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解脱智慧
南怀瑾说:大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以上,大气层都在它下面。庄子是科学的,学过航空学的人都懂,飞机要起飞,风向不对不能起飞;乱流中间不能起飞,直升飞机会掉在那个乱流中。飞机碰到乱流,赶快要往上飞,要超过那个乱流。鸟要起飞,下面要靠风力,风力愈大,起飞的时候愈容易,翅膀快速一打,就起飞了。假使我们将来修道修成功,要起飞也一样,也要藉一下风力,才可以飞起来了,这是同一个道理。
拿这个道理比喻人生,你要想事业成功,就要本钱,本钱就是你的风。有许多青年,要这样,要那样,讲了半天你有资本没有?一点钱都没有,你就是没有风,当然飞不起来。那你就乖乖的在家里打坐吧!不要飞多好呢!要想飞就要培养这个风力,风力愈大,飞得愈高。
大师智慧串讲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用对方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是东方战略的精髓。孙子曾经说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孙子兵法·作战》)孙子在这里表述了他的著名的“因粮于敌”的思想。这一思想强调,要学会向敌人“借力”,把敌人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力量。
刘备可以算得上善借于人,善借于势的典范,这也是他能成大业的诀窍。
刘备发势于东汉末年,与曹操、孙权各据一方,长期呈现三国鼎立的态势。就个人魅力与实力来说,曹操兵强马壮,精于用兵,又善于权术;孙权虽无曹操的权威,但据江东的优越地势,豪气干云,能够划得一分天下,不足为奇,唯有刘备拙于兵法,白手起家,却也能够与其抗衡,其中缘由多与他善于借势、借力、借人有关。
据传,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所以他始终以“刘皇叔”自居。刘备幼年生活清苦,父亲早丧,只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15岁时外出求学,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拜卢植为师,并与公孙瓒结为好友,可以说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已深谙“借”之意义。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各地民众纷纷起事,刘备在商人张世平、苏双资助下,投于邹靖帐下,讨伐黄巾义军,立下战功,被任命为安喜尉。不久,由于刘备对邹靖不满而弃官逃亡。
这一段时期,刘备势小力孤,他也清楚不可能独自率众起事,所以他因势而变,甘心委曲求全,寄人篱下,曾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就任过许多不同的官职,这些经历可能在他登上帝位后说起来并不中听,但这也恰恰是刘备在势单力薄、事有不济之时善于借势的表现,此后,在刘备发现机会时将“借势”的本领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之一就是借人才而助己成势。
刘备性格温婉,喜欢结交朋友,且慧眼识才,从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再到赵子龙、徐庶,还有令他如虎添翼,绝处逢生的诸葛亮。公元207年,刘备经徐庶和司马徽推荐,得知诸葛亮学识渊博,有经天纬地之才,便与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助他以谋天下。在茅庐之中,刘备虚心请教诸葛亮天下大势,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与人和等多方面具体情况制定了夺取天下的策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为刘备分析说,曹操已打败袁绍,拥兵百万,实力强大,且又挟持天子以令诸侯,与其争斗,需要智慧与武力并用。孙权三代据于江东,地势险要,百姓忠勇,手下还有一批将才良臣,所以,不能与之抗衡,只能和他联手抗曹。尔后,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重要的军事要地,而且主人刘表无法守护此地,益州土地肥沃,其主人刘璋懦弱无能,可首先图此两地。
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使刘备从纷纭错综的政治势力中分清了合作对象,最后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从此,刘备借助于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按照“隆中对”的谋划,逐步实现着复兴汉室的大业。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也是如此,尽管我们一再强调,要自强自立,这自然是必要的条件,但适时地借助他人,可以让你省略许多步骤,离成功更近。
当然,这并不是让你凡事都依赖别人,而是在你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或是势力弱小时,不妨用用巧劲,借势而发,借助对手力量去发展,借助对手力量去生存。历数历史上成就了大事业大成就的人,绝不是完全凭借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也绝不会在孤单无援的情况下还要硬充好汉,而是在关键时刻,借助可以凭借的力量,将许多胜利因素凝聚在一起,才最终成就了胜利之果。
关于“借”的艺术,不仅仅是刘备的专利,其实在现在市场竞争中,“借人立已”“借势而发”已是常用的一种谋略,开发能力、技术能力弱小的企业凭借实力强大的企业品牌发展自己。
在有气魄的战略家看来,借对方之力,要善于借巨人之力,借强者之力。
在现代商战中,海尔善于巧妙地借用国外当地市场的力量,实现自己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海尔的决策者认为,国际化就是本土化。海尔在国外发展,要充分借助当地势力和资源,这样就可以消除消费者对外来品牌的抵触,降低进入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同时还可以解决国际商务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海尔坚持“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当地融资、当地融智”的战略。在美国,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设计中心,在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工厂,在纽约建立了营销公司,三位一体,其雇员也主要是美国人,形成了“本土化”的海尔。
蒙牛集团也是个善于借力的高手。在一份有影响的营销杂志上,有专家对蒙牛做过这样的点评:历史上诸葛亮用“借”势打败了曹操,如今蒙牛又续写了“借”势成功的佳话。在蒙牛的成长中处处体现着一个“借”字:创业初期,借用工厂,实施“虚拟联合”,快速开拓市场;之后借势于“中国乳都”、捆绑行业老大“伊利”,打响自己的名头;同时借用社会资本,发展自己实力。“借”,把蒙牛的迂回进攻战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蒙牛将自身的优势资源集中于市场开发、技术开发,将原料供应、生产、运输等资本密集型业务外包,形成以品牌优势为基础的价值网络,而且始终不渝地积累自身的品牌优势,从而得以在市场中逐步壮大。
这两个例子都反映了东方战略着重强调的“借力”思想。
四通集团的段永基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在中国市场日益为外来的跨国公司占领的前提下,怎样建立我们的产业基地?只能走与巨人同行的道路。”一位加盟于美国“BESTWEST”饭店管理体系的华人老板说:“在美国这个市场上,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势单力薄,很难站住脚。背靠一棵大树,虽然要缴点管理费(特许经营费),但我有了客源,有了管理系统,有了各项后勤保障,这样风险小,容易成功。”
想飞就要培养风力,聪明人的做法,借他人而立己。那如何去借,自然也是有技巧的。“借”的关键在于让强者无法产生效力,借力给自己,还要让别人借不着力。借得巧,对自己的事业大有裨益,借得不巧,那可能会功亏一篑,所以,“借势”需要看清眼前的形势,“借力”需要力的转换。只有运用这两个方面的力量,“借”字的艺术功用才能发挥到极点,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才会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