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南怀瑾大师的人生智慧
15665100000045

第45章 不能移节操

大师解脱智慧

南怀瑾说:谈学问、道德,不要表面上做功夫,好像什么都不要,只要学问,只要道德,不在乎其他。功夫做到胃出血的时候,看你在乎不在乎?那真在乎啦!但是,真要为道德的人,真要有这个精神,寂寞、穷苦、疾病所不能移其节操,才能说到出世入世,志在利他之心。没有这个观念,平日吹牛没有用的。所以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这些话,都是正反两面,各尽其词,要自己去细心体会,不要轻忽视之。

大师智慧串讲

气节操守,是做人的标准,是检验灵魂的试金石。

翻阅毛泽东对古今人物的评价,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对那些具有铮铮硬骨的人总是称赞有加。如他认为“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他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方为大丈夫;也许孟子把大丈夫的标准定得太高了,也许这就是孟子修身立世的根本,也许只有圣贤才能做到。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是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个有骨气的人,按照孟子的观点来说,能称得上大丈夫的人真的是不多了,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变了,变得不富尚思淫,贫贱是耻辱,只要能富贵,都能比韩信俯的还要低,只要房子能住着,车子能开着,票子能花着,那管 是偷抢还是拐骗,甚至只要生活能够过得去,哪怕头上有点绿,哪管什么节气不节气。

就节气而言,古往今来,最有节气的莫过于商朝的伯夷和叔齐了,他二人认为周灭商是已暴易暴,是以下犯上,也许他们是愚忠愚孝了,但他们能为耻食周粟,在首阳山上七日不食而死,可谓是节气的楷模了,因而引发了后世人无限的赞叹。

无节操者,见利忘义,贪生怕死,以致卖国求荣,他们灵魂里充满铜臭。纵观历史,守节操者流芳百世;无节操者,为世人所不齿。

1898年6月8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谭嗣同,当时完全有机会逃走。另一位变法运动的领导人梁启超也反复催他尽快离开,但他拒不逃走,并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慈禧发动政变之前,谭嗣同的父亲曾多次写信催他回家,以免杀身灭族之祸,但他已抱舍生取义之志,对老父的来信均付之一笑。

受刑前,他面对上万围观群众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与谭嗣同一起就义的还有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等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六位义士,个个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他们高尚的节操,为世人所景仰。

有人以为,气节是儒家专门为中国知识分子、士人大夫量身定做的标准和目标。这未免有失偏颇。因为尽管最早倡导“气节”,大声疾呼“我养浩然正气”的,的确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作为一种爱国情怀,一种做人的境界,一种追求的目标,这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上下求索得出的民族精神主要内涵之一。

从至死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到大节不亏的苏武;从苏东坡“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的吟唱,到文天祥“天地有正气”,“凛烈万古存”的《正气歌》声;从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凶奴血”的《满江红》,到方志敏的《我爱中国》;从“八女投江”到“狼牙山五壮士”……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消长沉浮,并渐渐形成的公认的价值取向的历史;是一部依靠锻造志气与节操,并领先这种执著追求,应对历史和人生的各种最艰难的挑战的历史,也是一部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铸造民族审美情趣的历史。

《谈骨气》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的一篇杂文。在这篇文章中,吴晗将骨气,阐述为“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的一种精神。

“骨气”的“骨”比喻人的品质,“气”则是指坚强不屈的气节,是一种“英雄气概”,是一种人格、国格。孟子的几句话讲的好,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算有骨气。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从我们的祖先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中,撷取了三个典型例子,以供我们借鉴。

第一个事例: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破,身为丞相的文天祥在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人的多次劝降,面对许以高官的诱惑,他坚决拒绝,并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响亮诗句,回击了敌人。这正表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体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文天祥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威武不能屈的典型代表吗?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浩然正气。

第二个事例是古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一个穷人饿得快要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后来就饿死了。如果说文天祥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气节的话,那么这个故事则表现了做为普通人应具备的一种骨气,他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更不想靠别人的脸色活着。这个人不正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吗?这个故事还表现了作者对伪善者的鄙视,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格的不可侮辱。

第三个故事:1946年7月15日民主战士闻一多明知敌人要杀害他,他不但不躲藏,而且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几分钟后,他被暗杀。毛主席曾这样评价他:“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闻一多是有骨气的,他的行为表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他的浩气直贯长虹。这不正是“威武不能屈”的光辉典范吗?

三个事例,从古到今,从官到民,足见每个时代,任何社会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拥有骨气,那是人何以为人的根本,是人格的升华。动物可以没有骨气,因为它不能明事理,看不清世道的善于恶,更没有所谓的人格和思维。拥有骨气,那是人的自尊,更是对人世间丑恶的反抗。正义的精神源于骨气,民族的自尊源于骨气,对社会的责任更源于骨气的激发。

抚今追昔,“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语)“宁可清贫,不可浊富”(罗贯中语),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人格和节操,为了民族的尊严不妥协、不屈服、不惧怕,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成为后人的榜样,从他们身上难道我们不该吸收一点什么精神吗?

人的身段是柔软的,但人的脊骨是坚硬的,做人不但双肩要能担当责任,而且脊背要竖直挺立。

一个人只要活在世界上,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要有一个精气神,那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不断进步的源动力,是我们追求的精神境界,也是构筑道德防线的基础材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就应拥有一种精神境界,就应拥有“气节”,具体化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尽管这多少有些理想主义,属于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化身,但翻开我们的历史,却透视出,坚守气节是成功人生的根本保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