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上海人的市民精神
19180000000003

第3章 商眼锐利,敏于先机—上海人精明的经商眼光

进入21世纪,上海的市场经济已经步入成熟之时,南京路每天客流量达300万人次,800多家商店比肩而立,各领风骚。徐家汇、淮海路大型商厦不断涌现,首尾相接,形成了独特的“圈状模式”。许多商家采取的竞争手段更加复杂多样,广告战、价格战、品牌战……硝烟弥漫,奇招百出;甚至不免出现非理性竞争,比如过分杀价、相互攻击谩骂等。但是,作为商家要在上海立足就必须大胆参与,进行竞争。

众人对上海商人的评价不一,有人说他们过于精明,有人说他们自负自傲,但更多的人还是会从商业的角度称他们为商战精英!

1.上海人经商——只有疲软的经营者,没有疲软的市场

早在20世纪初,上海的买办便造就了一批精明干练的企业家精英分子。当时,一批批上海人成为外商的打工者,一些上海人成为专为外商跑生意的买办,上海的商业环境便是在这一批批与外商天天打交道的上海人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商业素质和商业文化,这也是上海人精明的商业意识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强化力量。如今许多台商到大陆做生意,常常对上海商人的评价是“太精了”。

1905年,上海商人、大世界的创造者黄楚九在其法租界汉口路的“中法药房”推出保健口服液“艾罗补脑汁”,药瓶的商标上印着洋人头像,标着“Dr。T。C。Yale”字样,暗示此药为洋博士所制,并附有英文之功效说明,一时销售供不应求。不料,有一个外国盲流找上门来,自称是艾罗(Yale)博士之子,指控黄楚九侵其父专利权并以此牟利,要跟黄楚九对簿公堂。黄楚九是何等精明的商人,立即公开认错,广泛宣传,付专利费数千元,变敲诈为做托,大炒一把,使其“艾罗补脑汁”销路广开。上海人的精明,在黄楚九身上可见一斑。黄楚九开辟的大世界就不必说了,它是乡下人逛上海的必去之地,如同外省人去北京一定要游颐和园一样。

商机,就是能够赚钱的机会,表现为在供需双方在时间、地点、成本、数量、对象上的不平衡状态。市场需求的多元性、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以及技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商机客观存在的根本原因。

“机会是上帝的别名”,可见商机对于赚钱的重要性。虽说“辛勤者胜”,但辛勤者中间亦有成败之分,成功的辛勤者之间,亦有高低之分。还有一些表面上并不辛勤的人,也能成功,造成这些差异和变化的,正是机会。

发现并把握住商机可以说是致富的一条捷径,有时候,一个机会就足以让人摇身一变,成为有钱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感叹“市场疲软”、“买卖难做”等等。其实,只有疲软的经营者,永远没有疲软的市场。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在贫困与财富的巨大差异之间,各种大大小小的项目、众多的商品和无序的市场竞争中,供需各异,新市场总会不断出现。人们的需求变化,给企业和商家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谁能适应这一要求,抓住生活“缝”中的空白点,就能捕获到新商机。

艺术家说: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世界上绝不缺乏商机,缺乏的也是发现。

上海商人以其超人的市场意识,勇于并善于捕捉商机、发掘市场,在别人不曾发现的市场缝隙中发现一个又一个商机。

想及时发现商机,上海商人认为首先要摆脱惰性,丢弃传统、习惯和骄傲,随时发现变动的情况,去预见机会。捕捉到第一个商机之后,还要充分挖掘它的潜能,由此发现更多的商机。

上海人对商机捕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有变化就有商机

环境的变化,会给各行各业带来良机,人们透过这些变化,就会发现新的前景。变化可以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科技进步、价值观与生活形态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等等。

二、传统业中有商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发高科技领域是时下热门的课题,但是,在运输,金融、保健饮食、流通这些传统产业中也大有机会,关键在于如何开发。

一粒普通的大米,经过上海商人的手,就像变戏法似的刻上了名字、心心相印、福寿平安,甚至是达二十余字的唐诗等清晰字句。然后做成各种工艺饰品项链、手镯、包饰扣、手机饰坠等极具时尚特色的个性化礼品。一粒大米就打出了一个人的致富之路!

三、不同的顾客,不同的商机

如果我们时常关注某些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就会从中发现某些机会。在寻找机会时,应把顾客分类,如政府职员、农民、军人、教师、学生、女性、老人等,认真研究各类人员的需求特点,机会自见。

欧元启用,让上海国际贸易公司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生产的40多款价值230多万元的欧元专用票夹一销而空,而大批订单又接踵而来。究其原因,原来欧洲各种货币尺寸都小于欧元尺寸。于是,他们抓紧开发欧元专用票夹并且及时投放到欧洲市场,结果大赚了一笔。而其他地方的票夹生产企业,至今还不知道欧元的尺寸是多少。

四、“反面”中也蕴藏着商机

着眼于那些大家“苦恼的事”和“困扰的事”。因为是苦恼,人们总是迫切希望解决,如果能提供解决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找到了赚钱的机会。例如双职工家庭,没有时间照顾小孩,于是有了家庭托儿所,没有时间买菜,就产生了送菜公司。这些都是从“反面”寻找机会的例子。

美国人吉姆·瑞德偶然发现,高尔夫球会因球手的失误而掉进湖里,他灵机一动潜入湖中,却意外地发现湖底有成千上万只高尔夫球。他请人打捞这些球,然后洗刷干净,重新喷漆,然后再包装出售。后来,干脆创建了高尔夫球回收公司,现在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800多万美元。

万法归宗,发现商机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对精明的上海商人来说广辟信息渠道,发掘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他们的成功经商之道。有时候,一句闲话、一丝灵感、一个点子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上海人敏锐的经营方略

上海商人以善于经营闻名于商界,其经营方略值得借鉴。

在经商过程中,上海商人根据市场行情与商品交换的情况变化而变化自己的经营方略,并顺时而行,在具体买卖之中,不拘泥于成见,见利即行。通过实行薄利多销,产销结合的方略加速其资金周转,争得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们不贪求厚利,在经商中,经营者通过贱时买进,贵时卖出,贱买贵卖赚取商业利润,他们懂得如何把握时机,如何保持既赚钱而又稳妥。上海商人不好高骛远,他们不会等到货物价格最高时才出售,因为当你知道了商品可以出售的最高价格之时恰恰正是这种商品的降价之时。他们采用薄利多销的办法,以商品全部出手为原则。“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沪商的政治嗅觉是独立无二的。虽然他们不关心政治,但对政治中透露出来的商业信息却很敏感。他们深知“朝中有人好为商”的道理,投靠借助政权,以达到商业上的谋利畅行无阻。因此,借官势而谋利,是沪商普遍使用的手段。

做生意,要讲信息,视信息,预测行市,垄断市场,这是沪商致富的重要途径。历史上的沪商,对商品信息十分重视。他们虽无徽商那种族谱“联络网”,但也尽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各地物资余缺及影响商业经营因素的情报。这种经济情报对沪商寻求商机和下决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的上海商人大多都非常重视信息这一特点,在做生意时,他们很重视信息的捕捉和反馈,许多大的公司企业都有专门的市场预测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及时采取相应的变化措施。进入新世纪,上海人在互联网上建立的“沪商网”,有“新闻动态”、“商业机会”、“产品展示”、“行业资讯”、“企业全库”、“沪商文化”、“企业名录”等栏目,及时发布和提供有关各种最新信息,并且每天更新100条以上。

信息敏锐,也离不开独到的商业眼光,他们能够审时度势,先人一步地看出了金融对于商业的重要。

商场如战场,商家的竞争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信息的竞争。准确地预测市场信息能使商家提早获得商机,从而在商业竞争中取胜。沪商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做出准确预测。全面把握行业动态,以求取得最大的利润和效益,这是沪商成功的重要方法。

3.眼光有多远就走多远

人是看多远而走多远,而不是走多远看多远。

《红顶商人胡雪岩》里有这样一段话很有感触,“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它告诉我们,在市场上,你有多广、多深的经营眼光,往往会决定你的生意能够做多大以及你以怎样的方式来赚钱。可见,驰骋市场,拥有“发现”的眼光是多么重要。

在井底之蛙的眼中,天空永远只有3尺见方的井口那么大。做任何事情就应该“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才能保证自己像一个翱翔于九霄的雄鹰,其视野足以俯瞰整个宇宙,而不只是3尺井口。

上海翔龙汽车维修公司总经理李中天,1992年夏天偶然听说,有位美籍华人想在沪投资,但不知做什么项目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中天当晚就找到相关专家请教有市场前景的投资项目,并以最快速度草拟了项目计划书,第二天她胸有成竹地敲开外商所住的饭店房门,滔滔不绝地分析市场行情,终于打消了外商的疑虑,满心欢喜地把钱交给她经营。当初身无分文,如今已是年创利税三四百万元的中型公司老总。李中天回忆自己创业经历时,感慨地说:“捕捉商机的眼光比资本要重要得多。”

在中国几千年来发展缓慢的小农经济社会里,耕作方式和经验有很长的“有效期”和重复“利用值”。世代相传的结果形成了人们思维方式习惯于“向后看”,用多年累积下来的观点来审视今天。但今天的市场是瞬息多变的,不可能再有“守株待兔”的奇迹发生。所以,要做到眼光准确,就要突破陈旧僵化的观点,用面向未来、风微知变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

从战略上来讲,眼光长远的商人会给自己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在这目标的指引下奋斗,才不至于失去方向或半途而废。目标是一个商人寻求创新和成长的冲动,能使之保持不断开拓进取、永不满足。从战术上来讲,同样的商机,目光长远的人能看见,而鼠目寸光的人就看不见,甚至会将商机拱手相送。等别人发了财,才想起那个赚钱的机会本来是属于他的。

即将建立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像一只助推器,推动着东部企业西进的步伐,使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到西部去“淘金”。

对此,几位上海商人已经在霍尔果斯口岸合资注册了新疆伊犁欣德置业有限公司,准备投资8000万元,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旁边建设霍尔果斯国际商务中心。该中心集旅游购物、娱乐休闲、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

以产品展示和对外贸易为主;产品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中亚各国及俄罗斯的各类特色产品,另一部分为中国企业生产的名优产品;产品种类包括服装鞋帽、小家电、新型建材、各类旅游纪念品等。与其它商品市场不同的是,国内外商家不仅可以在霍尔果斯国际商务中心做国际贸易,而且可以在此品尝到来自异国的美食,观赏到来自中亚国家的民族歌舞,享受到地道的俄罗斯咖啡。

上海商人独具慧眼,锐利的看到霍尔果斯未来的发展前景,抢先一步,得到了“开采权”。霍尔果斯也不负众望,目前霍尔果斯口岸已经逐步成了以国际商务中心为纽带,工业区,物流中心,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三角带互相促进的城市板块。

4.没有商机就制造商机

上海商人,商机敏捷,从不墨守成规,具有远见卓识,能适应时代潮流,不失时机地调整经营业务,其灵活善变的能力让人拍案叫绝。

上海商人把握机遇,及时调整经营方针的能力特强,仿佛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这是优秀的现代商人品质,单凭这一点,上海商人在激烈的商战中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做生意必须了解市场,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才可先发制人。人变我变,人未变,我先变,以待其变。因为市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环境(如政局变动、自然灾害、国际政治形势、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同行业竞争对手经营手段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生意的成败,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并能预测市场的走向,是商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弱者失去机会,愚者等待机会,智者善抓机会,强者创造机会。创造商机更加重要,上海商人就有随时准备创造商机的商业习惯。

最先把握商机者容易建立起具领导地位的品牌,且少有对手与之分庭抗礼,由此容易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这为他们在以后的发展中确立其竞争优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在看似没有商机的状态下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制造商机。这其实是发现商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上海人创造商机,从来不会被传统的经济观念和固有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他们喜欢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等思维方式,异想天开、独树一帜,上海人根本不在乎别人诧异的眼光,不在乎世人无聊的议论,他们相信只要能够赚钱就好!

上海人紧密把握时代的脉搏,他们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产品或服务,然后不断改进营销方略,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最大的利润空间。

比如情人节的玫瑰,你知道上海人有多少种卖法吗?

一、卖“稀奇”法

一种产自荷兰的玫瑰花名叫“蓝色妖姬”,在上海,这种玫瑰花的价格已经达到了2美元(1美元大约8RMB)一枝。而且,其他品种玫瑰花都还没能卖完,而唯独“蓝色妖姬”卖得一干二净。

“蓝色妖姬”,上海人卖它们,卖的就是“稀奇”:一是品种奇。市面常见的玫瑰都是红色、紫色、白色、黄色、粉红色。纯蓝色的玫瑰极其罕见,所以能成玫瑰之王且能支撑其天价。二是名字奇。“妖姬”这个名字,既有一些神秘感,也有一丝叛逆和狂放的意味在其中。还怕抓不住消费者的眼球和钱袋吗?三是价格贵得出奇。上海人把握了顾客的心理需求,有意哄抬身价,充分利用“物以稀为贵”的消费心理定势。

二、卖“服务”法

玫瑰是情人节的礼品。少不得又不能太随便。消费者总想在上面做出点花样来,以显得与众不同。精明的上海商人自然会满足顾客的需求,更多的是在包装上下工夫。

在上海一个专业礼品网站上,数量不等的玫瑰花被塑造成各种造型,而每种造型又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真心、洁白、想你、我爱、五彩年华、随缘……

与精美包装相随的,他们还有贴身的服务——配送。对那些忙得没空逛街而又一心给爱侣一份节日惊喜的上海都市白领来说,这一招有相当大的魅力。

三、卖“赠品”法

玫瑰并不总是作为商品出现,而是作为“赠品”成为一些上海商家节日促销的礼品。

一家上海商场在情人节打出广告,凡是当天购物若干金额,便可得到最浪漫的情人节礼物“红色玫瑰花”。在上海,还有多家门户网站,推出情人节爱语征集活动,奖品就是一大把情人节的玫瑰。

四、卖“期货”法

在嘉定、徐汇、闸北等地的不少花店都推出了情人节玫瑰期货服务,而且还相当受欢迎。

花店的“鲜花期货”,就是店家标出现在预订花朵或花束的价格,消费者先交钱预订,到了情人节那天直接领花,由此可以规避当天玫瑰花价格可能飞涨的风险。

对情人们来说,价格风险可能还是其次,缺货才是他们真正担心的风险。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品种。而且,有的情人们,为了讨对方欢心,要购买19、99等数字组合的玫瑰花,这么大的数量,可就非得先订货不可。万一到时缺货,自己精心准备的惊喜就要泡汤?

五、卖“马鞍”法

到了情人节,上海男士很精明,自己去花卉批发市场选购玫瑰,再到花店包扎。不仅花新鲜,花费还不多。上海商家当然更精明,一到情人节,一些花店专门推出了花纸、包装袋等包装鲜花材料专项服务,纷纷打出包扎鲜花的招牌。马卖不出去,能卖几个马鞍出去也是好事情。

上海人创造商机的手段,远比卖玫瑰的方法多得多,他们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摸准市场规律,关注大小信息,具体方法上则势无定势、法无定法,他们创造商机的手段总是在我们意料之外,而又是情理之中的。

5.每条信息都是一把金钥匙

上海人对宝贵的信息和好的主意十分重视,但他们认为只要与切实可行的经验措施相结合,愿望就能变成现实,信息就能变为金钱。

经营者获取市场信息,制定经营策略,为的是要把握机会。所谓机会是指一时一地出现的某种特殊条件,它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往往稍纵即逝。精明的上海人,一旦顺手“牵”着机会,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它,利用它。真正是快一步天高地阔,慢一着满盘皆输。

靠信息发财,是办实业做买卖必不可少的法宝,没有信息,经营者就像双目失明的盲人,面对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不知如何起步。

俗话说,信息灵,百业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上海人具备了极强的应变能力,随时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决策的基础在于耳聪目明,获取大量及时、准确的信息。市场上常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一方面消费者持币观望,抱怨买不到满意商品,另一方面是商店、个体摊位、生产厂的产品卖不出去而大量积压,其根本原因就是产品不适销对路,造成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

很多经营者缺乏信息意识,不做市场调查,凭着主观愿望盲目生产,或者仿制仿造他人的商品,结果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败涂地,有些经营者虽然重视信息,但往往由于不能对得来的信息做出快速决策而坐失良机,或者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信息满天下,专寻有心人。一条有价值的信息,一个准确的情报,会使一大笔生意成功。

杭州西湖旁的涌金广场重建,上海阿拉一听,立马驱车赶往,当然是为“掘金”而去的。

沪籍商人为何看好尚处装修阶段的涌金广场?“不为别的,就因它紧靠着西湖”,做了多年女装生意的乔老板直言,作为上海商人,她不太了解杭州到底有多少个商圈、吴山商圈和湖滨商圈是怎样两个概念,她想在涌金开个分铺的原因只有一个:涌金广场紧靠西湖,西湖是杭州的标志!在一个城市标志边做生意,应该会旺;作为生意人,她追求利润,“我的女装风格定位有一定消费能力、喜欢买外贸货的白领,”她表示,虽然杭州女装已做得很好,但杭州女性消费能力日渐加强,相信自己的品牌能在杭州打出市场。

无独有偶,专做外贸箱包生意的蔡老板对涌金流行前线广场也情有独钟,“除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外,喜欢外贸货的人以老外居多”,上海老外喜欢在襄阳路上逛,杭州老外喜欢在西湖边逛,挨着西湖边就好做生意。

上海人对信息的把握及分析是非常快速和独到的。

上海商人认为,如果得到某种产品很有市场销路的信息,就要快速实施,做到四快:

(1)快速设计。即有销路的新产品,按照其规格、质量、牌子进行设计,且设计的时间不能拖得太久,以免耽误时间,影响快速投产。

(2)快速筹资。设计完工,要抓紧筹资。一个经营项目,没有一定资金,问题就难以解决。而筹集资金,并不是等闲之事,应该把所需数量和所需渠道弄通,在资金齐备时不误时机。

(3)快速投产。只要具备生产或经营条件,就要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生产出商品来,把商品调运回来,完成商品上市前的一切准备。

(4)销售要快。“市场是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当你产品问世、商品运回后,一定要抓住好时机,赶快将产品变成货币。

当然,上海商人认为,对发生的另一种情况也有准备,他们认为当你的产品生产出来,商品运输回时,市场行情本身就差。但已分析预测到,等一段行市会涨,行情会好,那就不妨去等待。这样利用信息就一定有钱可赚。

6.以世博会为平台,展翅翱翔

2010年上海世博会,被寄予厚望,不仅要为上海的经济带来诸多利益,还要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为此,上海政府使用其一贯的大手笔,组建了一个巨型企业集团,来负责这个预计投入300亿人民币的庞大项目,而这个巨型企业集团的领导者就是戴柳。

虽然有领导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上海东浩集团的经验,也有过承办“广交会”及“华交会”的经验,此次戴柳面对的将是更大的挑战。

首先他要整合这样一个拥有13家二级子公司、近百家三级子公司的集团体系。戴柳明智地借助了外国咨询公司的力量,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步。之后,戴柳开始带领一批由官员和企业家组成的团队展开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面向海内外的招商活动,希望吸引更多财力雄厚的公司参与世博会的投资。

“我们希望能在债券市场上有所作为,并尽力在资本市场上投融资。”戴柳表示。他改变了世博会的运作模式:36%左右的资金将直接来源于市场,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投入,仅仅满足政治目的。

然而谁也不能保证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上海世博会在“申博”成功的那一刻,就一直面对两种声音。经常被提到的前车之鉴是:较近的两次世博会均以巨额亏损收场,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亏损10亿美元,被德国媒体称为“德国历史上犯下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规划错误,一场灾难,一次世纪大惨败”。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也曾亏损了55亿美元。

尽管如此,戴柳表现出了十分的自信,他对那些心中尚存疑虑的投资者强调,世博会商机多多,至少包括十个方面:园区规划与建设、品牌合作、会务会展开发、酒店投资与管理、旅游产业、管理与咨询服务、贸易与零售、人才开发计划、媒体产业、世博会科技发明的应用。抓住这些商机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回报。距离上海世博会还有4年的时间,这期间,上海政府给了戴柳足够的支持,剩下的就要看他们自己了。

7.上海商人的海外攻势

“没有人愿意做贪睡的兔子”。这一句源自阿拉伯人的谚语,上海商人深知其中道理,更精通。

“就目前形势而言,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列出详尽的时间表,但可以确定的是,‘进入’已经不能代表这场商战的时间,确切的词是‘抢占’,”一位上海商人说。

“我们的目标是,2006年12月重返东帝汶,”在最迟的攻略上,另一位沪籍商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与技精于单兵作战、分散布点的温州民间商人不同,“锁定”战后东帝汶重建市场的上海人显然更加擅长于集中“火力”,军团作战。他们称之为“用集束炸弹式的方式‘抢单’”。

沪商企业代表李先生介绍说,2006年5月28日他和公司另外两位沪籍员工在中国驻东帝汶的帮助下撤出东帝汶首都帝力,走之前,公司留在帝力的货物价值1.5亿元人民币,他把这些货物存放在东帝汶政府所属的一个仓库里,并支付了相应的看护费用,但帝力局势混乱,他与东帝汶首都帝力当地仓库主管方失去了联系,至今也无法知道货物是否被炸或被劫。

而类似情况发生在上海商家并不止一例,另一位沪籍商人也透露,在帝力有几个政府专门为外国公司存放货物的仓库,现在他们对这些货物的归属非常担心。

在这些沪籍商人看来,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联合国能够在东帝汶战后重建问题上发挥“中心”作用。很明显联合国在此问题中心作用,相比其他国家要公平得多。

上海永久自行车公司营销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则表示,他们的产品在三四个月前已经停止往东帝汶发货了,因为东帝汶海关现在对所有的进关货物实行加税或者禁止进入的措施,所以,他们在等待帝力海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