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九家智慧
15834400000004

第4章 佛家的心灵智慧——做一个快乐自由的人(3)

如当你要上厕所了,你要变得警觉,上厕所是你生理上要上厕所了,而不是灵性要上厕所了。它只是外在的,它只是仆人的行为,不是灵性主人的行为。灵性是永驻的,而要上厕所则是暂时的,你上完了厕所,你又恢复了你自己,你就不会立即又要上厕所了。生命是流动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惟一不变的是你的灵性的头脑,是你的觉知。

只要你一上升到警觉,那么真实的你就不会与它认同。你是主体,是主人,他只是客体,是仆人。

古老趣闻片段:

这是关于另一个智者的事。

他的名字叫布克由。

他单独住在一个山洞里。

绝对单独。

但是在白天,或者甚至在晚上,他有时会大声喊:“布克由。”

布克由当然是他自己的名字。

然后他会说:是的,我在这里。

而当时旁边并没有人。

他的弟子奇怪地问他:

为什么你自己喊自己的名字,自己又回答呢?

他说:每当我进入思想,我必须记住要警觉,每当我脑内灰尘在唠唠叨叨,我就必须要记住警觉,所以我自己叫自己,自己回答,我在回答时,我那罗嗦,那个绮想,那个思想就消失了,我就还是在觉知之中。

然后在最近三年,他却从来不叫自己的名字,也不回答:是的,先生,我在这里。

弟子又问:你为什么现在不自喊自答了?

他说:现在布克由一直都在那里,一直都在,所以没有那个必要了。而以前我常常错过他,有时焦虑会占据我、控制我,然后,布克由便不见了,所以,我必须记住布克由,那个焦虑才会消失。

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你也可以去尝试。当你苦恼时,愤怒时,烦恼时,兴奋时,一切灰尘出现时,你都可以用这种自喊自,自回答的方法。只要喊你的名字,无论出声或不出声都一样,那个烦乱、那个灰尘就会被你当场击毙。至少有一个片刻你会瞥见那超出灰尘的东西,而那个瞥见会被加深,一旦你知道如果你已变得警觉,一切灰尘就将消失,你就会深深洞悉你自己,你就会知道你的大脑的确有主人的大脑和仆人的大脑之分。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己的思维问题的探究,但进展极其有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所有对思维的“研究”,都是思维本身的产物,就像一把汤勺是不能了解自己的前世今生一样。因此米兰·昆德拉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但在思维世界的微观状态下,人类还是有所作为的。你是运用发散型思维解决问题,还是运用收敛思维解决问题,其结果是不一样的。苹果只有砸在牛顿的脑袋上才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若换一个人是毫无意义的。可以这样认为,牛顿之所以能发现万有引力,是因为他在这方面考虑了许多,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总是带着警觉上路。

有个叫陈玉松的企业家,他就是带着警觉走上创业路的。这种警觉使他仅仅用9年时间,就成为一家年销售额上百亿元的集团公司董事长。现在,陈玉松把自己的创业史写成了一本书:《思想力》。该书一上市,就出现一个多年未有的奇迹:首印5万册一售而空,出版社加印6万册又是告罄。这还是在盗版书迅速跟进的情况下出现的销售神话。

陈玉松在9年前,从一位美国博士朋友那里获知,核酸是创造生命、保护生命、延长生命、执掌生命全过程的本源性物质,但这种神奇的物质却还没有成为商业社会中的一种商品。他立刻警觉到:核酸绝对是潜力无限的巨大商机。这种警觉的结果,使他坚定地涉足这个前所未有的,而且是过早介入商业风险很大的领域。也就是这一步,使他终成商业巨子,也让他备受海内外科学界关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带着警觉上路的人,才有可能达成他心中的目标。越警觉者,越容易达成目标。

不论是从《思想力》书中获得警示,还是从陈玉松身上,从诺贝尔奖科学家身上得到了启示,我们都会因之而有所觉悟,会逐渐了解警觉的意义。你若有警觉的习惯,就请继续保持这种警觉,人的灵性之门就会迅速打开,你就会像陈玉松那样出现精神的高潮,会与世界一体。

没有警觉地吃东西和带着警觉吃东西,那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饥饿,后者则会得到品尝的滋味,会提升灵性的头脑。

每一个觉知都是一种正面的能量,都会被输入灵性的仓库之中,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你的生命。

5、做一个心灵超越的人

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都在孜孜以求宇宙人生的真相,但又有几人能如愿以偿?有不少人因学识有限,阅历所局,他们提出的种种以农业、科技、政治或教育等方式治世利民的主张,虽然于国泰民安的局部达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终因这些计划、方案大都是通过改造外部世界来实现其社会理想,它们没有涉及或只是粗略地关注到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类的内在品性,因而这种种的整治、发展社会的理念,都欠缺对人心调治的关怀。

虽然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最直接手段与工具,但现代的工业及消费文化体制已改变了其本来面貌。以往的教育主旨皆以修德为中心,而今则以工巧明(数理化)与文秘等实用科目为重心;在整体的教育目标上,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已离塑造心灵这一点越来越远。

再来看看让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自豪不已的科技成就吧,我相信对科学发展的深入思考,将会让世人更能体会出佛法的超越一切世间科技之处。现今的科技可谓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我们生活的环境已被科技造就得相当舒适,甚至一个平民百姓的享受都超过了封建时代的帝王,特别是在他也与社会同步而进入电子时代、网络时代之后,人们已近于随心所欲地就可获取各种悦意享受。但若论其实质,只就我们获得的文化资讯而言,许多娱乐节目都只能使人长时间地沉湎于被动的感官享受,心灵经常都会被不良镜头所污染,本有的天真与灵光怎能不渐被掩盖呢?

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真实幸福可能还不及古代的农民们,他们的淳真、质朴、勤劳、和善……想必我们都已久违多时了。那时的自然、浓厚的亲情,不掺杂利益驱动的友情与爱情,也超过当今不知多少倍!

人类只知着重外在建设,而忽略心灵的净化,其结果只能是技术越发达、物质越丰富、社会越繁荣,人类的幸福也越淡薄、意志更趋衰颓、心灵也越来越空虚,良知更是一泻千里似的大退步……

佛法虽包罗万象、广博无边,但其核心内容却只是阐示心灵的奥妙,并指导人们以种种观心法门而去修行以至于亲身体悟。心灵的超越是佛法最特殊的一面,这是在净化人心的基础上的更高修行,以期达于对心性的彻悟。亦即超越普通的言思境界,趋入至高无上的彻底圆满;超越狭隘心灵的束缚,实现对“小我”彻底的超越,唤起自性中本来就具足的“大我”——智悲力都已达到圆满境界的品格(即为佛陀境界),此时才能真正大兴宏愿,广行治世利生之无量事业。人生、社会、宇宙的种种成、住、坏、空,皆根源于奥妙难测、灵用无尽的心;而对于心性认识的浅薄,正是科学的重大弱点。

有一则公案,说的是人们称为水果和尚的现代高僧广钦老法师的事迹。

广钦法师当年在福建省承天寺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独自一人在寺后山上岩洞内,精进修持十三年。后来又回到承天寺,他仍然不住寮房,每夜都在大雄宝殿上通宵打坐。不久,一天大殿上功德箱内的公款突然丢失了。该寺监院师和香灯师宣布这一消息以后,全寺众僧哗然。他未回寺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他回寺不久,全寺僧人赖以为生的功德款竟然被盗;而且这件事让大家直接联想到的是:他每夜都在大殿内通宵打坐,如果是别人来盗窃,首先惊动的应该就是他;现在既然他没有反应,那么偷功德款的人是谁?还用得着清查吗?

这一来,全寺僧众,甚至居士们,大家虽然都不明说,但是,无不对他另眼相看,十分鄙视。可是,他处在这种人人怒目相视的环境中,经历了七天时间,始终心平气和,若无其事。既没有站出来申明一句,也没有流露半点受委屈的情绪,与平常没有两样。这个时候,监院师和香灯师才出来揭开这段公案的谜底:原来功德款并没有丢失,这是监院师和香灯师想借此考验他,究竟在山洞住了十三年,砺练出什么样的境界来?没料到他竟能在横遭冤枉,大众侧目之下,不改常态。这样一来,大众无不由衷地对他表示崇敬;而他却依然故我,毫无一丝得意之色,似乎讥、毁、誉都和他不相干。

这则公案说明,真修行人,必然看得破,放得下,不管什么境界现前,都能如如不动的照样修持;不但心不随境转,且能转境。这绝不是偶然,也不能侥幸所致。这就是一种心灵的超越。

乔羽年过古稀,但身体硬朗,精神饱满,文思敏捷。对健康长寿问题,乔老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另类”看法。他说,遇事看得开,能随遇而安,“险夷无碍,宠辱不惊”。作家周长行在他撰著的长篇报告文学《乔羽“恋”歌》中,记录了中国歌舞剧院副院长黄奇石(歌曲《爱的奉献》的词作者)讲的一则故事:乔羽在文革中下放劳动,受尽了“不当人看”的屈辱,每当“连队”要杀猪时,总要安排乔羽洗猪杂碎,这活又脏又臭,可乔羽总是乐呵呵地接受任务,津津有味地翻来倒去,大小肠、肝胆肺等都能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乔羽说:“别人可以让我受辱,我则把受辱当成修炼。”

乔老在电视剧插曲《说溥仪》中这样规劝世人:“既然人在矮檐下,何必埋怨常低头。披一身锦绣,数万种风流,欠缺的不过是一点儿做人的自由,发什么冲冠怒,销什么万古愁,只因为一场繁华旧梦做不够。劝君勿须恼,劝君勿须忧,得罢休时且罢休,抛却了金玉枷锁便是自由。”

“险夷无碍,宠辱不惊。瓜熟自落,水到渠成。”几个平常的词语,一经乔老拈来,其意蕴就变得那样深邃、博大,其境界就显得那样高雅、超然。是人生感悟,也是健康体验。

心灵的超越说来容易做来难,它是生命的境界,就像山风里的野菊,昂首挺胸绽放在晚秋的枯草丛中。谁愿开在此时?谁愿开在此地?然而愿与不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就在此地,就在此时,它开出了一个季节中最惹眼、最让人心动的灿烂!

“但得本,莫愁末。”佛法以修心为根本,只要能驾驭心,心得调善,自然浑身安乐。其实不论世界如何发展,一切一切的根本还是人,而人的根本则是心灵!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科技的发展上,更取决于心灵觉悟的提高和超越。科学之昌明、技术之先进,其初衷往往都是为造福社会。但无可讳言的事实却是,它们常常为邪恶势力所操纵,反而对人类祸患无穷,真可谓兴福而致患矣。很多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正是科技的不合理应用与人类心灵被腐化的“时代产物”。

佛教之所以一再强调“一切皆苦”,是因为唯有正视这个事实,才能从中超越。这就好比身体有了病痛,能够极早发现,以便对症下药,恢复身体的健康。反之,如果昧于事实,不去求诊就医,只会让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人活着,就要以客观的眼光看一切事物,既不编织美丽的谎言,活在愚人的乐园里,醉生梦死的度过一生;也不以各种不实的危机、恐惧、灾难来恫吓、威胁、欺骗自己。只有不断超越自己的心灵,才能达到自由、和平、宁静与快乐的境界。

6、做一个心灵利他的人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这个学说告诉我们,物种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作用,逐渐产生新的物种,实现生物的进化。自然界中处处可见生存竞争的例子,比如南极洲帝企鹅在下水之前为了确定水中是否有海豹,往往相互往水中推拥,让同伴做替死鬼。森林中的猴王拥有成群的妻妾,却不允许其他公猴“染指”它的一个妃子。这些都是典型的利己行为。

然而,生存竞争只是一个方面,在动物界中还存在着互助互爱的利他行为。

在蜘蛛和螳螂的婚礼上存在着一种极端自私和极端利他的行为。雌蜘蛛和雌螳螂仅仅为了获得一顿美餐,在“新婚之夜”就残忍地将自己的“夫君”吃掉,而雄蜘蛛和雄螳螂明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极端悲惨的命运,却依然“义无反顾”。或许这是它们期待已久的一次机会,因为它们遇到雌性的概率很小,错过了也许就终生不能交配。因此为了“新婚夫人”有更好的营养将自己的后代培养长大,这样的牺牲在它们看来也是值得的。

魑幅是一种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为生的蝙蝠,如果连续三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但是并非每只魑幅每夜都能吸到血,然而没有吸到血的魑幅并不会因此而饿死。但一只吸到血的魑幅把血吐给另外一只正在挨饿的魑蝠,而两只魑幅并不仅仅限于亲代与子代的关系。这种行为可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爱相媲美,让人深为感动。

在鸟类中杜鹃可谓是“臭名远扬”。杜鹃自己不会筑巢,更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哺育雏鸟。它们为后代所做的事情就是去寻找其他鸟类的巢以及养父母,即寄主。比如沼泽地里的芦营或者是森林里的大山雀。杜鹃利用它的卵与寄主的卵极其相似而将寄主蒙骗过去。而更令人感到可恨的是,刚出生的小杜鹃就大开杀戒,将自己的“义弟妹”——寄主的卵一个不剩地推出巢外,寄主似乎“既往不咎”,仍然将小杜鹃当作自己的孩子精心照料直到长大。在这个事件中芦笃和大山雀树立了利他的榜样。

在蚂蚁社群或者蜜蜂社群中,工蚁或工蜂辛勤地为蚁后或蜂后以及其他同伴服务而终日不辞辛苦,这些都是利他行为的典型例子。

动物都知道利他,那么我们人类呢?

由于人的生命是无常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很多人就在今生今世醉生梦死,有钱就胡花,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惟恐一旦死了,自己的财富一文也带不走。其实,有钱人带走钱财有一个决窍,那就是利他。利他就像做生意的人进行投资一样,会投资的人,他用钱赚钱,钱就会越赚越多。不会投资的人,一有钱就拚命地花,结果坐吃山空。知道利他的人也是这样,因为一个人一生的福报是非常有限的,他这一生有多少福报,跟他前生种下的业力相关。假若不会利他,这些福报就象银行里的存款一样,用完就没有了,所以有的人前半生很富有,到后半生就穷困潦倒了。还有的人他可以活到80岁,但是由于没有福报,到40多岁就因饥饿而死了。所以我们的心灵要扩展利他度,广种福田。

《大智度论》里讲了一则故事:有一大户人家失火了,火势很大,想扑是扑不灭的,在这种情况下,愚痴的人会拚命的救火,结果火没有扑灭,房屋和财产全部化为灰烬。而有智能的人,不会急于拼命救火。他会赶快把贵重的金、银财宝搬出,至于那些不太值钱的东西烧掉就烧掉吧!把损失挽回到最小的限度之内。“利他”如同救火,因为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受到无常规律地支配,无常的火在不停地在烧着,无常的风在不停地在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