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X光下看腾讯
1640200000022

第22章 诊断三 领袖责任难题 山寨与创新 (1)

执笔:尹生

当一家公司处于初创期时,各种资源都非常有限,这时公司必须谨慎选择那些能够被市场接受、能带来短期回报的项目,而对已经具有一定市场认可度的产品进行改良,使其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通常就成为最现实的选择。在互联网领域,即便是非常成功的产品都不可能对用户体验作出全面反应,这种基于模仿的改良型创新(很多人将其视为山寨的一种),就更加普遍。

但当公司已经脱离了最初的创业阶段,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和强大的创收和赢利能力,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导地位,就像腾讯这样,在用户群、销售收入、利润、产品能力等方面都堪称行业的领导者,已经成为一家员工上万的大型企业,如果仍然局限于过去那种埋首于对用户零星需求作出反应的创新模式,一方面公司将变得力不从心,因为用户需求变化越来越快,而庞大的身躯的反应变得越来越迟钝,很可能会失去一些结构性的机会,就像微博之于腾讯;同时,雄厚的资源和对模仿的惯性还很可能让公司成为行业的创新扼杀者,并引起公愤。

相反,那些最终成为真正的领袖的企业,通常都善于对创新战略及时作出调整,不再追求从一个一个的产品模仿中获得动力,而是转向支持行业的创新,从行业的创新中获得回报。同时,它还会对未来进行更加积极主动的预测和采取相应行动,而不仅仅是跟在用户后面。它将相当比例的创新资源投入到那些可能影响未来的方向上,为整个行业拨开前方的迷雾。

已经在很多方面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的腾讯,要从根本上改变眼下的窘境,并重新找到可以支持公司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动力,就必须多一点创新上的前瞻性,必须在开创行业的新未来上进行投资,而不仅仅是像过去那样躲在后面捡拾胜利的果实。也唯有如此,互联网之王才能真正脱下山寨的帽子。

34) 腾讯是山寨公司吗?

这要看如何给“山寨”定义。山寨在本质上是这样一种商业模式:在不支付知识产权费用、没得到相关企业同意的前提下,对某些热门产品进行快速复制,甚至在此基础上针对用户需求增加一些新的功用,以实现快速占领市场、增加销售的目的。在山寨制造发达的深圳,更是形成了完整的山寨制造的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基于熟人社会建立起了一种高效而精简的信用流程。这些再加上在知识产权或获得相关技术或设计需要投入的资金上的节省,大大减少了产品的成本,从而创造了低得让人吃惊的价格。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中国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方面的空当,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监管不够到位。

腾讯之所以被人认为是山寨公司,主要是因为它总是在市场已有相关产品的情况下,对其加以改进,然后后来居上,即便是其所有业务基础的QQ也是这样来的。就山寨“复制或在已有产品基础上进行部分创新”这一点上看,腾讯的确是山寨的。

但山寨并非一个贬义词,刘冰甚至认为山寨也是一种创新。“我最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能适用于市场的所有行为都是市场行为,山寨也是创新。”他说。杨孝文也持此观点:“办企业一点都不山寨是不可能的,比如日本的汽车不也是山寨出来的吗?不可能不山寨,关键是创新太难了,不是说你想创新就能创新,创新要有很多机遇在里面,你自己想得很好,但是出来不一定受欢迎、被社会接受。创新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不能是两天之内就改变大家心目中腾讯的印象,让大家认为腾讯是一家创新的公司。”

而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为山寨模式提供了天然的生存土壤—大量底层用户都是价格敏感型的,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能满足基本需要、价格不高、质量过得去的产品。但这也使大量公司都甘于山寨,意味着它们很难走出去。

“为什么中国经济这么好,但是却没有好公司?日本经济那么不好,却有的是好公司,韩国那么小的体量,也有很多好公司,我们国家在全世界都值得尊敬的公司很少。为什么?我可能得到一个阶段性的结论,还是跟中国市场的体量有关。在北京站或者上海的南京路很少能够培养出来一家好公司,因为东西太好卖了。中国的好公司,其能力仍然是销售型的公司,可能中国市场上的创新和其他市场上的创新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它是市场导向的创新,也许中国公司还没有到那个创新的地步。”罗振宇如是分析道。

真正的问题是,谁能在众多山寨参与者中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张鹏认为腾讯不能因为竞争者认为山寨不好,就放弃这种正确模仿式创新道路。他认为:“山寨与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命题,说腾讯山寨很多东西,对所有企业来讲这种说法都是不成立的,如果一个产品前面已经有人做,而你却可以更成功,就一定有创新在里面,目前对山寨的负面认识很大程度上是网民不明真相造成的。腾讯千万不能为了这些东西忘掉自己的本质是什么,你的使命就是要不断做出更成功的产品,更成功的业务。思想的火花从哪儿来?不管是谁的想法,谁做出优秀的产品谁就是用户眼中的胜利者,谁就是真正成功的企业,谁就是创新的企业。”

徐财星、马振贵、屈伟的看法甚至更进一步。“你有优势,为什么不用自己的优势呢?你有弹窗的资源,为什么不用弹窗?腾讯用弹窗来推广是无可厚非的,我认为腾讯被打是应该的,它应该享受这样一个过程,作为一个领军者不被别人打是不可能的,不要乞求别人不打你,而是别人打你你要挡得住。如果一个东西做出来腾讯一抄就死掉了,那它也做不长。”

他们认为腾讯的问题,恰恰是山寨得不够极致。比如腾讯的很多产品只是对被模仿者稍有改善,如输入法、团购、播放器、邮箱。“腾讯每抄一个东西都只做到80分、90分,而原来这个产品可能只是70分,腾讯没有把它做得更好。谁不山寨?没有不山寨的,Facebook也是山寨的,没有区别。搜索是不是山寨谷歌?没有山寨不山寨,而是你山寨完了之后能不能做得更好。UC山寨了,没有成功,QQ成功了,QQ把MSN没有的东西放进来,符合了市场的需求。比如Facebook到俄罗斯,俄罗斯现在的网站、韩国现在的网站,连影儿都没见着。山寨不是问题,问题是要山寨得足够好。”

但一旦走上这条路,外界的责难就可能成为一种常态。“没有人跟你说话是因为你没有带动所有帮你说话的人,因为你在蚕食别人。所以,你越是去走山寨的这种模式,越是要采用这种侵略的方式,就越要承受住被别人联合起来打。如果承受得住没有问题,承受不住就要放弃,该给人钱就给钱,该散钱就散钱,这里有不同的策略方法的问题。”

有一点基本可以肯定,那就是相当部分的人都认为山寨和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几年,一开始肯定是模仿的过程,而且现在欧美互联网依然领先我们几年,所以未来几年我们的主调还是模仿,也可能我们有少数原创的创新模式出来,但主旋律依然是模仿。一家第五六名的公司模仿第一二名的,没有办法避免。”刘兴亮说。

所以,综合各方面的观点和情况来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后发国家,山寨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必由之路,因此首先必须给山寨正名;而腾讯式山寨其实已经增加了从模仿到创新的成分,尤其在优化用户体验方面。但这种模仿式的创新路线也让腾讯成为全民公敌,因而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另一方面,不能全盘否定山寨精神,实际上腾讯的挑战在于当公司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山寨式创新的灵敏性,以巩固自己在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

35) 腾讯有创新吗?

一方面,腾讯拥有1 000多项专利,是国内互联网公司中专利最多的,腾讯1万多名员工中,近一半为技术研发人员;另一方面,腾讯却受到缺乏创新的质疑。腾讯到底有没有创新?如果有,为什么在公众眼中却是没有创新的?

马旗戟认为毫无疑问腾讯是有大量创新的,之所以被认为没有创新,主要是因为它的创新是最后一公里的创新,而大众更愿意看到的是从零开始的创新。另外,传播不够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山寨可能更接近于模仿或者最后一公里的创新,和劣质品、伪冒品的山寨是不一样的。腾讯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被指责为‘山寨’或者‘创新不够’,主要是圈内的人无论对腾讯的技术、创新还是其内部创建的东西,十个人中有九个压根儿就不知道。之前腾讯从来没有向公众传播过或者说向行业之外的领袖传播他们在最后一公里、从零到一或从零到一百的创新成果。”他说。

但同时,他也认为主业不专是腾讯被指责山寨的主要原因。“腾讯12年来在它相对专注的领域中远远不止做了一公里创新,可能做了五公里、十公里、二十公里的创新,但在非专注领域中可能会被指责山寨更多,比如输入法。”

刘怡则认为腾讯目前的资源和能力更适合最后一公里的创新。“最后一公里的创新和从零开始的创新对于系统团队的要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模式,腾讯最强的是它的执行力和利用资源最大化变现的能力,非要让它从零创新、有新的模式不是不可以,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这是由腾讯自己的价值观决定的,而不是说非得这样做来表示自己是产业的领头羊或者老大的地位。腾讯走到今天的商业模式在现阶段是成功的,下一步的问题是怎样把这个模式走到极致。如果可以,同样是成功的。腾讯应该大张旗鼓地告诉大家,产业需要不同的创新,腾讯做的只是最后一公里的创新,其整个系统的执行效率、军队化的管理,是大家应该模仿的。做商业模式创新是另外一种文化机制孕育的,我觉得没有必要。”

但另外一些专家则持不同的观点。

喻国明认为最后一公里的创新选择是在走捷径,只要这样,质疑就难免。“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当中,企业想挣钱,通过模仿别人,或利用自身用户的规模去挣钱,是最省力成本最低的方式,但是为什么大家对腾讯不尊重?就是因为它没有开拓新的市场。开拓新的市场有成本,开拓新市场更大的意义就在于你对这个市场负起责任,有更多责任,除了创新还要整合、带动和分享。为什么人们对乔布斯做的事情没有意见呢?因为他建立了很好的环境。”

黄建东也持这个观点:“如果你能够创造出新的市场、新的用户、新的模式来,那是创新。如果人家已经把这个市场弄好了,你再让他们割一块给自己,这就不叫创新。如果你把市场扩大,用户群也扩大了,你把扩大的用户群弄过来人家就没有话说,所以创新本质上是再想办法创造新的用户,创造新的需求和新的市场。”

实际上,问题的核心在于:如果像腾讯这样的领军企业都满足于眼前的市场,那结果可能是两个,一是由于大家都在争夺眼前的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想象,最后即便能够胜出,也是杀人一千、自损八百;二是这个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埋头于眼下可能会使腾讯失去未来更大的机会,因为随着它的规模不断增大,模仿的执行力会越来越低,可能到后来反而竞争不过那些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小公司。何况,就像李佩钰说的,目前包括腾讯在内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所取得的成功,只有30%与个人能力和努力有关, 70%是建立在运气上的,而运气不常有。

腾讯管理层也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一直觉得,创业创新到什么程度和它的定位、它所在的行业有关系。但是为什么大家对山寨与创新有这么大的争议?最核心的原因是它涉及公平性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别人提出来的,你却凭借不太好的手段使得别人得不到该得到的东西,这是大家在道德上批判的一个原因。但是正当性背后可能有很多外界看不到的东西,腾讯滔滔比新浪微博做得早,为什么没有人批评新浪微博是山寨呢?其实新浪做了很多滔滔没有做到的,包括在传播学上的一些方法。腾讯到底是不是要创新?这一方面涉及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涉及腾讯企业抱负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建腾讯这样一家公司,为什么这些人还不退休仍然在做,抱负在哪里?我觉得创新是肯定要做的事情,无论是让我们名声好一点还是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毫无疑问,腾讯需要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李海翔反思道。

36) 腾讯的创新模式是什么?

任何公司要在市场竞争中成为优胜者,都或多或少需要一些创新,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要纠缠于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创新在本质上是一家公司对诸如市场机会、竞争、用户需求、未来趋势等作出反应的方式,而这些方式最终都将转化为公司不断增长的方式。通常那些成功之道,很容易在长期的积累后被公司奉为圭臬,形成所谓的路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