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文是送丁琰任淮阴县令的赠序。文章不着重写丁琰的才干,而是写吏制不修,地
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为解决这个严重社会政治问题提出的方案: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造就足够的人才。
文章在结尾处才点明信所写内容,是“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说明丁琰不但有才干,而且有识见;也表现了作者的谦逊态度。这样写,线索清晰,重点尤为突出。
【原文】
守令[1]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道而闻四方者,不过
数人。此数人者,非特任守令也。过此数人,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2]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3]治之。诸郡守县令以罪不任职,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4]。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是天子大臣爱国与民而重守令之意,可谓无不至矣。而诏虽下,举者卒不闻。惟令或以旧制举,不皆循[5]岁月而授。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6]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7],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8]之。法日[9]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10]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11],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12],其为致[13]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14],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也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15]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16],南城之政平[17]。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18]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19],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20]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注释】
[1]守:太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南北朝时设州渐多,郡辖区日益缩小,州郡区
别无多,隋初废州存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唐玄宗又改州为郡,郡置太守。此后太守非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为刺史、知府的别称。文中即指刺史、知府。令:县令,县的行政长官。[2]奉:遵守。[3]刺:刺探。科:法令,条律。绳:指代法。[4]以:因。黜(chù):贬退。罢:停止。外:与中央相对,指地方。[5]循:遵循,按,按照。[6]堪:经受得起,承担得了。[7]诬:欺骗,言语不真实。诳话。[8]数(s惑):屡次,多次。更法:改变政策。御:抵御。这里是对付的意思。[9]日:一天天地。[10]无术:没有办法。[11]庠(xiáng)序:古代地方学校。殷曰庠,周曰序。[12]约且明:简明扼要而且明白。[13]致:得到。[14]弊:弊病、害处。[15]奚重:相当于何重。
何重:又作“一何重”。很重的意思。一何,东汉时的口语,表强调。奚:疑问代词。[16]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佐:指县丞,为县令的辅佐官。南城:县名,属今江西省。[17 ]政平:政治承平,政治太平。[18]信:取信,得到信任。[19]为令:做县令。淮阴:县名,今江苏省淮阴县。[20]所尝论者:曾经议论过的。指本文所写的内容。这是谦逊的说法。
【译文】
太守、县令对于百姓又接近又重要,这容易明白。我曾经谈论现在的官员,有道德、
名闻四方的,不超过几个人。这几个人,不是只担任太守,县令之职。除这几人,有时在千里之内,没有一位有道德、有才能的太守,在一百里之内,没有一位有道德,有才能的县令。以至于天子、大臣曾经忧虑这种情况,就任命遵守法令的官员,严格探察他们违犯法令的情节,用法律整治他们。各郡守、县令因为犯法不能担任职务,有的放逐,有的罢官,相继在地方出现。于是天子下诏书,挑选朝廷臣子,让他们各自举荐了解的人来担任太守、县令。这是天子、大臣爱国家和百姓,又重视太守、县令的意思,可以说是无所不至了。而诏令虽然颁布了,举荐的事最终没有听见。只好命令按老制度举荐,不都按年月授职。每个被举荐的人有姓名,上边得到名单就考察他的才干、品行。能承担举荐的职务的,最终也没有见到。举荐已经这样了,那么凭我的见闻,暗地里考虑他们当中谁是可以被举荐的,最后还是没有见到。还怕我的愚蠢和低下,见闻不广,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那么,就找贤能、有名位、见闻广博的人,问他询问谁是可以被举荐的人,可是最终也没有见到。难道天下的人本来就说谎,或者是老天本来就不把人才降生在今天吗?
假如天子、大臣忧虑天下的这种弊端,就多次改变办法来对付它。结果是法一天天地更加密,而弊端也一天天地更加多。难道今天离古代远了,治理天下就最终没有办法了吗?大约是古人有庠,有序,有师生朋友之间的交往,有官吏的讲说法令,赏赐、惩罚都从乡开始,嘱咐天下,实行教化就要详细到这种地步。读书人有圣人之道,那么都该让他们实行教化;读书人有可以教导的资质,那么,都可以培养他成为好的栋梁,所以古代的贤人多。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直到管牛羊、仓库的下级官吏的人选,都适宜,哪里只是管千里、百里的长官呢?那实行的办法难道不简约明白,那办法得到的天下人才,难道不多吗?怎么会有苦苦地寻求却得不到人,法令密集而弊端不尽,像今天的忧虑呢?
现在,学校教育、师生朋友交往、赏赐、惩罚的规定,都不是古代的了,读书人也有圣人之道,想要推广在乡、在天下实行教化,那就没有路子了。人愚蠢呢,就愚蠢吧!可以教育成为贤能之人的,最终谁来教育他呢?所以今天的贤能之人就少了。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直到管牛羊仓库的下级官员的人选,常常不够,哪里只是太守、县令啊?所以那找寻人才却没有人来,那办法一天天地更密集,可是人才却不够用来治理国家,那原因都是出于这个。唉!何等严重却不改变呢?
姑苏人丁琰任南城县丞,南城的政治安定。我了解南城县令,县令说:“丁君辅助我。”我又了解南城的人,南城人没有不喜欢谈论他的。我既忧虑现在的读书人,又常常羡慕古代的读书人。每逢看良吏传,就喜爱它而反复几遍。像丁君在他的县得到信任,我在邻近的县就没有见到类似的人,所以爱他特别深。现在他到淮阳县做县令,这是上司了解他的才干而举用他。对于县令,得人才了。假使丁君把在南城的心推广到以后,在这里得到信任,有不在那里得到信任的吗?
向我要文章的人多了,我拒绝,不给他们。只有丁君要走了,不向我要文章,而我快乐地写他所曾经谈论过的事情来送他,以表示器重丁君,并且鼓励他,鼓励天下凡是做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