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文从中国历史的高度,着重总结盛唐太宗(李世民)“太平盛世”的利弊得失,供
作君王的参考和有心实行古先王之道、想要做官的读书人借鉴。行文具高屋建瓴之势。应指出的是:作者向往的“太平盛世”,认为只有用儒家“法先王之道”才能实现。所以特别指出唐太宗诸多方面,跟先王相比不完备,或者不是先王所崇尚的。又因为作者拘泥于“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说,足见他政治上的向上和历史观、方法论的足限。
【原文】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1],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
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2]。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放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 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于三代[3]。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
其为不足议也。代隋者唐,更十八君[4],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
诎[5]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6],以府卫任兵[7],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8]。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9];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10];才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11]。其廉耻日以笃,其田 野日以癖[12]。以其法修则安且治[13],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数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14],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15],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之政者[16],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17]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者,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18],由文武之治
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19]五百余年而一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遇极治之世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前者,如舜禹之于唐,八元八凯[20]之于舜,伊尹[21]之于汤,太公
[22]之于文武,率五百余年而一遇。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23] 、孟轲之贤[24]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注释】
[1]成康:西周的成王(姬诵)、康王(姬钊)。史书记载他们统治的时代是太平盛世,称为“成康之治”。“成康之治”,从下文看,作者把它视为“文武之治”的延续。殁:死。[2]汉之为汉……垂四百年:西汉自高帝至平帝凡十二帝,东汉自光武帝至献帝凡十二帝,共是二十四帝,统治时间共四百二十六年。[3]文帝:西汉的文帝(刘恒)。天下之材不足:指文帝时只有贾谊一人称得上是治世之材。放:通“仿”,仿效。三代:夏、商、周。
[4]唐自高祖至哀帝凡二十一帝,二百九十年。唐帝王不算武后,也是二十。今称十八,前人指出,可能以为昭宗以后,政由朱氏(晃,又名温、全忠)出,于是不再算数。[5]诎:屈服。使动用法,使自己屈服。[6]唐对百姓(主要是农民)的租税徭役,实行租、庸、调法。[7]府兵:唐实行府兵制。即:唐设置六百三十四府,府率一军,由拆冲都尉及果毅都尉统领。兵士征行及上长安宿卫,皆以远近分番,分别隶属于诸卫。出征时由临时指定的主将率领。战争结束,则将归于朝,兵散归府。[8]尊:看重。本:农耕。末:商贾。[9]操:掌握。要要领。烦:烦琐。[10]归:归属。禄:俸禄。浮:虚浮。
[11]品:种类。治之体:治国的根本。承:继承。[12]日以笃:一天天地深厚。癖:开垦(扩大)。[13]修:完善。安且治:安定和太平。[14]几致弄措:几乎达到刑法放置(不用)。[15]具:这里是设置。庠序:学校。[16]夷:古代称我国东边少数民族。这里泛指少数民族。政:政治。这里当治理讲。[17]务:追求。[18]唐虞:唐尧、虞舜。汤:商汤。文武: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19]率:大概,大约。[20]八元、八凯:八元:古代传说中的八个才子。《左传》:“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八凯:古相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凯。此十六人均帮助舜帝治理天下。[21]伊尹:商汤的臣子。帮助汤灭夏桀,并治理天下。[22]太公:又叫太公望,周初贤臣。姜姓,吕氏,名尚。初钓于渭滨,文王出猎遇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为武王师,后帮助周灭掉商纣,建立功勋,封于齐。[23]孔子: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殷后宋国贵族。在鲁曾任小官,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去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各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他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古文经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为一个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24]孟轲:公元前372—
前289年,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门人的弟子。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使之更加系统化。他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主张法先王,反对法后王;提倡“仁义”,反对言“利”。他主张“性善”,主张“生而知之”,“万物皆备于我”,反映了他的主观唯心史观。主张“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一治一乱”,反映了他的循环论历史观。著有《孟子》一书。
【译文】
周成王、康王死后,人民生活没有出现先王的太平盛世,反而一天天地陷入混乱,直
到秦朝,完全废除前代圣王几千年的法度。当百姓已推翻秦王朝之后,天下又归汉朝统治。
汉王(刘邦)建立汉朝,更换了二十四位君主,东汉、西汉统治天下,流传了四百多年。而汉朝大致是采用秦朝的法律制度,它如果改变了秦朝的某些法度,也多半参照了自己的意思,不是效法先王的法度,却有治理好天下的想法。有治理好天下的想法的人是汉文帝罢了。但是,(当时能治理)天下的人才不够,所以文帝仁爱的各声虽然漂亮,而当世的法律制度也未能效法夏、商、周三代。汉朝灭亡后,强大的(政治势力)瓜分了天下的土地。晋朝和隋朝虽然能够合并天下为一统,然而统一不久就灭亡了,他们在治理国家方面不值得议论。代替隋朝的是唐朝,更换了十八位君主,流传近三百年,他们在治国方面,(社会呈现的状况)没有比太宗(李世民)做君主时兴盛的了。(太宗)使自己屈服,听从规劝,(用)仁慈之心爱人,可以称得上有治理好天下的想法的了。他以租、庸、(调)来用百姓,以府卫兵制来用兵,按职责事务来用官,按才能(大小)来授任职位,用使道义兴旺来影响习俗,用看重农耕来影响民众。赋税徭役有一定的制度,士兵、农民有一定的职业,官职没有虚名,职务没有冗事,人人习惯于好的行为,远离商贾之事。使那些在上位掌握(法度)的人,(抓住)要领而不烦琐;使那些向下面收取的东西,少而容易供给。百姓有农耕之实,而战备又存在;百姓有士兵的名分,又有农耕的利益在。事务有一定归属,俸禄的发放不虚浮;人才的种类不遗弃,治国的根本相延续。使民众对廉耻(的感受)一天天地深厚,使他们的田地一天天地开垦(扩大)
。按这些法度完善(并实行),那么国家就安定和太平,废弃这些法度,那么国家就危险和混乱,这可以称得上有(治理)天下的人才了。这些法度推行了几年,粮食的价格低下,一斗(米)低到四五文钱。住家户有剩余的积蓄,旅客有多余的资财。人人自己看重自己,几乎达到刑法放置(不用),这可以称得上有治理天下的效果了。有治理好天下的想法,有治理天下的人才,又有治理天下的效果,但是(唐太宗)不能够跟先王相提并论的原因,是法度的推行,跟先王相比还不够完备;礼乐的设置,田亩的制度,学校的教化,跟先王相比还不够完备;(太宗)亲自参加到军队的行列中去,战必胜,攻必克,天下人没有谁不认为(他)勇武,但是,这不是先王所崇尚的。四方的其他民族,(相距)万里,他们从古代就没有被治理过,现在没有不服从(唐太宗)的。(唐朝,)天下没有不认为强盛的,然而,这不是先王追求的。
(唐)太宗治理天下的(各个方面),得与失犹如这样。
从尧帝、舜帝的太平盛世(过)五百多年,又有商汤的太平盛世;从商汤的太平盛世(过)五百多年,又有周文王、周武王的太平盛世;从周文王、周武王的太平盛世(过)一千多年,才有(唐)太宗做君主。有(治理好)天下的想法,有治理天下的人材,又有治理好天下的效果。但是又因为(跟先王的法度相比)不完备,所以(唐太宗统治的时代)不能够跟先王相比,而称为最太平的时代。这也就是:人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前呢,大致五百多年遇上一次太平盛世,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后呢,一千多年不会遇到最太平的时代。这不只是百姓生在这个时期的不幸,读书人生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前的呢,如像舜、夏禹对于唐尧,八元、八凯对于虞舜,伊尹对于商汤,太公(姜尚)对于周文王、周武王,大致五百多年遇上一次太平盛世。(读书人)生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后一千多年,即使(有)孔子的圣明、孟轲的贤能,不会遇上太平盛世。即使(唐)太宗做君主,也不可能必定在那个时代实现愿望。这也是百姓生活在当时的不幸哪。所以论述(唐太宗治国)的是非得失情况,不只是做百姓君主的人可以参考,有志向(实行)先王之治而又想在皇上那儿做官的读书人,可以作为借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