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威震东北张作霖
1915900000017

第17章 奉系一战成老大(1)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直系彻底退出了北京政府,奉系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张作霖终于报了一箭之仇,出了这口积压已久的恶气。

直系退出,中国大地上看来就剩下最大的一支军阀部队了,那就是他张作霖的奉系。放眼中国,已经没有了能对张作霖构成真正威胁的势力。看着眼下这个偌大的中国,即使是再没有雄心和野心的人,恐怕也会忍不住想要来折腾一番,张作霖不是圣贤,他也想来这里玩一把大的。

但是且慢,还有一个人拦在前面,那就是刚刚还和他站在一条战线上的冯玉祥。

张作霖和冯玉祥的秘密联合实际上宣告终结,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的三角同盟是在打倒直系这个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现在曹锟、吴佩孚已经失败,三角同盟自然解体。

同样,冯玉祥也与张作霖走到了尽头,本来嘛,这场没有感情只有利益的合作是注定不可能长久的。所以,不仅合作终止,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了。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刚占据北京,就任命鹿钟麟为国民军警备司令。冯玉祥利用占据北京,可以控制摄政内阁的优势,首先让曹锟下令,山海关一带直军,由督理直隶军务王承斌、帮办直隶军务彭寿莘接管,而王承斌和彭寿莘都是冯玉祥倒戈军队的一部分。冯玉祥又派孙岳的国民三军前往保定,解决了曹士杰的十六混成旅。并且派孙连仲旅进驻丰台,以为策应。

这一系列行动明确无疑地告诉世人,冯玉祥是想把直隶和北京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然而,经过直奉一战获胜的张作霖,此时的人生目标已经不再是东三省那一亩三分地了,他要来这广袤的中原大地插上一脚,尤其是富庶的京津一带,更是他的直接目标。

张作霖曾经同冯玉祥定下奉军绝不入关的条约,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年答应这个条件时,自己也并没有想过背弃,可是情况不同了,办法就得跟着人变化嘛。

10月22日,张宗昌率2万人突然进攻滦州。就在同一天,李景林派1万5千人进攻昌黎。昌黎的直军实力太弱,不是李景林的对手,退到滦州,又被张宗昌军队打败。趁胜追击的张宗昌和李景林大举向天津推进,主力极大部分集结在津榆一线,并成立了津榆驻军司令部。这样,直隶的东部实际已被奉军控制。

张作霖入关前,杨宇霆和姜登选向他提起如何应付段祺瑞和冯玉祥,张作霖毫不在乎地对他们说: “这个你们就不用操心了,我太在行了。军事上我非得靠你们,我光杆司令是不行的。可要是玩计谋这两下子,我可比你们高明多了,你们大可放心!”

一席话,让两位面面相觑。张作霖不是说大话,他还真就是这样的人。看来不光我们说他是个好演员,连他自己都对此充满信心。要搁在今天,估计好莱坞那些巨星们就得靠边站了,年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就不麻烦别人来领奖,就他张作霖包产到户。

张作霖第二次进关了!警车开道,专列进津,日、英、德三国领事团等随行,大张旗鼓、毫不低调地进入关内,第一站就到天津落脚。

此时,为了沟通和奉系的关系,冯玉祥也同时到了天津,他们就在当晚去了段祺瑞家开了个碰头会。张作霖在会上谈笑风生,指点江山,和大家把酒言欢。不过他心里清楚,他可以喝酒打牌,但他的手下还得忙活。因为当天晚上,他手下的李景林部突然解除了天津以北之北仓冯玉祥部的武装。被解除的是国民军第三、第四两个混成旅的武装,奉军称这是他们在滦州以西与直军战斗之结果,直军败军的武器应为奉军所有。

冯玉祥听到消息,惊讶得目瞪口呆!

这还没完呢!第二天晚上,李景林部把直隶督理王承斌新编的第二十三师缴械,王承斌被迫躲入天津租界,通电辞职。同日,李景林又把孙积孚的第二十师缴械。这样,奉军全部接收了王承斌和孙积孚的队伍,兵力从三万多一下子增加到了七万人,驻扎在津浦、京奉两线和天津周围,而且李景林获得了直隶省的地盘。

11月12日,天津会议召开,讨论政治机构改进的问题。冯玉祥本来希望等孙中山到达天津之后,他再赴津。可是,仅过了一天,段祺瑞就特派一位陆军部的军需司长到北京,邀请他马上去。为了免生误会,还是决定提前去天津开会。

在这次天津会议上,冯玉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持政府。冯玉祥是真诚希望拥有巨大威望的孙中山来收拾北京政局的,但他的提议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意。吴光新坐在席上一言不发,过了好一会儿,忽然抬起头来说道: “孙岳是个共产党!我们大家都要小心他。”

吴光新突然说孙岳是共产党,这明显就是在针对冯玉祥,因为北京政变时,冯玉祥、胡景翼、孙岳是紧密的三角同盟,北京城墙历经上千年的修补完善,可以说是固若金汤,就算是冯玉祥的部队善战,至少也得攻打几天吧,那时候说不定吴佩孚就赶回来了。所以没有孙岳顺利地打开北京城门,政变是否能够成功的确难说。现在吴光新愣说孙岳是共产党,还是在影射冯玉祥身上的革命色彩。冯玉祥实力不如人家,没资本翻脸,只好打哈哈圆场了。

冯玉祥对奉军的言而无信、咄咄逼人,非常不满,尤其让他气愤的是奉军逼迫冯玉祥的副总司令王承斌辞职。奉军的种种表现,使冯玉祥大失所望。

天津会议正式会议召开的时候,张作霖终于现身了。为了弥补双方的裂痕,段祺瑞特意将冯玉祥的功劳大大夸了一番。没想到张作霖一下子站了起来,对他说: “我们起义是为了国家,这是当兵的分内之事。但起义和收买完全是两回事,收买过来的人不能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话明显是冲着冯玉祥来的,措手不及的冯玉祥非常尴尬,段祺瑞也没想到张作霖这么不给面子。毕竟冯玉祥是自己一手拉过来的,他张作霖不认账,老段可不能忘恩负义。于是马上劝解冯玉祥,好话说了一箩筐。会后,又拉着冯玉祥去张作霖的下榻处拜会,张作霖碍于段祺瑞的面子,不好讲冯玉祥怎么样,只好说了几句场面话,算是让冯玉祥有了个台阶下。

接下来,就该考虑组建政府的事情了。由于各地督军一直推举段祺瑞出来主政,张作霖不反对,于是段就在天津召开了特别会议,讨论政府组建一事。在会上,张作霖拒不承认当初的约定,说什么不进关的说法是个误会,根本就是两边的人听差了。同时还一并推翻了其他的承诺,诸如请孙中山来京主持政局,请段祺瑞主持军务等。并且还提出必须对南方的参与直系势力继续用兵,以扩张奉系的势力。

段祺瑞可不想让奉系彻底控制全国局势,那他可就没戏唱了,冯玉祥也坚持当初的和平立场。由于张作霖刚刚进入关内,还没有站稳脚跟,不想过分得罪段祺瑞,以免自己无法收场。于是最终商定,奉军沿津浦线进至德州为止,但不侵入浙江;国民军沿京汉线向河南发展,但不进入湖北;允许吴佩孚和平下野,不下通缉令;召集全国善后会议,讨论组织政府和一切善后问题。

由于南方各省督军通电,在北京政府未成立之前,一切北京发出的命令都不会承认,迫使这几个人不得不坐下来马上解决政府组成问题。

冯玉祥一向比较倾向南方革命党人的主张,希望新政府取委员制组成, 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卢永祥、冯玉祥等人为委员,组成政府。没想 到,刚一提出来就遭到段祺瑞、张作霖的齐声反对。也难怪,张作霖刚刚大 胜,怎么可能找几个实力与自己相差如此之远的人来和自己平起平坐。段祺 瑞则向来就是一个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发令的人,他的反对早在意料之中。张 作霖提出可以组建一个临时执政府作为新政府产生前的过渡政府,不设国务 总理,而由临时执政召集国务会议。

这个提议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响应。的确,在这个矛盾交织、错综复杂 的特殊时期,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多数人满意。接下来问题就简单了,谁 来做这个临时执政?

张作霖和他手下的大部分将领都倾向段祺瑞,他们认为段祺瑞这个人虽 然曾经是皖系首领,但他的个人操守值得信任。而且说起来奉系和皖系当年 还都属于北洋系,心理上就比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南方的革命军要亲近得多。 还有一点,段祺瑞属于亲日派,而张作霖的背后也是日本人,这就让他们在 战略上有了共同语言。自从皖系的徐树铮与张作霖密谋炮制了“秦皇岛截械 事件”后,张作霖开始跟皖系走得越来越近。

当然,直皖之战,张作霖是与直系站在一起的,段祺瑞失败后,他的参 战军武器也被张作霖分走了不少。不过,段祺瑞倒没有太放在心上。因为当 时如果奉系不接收,就全部归直系所有了。直系的实力将会更强,对段祺瑞 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在第一次直奉战后,张作霖和段祺瑞的联系就越发密切 起来,并且两次形成了三角同盟。

综合这些考虑,张作霖对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的人选,毫无疑问且坚定不 移地选择了段祺瑞。

而冯玉祥最景仰的却是孙中山,最早也是他提出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国 家大计。当然其实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在同张作霖和段祺瑞相周旋时,他感到实力不足。有孙中山这一条线牵着,他也可以增加一些砝码。但是在天津会议上,他的确势单力孤,所以没有再坚持提出让孙中山北上主持政局。因为他也看出来了,段祺瑞是非常希望自己再次出山的,而张作霖的态度更是坚定。要是为这个和他闹翻了,自己就没有回旋余地了。于是他也就随机应变,把原来主张孙中山北上改为拥护段祺瑞出山。

而长江流域的直系实力派也很拥护段祺瑞,因为他们原来的领袖曹锟和吴佩孚已经下野,总得另外找个靠山。看来看去,属于北洋系的也就段祺瑞最合适了,毕竟大家都是北洋一系,段祺瑞北洋元老的身份是他们比较欢迎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换个别的人,可能他们更没法混了。由此,意见统一,政局逐渐明朗化。

1924年11月15日,张作霖、冯玉祥、卢永祥、胡景翼、孙岳联名通电,公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四天后,齐燮元、萧耀南、孙传芳等直系各督军再次电请段祺瑞早日出山。

1924年11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在北京成立。段祺瑞在一致拥戴声中,通电宣告就任“临时总执政”。

就职的当天,他就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令》。规定“临时执政总摄军民政务,统率海陆军”; “临时执政对外国为中华民国之代表”;“临时政府设置国务员,赞襄临时执政处理国务”; “临时执政命国务员分长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司法、教育、农商、交通各部”; “临时执政召集国务员开国务会议”。

根据以上规定,段祺瑞这个临时执政的权力比总统还大,更别说总理了,现在他的权限相当于过去的总统加总理。

段祺瑞到京就任之时,冯玉祥也回到了北京,张作霖也在此时定居天津,直接控制了北京附近地盘。中国的局面再次分化组合,矛盾依然存在,不过已经由直奉矛盾悄然幻化成了奉系与国民军之间的矛盾。

从实力上说,国民军远远落后于奉系,因此张作霖极为鄙视他,入关不久,奉系军队就直接收缴了王承斌部的枪械(此人与冯玉祥同时倒戈)。这 样,冯玉祥就知道自己想以华北作为地盘的愿望彻底落空。南边的直系势力恨他出卖了吴佩孚,一直嚷嚷要打倒冯玉祥。而唯一同情他的广东革命势力 又是远水难救近火,冯玉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

思前想后,此时的他不能与奉系正面冲突,为了保存实力,最好的办法 只有以退为进了。于是他通电宣布解除兵柄,决心下野,所有部下军队如何 处置,完全听命于国家,并向段祺瑞递交了辞呈。同时,他知道吴佩孚是多 么痛恨自己,还特意给吴佩孚发了一通电报,安慰他不要灰心。然后,冯玉 祥横下心来,跑到北京附近的天台山休养去了。

段祺瑞可不希望冯玉祥这个时候离开,自己主政的唯一依靠就是奉系与 国民军同时存在,冯玉祥多少能牵制一下气焰越来越嚣张的张作霖。另外, 北京附近的治安是靠国民军维持的,自己的卫队不过区区几百人,断然承担 不起这样的责任。

张作霖看到冯玉祥要去休养,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他还拉着冯玉祥 说:“你可别走,我不能让你走,你对国家有大功劳,我要是让你走别人还 不得骂死我吗?”

冯玉祥已经渐渐熟悉了他的手腕,不再轻易相信了,便淡淡地说: “我身体一直不好,现在正好有了机会,好好养养病吧!”

张作霖看冯玉祥作出退让姿态,为博取政治资本,他也于12月2日离京赴 津,并在此后以响应“废督裁兵”为由,通电自请解除东三省巡阅使之职。

段祺瑞心情矛盾地看着他执政后依然大乱着的政局,对军阀们的各种贪 欲也是心知肚明,但以他现在的力量是拿谁都没有办法。

12月10日,段祺瑞发出首份执政府政令,裁撤各省的巡阅使一职,张作 霖因为自己请求解除东三省巡阅使,段祺瑞在政令中特别提出嘉奖。

段祺瑞组成执政府后,第一件事就是召开了善后会议,一边解决久拖不决的军阀矛盾。按照他们的看法,孙中山也算是一位军阀,因为他在南方有地盘有军队。所以趁善后会议的机会,1924年lO月25日,冯玉祥等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

从根本上说,孙中山这位“军阀”与段祺瑞、张作霖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国民党高层几乎没有一个人建议孙中山北上的。但孙中山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他认为现在的中国战乱频频,好容易有了一段平静期,可以算是十三年以来一个最难得的机会。孙中山还对军阀们抱有一定的幻想,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他决定不带一兵一卒,只身北上。

1924年12月4日,孙中山终于到达天津,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当时张作霖正在天津,如何处理和张作霖会面的问题,摆在孙中山的面前。孙中山出于大局考虑,决定亲自拜访张作霖。12月4日下午,孙中山去会晤张作霖。张作霖没有亲自出来迎接,派张学良把孙中山一行接了进去。到了会客厅,张作霖也没有立即出来见面,过了很久才出来,还自己坐在上座,毫不客气。孙中山心里很不高兴,一时间双方冷场。

经过一番静寂和沉闷,还是孙中山首先打破僵局,开口对张作霖说:“这次讨直一战,你张大帅居功至伟啊。没有你们,推翻不了曹锟和吴佩孚他们,特向你们表示祝贺,并且代表中国人表示感谢!”

张作霖听到这话,倒没有显出多么高兴,只是淡淡地说:“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谈不上有什么祝贺的。”孙中山卡住了,无法接茬。李烈钧赶紧起来打圆场: “话不能这么说吧,要不是你们将吴佩孚赶走,什么国家建设人民幸福都谈不上。今天孙总理对雨亭之贺,实有可贺的价值,也惟有雨亭能当此一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