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给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阔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5.教育孩子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当孩子受到别人嘲笑或欺负时,父母教导孩子这样做——让孩子认识到大多数取笑人的行为是很无聊的,不值得理睬。但有些取笑伤害了孩子,因而不能置之不理。对取笑进行分类:有些取笑非常愚蠢或明显不真实,对此,孩子可以一笑了之;不要对取笑太敏感,教孩子用以静制动的方法对付嘲弄者,不回嘴,只是把头转过去或转身离开。有时制止嘲弄的最佳方式是先发制人,伶俐的口齿是有效的武器。帮助孩子学会灵活机动地做出恰当的反应,不能一味退让,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子——对症下药,让任性失效
6.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人相信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
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因为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莫让孩子虚荣心同身体一起“发育”
据报载,某市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盗窃案,作案者是两位中学生。他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与别的同学攀比,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盗窃了一居民家中的46万元钱,然后乘船去上海,在短短的四天之内,挥霍掉了所有的钱,平均每分钟花钱60元。他们购买最贵的衣服,到最高级的饭店吃饭,住最豪华的旅店,并且专门租了一辆车带他们四处享乐,奢侈至极。
这个案件中的作案者之一秦涛生活在农村,自幼丧父,靠母亲一个人干活儿养家。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妈妈从来不让秦涛在吃穿上受委屈,凡是别的孩子有的,秦涛都会有。她觉得孩子已经缺少了父爱,如果在物质上再比别人差,那就太可怜了。所以妈妈平时总是省吃俭用,而对秦涛提出的要求从不拒绝。秦涛在小伙伴中间算是很气派的一个,他感到很满足。从小学到初中,秦涛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妈妈和老师眼里,秦涛是一个好孩子。
但是自从秦涛上了省城的高中,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的同学和他以前的同学家庭条件不一样。现在的同学们的爸爸妈妈都是高收入者,花钱如流水,穿的都是名牌,用的都是高档产品。相比之下,秦涛显得十分寒酸,以前的优越感再也没有了,秦涛的理便严重失衡。他不甘心落于人后,于是他每次回家都向妈妈要很多钱,和同学们比吃比穿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起初妈妈还大方地他,但后来妈妈实在承受不了,好几次都拒绝了他。秦涛见妈妈这个经济来源断了之后,就动了邪念:“别人有的我为什么不能有,这不公平。”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秦涛开始偷同学的钱,几次偷盗都没被发现,这更增加了他的侥幸心理。在金钱的诱惑之下,他越陷越深,最后伙同另一少年作案,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青春期的孩子虚荣心很强,比如他们喜爱穿华丽的衣着,骑价格较贵的车,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是要显示自己。这种倾向虽说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应该加以正确引导,否则有些孩子有可能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走上邪路。
虚荣心是人性的弱点,人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虚荣,只是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关键是要善于克服。
孩子的虚荣心理,常表现为下列几种攀比行为:
1.比酷。如挑新衣服穿,看见别人穿了件品牌衣服,自己一定也要去买;穿了双新鞋会把脚伸给别人看。
2.比富。夸耀自己家的“空调”、“音响”,自己和爸爸“乘飞机、住宾馆”等等。
3.比“能”。常说:“这有啥稀奇,我也会!”爱听表扬、受不了批评,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失去心理平衡。
心理学研究认为,虚荣心是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情感。一个人只要有追求荣誉的欲望,就不可能没有虚荣心。
随着生理与心理的成熟,孩子的社会认识能力与自我意识也逐步提高,开始了个体的社会化。自尊心强的孩子,对自己的声誉、威望等等比较关心;自尊心弱的孩子,一般对这些都不在意,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虚荣心强的人一般自尊心强。自尊心同虚荣心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就拿表扬后的情感体验来说,一个人做了好事,受到表扬,心里高兴,这是有荣誉感的表现;珍视自己的荣誉,顾全自己的面子,这也是一切有自尊心的人都会有的正常要求。但是,若对表扬沾沾自喜,甚至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为了面子不惜弄虚作假,那就不是正确的自尊心了。
每个人应该有荣誉感,也该以拥有荣誉而自豪,可是真正的荣誉,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应该是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的,而不是投机取巧取得的。面对荣誉,应该是谦逊谨慎,不断进取,而不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虚荣心是自欺欺人,往往又欺人不了,只能自己欺骗自己,给自己带来痛苦。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善于克服自己的虚荣心。
虚荣心强的孩子在成长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经常说谎,情绪不稳定,不认真学习,缺乏意志力等。虚荣心强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可怕的不良心理。
父母预防和纠正孩子的虚荣心时,可采取如下方法:
1.以身作则,以免孩子模仿。父母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同别人攀比,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也不要总是给孩子买东西,习惯性地给孩子买各种礼物,因为如果形成习惯,孩子就会感觉他得到这些礼物是应该的,而且需要你不断给他买,他的虚荣心就会不断膨胀。
2.多给孩子讲道理。有的父母为了孩子不受委屈往往满足孩子各种的要求,有的父母对孩子则采用先吼后打的办法,让孩子有理说不出。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多给孩子讲道理。应该告诉他们,与别人攀比、拥有名牌并不意味着拥有了较高的地位,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3.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钱购买所需要的东西。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分担一些家务,然后从中取得回报。一分劳动一分收获,一滴汗水一点回报,让孩子知道仅靠不停地向爸爸妈妈张口要这要那,不仅不光彩,而且行不通。
★引导孩子不盲目攀比
下面是一个母亲的自述:
在与女儿谈话中,我发现她的攀比心越来越严重,比谁家里有钱,比谁的父母职位高,比谁零花钱多,比谁身材好,比谁的电脑玩技高,比谁网友多等等,请问,我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攀比心?
首先,我试图采用“反攀比”。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因此,别人买了新书包,他也应该有;别人买了名牌服装,他也应该有;别人有了新式玩具,他更应该有。这时,无论父母如何解释,因为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情绪控制,缺乏理智,不能理解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比如:用他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用他进步的一面比别人退步的一面,用他有的东西比别人没有的东西等等。
另外,就是改变“攀比兴奋点”。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比如:当孩子埋怨老师经常表扬某同学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列出这个同学的优点,让孩子暗中努力和同学比一比,看能否超过他。比如孩子和同学比穿着时,父母可以从穿着整洁美、颜色的搭配美等方面去改变攀比兴奋点。
最后,引导孩子“纵向攀比”。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例如,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特殊的攀比中,孩子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的拼音现在都会了,原来不认识的字现在都认识了,原来不懂的道理渐渐地懂了。这些比较都可以让孩子获得进步,其自信心也会增强,并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努力超越他人。
攀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状态,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攀比心理存在。对于孩子来说,攀比不一定都是坏事,问题在于父母向哪个方向引导。
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事情就会向反面发展。攀比如果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过度攀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
首先,攀比易分散孩子注意力,使孩子把兴趣点集中在自己正在攀比的东西或事物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其次,盲目攀比容易导致嫉妒心理,在和别人比较时,比不过他人就会心里不高兴、羡慕别人,甚至产生嫉妒心理。
再次,虚荣心会更加严重。盲目攀比往往来自于虚荣心,虚荣心是自尊心过度的表现,过分自尊的孩子容易产生虚荣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孩子对面子更在乎,虚荣心也更严重。
最后,有的孩子在攀比心理支配下,为了获得某种自己需要的玩具、物品等,甚至去偷窃。
其实,孩子爱攀比、比什么和家长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一些父母一方面反对自己的孩子攀比,一方面自己却攀来比去,这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身为家长,怎么办呢?
1. 在生活中积极引导。父母应积极适时地介入孩子的欣赏过程,在与孩子共同欣赏过程中进行引导和点拨。例如,孩子欣赏影视中的武打镜头,家长不妨抽时间与孩子一起观看几部武打片,当你和孩子坐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便感到你的心与他的心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有了这种情感的基础,你的引导、点拨、教诲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心灵。这时,可以运用插话、议论、回忆等方式,强化武打片的积极内容;也可以在观看之后的空闲时间(吃饭时、散步时、共同游戏时、共同做家务时),与孩子回忆有积极意义的影视片断,这样加深孩子积极记忆的同时,抑制对消极内容的记忆。
2.推荐有积极意义的欣赏对象。引导孩子的欣赏心理,另一个有效措施是推荐、介绍和宣传积极的欣赏内容、高尚的欣赏对象。例如,孩子倾心西洋音乐,这样的欣赏心态并不错,但不能让孩子因此而忽视或贬低民族音乐。于是,家长可以购进一些介绍民族音乐的书刊,可以经常播放一些民族音乐的乐曲,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民族音乐会。通过这些方式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音乐内涵,变调的“欣赏”现象自会逐渐减少。
3.培养孩子健康的欣赏心态。欣赏是一种情感。因而,父母培养孩子健康的欣赏心态,矫正孩子变调的欣赏,都要重视充分发挥情感的陶冶、感染、熏陶、暗示、震撼的功能,力求收到最佳的效果。
4.将攀比变为动力。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的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攀比。同时,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将攀比变成动力,告诉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
将攀比变为动力,父母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让孩子把今天和昨天比,本学期和上学期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有所增强,并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努力超越别人。
★不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中
儿童恐惧症是指儿童对某些事物或某些特殊的场景表现出异常的恐惧情绪,患儿虽然知道不用害怕,但仍然不能控制。正常的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有过恐惧体验,不过这种恐惧反应是一时性的,并不因此产生严重的使人焦虑不安的情绪。
儿童的恐惧心理与其认知事物的局限性有关。年龄很小的儿童由于不知道某些事物的伤害性,所以就不怕。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比以前丰富了,害怕的事物也就多了起来。但只要儿童害怕的事物在生活中并不常见,或害怕的程度未超过一定的限度,正常的生活与学习没有受到什么干扰,就不能被归入恐惧症。
患恐惧症的儿童在恐惧紧张时,伴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并常有睡眠障碍、遗尿或咬指甲等表现。
导致孩子们患上恐惧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情感过于依赖导致胆怯。非非的妈妈说自己的儿子胆子特别小,怕陌生人,经常问:“妈妈,你晚上肯定去幼儿园接我吗?你不会不要我了吧?”
像非非这样的情况就属于特定阶段出现的分离焦虑,在刚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里,十个有十个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分离焦虑,也就是害怕和妈妈分开,怕再也看不见妈妈了。这是因为和妈妈太熟悉了,妈妈给自己带来的安全感太强烈了,宝宝们还没有经验去辨别和信任外面的人的友好程度。因此,在害怕和妈妈分开的同时,还怕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对自己不好。
2.父母的传染。五岁的朱朱特别怕小动物。小区里一有小狗跑过来闻他的脚和裤腿,他就会吓得脸色都变了,大喊“妈妈”。妈妈说朱朱很小的时候,并不怕动物,越长大胆子反倒越小了。
原来,朱朱妈妈也特别怕毛绒动物,遇到小猫、小狗时也会神色慌张。朱朱潜移默化地受到妈妈的影响,也变得胆小起来。所以,朱朱妈妈再遇到小动物就要忍住,假装不害怕,不让朱朱看出来,这样时间长了,朱朱也会认为小动物并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