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作为全新的经济理念和人生观念,所含盖的双方不仅是自己和合作者,还有己方和对手,但对手不是敌手。对手只是竞争对象,也是广义上的合作者。双方在竞争与合作中,都为求利而来,同时也为对方提供利益或提供获利的条件。但旧的输—赢模式的游戏规则,却把对手当成敌手,本能地对对手存有戒备之心,一心想把对手的利益全捞过来,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这样做不但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从长远看,也终将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没人愿意和自己得不到任何利益的对手打交道,除非傻瓜。吃一堑长一智,得不到利益的一方最终会背叛或远离竞争对手,使其成为孤家寡人。所以,我们要分析不能与对手同寝的原因,走出传统竞争观念的误区,防止把对手当成敌手,同时求同存异,与对手寻找共同点,实现双方的共利双赢。
一、一山也可容二虎——谋求与对手
同寝中国有句俗话“一山不容二虎”,意思是说两个强的对手不能同时存在,即使存在,也终是敌人,不共戴天,打杀争斗,争一输赢。结果呢,或两败俱伤,坐山观虎斗者得利;或永不停息地征伐,因为对手总是在不断地出现,总有一天自己也会惨死于敌手。若以此比人生,人生又有何意义呢?拼杀的残酷不说,孤独的胜利者永远是独行剑客,但在社会交往日益密切,彼此依赖日益增强的今天,一个人不会独自成功,不会有独自一个人的成功。
1.利益虽不同,但可互利
不能与对手同寝的根本原因是双方的利益不同,二者之间存在利害关系。即使在我们这个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人们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也存在各自具体利益的差异,由于社会分工、由于人们社会角色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差异,但我们说,利益的不同并不必然导致不可克服的矛盾与对立,并不必然产生敌人似的利益双方,而是利益不同的双方或各方可以互利。
商品经济史上简单的物物交换最能说明这个道理。甲方的羊多,乙方的粮食多,甲方需要添点粮食,乙方需要点羊肉或羊皮,二者追求的利益完全不同,但甲乙两人以“一只羊=两袋粮”的公式作了物物交换,甲有了粮食,乙有了羊,也许外人看来,这个公式不合理,好象一方吃亏,一方占便宜,但二者心甘情愿,都获得了自己的利益,满足了自己的需求。现代社会,企业和顾客,一个要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获得利润,一个想得到某种东西,得到使用价值,二者以货币为媒介,获得了各自的利益。买卖双方,一般地讲,表面看来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但已不具有传统上的那种对立双方的敌对状态,二者正是有了不同的利益要求,有了利益差异,才有了互利。在人们社会生活层面也是这样。即使是朋友,也有利益的差异,但朋友是互助互利的,俗话所讲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在轻利重义、轻物质交换,重精神交换的意义上说的。我们说,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也是广义的利益,利益并不能单纯地作物质利益来理解。
从根本上讲,各国都各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国家间存在巨大的利益差别,此外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也不相同,但稍具现代头脑的国家都会打开自己的国门(事实上,不打开国门也不行),与别的国家进行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利。如果说,利益不同就意味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对立,那么各国间要么你侵略我、我侵略你,要么消极地防守,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我们讲,双方利益不同并不等于敌人似地对立,而是可以互利,可以双赢,即可以与对手同寝。
2.对手不是“天敌”,何必你死我活
对手不是敌人,更不是天敌,所以也没必要拼个你死我活。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地在社会中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我们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每个人、每个法人、经济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下面的分析或许对你理解合作与竞争有些帮助。
为什么人生自立要合群?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道理。首先,从客观方面说,人生的实存状态,就是以群体的方式实现的,绝对孤立的个体不可能实现人生。因为,人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不可能完全由个人的活动来取得和满足,个人的体力、智力有限,而且必须在群体的活动和交往中得到发展。不仅如此,个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危机,也不可能完全由自己的力量得到解决,必须得到他人或集体的协助、支持才能解决。所以,人必须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才能生存。人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这是人生的实存状。
其次,从主观方面说,人之为人是能够意识到群体的关系和联系的,因此应当在理智和情感上,自觉地、主动地去适应和促成必要的、有益的群体关系。所谓“合群”,正是强调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群体关系的基础上,自觉地、主动地去维护或促进群体的正常关系,使人生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客观方面所揭示的是人生的“实存”,主观方面所要求的就是“应该”。这就是说,人生不仅是群体的,而且应该是自觉去过群体生活的,应该能够合群、善于合群。人只有能合群、善于合群,才能积极维护和促进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才能使个体更好的自立。这就是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到发展的道理。
自立与合群,是人生得以全面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普遍发展的条件下,要使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就必须把自立与合群结合起来,在竞争与协作中,全面发展自立与合群的能力。
人生的自立与合群,蕴含着积极的竞争与协作。竞争与协作,都是人生进取与事业成功的机制。
积极的竞争,也可以称作良性的竞争,是人类生长、完善和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积极的、良性的竞争是应当肯定的。所谓竞争,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成功,并力求超过他人,成为先进者。这种竞争就是自立、自强、改为天下先。在正当的目的、手段和方式下的竞争,能使每个人的智慧、才能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表现,从而大大提高人生的效率,实现理想目标。因此,只有在竞争中自立、自强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才能有整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没有竞争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是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因此,竞争是群体发展和富有创造力的根本机制。
但是,个人的竞争性要能够正常发挥,同时必须发展群体意识,积极与他人协作、互助。竞争本身是智慧、才能的比赛,同时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赛。在竞争中,竞争者一方面要不怕强者,不怕嫉妒,敢于争强,力求争先;另一方面,又需要善于同他人协作、互助,增长群体情感和合作精神。事实上,竞争本身就需要互助、信息交流、友谊鼓励和支持,情绪安慰及紧张后的娱乐,在交际和协作中,得到知识,增长经验,提高取得成功的能力。正是竞争激发着人们强烈的协作愿望和行动。
从另一方面看,个体的竞争也必须以促进群体的协作为条件。如果竞争妨害群体的协作,削弱或破坏群体的发展,这样的竞争不但不能促进个体完善、社会发展,而且必然成为社会腐败、个体堕落的因素。因为个体只有以正当的目的、正当的手段,以正当的方式,进行竞争,才能有利于群体的联合与协作,那种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争胜斗强,就是常言所指的“害群之马”。
这种又竞争又协作的人生状态能否实现?理想的模式固然难说。但在经验生活中,这样的典型还是有的。一般来说,日本人的人生方式,就是个体与群体并重、竞争与协作结合的。一个典型的日本人,不仅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和竞争取胜的精神,而且同时又非常注重集体意识,善于合作与协调。新的经济和人生理念—双赢,正是对又竞争又协作的人生状态的形象化的浓缩,也是竞争与合作的真正魅力所在。
3.创造双赢的沟通
把对手看作敌人,不能与对手同寝,除利益不同的原因外,还由于双方缺乏沟通和了解,尤其是缺乏双赢的沟通,也就是说双方存在着误解。做一个现代人,要成功,一定要学会沟通。沟通,英文communication的词源学意义一是去分享,二是建立共识,在建立共识的基础上去分享,也就是;沟通本身即蕴含着双赢,也是双赢的基础。
所以我要向各位强调:我们要与对方进行有意义的信息互动,这叫做“沟通的活动”。而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活动,应该以他人为导向,而不是以自己为导向。也就是要先想到对方的特性和利益,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与对方分享信息,与对手分享利益。我们不但要分享,还要能跟对方建立共识。
我们今天要创造双赢的沟通,首先对沟通理念要非常清楚。要和对方做有意义的互动,我们一定要先扩大与对方之间的相似性,这样才能够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互动基础。这个理论叫做“类同感理论”。类同感理论很重要,不但对人际关系的增进非常有帮助,对沟通的效果更是有帮助。
类同感理论,首先,入乡要随俗。也就是说要进行对方的情景中去,而不是与其格格不入,形成一种朋友般的亲近感,这就为双方的竞争与合作创造了一个友善的外部环境。
其次,要了解对方的需求、态度和价值观。
这比较难,但也不是非常难。主要是平常要多和对方互动几次。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叫做“沟通不可能一次就成功”。
我们要了解对方的态度,对方的需求,对方的价值观,你必须多次地接触,才能够越来越了解他。
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跟很多做直销或做保险的朋友说“成功总是躲在挫折的后面”。而且要多次地和顾客去接触,带着两个会听的耳朵,加上会看对方的眼睛,然后,再加上一张嘴巴。多去听对方,你才更能够知道,他的需求在哪里,这样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是你所提供的服务,才更能够满足对方的需求。
这是类同感理论告诉我们的第二个重点。
第三,要扩大和对方之间的相似性。
如果你发现两个人过去是同学,这一同了;不但同学还同事,就两同了;不但同事还同行,就三同了;同行以外还什么?还同道,就四同了;同道还同年,五同了;同年以外还什么?同乡,六同了;同乡以外还会有许多“同”。
所以,类同感理论告诉我们,善于沟通的人能够知道怎么样跟对方类同,而不是你先想到自己,人家要来跟你类同——是你去跟对方类同。比如,在会上我们常常要做会议管理,我们运用类同感理论,先找出大家有共识的议题,有共识的议题先让它通过,这就是类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