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
16576700000010

第10章 按照心理规律行事,成事就是那么简单(3)

利用故意露怯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在学校的时候,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可能与你的成绩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步入社会,你会发现,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不一定受人欢迎,有些能力超强的人,反而让众人疏远。

人们对于才华出众的人,态度常常出人意料。表面上,似乎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能力越高、越完善就越受到欢迎。但研究表明,实际上在一个群体中,最有才华的成员,往往不是最受欢迎的人。虽然人们希望自己周围的人有很好的才能,有一个令人愉快的人际交往背景;但是如果他人超凡的才能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即,人们就会感到一种压力。所以,当一个榜样被描绘成在才能和人格完善上都处于普通人不可企及的高度时,人们就只好敬而远之了。

显然,才能与被喜欢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关系,超出这个范围,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和拒绝。

因此,任何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去选择一个总是提醒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来喜欢的。

小赵是老板手下一名非常能干的助手,为公司做了不少贡献,但是他却不受同事们的喜爱,被大家称作“机器人”、“冷面人”。他经常听到有人在背后说他是机器人,他很困惑,不理解为什么人人都那样对他。有一天,他为自己的孤立境地感到有些伤感。于是,他跑到酒吧喝酒,喝了个大醉。

第二天醒来却发现早已错过上班时间,他以为同事们会幸灾乐祸或瞧不起他。然而没想到,老板并没有责备他,同事们也对他笑脸相迎。他不知道,他的无心之过反而帮了他: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不再是“机器人”。

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的人人际吸引力提高,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犯错误效应”。犯错误效应,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干扰术,这里的“错误”当然是假的,是故意制造出来的,目的是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谁都不喜欢一个比自己聪明的人,当对方看到你也会犯一些错误时,他会这么想:“原来,他也是一个平常人。”这样他就会无形中放松戒备心理,而慢慢接受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才能出众的一名选手在演讲即将结束时不小心打翻了一杯饮料,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名碰巧打翻了饮料。实验结果表明:才能出众而犯过小错误的人更有吸引力,才能出众但未犯过错误的排名第二,而才能平庸却犯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试图在猪湾侵入古巴,结果计划惨遭失败。

消息传来,全国一片哗然。可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猪湾事件”非但没有使肯尼迪的声望降低,相反,他的声望却大大提高了。

这是因为,过去新闻媒体把肯尼迪描述得过于完美,无可挑剔,让人感到他不是凡人,无法和他相提并论;一旦大家知道他也像常人一样会犯些低级错误,于是心理为之放松:肯尼迪也不过如此,不是想象中的无所不能。这一下反而让人们对他产生亲近、体谅的感觉,无形中因祸得福,靠“犯错误”拯救了自己。

通常那些表现完美、高高在上的人,都不容易让人接近,而是让人产生压力,而一个犯小错误的、能力出众的人则降低了这种压力,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保护了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赢得了更多的喜爱。

因此,你应该意识到,如果你是个强者,请不要过于表露自己而脱离群体,适度地暴露些“瑕疵”反而会赢得更多人喜欢。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做人的一种高境界,而这种人也表现出了自己的亲和力,受人欢迎。

当然,“犯错误效应”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即犯错误者应该是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而且犯的错误都是些可以原谅的小错误。

不要一开始就满足对方的所有要求

对一个人太好,对方享受你的照顾就会成为习惯,那人会觉得你对他(她)这样好是理所当然的,就应该这样的,他(她)受之无愧。无条件地顺从一个人,也给了她(她)伤害你的理由。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地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蔡戈尼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很多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一日不得解脱。

但是,当事情完成,内心积累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完全放松下来。

给下属安排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给他定下跳一跳脚才能够得着的目标,否则,完成起来太容易,人就容易失去激情,没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给下属定奖金的时候,也不要一次给够、给足,而是逐渐地累加,不要一次就满足下属的欲望。

谈恋爱的时候,面对心爱的人的种种要求,你是否也要都给与满足呢?

千万不要,否则,你不仅得不到对方的爱,反而会失去对方的爱。

相爱是应该互相迁就,互相体谅的,但不是无条件地顺从。无论是谁,只要他(她)提出的条件是不合理的,我们都有权力拒绝。而且,在你拒绝恋人的要求时,一定要让其明确你拒绝的是他(她)的哪一个要求。这种做法是为了让你的拒绝更具有针对性,只拒绝那些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

女孩要求和男孩分手时的理由是没有感觉了,男孩希望能做些什么留住女孩。于是,女孩说:“如果我特别喜欢悬崖上的花朵,而你去摘的话百分百会送命,这时你该怎样回答我呢?如果你有让我满意的答案,我会考虑的。”

男孩没有立即回答她。第二天,女孩收到男孩留下的信:“我不会答应你摘花的,在没有确信有比我更爱你的人之前,我要好好地保护你。这次拒绝了你的要求,是想让我更好地活着保护你、陪伴你……”

女孩在一片泪光中读懂了真爱,有时候拒绝不代表不爱,而是爱得更深的表现。

当然,对心爱的人说“不”也要适时适量,尤其是如果你的那个他(她)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如果你一下子改变态度,他(她)会无法承受的,很容易怀疑你对他(她)的感情。因此,你应该由弱至强,各个击破,逐步逐条地消退他(她)的“习惯”。

先选择你认为比较小的、不合理的要求给予拒绝,选择较晚形成的习惯进行消退。

具体的做法是:当他(她)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你首先表现的不如原来上心,然后逐步拒绝其要求;根据“习惯”形成时间的先后,由晚至早,逐一消退。

当你感觉到这样的做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他(她)的不合理要求已经减少了一些时,你就应该向他(她)摊牌了,告诉他(她)为什么会有那些不合理要求,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你,以及近一段时间为什么总是拒绝和拒绝的做法收到的效果。

当然,这样的“摊牌”会有些伤人。因此,你必须根据你自己长期以来对他(她)的了解,选择最适宜的方式方法,向他(她)细说事情的前因后果。

利用人们的饥饿感更容易成事

让别人一直对你保持兴趣的诀窍就是,在他们的嘴唇上总沾上些许甜液蜜浆。尊敬感是以欲望来衡量的。例如对付口渴,只宜减轻口渴程度,却不宜彻底解除口渴。美好的东西,惟其少,才加倍地美好。第二度来到的事物往往身价顿减。餍足了的快乐是危险的,它们甚至使那些永恒卓越的东西也受到嘲弄。使人愉悦亦有法则:打开其胃口,但永远不让其吃饱。

迫不及待的欲望比饱食之余的餍足感作用更大。期待越久,我们的快感越强。

蜚声世界的英国甲壳虫乐队在其早期久久打不开局面,除在利物浦地区有点儿影响外,他们的唱片一直挤不进全国畅销唱片的目录,人们养成已久的欣赏习惯顽固地排斥着这种反传统的新玩艺儿。

乐队的经纪人艾泼斯坦独具慧眼,看到了该队的潜力,决意改变这种萧条的状况。他把一批代理人派往各个编制唱片目录的城市。这些人到了各个城市之后,在规定的同一时间里到处购买甲壳虫乐队的唱片,并故意到已售缺的商店三番五次地催问下一批唱片的到货时间,同时还向电视台询问购买该唱片邮购商店的地址。

大量从各地收购来的唱片,又经艾泼斯坦自己的唱片商店再转手批发和零售出去,从而伪造出甲壳虫乐队唱片十分走俏的“繁荣”假象。经过这样几个月的来回循环折腾,甲壳虫乐队的声望轰地一下子上去了,这种音乐变成了英国的流行乐。不仅如此,甲壳虫热还越出英国国界,飘洋过海,迅速传到了许多国家,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流行音乐,影响了几代人。

流行是大众的趋向性思维和行为。思维可以是不自觉形成的,也可以是人为有意制造的,甚至可以是蓄意伪造出来的。甲壳虫乐队开始的名声大噪就是伪造的结果。在商业活动中,流行尤其重要,流行商品就意味着大批量的生产,广阔的市场和高额利润,因此,为了广开销路,在产品的流行上作些文章是值得的。

只要让人们的胃口感觉到饿,他们的欲望便会被勾起来,争先恐后地到处找吃的。这种“吊胃口”的技巧,关键在于不让对方感到满足,使其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