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1824700000059

第59章 秘闻:臭不可闻(2)

与此同时,技术问题也接踵而至。连日不断的降雨使得刚刚挖好的沟渠边缘经常出现塌方和崩堤事故,不仅把工人和挖掘机一起卷入深坑,还导致已经建好的工程毁于一旦。此外,不借助水闸而直接修建与海平面一样高的人工河道,这一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为此,工人们必须在花岗岩丘陵地区开凿100米高的堤坝,再引流入水,形成人工河。这种庞大的土木工程在处于沙漠地区的埃及苏伊士可以很容易完成,但是到了以火山石为主的巴拿马则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工地上很快布满阴云,工人们也开始消极怠工。

1885年,德勒塞普斯放缓了工程进度,并调整了施工方案。他放弃了修建与海平面等高水道的做法,并委任著名工程师古斯塔夫·艾菲尔负责项目进展,开挖水闸,重修河道。艾菲尔是当时最有威望的工程师,后来修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艾菲尔铁塔。然而,项目重修需要足够的资金。为此,德勒塞普斯不得不返回巴黎,为项目筹集经费。当时的资本市场正在流行一种带有博彩性质的债券——这种融资方法可以说是现在资本市场上发行的期权债券的前身。当时,发行此类债券需要得到法国议会代表团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的同意。政府官员代表们已经从媒体报道中听说了中美洲运河工程的危机处境。德勒塞普斯只好又花费巨资,贿赂政客和买通媒体,让他们隐瞒实情,对自己的工程网开一面。最终,他获得了债券发行的特许权。

翌年,老人家再次来到巴拿马。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他始终坚信自己的项目能够圆满完成。他手下的员工和家人都忠于职守——他的儿子查尔斯每天都亲自到场监督工程的进展。但是,德勒塞普斯本人对于工程的实际状况并不十分了解。

1889年初,贿赂官员和媒体的粉饰都不再起作用了。德勒塞普斯的账户出现亏空,他的商业帝国也走向衰落,再没有新的投资者愿意给他的项目投钱了。联合环球运河有限公司资不抵债,中美洲运河项目被迫停工。

消息传来,巴黎震惊。德勒塞普斯本应及早采取措施,阻止事态恶化。但是,他太过自信了。他手上有一个名单,上面是一堆业界名人和记者,他们都害怕承担责任,一起帮助掩盖事实真相。直到一个贵族,也是德勒塞普斯的同党,在参加一次反对犹太人的煽动集会上被人指认出来,随后自杀身亡,迫使政府出面调查,发现了种种黑幕。政府派出的调查委员会查出了一张写有150多人的黑名单,上面有媒体老板和政府官员,都无一例外地卷入了受贿丑闻当中。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德勒塞普斯募集来的资金,仅仅1/3是用于运河项目,另外1/3当做行贿资金,剩下的则全部被挥霍掉了。德勒塞普斯和他的儿子被法院起诉,后来又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德勒塞普斯没有服刑,因为在宣判不久,他就一命呜呼了,享年88岁。他的儿子暗中买通了官员,逃往英国。令人意外的是,那些涉嫌收受贿赂的议会议员都没有受到任何的法律制裁。

运河公司也宣布解散。为了将工程继续到底,很快又组建了新公司。工程计划被彻底推翻,重新修改。然而这一切已经于事无补,由于项目前景一片黯淡,法国人最终将这个项目转卖给美国人。1899年,美国人收购运河开凿特许权,4年之后,当时的美国总统特奥多·罗斯福在项目收购书上签字,并接管了原属于美国的铁路公司。该工程已经花费15亿法郎,美国人又追加了4亿美元,才完成了这项世纪工程。

实际上,美国人最终占了大便宜。罗斯福帮助巴拿马独立,脱离了哥伦比亚的统治,并派驻军队协助修建运河。与此同时,铁路公司也为运河工程让位,修改了线路,并为运输工程材料和人员作出了贡献。在吸取了法国人失败的教训之后,当地流行的黄热病和疟疾也被成功地遏制。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开通。美国人没有耗费多少资金,就取得了运河的控制权。那些曾经购买德勒塞普斯运河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中的股票沦为废纸。他们惟有捧着那些股票,回味印在上面构思独特和意味深长的宣传语:

一个人,一个计划,一条运河,巴拿马!

AMAN,APLAN,ACANAL:PANAMA!

这句话正反来读,都是同一句话。

臭名昭著的基金

早在19世纪中叶,工业化社会突飞猛进,建立福利社会市场经济只不过是个乌托邦式的幻想。当时,有个瑞士人卢克·白卡德(LucPacard)和他的同乡银行家路易斯·伯恩纳(LouisBonna)一起倡导一种除了储蓄之外的公众参与的投资模式。他们先是想到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团结起来力量大”,并制定出一个天才的设想:把许多散户投资者的资金聚集在一起。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理财成本,而且还可以雇佣专业的投资经理人负责资本运作。他俩当初没有任何自私的想法,也没有想到自己后来成了这家私募基金的经理人。

作为基金管理人的他们可以购买房地产、固定利息的有价证券和股票,通过分散投资的形式,进人多种投资渠道和资本市场,来降低由于某一市场的行情波动导致的总体投资损失。1849年,帕卡德和伯恩纳在瑞士日内瓦创建了“社会公众投资基金”。在这之前的1835年,曾在苏格兰和英格兰也出现过共同投资基金的机构雏形,然而历史学家对此有所争议,因为这些基金组织都犯了基本性的错误,没有将投资者的资金进行分散投资。他们投资的矿山和铁路公司后来纷纷倒闭,基金里的众多投资者都是血本无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投资基金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在大洋彼岸的德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投资基金在资本市场根本没有立足之地。这其中的原因是,德国人一向对炒股不感兴趣,而且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私人养老保值投资的观念。此外,人们对于投资基金产生的反感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金融风波,大家头脑中都牢记了这样三个字母:IOS!这个臭名昭著的IOS是一家名为“海外投资服务有限公司”(InvestmentOverseasServices)的简称,在当时的业务遍布全球,主要是以基金的形式代理客户理财投资。然而,IOS作为基金组织在投资计划和具体操作中最大的隐患却在于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管理监控。

提到IOS就自然会牵扯到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本哈德·康菲尔德(BernhardConfeld),人们又把他称为本尼(Bernie)。可以说,没有本尼,也就没有IOS最后的灭亡,IOS也不会成为了巨额资金的蒸发机。

康菲尔德生于1927年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作为美国公民的他身上有着罗马尼亚的血统,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1950年代初,他在美国的一家基金公司做推销员。1955年,他移民法国,在巴黎从事商务代理的工作。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些美国同乡。这些人大多是临时工,生活十分窘迫。康菲尔德想到一个主意,说服这些美国老乡为自己的公司工作。随后,他创建了IOS公司,并摸索出一套如今已被保险公司广泛采用的金字塔式的销售模式。这种逐级建立起来的销售体系的核心原理就是,每一个销售员都可以发展下线客户,在销售的同时成为高级代理人,通过向亲友推销产品,发展开拓层层递进的客户网络,最终形成了金字塔式的销售代理体系。康菲尔德在创建IOS之初并没有想到公司规模后来会发展得如此庞大。但是他确信,这种销售模式的优点就是鼓励更多人的参与,因为每个人在销售的同时,还可以发展下线,从中赚取代理佣金,如此层层盘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还是在美国的时候,康菲尔德结识了基金主管杰克·德雷福斯(JackDreyfus)。凭借着这层关系,康菲尔德将他的IOS打人美国市场,获得了销售德雷福斯基金的许可权。此后,康菲尔德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随着IOS组织的日益庞大,他主要负责给销售人员讲解传销技巧,让他们尽快发展更多的人加入这一销售网络,并尽可能多地签下销售合同。

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仅在康菲尔德手下就有70个高级代理销售人员,在全球股市上涨的大好形势下,在世界各地推销德雷福斯基金产品。后来,法国政府出台了外汇控制的管理规定,康菲尔德将公司总部暂时转移到资本市场环境相对宽松的瑞士日内瓦。1960年底,IOS终于有了自己的基金产品,并在卢森堡创建了IIT基金会。然而,在IIT基金启动阶段,销售情况并不很好。1962年,全球股市开始走低,IIT基金也随之下滑。除了股市疲软之外,导致IIT基金颓势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IOS内部爆出了第一个不大不小的丑闻:身为律师的埃德·考维特(EdCowett)在IOS担任高级经理,他在一年前以个人名义创办了四家基金会,业绩非常差劲,就在即将倒闭之时,他却以高价卖给了自己供职的IOS。丑闻败露后,考维特被管理层开除,仅仅保留了公司法律顾问的头衔。一年之后,他竭力洗刷了以前的罪名,重新进入IOS公司的领导层。

1962年底,IOS创建了FOF(FundofFunds),即基金中的基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合法的基金管理模式。FOF的操作理念是,基金客户的资金收益是通过投资其他种类的基金而获得的,即通过投资到不同的基金项目上获得收益的基金——如今对于FOF的交易有着更为明确和严格的限定。康菲尔德却是将FOF的操作理念变成了以拉拢客户为目的,用代理佣金和获利分红来诱惑客户,从中赚取可观的交易代理费和佣金提成,并且网罗住大量的客户。IOS在选择资本市场时也是小心翼翼,目的是防止当地监管部门的干涉。例如,按照美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IOS的许多交易都是违法的,所以IOS没有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开展业务。这无疑是美国投资者的一大福音。

通过收取高额的交易手续费和佣金,IOS能够给手下的各级代理人非常可观的交易佣金,也正是利用这种“激励手段”,FoF在2年时间里就募集到了1亿美元的资金。IIT基金在度过了一段危机之后,也有了9亿美元的进账。到了1960年代中期,lOS掌管的资金总额已经高达25亿美元。鉴于基金会的强势规模和众多的私人关系,IOS把许多社会名流也拉人基金会,在公司的监事会任职,其中甚至包括詹姆斯·罗斯福,他是美国已故前总统特奥多·罗斯福的儿子。在德国,康菲尔德拉来了艾里希·门德稳定军心。门德是当时德国自由民主党的主席,曾经担任过副总理和内阁部长等要职。IOS给他丰厚的报酬,让他担任公司顾问管理会的主席这一虚职,使他凭借个人威望成为10S对外的形象代言人。

带有门德头像的IOS宣传画铺天盖地,彻底打动了一贯传统守旧的德国储户的心。康菲尔德的销售团队获得了雪片一样的订单,就连一些小户人家都四处借钱,来购买IOS的各种基金产品。在最初阶段,投资者的回报还是相当丰厚的。I0S旗下的各个基金交易品种价格一路飙升,IOS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机基金公司。IOS在1960年代末达到鼎盛时期,旗下掌控着16种基金产品,并参股200多家各行各业的企业,其中包括6家保险公司和世界知名的大银行。

然而,表面上的繁荣背后却存在巨大的隐患。FOF的管理层已经得意忘形,开始把资金投入到那些风险极高的股票和皮包公司,妄图在短期内把股价炒作上去,在投资对象真正破产之前,获得高额利润后卖出了结。为了粉饰投资业绩,他们还暗地里购买未获批准上市的公司股票,以超低的价格吃进大量股票I在年报公布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将这些并未卖出的股票按照当时的市场市值进行估价,达到账面上的巨额盈利。到了后来,IOS的领导层甚至决定,通过场外交易来购买本已经并人IOS旗下的企业股票。此类内部交易在账面上显示的利润很高,实际的价值都是被人为地高估了。结果就是,在IOS账面上显示,许多实际价值很低的企业和地产都被估价到了几百万美元,其真正的市值恐怕也就是个零头而已。

IOS对外的年报业绩非常好,使得客户没有丝毫撤资的意向,反而促进了公司的快速发展。康菲尔德野心勃勃地想要把IOS挂牌上市,以便他和他的投资伙伴能够尽快出售股权,兑现了结。为了顺利实现承销上市,IOS必须得到投资人的支持。然而,正在公司预计上市的1969年,全球资本市场行情冷淡,异常疲软。FOF只得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出资购买了美国金族储备公司(KingResources)的输油管控制权,该公司是得克萨斯富商约翰,金(JohnKing)名下的企业。由于输油管控制权没有官方的市场价,所以康菲尔德可以按照自己能够接受的价格买断。然而,此举却违背了投资基金交易的基本准则,即必须投资可流通的交易品种,可以随时卖出兑现,并且交易对象必须具有官方市场价格的参照。好在,IOS的手法更为老辣:公司把这段位于北极地区的蛮荒之地又卖还给约翰·金的公司,价格却翻了10倍,但是允许以优惠的分期付款方式偿还。这样,IOS的账面上又多了一笔非常可观的交易收入,尽管实际上公司一分钱都还没收到。IOS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造出账面上的业绩,并以高额的佣金让基金投资者得以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