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女儿今年八岁了,小家伙聪明伶俐又可爱,只是有一个毛病,爱挑食。每次在外面吃饭,除了虾之外,别的任何东西都不吃。在家里吃饭,也只捡着偏海味的东西吃,饭和菜很少或根本不吃。
朋友夫妇很忧虑,因为偏食已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发育。他们带孩子去找心理医生咨询,想找寻到孩子偏食的病根,问来问去发现,像许多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那样,表现在孩子身上的毛病,病根其实在他们夫妇身上。他们的小孩偏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平时的教育引导不当。他们用不当的方式,将孩子引向了他们意愿相反的方向。
孩子小的时候并不是这么挑食的,她本来也是什么都吃的,只是对虾更喜爱一点。父母将孩子的这一偏好,放大成为她的特征,在平常的言语中时常提起,偶尔与别人闲聊时,也会将其作为谈资,使孩子潜意识中也将其作为自己的特色,并在无意识中不断将其放大。由最初的爱吃虾,到后来的非虾不食。而这个时候,父母有些慌神了,就开始批评和引导,而批评的语式多以“你怎么能只吃虾呢?”“不能只吃虾!”“必须吃除虾以外的别的东西!”而每一次批评与引导的关键词都是“虾”,不断加深了孩子心中隐秘的那条自己与虾联系的纽带,并不断地强化。
这种状况,在别的孩子身上也有所体现。比如有的父母时常叹息自己的孩子年纪小小的就只认名牌衣物,而不穿普通衣物。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这些孩子头脑中的品牌偏向意识,除了社会影响和广告灌输之外,最大的决定因素还是来自父母与家人。据一项针对儿童进行的品牌意识调查显示,儿童在3-6岁期间,逐步开始产生品牌认同,其认同感,三成来自于电视,两成来自于小伙伴和朋友,一半以上是来自于父母的消费选择。这个数字,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前两者会逐步扩大挤压甚至彻底取代后者。
以我另一位朋友为例,这位深为孩子过分的名牌意识担忧的母亲,当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时常在孩子面前有意无意地说“给你买了什么什么,是名牌哦!”并在四岁左右,就教会了孩子认各种名牌商标,哪个勾勾向上,哪个勾勾向下,哪个尾巴向天飞,如数家珍,倒背如流。而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只认名牌之后,母亲批评她的话,也时常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在孩子看来,母亲半是焦虑半是疼爱地说:“这孩子,非名牌不穿,一点都不知道节约”,与其说是在批评,倒莫如说是对她特色的肯定,于是,她也像那个只吃虾的妹妹一样,执著而坚强地将名牌绑定成自己的特征,并将其发扬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