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九家智慧
15834400000015

第15章 道家的处世智慧——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3)

人这一辈子可以支配的资源是有限的,例如时间,所以汉武帝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例如体力,60岁以后的体力不会比壮年时候的体力要好到哪里,例如财力,中国有超过微软财力的公司吗?没有,微软仍然以操作系统和周边软件为主,少见它参与房地产什么的,中国的公司动则涵盖房地产、饮食、娱乐等等各行各业,所以少有做大的。

为什么现在提倡“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正体现“集中”的奥妙。

有位圣人人讲,伟大人物和平凡人物的区别很多,但最主要的区别可能就是一点,那就是做事的数量,伟大的人物一生只做一件事,而平凡的人物一生做了许多的事。伟大的人物用自己有限的一生做成了一件成功的事,平凡的人物也用自己有限的一生做了许多没有成功的事。其实,伟大人物和平凡人物一般来讲的能量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伟大的人物把自己的能量集中使用而已,平凡的人物却分散使用了自己的能量。

气功师和一般的人的不同就在于,气功师能够做到把自己的能量集中到一点上,当集中到一点的时候,就能用手指在砖头上钻洞。

唐三藏一生只做一件事,所以他取了真经,修得金身。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所以他成了杂交水稻之父。爱迪生一生只做一件事,所以成就了一位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华佗一生只做一件事,所以演义了一代神医,为世人代代传颂。毛泽东在指挥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能够打败蒋介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实行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策略。美国的比尔·盖茨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说:我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之所以能够走到其他人的前面,不过是我认准了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且把这件事做得更完美而已。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只要认定一个目标坚持下去,腐朽也会变神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世界上事物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无限的事,是不可能的,可能的只能是选择适合自己做的一件事,这样,才有可能把是做成功。

从20多岁入数学之门直到93岁去世,脑子像一架机器一样,一直为数学运算了70多年,在数学的王国里构建了瑰丽的大厦。正好如他自己所说,自己一生只会做一件事,就是数学。天下美妙的事件不多,数学就是这样美妙的事之一。他,就是数学大师陈省身。

陈省身对于数学具有天然的痴情,读中学时对于理化充满恐惧,每考数学则“必是王牌”的他似乎正是为数学而准备的。当然,这基于一个少年的天性,同样也基于一个数学天才的选择。当美国退还了庚子赔款的余额,用此款捐助的学子争相到美国读书时,陈省身却坚持认为读数学必须去德国。在汉堡开设嘉当·凯勒定理讨论班时,一开始几乎所有的人都来了,但因艰涩难懂,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就在那里他懂得了嘉当的魅力。甚至1937爆发的****战争都没有影响陈省身的数学方向。直到老年,陈省身依然痴迷于数学的王国,始终如一,孜孜一求,从无旁顾。他说,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中国人浪费时间的事太多。我已经老了,本来数学是年轻人的事业,但我还想在前沿做数学,多做一点。直到他离开至纯至美的数学,手头的论文仍然是4个数学难题。

不错,中国人浪费时间的事太多。比如名呀利呀,还有更多的身份之物,还有更多的红红绿绿的诱惑,轰轰烈烈的作秀场。陈省身早在1943年,32岁的他因完成了高斯-博内公式的简单内蕴证明这一被誉为数学史上划时代的论文,后来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可谓一鸣惊人。可是,名对他来说却仅仅是好玩儿的事情。2004年11月2日,国际小行星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向世界公布,将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1998CS2号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卓越贡献。面对电视台的采访,老人只是说“得了荣誉,这个热闹热闹,看见几个有名的人也有意思,好玩。”并进一步解释说,“好玩就是,不怎么要紧”。老人甚至认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是一件幸事”。因为“这是一片安静的天地,没有大奖,也是一个平等的世界。”

老人认为,人生也是一样,你越是一个单纯的人,越容易成功。陈省身先生甚至一再说,人要简单。他谦逊地坦承,我不像别人那么多才多艺,所以选择问题时也就十分简单,不用过多分心。为了那份安静,他把自己的住所称为宁园,一般不参加别的活动,“只做我的数学”。他的客厅里没有一只沙发,只有很硬的椅子,是因为“坐在很软的沙发上,容易在一些无用的话题上聊很久”。这与居里夫人的客厅里,竟然没有多余的椅子一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老人一生之所以能够摆脱名缠利索,能够在滚滚红尘中独避一方宁园,不仅保持了一个独立之身,更是恪守了一颗自由的灵性。陈省身说过,这个世界上,最要紧的就是自由。有了自由,你才能痴迷于自己的事业,你才能执著于自己的热爱,并在这种热爱中找到快乐,最终找到真理的大美。

美国的《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说过,“一个人的生活其实所需甚少,而按照所需向这个世界索取,不仅对我们置身的大自然有好处,而且对于我们的心灵有最大的好处。一切的症结都出于人类自身的愚蠢和贪婪上。人的一切最美好的创造无不来自简单和淳朴。”

人们只有渗透一切苦厄,把身外之物看淡,豁达潇洒,了无牵挂,无忧而有乐,才能战胜人生的弱点。一生咬定一个目标不放松,一生只挖一口井,一生只做一件事,黾勉苦辛,朝乾夕惕,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陈省身是如此,许多大师莫非如此。

处于一个世纪之交的变革时代,青年人要做什么样的准备?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在一本书中提到过一个名词叫“业余的中国”。大意是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浮躁,做事不叫“做”,叫“玩”,今天玩玩这个,明天玩玩那个,法律热门就都去考律师,会计好找工作就纷纷去学会计,日语吃香了就到处都能听到“沙由娜拉”什么的。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一切都是业余的。当然这些人也是很用功很好学的,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什么都想做的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到头来就是一事无成。樊纲建议读书的时候选择一个好的专业认认真真地学点东西,打好基础,多学点安身立命的资本,不要着急去做什么事。毕业后可以有几年的选择期,可以赏试着做几份不同的工作,看看哪个最适合自己,然后选择其一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西方的年轻人就是这样的,他们经常是大学毕业后先去社会工作几年,在摸索和实践中再确立自己今后的方向,然后再上学读研究生主攻一个专业。但是这个选择过程不能太长,最好不要超过28岁。有些年轻人快到30岁了还频繁地跳槽,这山望着那山高,看起来似乎很潇洒,其实对自己的发展很不利。你必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别人无法取代你的地位,才会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才会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你都可以游刃有余地生活。

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如果聚精会神集中只做一件事,做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东也想做,西也想做,不能做到专一、专注、专心、专业,那么到头来,每个领域都可能只是个二流角色,弄不好还会沦入三流、末流。

当你总是在为自己没有成就找借口的同时,也好好想想,你是否把时间都分散到了很多无谓的事情上了!要记得,箭能穿靶,是因为它把力量都集中在了箭尖上!

6、学会“无为法”做事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不轻举妄动,在未认清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时,暂时不轻易去做。“无为之事”指“无事”状态,“不言之教”指无言的教益。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命题,它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既深且远,从皇帝到平民,从武夫到文士,从治国到用兵,从入仕到隐遁,从学富五车的骚人墨客到目不识丁的小贩村夫,或直接或间接都受它的影响。有人用它治国,有人用它治兵,现在又有人用它来治企业,人们在运用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它。因而,“无为”现在具有无数个层面的含意,这又造成了人们对它的误解和滥用,它不仅为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们提供了智慧;也为懒汉、游手好闲之徒和无所作为的可怜虫,提供了“无所事事”的借口。

老子生活在原始氏族社会崩溃不久的奴隶社会,原始氏族社会的习俗、风尚和传统,在当时人们的意识中还留有清晰的印象。从原始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了极大的发展,但随着这种发展又出现了大量的罪恶、惊人的残酷和无所不在的虚伪,尾随这些东西而来的就是代表人类文明的法律、礼教、典章、制度。于是,一边是对仁义、道德、忠孝、礼义的推崇,一边是阴谋、奸诈、虚伪、凶暴的横行,原始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统一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谐消失了,盗贼四起,人欲横流。老子认为,人类企图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所从事的种种违反自然的人为活动,就是这一切罪恶现象的主要根源。消除罪恶的唯一办法是停止人们的胡作非为,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以“无为”代替“有为”,事事纯任自然,不要进行人为的干预,重新恢复那种自然的和谐统一状态。

自然的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做到他所说的“无为”,因为人为必定破坏了自然。不过,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或者把两手插在裤袋里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和“无为”连用,合称为“自然无为”。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自然规律,辅助万物自身的发展,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这样反而容易实现自己的目的,使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只要不进行人为的干扰、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

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结果又合乎某种目的;大自然并不有意识去追求什么,但却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水流花开,鹰飞鱼跃,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然而又妙不可言;它们不想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

“无为”这种消极的外表背后包蕴着积极的品格。中国历史上常被统治者运用的“无为而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以“无为”的领导方式,来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每一次社会的大动乱过后,统治者怕又引起社会的震荡,不敢再胡作非为了,就转而向老子请教,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治国。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就是以无为的方式,造成“文景之治”的。

春秋时晋国的赵襄子跟着王良学习驾驶车马。王良是当时名扬宇内的御手,他教赵襄子这位贵族大人哪敢不竭心尽力。他们一起先到野外驾马车,王良很快就把驾驶技术和盘倒给他。赵襄子为了逞能,一个人跑出去驾了几天,好像已经掌握了驾驶马车的本领,俨然就是个熟练的御手。

不久,赵襄子与王良举行一次驾驶马车的比赛。比赛一开始,赵襄子就落后了一大截,他以为是王良的马好些,要求与王良换马以后再比。王良笑了笑,把自己的马解下来套在他的马车上,比赛又重新进行。这次赵襄子反而落后得更远。他觉得王良换过来的马还不如自己先前的那匹,于是他又提出要求:把马再换回来。

王良又笑了笑,一声不吭地把刚才换过来的马又换回去。第二次换完马后比赛继续进行。这次赵襄子简直没法与王良比,王良驾着马像风一样奔去,而赵襄子的马时快时慢,时走时停,把他急出了一身汗。这匹马好像存心和他闹别扭,把他气得直喘粗气,报仇似地把马用鞭子狠抽了一顿,又要求与王良换马,他并没有认为是自己的技术有问题。

王良还是笑了笑,答应了他的要求。第四次换马后再赛,赵襄子更是慌了手脚,马越来越不听话,比赛实在无法再进行下去。

赵襄子是晋国的六卿之一,这次比赛中丢尽了面子,他自然十分恼火。问题明显不是出在马身上,而是自己的驾驶技术不到家,说不定是王良还留有几手绝招没有传授给他,想到这儿,他把怒气一古脑儿发在王良身上:“你教我驾驶马车时,还有些技巧没有传给我吧?”

王良连忙解释说:“我岂敢这样呢?技术倒是全部授给您了,在您面前我不敢也不想保留什么,只是您运用这些技术时有些偏差罢了。驾驶马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使马的身子稳住车子,人的注意力与马的动作相协调,这样马才能跑得快,跑得远。驾车的人万不可老是干扰马的动作,一时要它这样,一时要它那样,马没有办法一个劲儿往前冲。您的问题正是出在这里。比赛时您落在后面就想赶上我,跑在前面又担心被我赶上,而驾着马车赛跑,不是冲在前面就是落在后面,无论是前是后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怎么可能去配合马的动作呢?驾马车比赛跑的是马而不是人,要让马去唱主角,人只能引导它而不可干扰它,您却恰恰相反,这怎么不落后呢?”

一个人应利用适当的时机办事,依靠客观条件立功,掌握万物的特性并从中获利,老子把这称为“不为而成”——自己不盲目去做,却能取得成功。

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智者,说通俗点就是聪明人。聪明人的一大特征就是有所不为,知道趋吉避凶,有的事情一定去做,有的事情一定不做,有的事情可做可不做。

对于聪明人来说,做不做某事首先是建立在对该事的认知上,看清这件事的性质,掂量值不值得做,能不能做,能做到什么程度。

7、学会变化中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