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市场狭隘,必然希望依靠内地的经济发展来拓宽自己的市场。香港只有介入人民币业务,才有能力与上海在内地市场展开竞争。然而,香港进入人民币业务的突破口“人民币离岸中心”却受到天津的有力挑战。而且,即使香港在将来取得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以中国目前对金融体系的管制,香港很难发挥它的潜力。自从香港开办人民币存汇兑业务以来,到目前的情况,人民币银行结余仅是227亿元。然而,离岸金融业务是一种批发业务,所面对的客户主要是各国政府、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就香港目前的人民币状况,主要来自内地居民的旅游支付,存量有限,而且没有对内地的投资渠道,香港在人民币业务没有取得进一步突破的情况下,很难成为内地的金融中心。更何况如果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必然增加内地监管的困难。
(2)金融中心的功能处于劣势
香港之所以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得益于其不同于内地的金融体系。如果没有了这个特点,可能在金融方面香港最多只是中国的一个沿海城市而已。但是有得必有失,香港不同的经济体系,也阻碍了香港拓展内地市场,虽然签定了CEPA和QFII,但是内地资本帐户不开放以及人民币不能自由流通,使得香港最引以为傲的金融体系在发展人民币业务方面举步维艰。而上海的金融体系却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人民币业务是上海成为金融中心最强有力的支柱,借助于“长三角”经济腹地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上海在短短二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金融市场上百年的累积,其市值一度与香港不相上下。在香港货币体系还是完全独立的情况下,无法取得在人民币业务方面与上海对等的地位。而且,很多重要的金融业务,比如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都无法通过香港去完成。
同时,上海虽然在政策面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毕竟上海发展的历史尚短,经济金融基础还稍嫌不足,而且中国的对外开放力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上海的金融中心之路:
(1)缺乏最高端信息
上海没有国家级的决策机构、监管机构,也不是跨国公司中国总部的最大集聚地。从信息的角度讲,这些决策机构、监管机构和大财团是每天产生信息的最大来源,而这些信息又是最不对称的信息。北京金融街地区就集聚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这“一行三会”,可以说这里是金融信息最集中、最不对称的地方。北京是产生信息最多的地方,而且北京又是信息最不对称的地方。
不光是金融政策的决策机构都在北京,我国大部分超大型企业的总部也都在北京。比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国电公司等。由于它们在北京,所以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其总部也设在北京,这样可以靠近它的主要客户,方便给客户提供服务。因此,上海在这一方面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金融基础设施略显落后
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法律体系、会计制度、审计制度、讯息披露机制、交易与结算系统以及监察机构等。因为金融市场的繁荣都是与金融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分不开的。而且金融基础设施必须随着市场环境和金融活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目前,上海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刚刚开始,就是根本不能满足现实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如传统的会计制度只侧重反映价值分配的讯息,缺乏识别风险分配的有效的会计结构。因此,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对金融基础设施进行大的改革和调整。其中包括现行的会计制度、金融政策、金融监管制度以及金融法规等方面的完善和健全。
由于上海的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有效的金融中介机构也就无法建立。像金融资讯评级、金融经纪等中介服务机构,是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必不可少的支撑。特别随着商业银行的功能日趋弱化的今天,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但上海的金融中介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资本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特别是这些中介机构,多与国有部门或者政府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权主体不明、政企不分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金融中介机构的效率与公正性。
(3)金融开放力度有限
国际金融中心是资金自由流动的场所,金融的国际化与自由化程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汇率市场化方面,中国内地已经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43项资本项目交易中,中国完全可以兑换的项目只有4个,占9.3%;基本可以兑换的项目只有8项,占18.6%;有严格限制的项目16项,占37.2%;完全禁止的项目15项,占34.9%。其中,主要禁止外资购买人民币标价的证券资产。
利率与汇率的管制,导致上海的国际金融市场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瓶颈,比如离岸金融向国内市场渗透时与国家外债管理条例的冲突,离岸金融业务拓展与国家外汇总量控制的冲突,等等。
上海最引以自豪的市场这一块,也存在着发展瓶颈。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没有放开,海外的资金很难自由进出,这使得上海这个金融市场的资金规模大大缩减。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对金融衍生产品有严格的限制,市场上缺乏可供金融机构投资的产品,也导致上海市场缺乏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所应有的吸引力。如银行的资金交易中心,目前能做到的也只是同业拆借、买卖国债等传统业务。而像纽约、伦敦这些国际金融中心,市场上有发达的金融产品,可以供金融机构交易。
竞合有序,错落发展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上海要建设成为金融中心,现阶段要做的是利用香港的经验,完善自己金融基础的建设。而香港要发展的是,开拓内地市场,并填补现阶段上海无法完成的事。香港和上海作为承载中国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的两大支点,缺一不可。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沪港只有发挥各自优势,在“互补、互助、互动”中共同发展,才能赢得双赢格局,最终实现我国国际金融中心跨入世界领先行列的战略目标。
(1)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共同发展有利于强化我国金融中心的制度竞争力
建设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能够巧妙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在“一国两制”下,我国一方面可以凭借香港高度自由化的制度优势,在金融制度安排上做出更大胆的设计,在制度环境上超越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又可通过“一国两制”将金融风险隔离于主体金融体系之外,防范风险向内地蔓延。
(2)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主题,但局部冲突难以避免。同时,自然灾害、疾病、局部社会不稳定等,都有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发生。而沪港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共同发展则可以互为备份。美国在遭受“9·11”袭击后,纽约交易市场关闭了近一周,而正是远离纽约的芝加哥交易市场正常运行,才保证市场参与者有机会对这一重大事件及时正确做出反应。
(3)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为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共同发展提供了支撑
从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过程看,经济大国由于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经济增长潜力大,不排除存在多个国际金融中心来满足多层次金融需求的可能,如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欧元区的法兰克福、巴黎和苏黎世等。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会不断增加,同时发展又不平衡。这必然会产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中国潜力巨大、差异明显的金融需求,为沪港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平台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支撑。
总起来说,处理上海和香港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关系的总体原则是:上海要加快发展,香港要保持繁荣。香港已经是亚太地区比较成熟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虽然凭借良好的金融基础条件和国际影响力,成为内地最有潜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但是上海的金融中心功能还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求,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各自的条件、优势和潜力水平看,为实现“互补、互助、互动”发展,上海可成为以国内实体经济发展为依托、集中配置国际国内金融资源、以人民币及相关金融产品定价为核心、面向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可进一步巩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优势领域进一步晋升全球名次,力争全方位超过东京和新加坡;同时,充分利用内地外汇资金“走出去”的契机,成为美元、欧元等国际主要货币的亚洲离岸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