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做人、处世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为我们求人办事增加了一定的困难,也提供了打开突破口的机遇。如果充分了解到所求者的性格特征,找他办事就可以对症下药,赢得合作,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取得成功。
多倾听有好处
要会说,先会听。做到“会听”,首先要深刻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如果能深刻认识到“听”在交谈时的重要作用,那么在与别人交谈时,就能适时地恰当回应几句,既可以表示赞同或认可,也可以做出其他表示。
说话时总是以“我”为中心的人很难成为“会听”的人。与别人谈话时要表现出愿意与他交谈的态度和诚意。与别人交谈时能做到“会听”,谈话双方之间就会产生更多的沟通效果。
倾听别人说话可以说是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技巧。众所周知,事业上的成功者,通常也是最能用心倾听别人说话的倾听者。
在人类的行为中,高明的倾听态度,最能够使人觉得受到重视及肯定自己的价值。
有许多顶尖的行销人员,他们几乎都不是滔滔不绝、具有口吐莲花口才的人,说服能力也好不到什么程度,然而,他们的业绩却高出那些表现平平的同事十倍、二十倍之多。你可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一位成功的推销商,画龙点睛地说出了他的成功之道:
“有人问我为什么一直能保持月收入七位数字的佳绩,我仔细分析过原因,我觉得所有的推销商的心智和能力都不分伯仲。只是我在每一次的拜访过程中,设法让每一位顾客说话的时间比我多出三四倍以上,在面对面沟通时,我通常都扮演一位忠实的听众,也许这就是我赢过别人的地方吧!”
善于倾听的人通常能够获得较好、较高的职位,其升迁速度也比那些忽视倾听功夫培养的人快上许多。那些被称为杰出的成功人士们,十之八九都是典型的“最好的听众”。他们在工作上都不断地缔造过惊人的记录,而他们的事事成功,应该归功于他们曾当过最好的听众,因为他们谦虚的为人态度,他们“听”到了别人所听不见的成功之道。
想想看,你愿意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听众吗?
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美国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总经理威廉·杰佛斯搭乘该公司铁路专车公出。在某站,车上司机到他的专用车厢来找他,有事询问。当时杰佛斯正忙于拟一份电报稿,所以随便答应,而没有正面看那个司机。司机傲然地说:“你这态度很不够意思,不要把自己弄得太忙。留些时间,万事都得思考周到才是。”说完掉头就走。
总经理觉得这个司机的话一针见血,所以听了之后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肃然起敬,并浓缩了他的话,制成精致的卡片,压在玻璃板下面作为座右铭:“人生何必太匆匆,留些时间常思考。”
杰佛斯勇于接受批评,善于听取批评中的合理因素以警醒自己改进工作,表现出了一个大企业家应有的气度和敏锐的眼光。杰佛斯的做法值得借鉴。
少说话多聆听
俗话说得好:“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也就是说,只有会听,才能真正会说;只有会听,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促成有效的交流。尤其是和有真才实学的人一起交谈,更要多听,还要会听。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概也正是这个意思吧。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的人,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搭客都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永远不会出卖你。
一个说话随便的人,往往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
那么,是不是我们什么都不说,只一味地去听呢?当然不是。假如一句话都不说,别人即使不认为你是哑巴,也会认为你对谈话一点兴趣都没有,反应冷漠。这样会使对方觉得尴尬、扫兴,不愿再说下去。
注意倾听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
一是可以及时捕捉宝贵的信息,获取重要的知识和见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没有钢盔。一次,法国的亚德里安将军到医院看望伤员,几个伤员在闲谈中问其中一个人:“炮弹爆炸的时候,你的头是怎样保护的,一点伤都没有?”这个人说:“当时,我情急之下抓了个铁锅扣到了头上!”亚德里安将军听到这句话,心中一动:可以让战士戴上金属制作的帽子!于是,钢盔由此而发明。
18世纪以前,没有麻醉剂。外科手术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一次,莫顿偶然听化学家杰克逊说:“他在做实验时不慎吸氧过多而中毒。为了解毒,他当即又吸了几口乙醚,顿时觉得异常轻松,失去知觉……”听了此话,莫顿似有所语,研制成功乙醚麻醉。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留心倾听,就会不断有所收获。即使是看似平常的言论,也往往会包含着许多宝贵的信息、许多智慧的哲理,从而触发自己的思考,产生灵感的火花。
二是可以了解谈话者的意图和个性特征。每个人在谈话中,都会不自觉地显露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起初想法,只要细心分辨,就不难把握。比如,有人总爱说:“你明不明白,你懂了吗?”这样的人大都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有的人往往说:“说实在话,真的是这样,我一点都不骗你。”这样的人总担心别人误解,或是急于博取别人的信赖。而有的人经常爱说:“我听别人讲的。”此类人处世比较圆滑,总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怕负责任。
对于说话条理不清的人,要想抓住他的真实想法,就更需要听清他的每一句话。一位企业家在座谈会上激动地说:“我认为搞活企业,开展竞争,不能搞特殊保护。给了别人特殊保护,我也要;我主张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公平,我也想吃小灶……”此人说话的意图是与他人攀比,伸手要特殊保护?还是主张公平?不细听,很难分辨。所以,为了了解对方的意图,洞察对方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用心聆听。
三是一面倾听对方的谈话,一面观察对方的反应,这样就可以用较为充足的时间思考自己该怎么说。即兴构思、随机反应也是口语的重要特点之一,而会听、多听则给你细看多想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促进心灵的沟通。专注认真地倾听别人谈话,向对方表示你的友善和兴趣,这样做的最大价值就是深得人心,能使双方感情相通、休戚与共、增加信任度。
在谈话过程中,你若耐心倾听对方谈话,等于告诉对方“你说的东西很有价值”或“你值得我结交”,等于表示你对对方有兴趣。同时,这也使对方感到他的自尊得到了满足。由此,说者对听者的感情也更进一步了,“他能理解我”“他真的成了我的知己”。于是,二人心灵的距离缩短了,只要时机成熟,两个人就可以成为好朋友。
了解对方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有时可以从他的言谈举止和表情等方面流露出来。那些快言快语、举止简捷、眼神锋利、情绪易冲动的人,一般都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一般都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安静、抑郁、不苟言笑、喜欢独处、不善交往的人,一般都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一般都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一般都是骄傲自负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人……对于这些不同的合作对象,一定要具体分析,说话、办事时因人而异。
公元383年,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调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他率军抵达淝水一线,见东晋阵势严整,立即命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部队。东晋大将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让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阅信大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攻击,将晋兵全歼水中。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大乱。秦军争先恐后,人马冲撞,乱成一团,指挥已经失灵,苻坚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抓住苻坚狂傲自大的性格,用激将法让其就范,然后抓住战机,乘虚而入,一举击溃了前秦大军。这种方法用在三国的张飞等人身上,同样会凑效,如果换了司马懿,就难以如愿了。
三国时,诸葛亮亲自率领一支军队占领了五丈原。魏将司马懿大喜:“我早料到诸葛亮用兵谨慎,会以五丈原为依托,稳扎稳打。眼下我军只要坚守,疲劳蜀军,拖延时间,蜀军必败。”司马懿在渭南寨内坚守不出,任诸葛亮多次挑战,全不理会。
一日,诸葛亮派使者送了一只装满女人衣物的大盒到司马懿帐前,道:“将军甘心窟守巢,和女人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司马懿大怒,正待发作,转念一想:这岂不是诸葛亮的激将法吗?立即压下怒气,欣然接受了东西。
魏军将领听说诸葛亮送来女人衣物以示侮辱,个个摩拳擦掌,十分愤怒,向司马懿请战,司马懿说:“天子命我坚守不出,如果诸位定要出兵,待我上奏。”
诸葛亮闻讯长叹一声道:“这是司马懿故意拖延时间,疲劳我军啊。”魏、蜀两军相持百余日,仍难分胜负。
这次,诸葛亮之所以用计失灵,是因为他忽视了司马懿小心谨慎的性格特点。而在“空城计”那个故事中,正是司马懿的小心谨慎成全了他。
因此,我们在求人办事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性格,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明白自己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可以直说,哪些话必须委婉地说。
战国时的纵横家鬼谷子在总结与各类人交谈的方法时指出:“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事,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战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我们在求人办事时,一定要对所求者的情况做客观的了解,知彼知己,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
办事要讲分寸
办一件事,不是说办就办,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的。要全盘考虑,要了解前因后果,也要区别各种利害。例如:是否涉及他人的利益?是否对自己有负面影响?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处理、协调各种利害关系,既争取了自己的利益,也不伤害他人,把事情办得圆圆满满。
所以,办事一定要有分寸。
有些事情能办,但有些事是不能办的。一旦办了,于法不容,于理不容,于情不容,于己不利。其结果:或使自己名誉扫地,或使自己蒙受经济损失,或使自己的身分和地位遭受损害。
杨震是东汉人,为官公正廉洁。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大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王密准备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
杨震该办的事一定要办,不该收的礼坚决不收,这既体现了他的任人唯才、光明磊落,也体现了他的公正无私、廉洁奉公,堪称千古楷模。
所以,当有人违背你的人格信仰而托你办事时,你千万不能图一时之利而放松自己的操守,不负责地答应他、纵容他,一定要慎重考虑、权衡得失。如果你同一些不法之徒合作,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必将法理不容,所以必须断然拒绝那些人的无理要求。
办事不仅要掌握进退的尺度,也要把握事情的分量,也就是说:什么事先办、什么事后办;哪件重要、哪件不重要,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事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是放弃西瓜捡芝麻,还是丢弃芝麻留西瓜,都要在心里掂量掂量。这样,掌握了舍小取大、取重弃轻的原则,就可以舍小利而赢大利。
远古时,大禹为了治水,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后来和一个叫女娇的姑娘结婚了,婚后刚4天他就告别新婚的妻子,忙于治水去了。
以后的13年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口,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痛苦也正在呻吟,他的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大禹多想进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紧的事要办,怕耽误工作,硬是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大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叫着爸爸,大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
第三次,大禹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大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圆,又匆匆地离开。
13年后,大禹历经千难万险,开沟修渠,终于战胜了洪水的灾害,促进了农业发展,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立为君位的继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夏禹”。
大禹之所以成为“大禹”被千古传颂,就在于他能舍小家而为大家,对事情的轻重大小掂得很清楚。
使用“三明治”式的批评方法
欧美一些企业家主张使用“三明治”批评方法,即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赞美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而且力图使谈话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同时再使用一些赞扬的词语。这种两头赞扬、中间批评的方式,很像三明治这种中间夹馅儿的食品,故以此为名。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对方可能不会太难为情,减少了因被激怒而引起的冲突。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是比较有效的,其优点就在于由批评者讲对方的长处,起到了替对方辩护的作用。
对方的能力、为人、工作是否努力等方面,有很多可以肯定的地方,批评者如果视而不见,对方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多方面的成绩或长期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次失误就被抓住,大概是对方专门和自己作对。而批评者首先赞扬对方,就是避免对方的误会,表明领导对他的工作的承认,使他知道批评是对具体事而不是对人的,自然也就放弃了用辩解来维护自尊心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