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来说了解儿童工作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在工作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纯粹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当孩子在不断重复地进行同一种练习时,并不是为了实现某种已经确定的外在目标。孩子停下手中的活也并不是因为劳累,这些都是儿童充满活力的本性产生的结果。
儿童工作和成人工作的目标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儿童进行活动并不追寻明确的效益。他们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但却竭尽全力地进行工作,并努力在工作的各个部分中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所有外在目的和行为虽然并不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环境和儿童完善内心世界之间的关系却值得我们关注。一个心灵纯净的人并不痴迷于外部花花世界的引诱与影响,只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只会在合适的时候对外部世界进行合情合理的利用。与他们相对立的是一些成人,他们总是被一些外在的物质所引诱,并且为了追求或者得到这些东西而不计较用何手段以及付出任何代价,甚至会不顾道德法律做出触犯法律的事情来。
另外,儿童的工作没有一点功利性,这是儿童的工作和成人的工作之间另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儿童工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某种利益或者取得某些帮助。儿童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儿童成长的重担只能由他自己来承担,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同样,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大自然的规律,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无论是加速发展还是延缓发展都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最后,儿童和成人工作的动力也存在差异。成人工作,总是为了某种外在目的比如物质、金钱、效益而努力奋斗甚至做出种种牺牲。而儿童工作动因完全是满足其成长自身的本能需求。
但是成人不能深入理解儿童,往往不知道儿童工作的秘密,在儿童工作过程中设置种种阻碍。成人试图令孩子停下工作去休息,他们认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对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有帮助的。成人帮孩子安排好一切,希望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不让孩子亲自动手,成人总是凭经验去帮助孩子洗手、穿衣服,抱着孩子或者干脆把孩子放到推车里走来走去,房间的整理自然更用不着孩子亲自动手。以上的做法显然都是错误的,成人对孩子的教育不该是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不能让孩子在环境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成人要让孩子去做他应该做的工作才是在很恰当地帮助孩子。孩子的成长发展有其内在的需要,也需要有适合其发展的外都环境。环境是帮助儿童进行自我完善的一个中介和一种手段,并不是用来让孩子去占有或者去享受的。
很明显,成人只有对孩子的内心需要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提供给他们适合发展的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人不能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也就自然不会将孩子置于消极被动的环境中。
儿童所需的东西很简单
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冲突是从儿童能够独立行动开始产生的。众所周知,包括成人在内没有一个人能够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监控,更不可能完全控制儿童。但是,当一个儿童能够随心所欲地触碰物品时,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孩子的心态和成人的心态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孩子和成人要想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他们都要对自己进行心态调整。缺乏知识修养的家庭妇女,在受到孩子的影响时,表现为对孩子大声地吼叫或打骂,但事后又会通过深情地爱抚和热情地亲吻孩子来表达自己对孩子无限的关爱。
好像有文化修养的妇女更能很好地与孩子和谐共处,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妇女对儿童会表现出关爱、付出、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而事实上这些有文化的妇女比那些没有文化的妇女更想尽快地摆脱孩子的困扰。她们喜欢将孩子丢给保姆,让保姆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或是以对保姆友好、尊敬的态度来向保姆传达一种信息或进行一种暗示:让缠人的孩子从主人的视线中消失。
有文化修养的妇女之所以会这样做是为了使自己的财产不被侵害,宁静的生活环境不被破坏,这是一种本能表现,成人对宁静的环境和财产的保护已经成了自然规律。儿童的天真无邪和父母的爱之间存在着争斗,而这种争斗又是无意识的。
大人们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完全阻止天真无知的儿童对他们的打扰。所以为了减少或是尽量避免儿童的打扰,成人会自然而然地说:“孩子应该多在房间里安静地休息和学习,不能到处乱跑,即使是出去也应该由家长带着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的空气。”那些懒散的家长在让孩子睡觉这一点上似乎有一致的想法,他们不让孩子抗争而直接命令孩子上床睡觉。这种对待孩子的方法实在过于简单,这是成人错误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睡觉了,成人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所以一些家长对于孩子黑天就睡觉这件事十分高兴。
为了帮助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父母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并做到为儿童提供一张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床。也就是说把鸟笼式的婴儿床换成紧贴地板的小矮床。为儿童提供一张紧挨地面的小矮床,孩子就能够自由起卧了。
小矮床是便宜实用的,儿童需要的东西很简单,复杂的东西在儿童这里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阻碍儿童的发展。许多家庭常常在地板上的小床垫上铺一条大毯子,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可以自在地睡觉,能够养成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这样一来,到了晚上孩子困了就会很开心地一个人去睡,当他睡够了,想起床也不会打扰任何人就爬起来。上述相似的例子都是成人将自己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的有力证据,事实上儿童自我保护的能力根本不会背离他们的发展需要。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成人应该详细了解儿童的发展需要,才可能提供给孩子一个舒适的、能够满足其需要的环境从而使其更加健康地成长。
为适应儿童成长中的需要,成人必须抛弃行为方式的优势感,学会等孩子,努力试着去适应孩子的步伐。适应幼崽的需要是高等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例如,成年象群会因小象劳累而停止前行,等小象恢复体力后再次行走。
在世界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类似动物的这种对儿童照顾的本能行为。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父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在散步的时候,都会任由孩子的性子来做,都会主动适应孩子的任何没有危险的行为。有一天,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这样的情形:一位韩国人正带着不满两岁的儿子散步,孩子用手臂抱着父亲的腿转来转去,孩子的父亲没有表现出一点的不耐烦,他一动不动地让孩子围着他腿转。当小孩子累了的时候,他们就坐在路边休息,然后继续散步。人类靠两条腿前行必须学会保持平衡,父母带着孩童散步,是帮助儿童学习调节动作的最自然、最理想的方法。
人和许多动物一样都拥有四肢,但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是人类的上肢被解放出来了,并且不需要依靠上肢的帮助来行走。人在行走时,用一条腿为支撑点,然后另一条腿迈出后变为新的支撑点,这样交叉进行就解决了行走的难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学会行走是主观努力的成果,而动物是靠本能才会行走。
怎样教育娇生惯养的孩子
孩子生长在富裕的家庭中,他们往往被优越的生存环境包围,所受到的娇生惯养程度往往比平常孩子更加严重。毫无疑问,娇生惯养的儿童是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孩子。有些人认为与教我们第一所“儿童之家”中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或墨西拿地震1后幸存下来的孤儿相比,教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相对容易得多。但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的,物质上的富裕往往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空虚,平常小事和幽静的风景往往被他们忽视,那些让贫穷孩子着迷的事物却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也不会选择那些原来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物品。例如:老师在给儿童发放精巧玩具的时候,家庭贫困的儿童会争先恐后地跑过去。富裕家庭的孩子就不会像家庭贫困的儿童那样,因为这些精巧的玩具他们已经玩厌了,富裕家庭的孩子对提供给他们的刺激反应稍显缓慢。一位美国老师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喜欢相互之间抢东西,他们为此而不停地争吵。如果我想要奖励某种物品给一个孩子,其他孩子就会丢掉自己手上的东西,围着我要。过一会儿,当我拿出另外一种物品给一个孩子时,他们又都丢掉手中的物品围过来。他们从一个物品到另一个物品,对任何东西都没有什么恋恋不舍的感觉。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儿童的行为是自发的,他们只会满屋地奔跑,他们碰歪桌子,碰倒椅子,踩踏在为他们提供的材料上,却一点也不在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有时候,他们会在某个地方停下来,然后就跑开,拿起另一件物品,但接着没有什么原因地又把它丢掉了。”
一位法国老师在给我写的信中曾写道:“我的教学很失败,我必须承认这一点。这些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耐性,他们在一件事情上最多只能集中几分钟的注意力。当一个孩子拿起一件物品时,其他的人也要这样东西,他们就像一群羊一样,相互跑来跑去。有时他们甚至在地板上打滚,弄倒椅子。”
罗马的一所招收富裕家庭孩子的学校的老师对我说:“我们最关心的事情是纪律。这些儿童在学习时搞得乱七八糟,并不接受老师的指导。”
面对这样富裕家庭的孩子,教师又该怎么办呢?
那位法国老师向我们讲了她的教学经验:几天后,起初不去关注物品的那些孩子慢慢对这些东西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自由行动起来了。一个孩子如果被一件物品所吸引,他的注意力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分散开了。这些儿童开始各自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物品。
我曾经试图用学校里几乎所有的物品去激发一个孩子的兴趣,可一点效果也没有。但不经意的一次,我给他看两块红色和蓝色的写字板,叫他区分这两种颜色。他似乎一直在等待着它们一样立刻高兴地接受了,结果,一堂课的时间里,他快速地认识了五种颜色。在以后的几天中,他拿起了过去所有自己不感兴趣的物品,慢慢地,他对所有带颜色的东西都产生了兴趣。
有一个孩子开始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干什么事都难以维持长久,但当他对一件比较复杂的计算器感兴趣之后,就不再像以往那样没有耐性了。整整一个星期,他通过不断地摆弄这个东西,竟然自己学会了数数和算简单的加法。然后,他又开始玩一些较简单的东西,最后他对所有的东西都产生了兴趣。
所以,我做出了这样的总结:孩子一旦发现某种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变得专注,就能忘记那种不稳定的情况。
这位法国教师还就唤起儿童的个性列举了下面的例子:“有一对姐妹,三岁的妹妹做事没有个性,在所有的事情上几乎都模仿她五岁的姐姐。妹妹只有对姐姐感兴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热情,她像姐姐的跟屁虫一样,姐姐到哪她就跟到哪,姐姐做什么事她就使劲模仿姐姐做什么事,如果姐姐吃橘子,妹妹也只吃橘子,其他什么都不吃了;如果姐姐有一支蓝色的画笔,妹妹就一定要一支和姐姐完全一样的蓝色画笔,如果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她就会不高兴,直到她也有一支蓝画笔为止……但是,有一天,这个小女孩再也不去模仿姐姐了,因为红色的积木使她找到了并开始发展自己的个性,她突然对一些红色的积木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她拿起它们搭了一座城堡,并多次重复这个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她完全忘掉了姐姐。以至于姐姐十分不理解地问她,‘为什么我在画画的时候你却在搭城堡?’”
法国老师继续写道:“圣诞节之后,在我并没有去做任何事情的前提下,我的班级一切都变得有秩序起来,这些孩子努力克服困难把精力集中在一些艰巨的工作上,过去只凭一时兴致选择的物品或以前感到厌倦的物品,现在都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他们似乎完全被他们手头的工作吸引了,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毫无目标地做事了,这些努力对他们的性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成了自己的主人。班里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只要一拿着水不管是半杯还是一杯就会把水洒出来,她为了避免发生没面子的事情,所以故意不做这件事,但是,在她成功地完成了另一项令她感兴趣的练习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她竟能很熟练地不洒出一滴水地给正在画水彩画的同学们送水。”
像这种情况在所有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在还不知道孩子的兴趣之前,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在不断的重复中引导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他感兴趣的事物上。在兴趣集中的基础上,神经质的孩子变平静了,有压抑感觉的孩子重新恢复了活力。这些固定下来的成就,能够产生巨大变化的特性,它能展示出孩子以后的发展趋势。就像孩子的牙齿,第一颗牙齿长出来后,其他牙齿也会陆续长出来。
在儿童训练中,最初出现的错误往往会成为他以后生活中犯下很多错误的根源。对这些娇生惯养的孩子采取重新回到正常化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回到正常的状态中去。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生长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他们很早就能够控制自我,拥有独立的个人意识,不喜欢到处乱跑,他们主要的事情是每天平静地生活和有秩序地活动。当我们用这样的角度看待儿童时,对这些娇生惯养的孩子采取重新回到正常化的教育就有一种人性“皈依”的感觉。在刚开始实施时,定然有难度,而一旦这些孩子重新回到健康的状态,他们一切性格上的缺陷将会完全不见影踪。当我们用这样的角度来看待儿童时,即便在不良的环境中,娇生惯养的孩子的正常化也会得到展现,虽然他们的正常化没能得到认可或帮助,甚至正常发展的行为还可能被否定,但这种正常化仍然会作为充满活力的原则而得到恢复。越过障碍物,这些原则使娇生惯养的孩子满足自己的要求。
孩子为什么要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