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IOS感到难堪的倒是他们总裁康菲尔德放荡不羁的个人生活。这位号称笃信社会民主思想的家伙无时无刻不在炫耀自己的财富。康菲尔德在瑞士买下了一幢别墅,并拥有萨沃颜(Savoyen)王室遗留下的一座皇宫,他住在里面端起了王侯贵族的派头。此外,他还在巴黎、纽约和伦敦购买了豪华公寓,拥有许多辆豪华轿车,还有一架私人飞机,这在当时完全是穷奢极欲的象征。此外,他还经常带着手下人举办各种喧嚣的派对。著名的花花公子休·亨弗内是这些派对的常客,还经常带来许多花枝招展的美女,把派对搞得灯红酒绿的样子。除了个人生活上腐化堕落之外,康菲尔德带给IOS的损害还在于他经常不着边际地吹嘘公司的发展前景,尽管他本人根本没时间打理公司的日常业务。随着全球资本市场行情的走低,IOS的业绩与他吹嘘的预期相差甚远,到了1970年初,所谓的收入和盈利目标都化成了泡影。与此同时,康菲尔德和他的手下人还在疯狂地侵吞公司财产,作为公司的管理者,他们手下的基金没有一家是赚钱的,只好通过所谓“非主营业务”来制造账面盈利,勉强支撑。到了2月底,公司不得不收回了原先公布的盈利目标。随后,事态进一步恶化。5月份,IOS对外宣布,公司非但没能实现预期的盈利,而且还亏损高达几百万美元。另外,有消息显示,康菲尔德暗地里卖出了大量的股票套现,他本人也被迫引咎辞职。公司股价开始一落千丈,不久市值就缩水近一半。
更令IOS感到棘手的是,基金客户们纷纷上门,撤资兑现。最严重的时候,每周的挤兑总额高达2500万美元!结果不言而喻:基金公司必须卖出手上的各种有价证券,来满足客户的兑现要求。这无疑加快了公司走向灭亡。市场上风声鹤唳,有传言说IOS已经资不抵债,濒于破产。
康菲尔德此时也已经声名狼藉。他经常夸夸其谈建立所谓“全球大众资本主义”的构想也成了肥皂泡。几个月后,他的继任者收购了他手里剩下的股权。这位名噪一时的天才营销大师先是逃到墨西哥过了一段舒适的生活,后来又得意忘形地重新返回瑞士。这一次,他因为IOS的违法交易先是被警方逮捕,后来在被起诉后又被判无罪释放。后来,他又去了美国的加利福尼亚,靠着剩下的那点家产安度晚年。这位曾经勾画出无数宏伟计划的空想家,没有脚踏实地完成任何一个计划。1995年,康菲尔德因患肺癌,病逝于伦敦。
在康菲尔德被免职之后,IOS的经营似乎又重新步人正轨。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人以他出色的能力令10S的管理层为之惊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救火英雄,他是:罗伯特·维斯托(RobertVesto)。维斯托的最大功劳就是在IOS的危机关头,拉来了一笔5亿美元的贷款,这让IOS的管理层们钦佩不已。实际上,这位新总裁也不过是更会耍手腕而已,他所带来的投资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利用IOS旗下的基金玩了个金蝉脱壳的把戏。上述的那笔巨额贷款是维斯托通过一家小银行做了个转账的骗局,在骗取了IOS管理层信任之后,又把这笔钱重新转了回去。就连他收买康菲尔德剩余股权的资金也是通过IOS基金客户的转圈借贷完成的伎俩。然而,这才是他出色演技的开始。随后,他采用一切手段,实施金融诈骗,手法非常复杂,在此就不详述了。他在生意场上的许多富商朋友都上了他的圈套,投资的钱财大多血本无归。后来,维斯托逃亡去了哥斯达黎加,IOS及其客户在他的手上又损失了2.5亿美元,甚至业内专家分析,维斯托的诈骗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而且人们怀疑,维斯托的背后是受到了黑手党的指使。美国法院下令全球通缉维斯托,使得他不得不辗转在中美洲地区的多个国家逃亡。1980年代中期,他隐居到了古巴。1996年,他终于被警方抓获归案,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罪名倒不是IOS的诈骗案,而是在古巴当地制造并贩卖违禁药品。IOS公司于1973年因为资不抵债出现偿付困难,申请破产。IOS的股东和旗下基金客户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名流的惊世丑闻
费迪南德·格拉夫·冯·加仑(FerdinandGrafvonGalen),德国法兰克福著名的私人银行SMH银行总裁和控股人,其行为举止给人的印象是个标准的银行家。他不仅拥有那些炫目的头衔,而且身高接近2米,气宇轩昂。他总是身着顶极设计师为他量身定做的高档西服,戴着深色金属框架的眼镜,脸上的表情深邃而稳重。他的夫人安妮塔·冯·加仑(AnitavonGalen)也长得非常迷人,落落大方,夫唱妇随地出席各种酒会派对,是法兰克福上流社会的明星拍档。冯·加仑还是法兰克福股市执行总裁,经常在自己的豪华别墅里举办各种鸡尾酒会和聚餐晚宴,作为经常性的商务社交活动,许多金融界大亨和高官政客都是这里的座上宾。冯·加仑本人在SMH银行的业绩并不出众,倒是他的夫人为他赚取了不少虚名。安妮塔在法兰克福社交圈里被称为“漂亮的女伯爵”,是著名银行家弗雷德里希·亨斯特(FriedlichHengst)的女儿,也是SMH银行的创始人之一。
瓦尔特·埃什(WalterEsch),与生俱来的生意精和天才推销员。总是穿着不入流的衬衫,似乎根本不算是上流社会中的一员,在社交圈里倒也引人注目。他的做派特立独行,令人刮目相看。在德国传统的企业经理人眼中,埃什像是美国风格的“倒卖轮胎”的小贩,甚至能把空气都当成商品卖给客户。与此同时,埃什还是天生的赌徒。他对于获得少量稳定的收益并不感兴趣,而是热衷追求以小搏大的高风险投机。
世事难料。当费迪南德·格拉夫·冯·加仑和瓦尔特·埃什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大人物碰到一起,演绎了德国战后金融史上最大的丑闻和银行倒闭案。
凭借自己在股市上的摸爬滚打,瓦尔特·埃什在1970年代初就挣得了第一个100万马克,并在1975年创建了IBH股份公司。自此,这位来自美茵茨的白手起家的小伙子从此飞黄腾达。他的公司接连并购了许多生产工程机械的企业,俨然成了一个大集团。然而,集团企业的经营状况总是危机四伏,随时面临破产。除了疯狂收购企业之外,埃什还有其他惊人之举。他曾和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之子有着生意往来,也造访过美国汽车行业巨头通用汽车公司,并最终使得集团公司成为世界第三大工程机械制造商,全球员工总数高达一万多人。他的梦想是通过扩大规模,实现行业垄断,打破传统的经济规律,从而实现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为了实现他的宏伟计划,埃什找来了实力雄厚的合作伙伴。除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之外,德国机械制造集团巴高克也把旗下连年亏损的子公司卖给了埃什,然而和通用汽车一样,巴高克也大量购买了IBH的股票。
对于埃什来说,在大肆兼并公司的计划中惟一的困难就是筹集所需的资金。埃什与许多银行进行磋商,然而大多数银行都冷眼相向,拒绝为他提供贷款。令他感到意外的是,SMH银行的总裁冯·加仑却非常慷慨地给IBH集团提供了几百万马克的贷款——尽管包括著名的德国BFG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都把埃什及其IBH集团列为偿贷信誉度极低的等级。为何偏偏是这家规模不大的私人银行看上了埃什的项目,其中究竟有何重重内幕,恐怕只有当事者本人才能说清了。埃什从SMH银行不仅得到了必需的资金,而且还收购了一家从事机械制造的维鲍公司。SMH也通过参股维鲍公司,成为IBH集团的股东之一。另外,埃什还说服了来自中东的大富豪萨勒·阿尔·卡米尔酋长投资上百万,成为公司的大股东。后来,这位酋长才明白,在公司所有大股东之中只有他是真正往里投钱的,其他的所谓大股东都是将已有的机械制造子公司并入IBH集团,而折合成股本参与其中。
1980年代初,IBH集团中以埃什为首的管理层根本无法让集团公司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走势使得整个机械制造行业江河日下,国际市场出现萎缩,所有相关企业都陷入窘境。在这种大背景下,IBH集团控股的几十家企业都出现严重赤字,资不抵债。集团公司在1981年就已经具有申请破产的资格了。然而,埃什使用各种花招蒙混过关,并采用曲线救国的手段,避免公司陷入绝境。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埃什和维鲍公司总裁罗兰德·施皮卡搞的双簧把戏,在公司账目上造假,子虚乌有地做出1.36亿的应收账款,然后伪造销售合同,竟然瞒天过海。其中的应收款项都是来自SMH银行总部及其位于卢森堡的分行,还有一家名为芬采克(FinzacGmbH)的公司,实际上是SMH银行和IBH集团各自控股一半的子公司。埃什的这种行径是违反德国法律的。后来,在埃什的公司破产倒闭之后,他的违法行为才被一一曝光,法院以造假和诈骗罪判处埃什六年半的有期徒刑。
SMH银行不仅仅是由于参与维鲍公司的假账丑闻,而深深陷入IBH集团破产的泥潭之中的。冯·加仑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终止向IBH集团提供贷款,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反而继续给埃什提供资金。与那些圈内人士相比,冯·加仑似乎心里更有把握。在他看来,IBH集团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反而不会发生什么大变故。一旦出现问题,总会有新的投资人加入来弥补亏空。他的判断完全错了,他忽略了,在当今的时代,没有任何企业是可以高枕无忧的,特别是那些大的公司为了保全各自的名声,是不会对这么一家外强中干的企业伸出援助之手的。
据圈内人士说,冯·加仑本人虚荣心很强,不顾一切也要摆脱银行面临的困境,并硬充门面地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重大交易,充当资本代理人的角色。一直以来,他从不甘心只是做小买卖的银行总裁。因此,野心勃勃的埃什及其集团公司的做法与冯·加仑本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之间的合作也的确为冯·加仑本人在生意场上赚足了面子。而他在SMH银行
的特殊地位也使得他在银行圈内始终能够获得项目贷款——尽管作为监督银行放贷的德国银监会曾经向银行系统就IBH集团发出过警示通告,却也无济于事。
本次丑闻的最初发现者是汉斯—赫尔曼·门兴迈耶尔。作为SMH银行的合伙人之一的他发现苗头不对,并于1983年10月说服了冯·加仑,向德意志银行紧急求援。此时,IBH集团的业务经营已经完全失控,其在SMH银行的贷款总额已经高达9.5亿马克——按照IBH集团当时的处境来看,这笔钱无论如何是还不上了。更为糟糕的是,如此巨额的贷款已经超出了SMH银行自有资产的几倍之多,冯·加仑的做法已经完全违反了德国银行贷款法中关于保护客户和投资人利益的相关条款。按照法规条例,SMH银行此时应该主动申请破产。为此,德意志银行和德国银行协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制定出一份紧急救助预案,来帮助SMH银行渡过难关。各家银行联手筹集了7.8亿马克,为SMH银行紧急输血,将其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这家私人银行也从此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1984年,英国著名企业集团劳耶德入主控股92%,在拥有并经营这家银行多年以后,于1998年将其转卖给了国际著名银行财团UBS。
冯·加仑本人也难脱其咎,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86年,冯·加仑和另外三名经理被送上了法庭。他本人由于严重的欺诈行为被判处3年9个月的有期徒刑。在整个案件调查期间,他坐牢一年多,每晚都在噩梦中倍受煎熬。在获得保释成为自由公民之后,沦为一家公益机构的打工仔,勉强维持生计。他的万贯家财也化为乌有,都用来偿付债主了。惟一让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银行家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妻子攒下了足够的私房钱,使得他在破产之后还能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
瓦尔特·埃什后来也被释放。在度过了四年的铁窗生涯之后,他被提前释放。出狱后,他移民去了美国,在那里创建了一家名为“维赫玛”(Willlelma)的模特代理公司,后来发展成为世界顶极的模特公司之一。创建公司所需的400万马克据说也是他夫人以前在德国攒下的私房钱。所以说,在每一个最初成功的,但是后来穷途末路却又东山再起的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更为成功的女人。
狡诈者的竞技场
巴高克集团的案例让人们看到,公司监事会或者财务审计的监管不利往往是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和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在这家曾经以制造锅炉而闻名于世的百年老店,监事会和董事会的关系过于密切,使得企业总裁有恃无恐、为所欲为。然而,与之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情况则是,如果一个企业的高层领导与内部监管人员没有任何私交,甚至在企业经营理念上也是各持己见,并且在暗地里谋求个人利益,并且相互指责、争权夺利,也会把企业拖人泥潭。德国冶金业巨头MG集团,这家现在名为MG科技集团的大企业就是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在20世纪90年代初,MG集团总部位于法兰克福的老牌企业还是德国工业界最有实力的前20名公司之一。1989年,海茵茨·施梅尔布什(HeinzSchimmelbusch)顶替前任迪特里希·纳图斯(DietrichNatus)当上了MG集团总裁,此前他曾是MG集团内著名的“大管家”,是一个出色的商人和财务总监,在企业内享有很高的威望。在当上总裁之前,海茵茨·施梅尔布什一直在MG集团工作了15年之久,其中包括担任公司董事整整7年。他的走马上任,并没有引起他人的嫉妒,因为此时的MG集团困难重重。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生产和销售金属材料,比如铜、锡和铅等,由于国际市场金属原材料产品的价格波动太大,MG集团的业绩连年下滑。投资该企业的股东们早已饱尝苦果,甚至对每年获得股息分红都不敢奢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