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今历史秘闻总集
18447200000033

第33章 近代历史名人悬案全破译(7)

实际上,这部作品不仅被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青年奉为“生活的教科书”,而且被后世誉为“代代相传的书”,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都曾从这部小说中吸取过“精神力量和对美好未来的信心”。杰出的保加利亚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季米特洛夫就说过:“我应该说,在过去和后来一直都没有另一部文艺作品像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这样使我受到深刻的革命教育。”革命导师列宁也十分喜爱这部作品。他热情赞扬“这种作品能使人一辈子精神饱满。”“在它的影响下,成百成千的人变成了革命家。”

但是,对于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在当时进步营垒的作家和后来苏联的评论家中,也有人持否定的意见。例如当时著名作家列斯科夫在肯定小说的思想意义的同时却说什么从艺术方面看,小说“值不得评论”,“它简直可笑”。赫尔岑也对其艺术性表示过非议。苏维埃时代的评论家斯卡夫提夫竟认为,“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中,一切都是以抽象的逻辑表达出来的。”因此,“不能把它和严格意义下的文艺作品放在一起加以考虑和评论”。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也曾一度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不属于文学之列”。这些看法都不免失之于偏颇。

1864年2月,沙皇政府判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矿场服苦役,并终身流放西伯利亚。他在监禁、苦役和流放中度过了整整二十一个年头,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气节,坚守着革命的阵地。在流放期间,他写作了长篇小说《序幕》等。1889年他才获准回故乡萨拉托夫居住。长期的苦役和流放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同年10月29日,他因病与世长辞。

诺贝尔死因之谜

诺贝尔是世界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伟人,不仅因为诺贝尔在化学化工发展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而设置了世界瞩目的诺贝尔科学奖。一年一度的物理、化学、生理及医学、文学、和平的诺贝尔奖是举世公认的最高科学奖。获奖科学家得到的不仅仅是奖金,更重要的是荣誉,是为全人类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的自豪。诺贝尔科学奖的精神光芒四射,诺贝尔的名字流芳百世。

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于1833年10月21日诞生在斯德哥尔摩北部郊区一所房子楼上的后屋里。他的父亲小伊曼纽尔·诺贝尔(1801~1872),是一位在很多方面颇有建树的人。他对绘画和机械建筑有明显的嗜好,并毕生保持着这种癖好和欲望,还将它传给了他的儿子们。

诺贝尔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纤弱多病。由于身体不佳,他的童年不能像别的孩童那样调皮、活泼和欢快,当别的孩童们在一起玩耍时,他只能充当一个旁观者。这样的生活使得他的性格比较孤僻、内向。当他到了上学的年龄时,他进了斯德哥尔摩的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学于1841~1842年念了几个学期的书。这是诺贝尔一生中所受到的惟一真正的学校教育,而他后来竟成为功成名就的阿尔弗里德·诺贝尔。他有着广泛的一般知识并且掌握几种语言。在这所小学的报告书上表明,他所有的功课以及勤奋和德行,都得了最高分,在全校82个学生中,得过同样最高分数的,还有另外两名学生。然而,他短暂的学校生活,很快便由于家庭外迁而中止了。

诺贝尔的父亲因为生意的原因携家来到了俄国,诺贝尔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度过了自己年轻时代重要的几年。由于父亲在俄国的事业很成功,使诺贝尔和他的兄弟都有帆会受到家庭教师的教育。当时教他们兄弟的大多是些出色的俄国和瑞典教师,其中包括俄国人、化学教授尼古拉·津宁(1812~1880),瑞典语言及历史教员拉斯,桑特森(1789~1853)。这对于诺贝尔兄弟们的前途和广泛兴趣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1843年,由于诺贝尔的二哥要回瑞典,兄弟三人只好停止了学业。诺贝尔来到他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经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生活本身成为了他的大学课堂。

为了进一步扩展他的视野,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父亲让他出国进行旅行学习。两年中,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当他返回俄国时,已成长为一位精通德、英、法及俄语的学者,受过科学训练的化学家。回家后,他立即投入他父亲创办的“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厂”工作。当时工厂正为俄国生产急需的武器装备,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地雷、水雷及炸药的生产流程,研究过大炮和蒸汽机的设计。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工艺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诺贝尔和平奖章的正面和后面。

1856年,随着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束,“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厂”的生意也由此变得不景气。伊曼纽尔于1859年带着妻子和最小的儿子埃米尔回瑞典了。留下三个儿子在俄国管理工厂。诺贝尔的两个哥哥致力于企业的复兴,诺贝尔则全力投入他心爱的发明创造。他废寝忘食地坚持研究设计,终于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三项发明:气体计量仪、液体计量仪、改良型的液体压力计。这三项发明都取得了专利,对此诺贝尔全家都很高兴,希望他像父亲那样作一个有为的机械师。尽管这些发明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它给诺贝尔以信心,他决心以更大的热情投人新的发明创造中。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获得的专利共达355项,其中有关炸药的约127项。

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1864年9月3日,在研究液体硝化甘油的试验中发生了爆炸,他们的实验室被炸成一片废墟,诺贝尔的五位助手,包括他的幼弟埃米尔都被当场炸死。诺贝尔因当时不在实验室而幸免于难。他父亲也因这一沉重打击,悲伤过度,得中风而半身不遂。这次爆炸事故还使住在周围的居民对他们的试验更加恐惧,纷纷要求政府当局封闭这一实验室,有人甚至直接告诫诺贝尔,不准他在市内做试验。事故给诺贝尔带来的悲痛和困难是可以想像的,究竟该怎么办?诺贝尔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挫折和不幸并未动摇诺贝尔的决心,他以不屈不挠的勇气把试验设备搬到郊外马拉湖中一艘平底船上,继续研究。经过百多次的试验,他终于发现运用雷酸汞可引爆硝化甘油。雷酸汞对震动非常敏感,受到冲击或摩擦能立即引起爆炸。发明了装有雷酸汞的雷管终于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难题。这一发明可以说是爆炸科学中一次重大突破。

19世纪下半叶,欧洲许多国家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潮,矿山开发、河道挖掘、铁路修建及隧道的开凿都需大量烈性炸药,硝化甘油炸药的问世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诺贝尔因此及时在瑞典、英国、挪威等国申请了专利,并在瑞典建成了世界第一座硝化甘油厂,随后又在德国建立了国外的生产硝化甘油的合资公司。硝化甘油炸药在许多国家的企业获得了成功的使用。但是好景不长,因为硝化甘油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振动也会引起爆炸,这就成为运输或贮藏中的隐患。果然不久在美国旧金山发生运输硝化甘油的大爆炸,整列火车被炸得粉身碎骨。德国一家工厂因搬运时发生碰撞,爆炸把工厂变成废墟。一艘满载硝化甘油的轮船行驶在大西洋,由于遇到大风浪,颠簸引起的爆炸使船和人都沉到了海底。针对上述一系列惨状,瑞典政府和其他国家先后下令禁止运输诺贝尔的炸药,并扬言要追究法律责任。诺贝尔再次面临考验。

诺贝尔没有被吓倒,而是决心运用科学和智慧来解决问题,一定要生产出安全的炸药。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找到一种合适的配料:硅藻土。这种物质不仅化学性质稳定,而且具有较大的吸收力,将它与硝化甘油按1:3混合,就得到被称为黄色炸药的安全炸药。这一炸药使诺贝尔重新获得信誉,生产黄色炸药的工厂获得了很快的发展。

黄色炸药研制成功了,诺贝尔的研究仍在继续。他认为黄色炸药虽然解决了安全运输的问题,但是不活跃的硅藻土降低了硝化甘油的爆炸力,应该添制新的配方。火棉也是一种炸药,能否将它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诺贝尔决定试试。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在试验中不慎弄破了手,他顺手用火棉敷了伤口。夜里伤口的疼痛使他不能人眠,于是他默默地思考,怎样才能使火棉与硝化甘油混合呢?眼前这火棉使他想到:可能使用含氮低的火棉效果较好,他立即起床做试验,当天亮时,一种新型的胶质炸药研制出来了。这种新型炸药不仅有高度的爆炸力,还很安全,既可以在热滚子间辗转,也可以在热气下压制成条绳状。这样的性能显然是令人满意的。胶质炸药的发明在科学技术界引起了重视,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兼有安全可靠、爆炸力强的新式炸药。

胶质炸药的发明已充分表明诺贝尔在这领域是最优秀的,然而诺贝尔并没有就此裹足不前。当他获知无烟火药的优越性后,又投入混合无烟火药的研制,先后研制出他命名为C89的无烟火药等。诺贝尔的发明兴趣不限于炸药,他有丰富的想像力,更有千方百计把这些想像付诸于现实的不屈不挠的毅力。为此他还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做过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件的实验,还试图合成宝石。尽管这些研究相比之下,成绩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3年10月21日,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60寿辰,是在没有任何正式赞颂庆祝的情况下度过的。当天他的实验室记录和日记表明,那是一个与平时一样忙碌的工作日。这位以四海为家的人虽然曾经说过,哪里有他的工作,哪里就是他的家;而且他至少是在圣雷莫、阿迪尔和巴黎,有过三处舒适的“家庭”,然而他却在他所有财产的包围中感到孤独,感到他同哪里都没有关系。

他有着无数的熟人和商业接触,在科学界和商务界也有着无数的崇拜者,但志同道合的亲密挚友却寥寥无几。他崇敬的妈妈和他的哥哥路德维格这两位亲人,都已去世多年了。精力充沛的组织家保罗·巴布也死了,不久以前,巴布和他的几名高级法国伙伴,曾无情地背叛了诺贝尔的托拉斯。他最心爱的那位年轻女人,现在也远在天边,辜负了他想使她成为真正朋友的一片希望,刚刚在不愉快的情况下,断绝了关系。

1896年9月份,诺贝尔的哥哥罗伯特死了。他自己也患了严重的偏头痛和血管痉挛症,他到南方并在巴黎请专家进行了诊断。他被告知说,他得的是一种厉害的心绞痛症,因此他必须绝对休息。

但他并未听从医生的忠告,依然继续着他的实验室工作。除了坚持写日记外,他还把时间花在写作上。他穿着睡衣坐在那里,忙着赶写一部受到雪莱影响的悲剧《复仇的女神》,和创作一部以不久前那场使他非常伤心的线状无烟炸药诉讼案为背景的剧本,他给这个讽刺剧取名为《杆菌发明专利权》。这是两部最奇妙的著作,在很多方面反映了作者的性格。

1896年12月7日他给好友索尔曼写了一封信,谈的是一种新的硝化甘油炸药,末尾的几句话是:“不幸的是,我的健康状况再次恶化,连写这几行字都有困难。但是,一旦当我能够的时候,我将回到这个使我们感兴趣的题目上。您忠实的朋友,阿·诺贝尔。”写完信后的几个小时,他便得了脑溢血症,经努力抢救无效,在12月10日凌晨结束了他那非凡的一生。这封未寄出的信放在他的写字台上。

诺贝尔一生献身于科学事业,很少考虑个人生活、终身未娶,但是他能从朋友的关怀中获得温暖,能从事业的追求中获得欢乐。长期奔忙于科研和事业,使得他积劳成疾而与世长辞,终年63岁。人们把他的骨灰安放在斯德哥尔摩的郊外。他的名字和诺贝尔奖一样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罗丹雕塑背后的悲情故事

对于个人,痛苦是人生之不幸,但是对于人类,对于历史,痛苦却是创造之母,是人性美的集中显现。只有经受痛苦的人,才深知痛苦的魅力,才能用痛苦的泪水去浸泡自己的作品,从而动人心弦。但丁的《神曲》是在痛苦中诞生的,贝多芬的音乐是在痛苦中诞生的,米开朗基罗和罗丹的雕塑也是在痛苦中诞生的……。罗丹的雕塑《地狱之门》就是一件凝聚着痛苦的作品。在这些作品的背后,我们能深切体会到艺术家的悲情故事。

罗丹生于1832年11月,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贫穷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他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正当罗丹在美术学校学习雕塑时,他的姐姐因失恋而入修道院了,两年以后,她柔弱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燥的生活,因病去世。罗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当了一名修道士。幸遇修道院院长的鼓励,罗丹才重新走上了边工作边自学的道路。就在罗丹不得志时他认识了女缝纫工玛丽·罗斯·伯雷,她年轻健美,成为罗丹喜爱的模特儿。很快他们就同居并有了孩子。罗丹不是凭着爱情而是凭着年轻人的热情冲动组织了这个家庭,罗斯是善良的,可是她不理解罗丹和他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