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医学巨著
为什么古代把医药学称为“本草”?
这是因为药物中以草药为多,含有以草药为本的意思。在后蜀韩宝昇所著的《蜀本草》中曾云:“药中本草最多也。”明代谢肇涮所著的《五杂俎》中也说:“神农尝百草以治病,故书亦谓之本草。”也有学者认为“本草”两字的意义是原原本本来介绍草类,因为在古代介绍孝道的著作叫本孝篇,介绍各种味的称本味篇。但不管如何,本草实际上就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其中主要以草为主。“本草”有何来历?有关的传说有哪些?
我国古代之药物学,称为本草,此一名称的起源,有若干传说。“本草”这个名词最初出现于《汉书·郊祀志》,成帝(公元前32~公元前7年)建始二年,庚寅(公元前31年)等条下有:“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同书中《汉书·平帝纪》元始五年,乙丑(公元5年)条下有:“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以及《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在《汉书·游侠传》“楼护”条中又有:“……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爱重之。”由上面的文字引证,我们可以知道在公元前30年前,就已出现了“本草”的专门名词,但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还没有出现本草之名(公元前97年,汉武帝时)。因此,可以推测这个名称的出现当在武帝至成帝的百年间。
《汉书郊祀志》中所提到的本草待诏,为本草之官吏。唐代颜师古曾注解说:“以方药本草而待诏者。”在《汉书·平帝纪》中已经指出有本草之学,而《汉书·游侠传》“楼护”条中更说明了已有本草之专籍,但是当时本草学和本草著作的内容究竟是些什么,尚不能很清楚地知道,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本草待诏与方士、使者、副佐并列,本草与方术并记的这些情况来看可以推定最初的本草学和方士、方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方士乃是所谓“求仙之徒”。他们所施行的技术称方术,这些都是为了满足皇朝内统治阶级的长生不老的要求。从战国时代开始,如齐威王(公元前379~公元前343年)、齐宣王(公元前342~公元前314年)、燕昭王(公元前321~公元前279年)均迷恋于这些神仙传说,派人到海中去寻访蓬莱仙山。以后秦始皇又派徐福人海寻求长生不老药,结果留在日本未归。到汉武帝时又重用了很多的方士,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但是由于神仙说并没有实效,自汉武帝以后逐渐衰落,所以到了汉成帝时,接受了当时一位丞相衡谭的意见,将所有与神仙说有关的人,都罢斥还家,本草待诏也属于这一范围之内。我们推想初期的“本草”应该是配合朝廷内的求仙之道,主要是保持健康的食物,预防疾病乃至于治疗疾病的药物,以至有害于身体的毒物,均予以整理、研究和寻求,所以初期本草的内容中长生、却老是个很重要的内容。在研讨这些内容的时候,必然也会涉猎到自古以来的医药知识以及新增一些外来药物的新知识。因而最初以神仙之秘药为中心的本草,逐渐增加了药物学的色彩。
李时珍为何要撰《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共52卷,明代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撰,为巨型综合性本草书籍专著。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县)人。其父李言闻是当地一位著名的医生,他的祖父是位草医。在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受到歧视,所以他父亲要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李时珍一心读书,他三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于是,李时珍决心放弃科举考试而毅然攻读医学,在医学的实践中,他对本草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公元1552年)至万历六年戊寅(公元1578年),三易其稿,历时26年完成《本草纲目》,子孙6人参加辑校绘图。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京王世贞为之作序;由胡承龙着手刊刻。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公元1593年),书甫刻成,时珍卒。临终前曾起草向朝廷进献《纲目》遗表。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公元1596年),次子李建元根据遗表进《本草纲目疏》。
本书正文,收药1892种。李时珍吸收了自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来中外多民族的医药成就,新增药物374种。其中有103种是当时医家习用或流传于民间的有效药物,271种见录于前代文献,这些新增药大部分至今仍在沿用。附方11096首,集旧方2938首,新增方8000多首。药图1109幅,由其子建中、建元所绘,对药物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纲目的含义是什么?
李时珍将此书编成纲目的形式,这种纲目的编写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全面地反映出一种药物的各个方面情况,而且眉目清楚。本书的纲目含义有两种:
一是就整部《本草纲目》来看,是以16部为纲,62类为目。
二是从具体的每个药物来看,也体现出了纲目的关系。
以正名为纲,释名为目。如以当归为纲,而以乾归、山蕲、白蕲、文芜等释名为目。
以大名为纲,以附品为目。如以西瓜为纲,瓜子、瓜皮、瓜瓤等为目。所以就整部《本草纲目》来看,有其纲目的含义,而各部各卷乃至于每种药物也都有纲目的含义。纲中有目,目中又有纲,纲目交错,构成了一部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的巨著。
《本草纲目》全书共分为几大部分?
《本草纲目》是一部综合本草著作。全书共分三大部分:
(1)卷首部分
各朝代刊印《本草纲目》一书时,均附以各刊印者所作的序文及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为出版《本草纲目》写给朝廷的奏疏。
《本草纲目》一书编写的凡例,一共有十二条,概括了《本草纲目》的编写特点。
附图,有些版本将附图和文字结合在一起,但大多数的版本仍然附于卷首部分。
(2)卷1到卷4部分
历代本草著作的简单介绍,介绍了在本草发展史上有价值的41部本草著作。
在编著该书时所引证的一些古今书籍目录。
抄录了一些比较著名的医药书籍中有关药物的基本知识,如有关药剂的种类、用药的搭配和禁忌等。
小结了当时或当代一些药物名称的同异问题。
卷3、卷4为百病主治药,介绍了治疗各种疾病的主要药物种类。
(3)从卷5到卷52,为本书的中心内容。在这48卷中,将所有的药物分成了16个大部,12个大类。这16个大部是水、火、土、金石、草、木、谷、果、菜、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其中属于植物部分的是草、木、果、菜、谷五部,从卷12开始到卷27结束。这五部分又分成30类。主要包括:
草部:有山草类、隰草类、石草类、水草类(按照生态环境来分)、蔓草类(按生长习性来分)、毒草类、芳草类(按含有物来分),苔类。
菜部:荤辛类、柔滑类、蓏菜类、水菜类、芝栭类。
木部:香木类、乔木类、灌木类、寓木类、苞木类、杂木类。
果部:五果类、山果类、蔬果类、夷果类、味果类、水果类、不入药之果类。
谷部:麻麦稻类、稷粟类、菽豆类、造酿类。
各论中,每药按10个项目加以论述。【释名】收集异名及出处,解释命名意义;【集解】集诸家本草关于药物产地、形状、鉴别、采收、栽培、药用历史的变迁与药物品种考证的记述;【正误】与【辨疑】辨前人记载的可疑处,纠正前人记述之谬误;【修治】述雷公炮炙及后世炮制法;【性味】注明药性,包括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不同见解用小字注文;【主治】记载功效与主治;【发明】阐发诸家及时珍对药性理论的论述;【附方】引述与该药药效有关的方剂与制剂;【附录】有一些植物,还没有发现它们的确实疗效,但是它们和一些已知疗效的植物极为相似,并且预测将来是可以发现它们疗效的。李时珍就把其作为附录,附在与之极为相似的那些药物后面。根据我们统计附录共有213条,由李时珍增加的就有44条。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植物学史料。
《本草纲目》引证了哪些本草著作?为何用简称?
《本草纲目》一书中在引证了以往各家本草中的文字,或者说明该种药物是从何种本草书上引证来时,往往在这药物下面注上了原来本草著作的名字,因为有些书名很长,所以都采取了缩写。
《本草纲目》的药物分类有何特点?
《本草纲目》将相类似的药物归并成各个类群,这是比较接近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进程的。全书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的三品分类方法,三品分类方法将药物分成等级,含有一些唯心主义的成分,更何况长期以来各家本草在长期流传抄袭过程中,三品经常混淆,后加的药物全凭各个作者主观臆断其品属,因此再按照三品的分类方法已经没有意义了。李时珍大胆地推翻了这种分类法,吸取了《证类本草》的优点,并且加以发挥,他公开地宣布他的分类方法是“从微至巨,从贱至贵”。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科学,符合于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
《本草纲目》中的无机物是以水、土、金石三部来分类的,共有276种药物。以金石部的分类而言,更分为金、玉、石、囟石等类别。金类主要是金属单体物质、合金和一部分金属矿石;玉则大部分是硅酸类的化合物;石类包括非金属的单体物质及其化合物和一部分金属化合物。而在每一类中大体上又以相同元素化合物按顺序排列的,如卷3是以汞化物、砷化物、钙的硫酸盐和盐酸盐为顺序排列,而石之分类基本上是依照碱金属的氯化物、硫酸盐为顺序的。这种药物的分类与现代药物化学中无机药物的分类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在植物药方面,他主要是根据了植物的生态、生长习性或者是含有物及植物的形态来进行分类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草部中,山草、隰草按照植物的生态环境;而蔓草(即生长时有藤蔓的性状)、芳草和毒草又是按植物体内含有特殊的物质而分类的。其他如果部、木部、菜部等也有类似的分类方法,这和国外古代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和希阿弗拉士(公元前370年~公元前288年)按茎的性状或者是按生态环境来分类是相似的,但却比他们要进步得多。李时珍比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要早170年,林奈在公元1735年发表的《自然系统》一书将植物分成二部24纲,而《本草纲目》的内容比它丰富得多。
在动物分类中,基本上也符合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规律。
卵生鱼鳖类山禽
虫部化生介类蚌哈类禽部原禽
湿生水禽
龙畜
鳞部蛇兽部兽
鱼鼠
无磷鱼寓怪类
如鳞部相当于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爬虫类,禽部相当于鸟类。李时珍把猿猴称为寓怪类,并指出他们和人类已是很近似的。对于龙,古代的统治者们认为它是一种神物,而且是天子的象征,但李时珍却将它列入鳞部中。
《本草纲目》有哪些版本?
在研究本草著作时,版本问题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版本的不同,常得到不同的结果,甚至于得出错误的结论。
《本草纲目》自公元1590年在南京刊印金陵胡承龙版后,流传至今已经有30多种版本,其精粗美恶,差异很大。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影印本统计,在文字条文方面漏、错、增的条文就有1600条,更重要的是各版本《本草纲目》的图版常常不一致,这引起了中医药学者的关注。
《本草纲目》一书有何优缺点?
(1)纠正过去本草中的错误
该书是我国药学史上一部巨著,收药众多,系统整理了明以前的本草学成就,辑录和保存了大量古代药学文献,并补充了许多历经采访和亲身体验得到的经验,内容丰富,资料广博,堪称集明以前本草之大成。同时,本书还纠正了历代诸家本草中的错误,记述“正误”项70多条,正确考订了许多药物的基原,如凝水石、苹、三白草等;明确了部分名同实异、名异实同的药物,更正了它们的分类位置,如重析葳蕤、女萎为二物,归并南星、虎掌于一条,将生姜、薯蓣自草部重归菜部,槟榔、龙眼由木部等重归果部。对以往混同的兰花和兰草、卷丹和百合、黄精和钩吻、旋花和山姜、硝石和芒硝等一一加以区分等等。又如在赤箭天麻条中引用了《本草拾遗》中的记载:“生平泽,似马鞭草,节节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子性寒,作饮去热气,茎叶捣敷痛肿。”李时珍纠正说:“陈氏所说乃一种天麻草,是益母草之类是也,《嘉祐本草》误引入天麻下耳,今正其误。”
以往将乌头、天雄、附子、侧子、漏篮子等份别列开,李时珍发现它们都是一种植物乌头的根。他说:“附子是附乌头而生,如子附母,盖一物也。”“天雄乃种附子而生出或变出,其长而不生子,故日天雄,其长而尖者谓之天锥,象形也。”“侧子生于附子之侧,故名”。“漏篮子:此乃附于之琐细末成者,小而漏篮,故名”。
他对有些怀疑的事物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然后再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巴豆(卷35):“汉时方士言道,巴豆炼饵,令人色好神仙,《名医别录》采入本草,张华《博物志》言鼠食巴豆重三十斤,一谬一诬,陶氏信为实言,误矣,又云人吞一颗即死,亦近过情,今并正之。”
又如芝:“……时珍尝疑芝乃腐朽余气所生,又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以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