩,以及随社会变动而改变了的礼节。所以学问通达的君子,就自己定下一些礼法节度,互相承袭实行,从而被社会上称为士大夫风操。虽然因各自家庭情况颇有不同,所得见解也不一致,因而互相推长话短,但他们修身养性的路径,却是可以知道的。

从前在江南的时候,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很有礼法规矩,耳濡目染,人自然会懂礼节,就像蓬生长在麻中,不扶也会长得直一样,不用多费笔墨教育。你们生长于战争动乱年代,有些礼节看不到也听不到,所以我姑且记录下来以传给子孙后代看。

《礼记》说:“见到有与死去的亲人相像的人或听到与死去的亲人相同的名字,心中都会突然感到惊骇。”这是因为有所感触,自然引发的内心哀伤;若在日常与人交往中,就可以申诉自己的情怀,说明悲伤的原因。即使在一些无法避开家讳的时候,也应当强自忍耐不表露出来。这就像自己的伯、叔、兄弟等人,酷似先人,难道可以一辈子因此伤心断肠,而断绝和他们来往吗?《礼记》中又说:“写文告时不避讳,在祖庙中说祝辞时不避讳,与国君谈话时不避自己父母的讳。”由此可知,在听到有关先祖的名字时,必须要斟酌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必慌忙地避开离去。梁朝的谢举,很有声誉,可他只要一听到先父先母的名讳就会失声痛哭,被当时的人所讥笑。还有臧逢世,他是臧严的儿子,学习勤奋而有品行修养,不失其好门风。梁元帝在当江州刺史的时候,派他到建昌督察有关事宜,郡县的士民百姓,竞相上书言事,从早到晚聚满了公堂,几案上堆满了文书,凡是书信中写有“严寒”字样的,臧逢世都必定对着书信流泪哭泣,而不能审察其中到底有无可取可记的事项,因此多次荒废了公事,以至大家都为之怨恨惊骇,结果臧逢世因办不好公事而被遣还。以上讲的都是一些过分讲究避讳的事。近来在扬都,有一士人忌讳“审”字,而他又与一个姓沈的人交情深厚。姓沈的给他写信时,为避他的讳而只署自己的名,不写上姓,这就不合人情了。

凡是要避讳的,都应该找和原字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如齐桓公名叫小白,博戏中的“五白”就被称为“五皓”;西汉淮南厉王名叫“长”,他的儿子刘安编着《淮南子》时,就把琴的长短说成“修短”。但却从没听说谁把布帛称为“布皓”,把肾肠称为“肾修”的。梁武帝小名叫阿练,他的子孙都称练为绢,假如把销炼物称为“销绢物”,恐怕就违背原意了。还有讳“云”字的,把“纷纭”称为“纷烟”;有讳“桐”字的,把“梧桐树”称为“白铁树”,这便近似于开玩笑了。

周公给儿子取名叫伯禽,孔子给儿子取名叫鲤,这类名字的意义只限于他们儿子自身,自然可以没什么禁忌地使用。至于像卫侯、魏国公子、楚国太子的名字都叫虮虱,司马相如的小名叫犬子,王修的小名叫狗子,这就牵连到他们的父辈,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古时人们所实行的,正是今人所讥笑的。北方人多有给儿子取小名为驴驹、小猪的,让儿子自称这样的名字,以及让他的兄弟也这样叫他,又怎么能忍心呢?

前汉有个人叫尹翁归,后汉有个郑翁归,梁朝也有叫孔翁归的,又有叫顾翁宠的,晋代有人叫许思妣、孟少孤的,像这样的名字,还是应当避免才好。

现在的人对于避讳,比古代更加讲究。凡是为儿子取的名字,都应当为孙辈们留些余地,使其不因避父讳而陷于尴尬境地。在我所亲近熟识的人中,有讳“襄”字、讳“友”字、讳“同”字、讳“清”字、讳“和”字、讳“禹”字等常用字的,大家聚会的时候,交往疏远一点的人仓猝之间不知所讳,结果触犯了很多人的家讳,使听者辛酸悲苦,大家也甚感无聊尴尬。

从前司马长卿因仰慕蔺相如,所以改名为相如。顾元叹仰慕蔡邕,所以改名为雍。而东汉有朱伥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朝有人叫庾晏婴、祖孙登,连古人的姓都一起拿来作了自己的名或字,这也是很鄙俗的事。

从前,刘文饶不忍心辱骂奴仆为畜牲,而现在的一些愚蠢的人,却以此互相戏骂,还有人指名道姓说谁是小猪小牛的。有识之士在旁边看到了,还要掩住耳朵(不忍听这肮脏的话),何况那些被辱骂的人呢?

最近在议曹一起商议百官的品级俸禄之事,有一个显要的权贵,是一位当代名臣,他的意思嫌所商议的俸禄过于隆厚。北齐有一两个教士族子弟文学的人,对这位权贵说:“现在天下统一,应为后代作出典范,岂能还按原来在关中时的那一套办事呢?您一定是像陶朱公的大儿子一样小气吧!”大家听了一起欢笑,也不因此而有什么嫌隙。

从前侯霸的儿子,称他的父亲为家公;陈思王曹植称他父亲为家父,母亲为家母;潘尼称他的祖上为家祖。古人的这些称呼,已被今人当作笑料了。现在南北风俗,称其祖上和父母亲时,没有谁说“家”字。

只有那些村野中的鄙贱之人,才会有这样的称呼。凡是与人交谈,谈到自己的伯父时,就按照父辈中的排行来称呼他,不冠以“家”字的原因,是因为伯父尊于父亲,所以不敢称“家”。凡是说及姑母、姊妹等女子时,已经出嫁者,就用丈夫家的姓氏来称呼她,没出嫁的就按辈份及在兄弟姊妹中的排行顺序称呼她。也就是说女子出嫁后就成为婆家的人,故不能称“家”。对于子孙不能称“家”的原因,是因为对晚辈的轻视。蔡邕的书信集中,称呼他的姑母、姐姐为“家姑”、“家姊”;班固的书信集中也说到“家孙”,现在都不这么称呼了。凡是和别人交谈,称呼对方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及年长的姑母,都要在称呼前加“尊”

字,自对方叔父母以下,则在称呼前加“贤”字,这是为了表明尊卑差别的。王羲之在信中,称对方的母亲与称自己的母亲相同,在称呼前不加“尊”字,现在的人认为这是不对的。

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里,是不到办丧事的人家吊唁的,如果不写信的话,就过了节再整饬衣冠亲自去表示慰问。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中,特别重视吊唁活动,这在礼仪上没有明文记载,而我是不赞同的。南方人有客人来家时不去迎接,见面时只是拱手而不行礼,送客仅仅离开座席而已;北方人迎送客人要送到门口,相见时作揖行礼,这些都是古代的遗风,我赞许他们这种迎来送往的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