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宰相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9300000081

第81章 明(4)

胡惟庸虽然已处死,但他谋反的细节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到洪武十八年,李存义被人首告,免于一死,被安置到崇明县。洪武十九年七月,林贤的案件审讯确定后,胡惟庸同倭寇勾结事才又败露。洪武二十一年,蓝玉进攻沙漠地区,搜得了胡惟庸勾结蒙古的信件。他上报当时的宰相李善长,但被李扣压,到洪武二十三年这件事被人告发,明太祖逮捕李善长的管家卢仲谦,卢也证实了胡惟庸与李善长长期的勾结往来。不久又查明了陆仲亨、费聚、赵庸三候与胡惟庸勾结等非法的行为,因此朱元璋大怒,将所有参予阴谋的人及其家族全部处以极刑。前后人数达三万余人,仅李善长一家就七十余口被杀,胡惟庸更是被诛天九族胡惟庸更是被诛灭九族。

杨大学士多谋善断——杨荣传

杨荣(1371~1440),初名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建文二年(1400年)中进士。授编修之职,明成祖朱棣即帝位之前,杨荣主动投靠;朱棣登位前,在马前曾向他询问是先谒见太祖灵还是先即帝位。杨荣说;先谒灵名正言顺,朱棣于是率车马先晋谒了太祖灵后才回宫登上帝位,从此被视为心腹,朱棣即位之后,杨荣立即被命入值文渊阁,当时在文渊阁入置的七人之中以杨荣年龄最少,但最为机敏。有一天晚上,宁夏有战报送来,说宁夏一城被叛兵所围,当时只有杨荣一人在值,朱棣向其询问应对之策。杨荣说,宁夏被围之城十分坚固,人也英勇善战,此奏从该地到此已十有余日,如没有问题城围已解,如有问题应早以被攻破,再怎么商议,也无济于事了。果然到半夜另有奏报送来,城围已解。朱棣非常赞赏他预测的准确。永乐五年(1407)杨荣被派往甘肃经略军务,杨荣对所过山川形势多有所了解、审核,对当地军民多方安抚,回京之后,将所见所闻所做之事汇报给朱棣,朱棣大为高兴,当时正值盛暑,朱棣亲自为其切瓜吃,第二年杨荣因其父丧,请求丁忧归葬,朱棣令其葬后立即回朝任事朱棣让他葬父后立即回朝任事。不久其母又亡,杨荣乞求为父母守制,朱棣以大军即将北征,朝中期以重任未许朝中期以重任为由没有批准。永乐八年,朱档棣率军出塞,北征蒙古,曾特意精选勇士三百人为前卫,直接由杨荣指挥,作为大军的前导,后大获全胜而返。永乐十一年,朱棣再一次北征,并命胡广、金幼孜与杨荣共同随行。在征战期间,凡大军的诏令及旗帜符验,必得杨荣验看之后才得发出。当时大军北征,多因粮草缺乏,半途而退,这次杨荣特向朱棣建议说:我军要得持久之胜利,必须在所占之地屯军、屯田,如此不仅减少转输之劳,且可使兵食无忧,大军远征,要想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必须处理好粮草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在当地进行屯军、屯田,这样可以减少周转运输的过程,保障军士的粮草供应。获得朱棣同意这一建议获得朱棣同意。明永乐十六年,胡广病卒,朱棣命杨荣掌翰林院朱棣命杨荣执掌翰林院,对其亲任无比,因此引起众大臣的嫉妒,一日天有人上疏举荐杨荣为国子监祭酒,朱棣对众臣说:朕知道杨荣担任该职这一职务是非常合适的,但朕需要他时刻在朕左右,入大臣由此得之群臣由此得知杨荣被朱棣的信任程度,不敢再对他有任何微词。永乐十八年,杨荣进为文渊阁大学士。永乐二十年朱棣再次率大军出征,此次因敌情不明,粮购草运输接应不上,士兵死亡十之二三,大军不得不班师回京。朱棣因为此次远征的失败,加上年事已高,郁闷成疾,到榆木川时病逝一当时众人不知如何是好到榆木川时终于身体不支病逝。当时众人不知如何是好,手足无措,杨荣与随军的金幼孜等人立即商议说,大军在外,离京师尚远,恐朝中发生不测,应该秘不发丧。因而每天为朱棣进膳如常;每天仍以朱棣的名义发布诏令,同时秘密派人飞驰赴京师密告皇太子。

仁宗即位之后,杨荣进职为太常寺卿,谨身殿大学士。不久由于杨荣在朱棣去世时所决定的诸事得到褒奖,并厚予赏赐,擢升为工部尚书,食三职俸禄享受三职俸禄,宣德元年(1426),汉王朱高煦谋反,宣宗诏杨荣商议计策。杨荣请帝亲征,他说:“汉王以为陛下新立,威不服众,必不敢亲征,将声震天下,必可使叛军土崩瓦解汉王认为陛下刚刚登上帝位,还没有树立自己的威信,一定不会亲征。如果我们在此时由陛下亲自进行征讨,一定会打乱叛军的部署,到时天下必将为之震动,叛军也就会从内土崩瓦解了。”宣宗从其谋宣宗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照着做了,果然大军行至汉王叛乱的乐安,朱高煦的叛军立即如鸟兽散,汉王朱高煦不得不出降,大军凯旋回师。杨荣由于决策英明也受到厚赏。英宗继位之后,杨荣仍然受到倚任如故,正统三年(1438)加杨大子太子少师,正统五年杨荣乞求回乡扫墓,明英宗特命中官及大批人马护送,在扫墓完后归途中病率在扫墓完后归途中病卒,年七十,赠太子太师衔,溢文敏,杨荣前后历传四朝杨荣前后历时四朝,多谋各断多谋善断,无论在哪一朝都被各帝倚为心腹,这在历朝历代中是不多见的。

主修大典才名永传——解缙传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今吉水县文峰镇人。他的祖父在元末战乱中死去,父亲曾参加元末朱元璋农民起义军,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曾诏见要委任其官职,但为其婉言拒绝而回乡务农。解缙自幼颖悟绝人,又受父母的良好教育,年少才盛。5岁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诵数千言,13岁读四书诸经,贯穿其义理,世称“神童”。洪武二十年(1387)参加江西乡试,成绩最优,名列榜首。第二年京都会试,文章评论时政头头是道,博的主考官好评,在此试中考中进士,任中书庶吉士。

解缙有治国安邦之才,他初入仕时,就鲜明地表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显示了他的正气和才干,后由于他知识渊博,回答皇帝的咨询准确得体,由此为皇帝所喜欢,甚受朱元璋宠爱,常奉伺左右。朱元璋常称赞解缙有经帮济世之才,治国平天下之略。有一天,朱元璋和解缙谈议天下大事,朱元璋对解缙说:“朕与你义则是君臣,情就如同父子,你当对我知无不言。”此番谈话后不久,他给朱元璋上了一道万言书,说:“臣考虑法律不能经常变动,如变动过于频繁则百姓无所凭依;刑法也不可太过于繁滥,刑法繁滥就使得百姓无所安居。我朝自创立以来,已经二十余载,由于刑法过滥,几无一条不变之法,几无一日无过之人。臣常听说陛下震怒,严除奸逆,还没有听说陛下因事奖掖某一大臣,并赏其子孙荣其乡里,臣以为如此不利臣之忠义。”解缙的上书为朱元璋首肯,因而明初朱元璋的严刑峻法有所收敛、以后解缙因到兵部索要护卫人员,言语对兵部尚书有所侵谩,被告发。朱元璋说解缙恃宠,散慢自恣,当应薄惩,命降其为御史。不久韩国公李善长因参与胡惟庸谋反案,议罪当死,解缙代郎中王国用上奏为其伸冤,遂又为同官夏长文起草文书,弹劾都御史袁泰,因此遭到袁泰等的深深嫉恨,多次寻其一些过失加以攻讦。有一天,解缙之父进京得到朱元璋的召见,朱元璋对其父说,解缙当大器晚成,你带子还乡,督令其再学。过十年后再来,当大任亦未晚也。

解缙家居十余年之后,朱元璋去世,解缙重新被诏回京师,但不久遭到御史弹劾,责其此时母丧未葬,父年九十,却为其官职不事子孝。然而当时礼部侍郎董伦为新即位的惠帝所信任,解缙向其陈诉,请其予以缓颊,董伦在惠帝面前予以力荐,不久解缙被任命为翰林待诏。

永乐元年(1403),成祖朱棣登基,擢解缙为翰林侍读,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文渊参预机务,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这时,成祖对解缙很信任,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皇帝的宠爱改变不了解缙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气节,对不合礼仪之事,他还是要反对的。解缙在朝时,以贤德论士,好就说好,坏就说坏,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时间不长又晋升为侍读学士,永乐二年(1411),因皇太子立,晋升解经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一日朱棣召解缙等人说:“你们七人与朕朝夕相伴,朕嘉奖你们勤于职守,但慎初易,保终难,愿你们共勉。”解缙少年登朝入世,凭借高才,任事值前,平日注意推荐人才,惩恶扬善,但也好对人议论无所顾忌,一般大臣因朱棣对其宠信,对其无可奈何,后终因他在巩固皇太子地位中遭到汉王朱高煦的暗算而身亡。

朱棣即位以后,关于皇太子的确立,在朝臣中存在着两派意见。其中淇国公兵部尚书丘福认为汉王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有殊功,应该立为皇太子。一日朱棣私下询问解缙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朱高炽仁孝,天下归心已久。”朱棣听后,默默不语,解缙又跪下磕头说:“况且皇上如此还有一个好圣孙。”朱棣听到又微微点了点头,于是决定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好圣孙”,就是后来的宣宗,当时他极受成祖喜爱。这件事后来被汉王侦之,因此对解缙恨之入骨。明朝发兵平定安南,解缙予以力谏,但朱棣未予采纳,以后经过艰苦征战予以平定。明在安南设置了郡县。此时朱棣对于皇太子常有不满之处,而汉王朱高煦却一天比一天得宠,大有夺嫡之势,解缙为此忧心忡忡。一天,他又对朱棣说:“如果易嫡引起朝争,国家为此不宁,不可擅行。”这次朱棣听后大怒,认为解缙有意离间其骨肉。永乐四年朱棣提升黄淮等为二品官衔,却让解缙仍以原品供事,此事为其政改提供了攻击解缙的信心,丘福等把解缙反对立汉王为太子的事传与外庭,汉王朱高煦遂向其父多次造谣说:“解缙经常泄露宫中秘事。”第二年解缙又被人告发他廷试中读卷不公,因此被贬职到广西任布政司参议,途中又被人告发对这次贬职心怀不满,因此又被改到交趾。永乐八年,解缙进京觐见皇帝,此时正值朱棣率军北征蒙古,解缙在进谒了皇太子之后返回。这一事情被汉王朱高煦得知之后,向朱棣上奏说:“解缙伺机在皇帝外出期间进京私见太子而后不经请示,又自行返回,是目无君上。”朱档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发雷霆,命令逮捕解缙下狱,严刑拷问,并将与解经有关的一大批官员皆逮捕下狱,其很多人被拷打而死。到永乐十三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皇帝上送在押狱囚名册,朱棣见有解缙的姓名,就问解缙还在押着哪,解缙的政敌听到这一消息后,大为恐慌,他们怕解缙将被重新放出重用,遂指使纪纲将解给用酒灌醉,埋人雪中冻死。解缙此时四十七岁,家产被籍没,妻子宗族流放到辽东。

成化元年(1465)为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亲自主持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这是解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作为总负责人的解缙,白天参与朝政,晚上参加修纂,统领全书。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著,领导3000纂修人员得心应手,并且亲自翻阅资料,查检经典,认真补写、勘校无错。经过四年的通力合作,书稿在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编辑就绪,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这部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类书计有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共3亿7千万字,辑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医学、工技、农艺、志乘等各类著作七八千种。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

解缙除了主编纂《永乐大典》之外,他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解缙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书法、散文等方面也很有成就。他才气横溢,下笔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诗,现存诗五百余首。他的古体歌行,气势奔放,想象丰富,逼似李白,而律诗绝句,亦近唐人。他又擅长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用笔之精妙,出人意表。他的著作有《白云稿》、《东山集》、《太平奏疏》等。现留存下来的有《解文毅公集》十六卷及《春雨杂述》一卷,《古今烈女传》三卷。

鼎立三杨砥柱当世——杨溥传

杨溥(1372~1446),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与杨荣同时于建文朝中进士,授职编修,永乐初年,改任皇太子洗马的职务。永乐十二(141),因东宫官属迎接明成祖朱棣北征凯旋迟缓,朱棣大怒,将杨溥等一并下狱,家人也被囚禁,在狱期间随时均有被杀可能。但杨溥毫不在意,在狱中发奋自励,每天读书不止,因而在狱十年,杨溥所能看到的经史诸书,都翻阅了不知几遍,奠定了渊博的学识。后来,宣宗即位之后立即释放杨溥等出狱,他同时被选入内阁,和杨士奇等共掌机务。但是不久他就因为母病丧回籍守制,丧服除立即被起用为礼部尚书,但在内阁入值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