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学口才的第一本书
19363200000006

第6章 学会道歉-道歉是一门学问,道歉的方式有多种

学会了道歉,孩子的口才才等于走上了正轨;说话要有原则,说话也可以打破原则;学会了道歉,孩子的口才开始走向“言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让孩子了解“对不起”的作用

一架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有位乘客请空姐给他倒杯水,他需要按时吃药。空姐很有礼貌地说:“先生,为了您和其他乘客的安全,请稍等片刻,等飞机进入平稳飞行状态后,我会10分钟内把水给您送过来,好吗?”乘客答应了。

过了一阵,这位空姐正在忙碌,突然,乘客的服务铃急促地响起来,她突然想起来:“糟了!时间过去早就不止10分钟了,飞机也已进入了平稳飞行状态,但自己却忘记给那位乘客倒水了。”

她连忙来到客舱,果然是那位乘客按的服务铃,她小心翼翼地把水端给那位乘客,并面带微笑地说:“先生,实在是对不起,刚才太忙碌了,没能及时给您送水,耽误了您的吃药时间,我感到非常抱歉。对不起,请您原谅我的疏忽!”

这位乘客非常生气地说:“怎么回事,有这样服务的吗?说10分钟送水,现在都过了20多分钟了。”无论这位空姐怎么解释、怎么道歉,这位乘客始终怒气难消。

在接下来的飞行过程中,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这位空姐只要有机会,都会特意走到那位乘客面前,面带微笑地询问他是否需要服务。然而,这位乘客始终没有改变脸上严肃的表情。

飞机降落以后,机长把这位空姐叫过去,并把乘客留言本递给她,她知道她被那位乘客投诉了。然而留言本上的内容却令她非常意外:那位乘客写的不是投诉信,而是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

空姐读着这封信,眼睛湿润了:“虽然你的工作有一点儿失误,但你及时表现出了真诚的歉意,特别是你后来的殷勤服务和一次次的微笑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觉得你是一位好员工,下一次我还愿意乘坐你们的飞机!”

是什么原因使这位挑剔的乘客由投诉转为表扬呢?正是这位空姐无数次的“对不起”。孩子一定觉得:“这个姐姐可真难得,客人一次次地不原谅,但她仍然一次次地道歉。她竭尽全力用语言表现着自己的诚意,发挥着自己口才的作用。不仅从语言上道歉,还从行为上弥补。这么糟糕的事情她都能‘扭转乾坤’,可见‘对不起’还是很有作用的。”

那么,孩子在生活中是否也能像这位姐姐一样,充分发挥“对不起”的伟大作用呢?也许,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对此摇摇头,他们一定会说:“道理当然是明白的,但做到还是很难,我们可没有姐姐那么好的口才和气度。”

的确,“对不起”3个字对他们来说还是难以启齿,就算说得出口,但如果不能立即得到对方的原谅,他们也没有耐心一次次地道歉。他们往往会泄气:“算了,我已经道歉了,爱原谅不原谅。”

糟糕的是,其他一些孩子连这样起码的悔意都没有,他们更喜欢为自己的错误狡辩:“这不是我干的!”

为什么孩子对待错误的态度会如此消极和被动?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体会过“对不起”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益处,因此不明白“对不起”的作用。如果他们能像那位空姐一样体会过“对不起”能让一件糟糕透顶的事情变得有利于自己,他们就会马上转变态度,毫不吝啬地说出“对不起”。

既然如此,我们要马上让孩子明白“对不起”都有什么样的作用,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让他们在提升口才之路上不能少了会说“对不起”这一重要内容。

1.“对不起”能让孩子“化干戈为玉帛”

在教室里,孩子不小心踩了同学的鞋子,但并没有道歉,他心里这样想:“也不是多大的事儿。”而对方会想:“虽然踩得不是很脏,但你好歹说声‘对不起’,怎么这么没有礼貌!”于是,本来“对不起”3个字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会演变成一场争执,甚至会大动干戈。

如果孩子的态度能转变一下,及时说出“对不起”,那对方的反应就会是:“没关系,反正也没踩脏,你也不是故意的。”不过是3个字而已,立刻就“化干戈为玉帛”。

即便是真的踩脏了对方的鞋子,在你一句真诚的“对不起”之后,对方也不会不依不饶,因为他要的就是你对他尊重的态度。

所以,一声真诚轻柔的“对不起”并不显得我们卑微,而恰恰证明了我们自身的文明素质和对他人的尊重。

2.“对不起”之后会让孩子避免再次犯错

那些态度蛮横、不肯说“对不起”的孩子,多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他们下次犯错的可能性还是很大。而真诚道歉的孩子则会从中汲取教训,努力不再犯错。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认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他要拉下面子,组织语言,还要为此承担责任,这需要花费他的心思和时间,所以,为了避免再这样“劳心劳力”,他一定会努力不再犯错。

真诚的道歉,不仅仅是说声“对不起”

过春节了,小婕和爸爸一起放鞭炮。突然不远处一声巨响,把她吓了一跳,手里攥着的烟花不小心碰到了爸爸的胳膊,爸爸羽绒服的袖子立刻被烧了一个洞。

这可是爸爸新买的羽绒服,爸爸假装生气地责备小婕:“你看看,把爸爸的新衣服烧了个洞。”

小婕看了一眼,说:“对不起,爸爸,不过你也不能怪我,我又不是故意的。”

在一旁的妈妈看到了,把小婕拉到一边说:“不管是不是故意的,既然错了,就要真心诚意地道歉。你这样看似道歉,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狡辩。这样的道歉方式除了爸爸妈妈能包容,别人可不会接受!”

妈妈正说着话,一边放鞭炮的爸爸点着了一个爆竹,连连往后退,突然碰到了小婕,小婕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爸爸没有扶她,只是淡淡地对她说:“对不起,小婕,爸爸不是故意的。”

小婕哭着说:“你把我都撞疼了,还说不是故意的,气人!”

这时,爸爸蹲了下来,帮小婕揉屁股,和气地说:“对不起,小婕,把你撞疼了,爸爸替你揉揉,都怪爸爸走路太不小心了,你原谅爸爸好吗?”

小婕听爸爸这么说,心里好受了不少。

旁边的妈妈开口了:“小婕,你刚才把爸爸的衣服烧了个洞,现在知道该怎么道歉了吗?”

小婕对爸爸说:“爸爸,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的衣服烧坏了,用我的压岁钱再给你买一件吧。”

爸爸高兴地说:“小婕,今天,你不仅学会了道歉,而且知道了去弥补错误,这可比给爸爸买10件衣服更让爸爸高兴!”

如果问孩子什么是道歉,我们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是:“就是说‘对不起’嘛。”诚然,道歉当然要说对不起,但用什么样的态度说对不起?是像故事中的小婕那样一边说着对不起,一边还为自己辩解“我不是故意的!”还是像小婕的爸爸那样陈述自己犯错的原因并请求对方的原谅;是随便说声“对不起”就算了,还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弥补错误?

答案自然不言而喻。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做不到这样诚意地道歉呢?原因有二:第一,说“对不起”容易,真心诚意地承认自己“错”却不容易。说“对不起”只不过是他们蒙混过关、敷衍了事的借口,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哪里错了;第二,说声“对不起”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对一些脸皮厚的孩子来说更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但让他们为此承担责任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甚至钱财,不但麻烦,而且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因此就想以一声“对不起”草草收场。

殊不知,因为你的错误遭到了“恶果”的人正难受,他们怎会因为你轻飘飘的3个字就轻易地放过你?所以,你的道歉若没有足够的诚意,就不能解决问题,就不能化解矛盾与冲突。

我们一再强调“真诚的语言才能打动人”,无论是赞美或是交谈,都是如此,道歉亦不例外。这是口才好的人始终应该铭记的真理。

既然如此,孩子就有必要学一学怎么样才是最诚恳的道歉。

1.孩子要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

孩子犯了错,不仅别人要为他们的错误承担后果,其实他们自己心里也不好受,最担心的就是父母的责骂,所以,他们就在说“对不起”的同时为自己找到诸多借口,希望能少担责任或不承担责任。他们的借口通常是:“我不是故意的。”“事情是我干的,但主意是别人出的。”“我是错了,但你也有错。”“对不起,把你的饭碰洒了,谁让你走在路中间呢。”总之,他们就是“常有理”。

这样不情不愿、不彻底的道歉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对方的火更大,所以,既然“对不起”已经说了,索性就把“面子”也扔了,勇敢地、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对不起,即便主意不是我出的,但事情是我做的,请您原谅我,我愿意为此承担后果。”话是差不多,但换几个词,诚意立刻就有了。所以,诚意的话也需要好口才的帮助。

当对方看到了你的诚意,多半也会以诚意来回报你,不会再苦苦相逼和纠缠。当然,这时候的父母更应该拿出正确的态度:不要再揪住他的错误横加指责,对孩子的“有诚意的道歉”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并帮他做好善后工作。

2.孩子要真心诚意地去弥补错误

有诚意的道歉当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在于用行动去弥补错误。有些孩子道歉时的确是挺有诚意,信誓旦旦地要承担后果,但却说完也就忘了。如果总是“说到做不到”、“言大于行”,别人就会说你“耍耍嘴皮子,卖弄口才而已”,根本就没有诚意。孩子不仅因此人品被打了折扣,口才也遭到了质疑。

所以,为了取得他人的信任,挽回自己的声誉,孩子必须立刻付出行动去弥补错误:把别人的碗打碎了,赶快去买一个给人家。当对方看到你是个“言行如一”的人时,对你的印象立刻就会改观:不仅话说得漂亮,表达能力好,还能说到做到,是个可交的人。

道歉时要表示承担责任,希望得到对方的原谅

娟娟到小朋友丽丽家玩,看到丽丽有一个漂亮的小灯。这个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灯罩:一按这个灯罩,灯光就从灯罩的空隙洒出来射到墙上,形成月亮和星星的图案。娟娟觉得很好玩,她一遍一遍地按着灯罩,看着洒射到墙上的灯光。可能是按的力气太大,这个小灯突然倒了,灯罩掉到了地上,坏了。

丽丽看到自己漂亮的月亮灯现在只剩下光秃秃的一个小灯泡,忍不住埋怨起娟娟来:“你看你,按那么多次干嘛?摔坏了吧。”

娟娟却说:“哎呀,不能完全怨我吧,都是因为你这个灯罩太不经摔了,看来质量不怎么样。”

丽丽有点儿生气地说:“这种小灯本来就是用来观赏的,又不是玩具,哪能经得起你这么折腾。”

“那我只能说声对不起了,再见。”说完,娟娟回家了。

第二天,娟娟和妈妈走在小区里碰到了丽丽,娟娟和丽丽打招呼,丽丽竟然不理她。妈妈纳闷儿地问娟娟:“你们俩不是玩得挺好吗?丽丽怎么不理你了?”

“肯定是因为昨天我打坏了她的月亮灯,她生气了。”娟娟说。

妈妈连忙问她:“那你有没有道歉呢?”

“当然有了,我向她说了对不起了。”

“光说对不起,有没有说要承担责任呢?”妈妈追问道。

“承担责任?怎么承担责任?”娟娟问。

“傻孩子,道歉光说对不起可是不够的。道歉就要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原谅。走,咱们去商场,再给丽丽买一个月亮灯。”

错了就要承担责任,这是不需要讨论的,但有的孩子却总想逃避责任,他们在做错了事情后总是强词夺理:“对不起,我可没有推你,是后面的人推我,你去找他吧。”有的则会闪烁其词:“我……不,我没参与。我……我就是后来帮他们拿东西而已。”甚至用行为来遮掩错误、欲盖弥彰。孩子的这种言行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保护自己、逃避责罚是人的本能。

但这种本能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助长了孩子的错误心理时,就不能不引起父母的重视,因为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很难赢得他人的信赖和尊重,对他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这种于己于人都无利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想办法纠正:让孩子在做了错事时,从口头上和行为上都要勇于承担责任,以此得到对方的原谅。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协助孩子。

1.先从语言上表示“我要承担责任”

孩子在做错了事情之后,光说“对不起,我错了”是远远不够的。这除了让对方在情绪上稍微好过一点儿而已,并没有真正弥补他的损失。例如“你的游戏机被我玩坏了,真是对不起。”对方心里肯定会这么想:“光说对不起就行吗?难道不打算把它修好吗?”

所以,这样的道歉方式往往不能令对方满意,这还会让对方认为你说说就算完事,根本不想为此承担责任。因此,我们要让孩子先从语言上肯定地表示要承担责任:“对不起,我弄坏了你的游戏机,我拿去修,如果修不好,我再买一个新的给你。”

所以,在说话、道歉时要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说出的话要让对方舒心、放心,这才是好的口才。

2.要从行为上去承担错误

孩子说了要承担错误之后,就不要把说过的话“束之高阁”、抛在脑后,这会让别人对你产生“信任危机”,把你等同于一个喜欢“赖账”的“无赖”,所以,立刻行动起来,马上把游戏机拿去修,并给对方打个电话:“游戏机已经拿去修了,请稍等两天。”这会让对方觉得你真是个值得信任的人。

等修好了或者买到新的了,父母还要让孩子马上拿去给对方,并附上歉意的话语:“对不起,耽误你玩游戏机了。”这样,我们不但没让孩子的形象受到丝毫损失,反倒让对方觉得孩子是一个会说话、口才好,同时又勇于承担责任的“靠谱少年”。

及时说出“我错了”

潇潇和小云一起在潇潇的家里玩搭积木,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小云就回家了。

小云走后,潇潇把积木一块块装进盒子里,装到最后发现少了一块积木。桌子底下、沙发下面,整个客厅都找遍了,还是不见那块积木,潇潇立刻想到一定是小云拿走了那块积木,于是她马上跑到小云家,让小云把她的积木还给她。

小云一听气坏了,大声说:“我没拿你的积木。”

“就是你拿的,除了你还有谁?小偷!”潇潇毫不客气地说。

“你……”小云气得哭了。

潇潇气鼓鼓地回到了家里,一看,桌子上放着一块积木,原来妈妈刚才打扫卫生时,在垃圾桶下面发现了这块积木。

潇潇这下傻眼了,原来自己错怪小云了,她立即又跑到小云家里,对小云说:“对不起,我错了,我错怪你了,积木不是你拿的,我已经找到积木了,你原谅我吧。”

小云眼泪还没干,没好气地说:“不原谅你,你骂我是小偷,我以后都不跟你玩了。”

看完这个故事,孩子也许会纳闷:潇潇做得很好,发现自己错了,及时道歉,但为什么小云不接受她的道歉呢?

答案很简单:小云在气头上。

道歉应该及时,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及时”这个词究竟该如何解读?孩子会说,及时就是马上、立即,及时就是“第一时间”;还有的孩子会说,及时应该是在最恰当的时机吧?

孩子的答案对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受到伤害的一方当然希望孩子能立刻向他说:“对不起,我错了。”但孩子是否就应该这么做?孩子能马上确定就是自己错了吗?如果是自己错了,错全在自己吗?在现在这个时间和场合适合道歉吗?这些都没有弄清楚,贸然认错会不会显得不够谨慎?这些若没有弄清楚,该如何措辞、怎样道歉?

当然,如果这一切都弄明白了,那自己就不能犹豫了。不管是害羞还是害怕,或是不想担责任,都不能成为你拖延说出“我错了”的借口和理由。拖得越久,对方对你的不满就会越来越多,等你终于鼓起勇气向对方说“我错了”,对方也许不会再原谅你了。

有的孩子拖着拖着自己就忘了这件事了,或者觉得:“反正都这么久了,我没道歉他也没把我怎么着,就让这事过去吧,我不用道歉了。”但对方可比你记性好,心胸可没你这么“豁达”,毕竟受到伤害的是他,他会把对你的“怨恨”积压在心里,没准儿哪一天就会爆发。

所以,及时说出“我错了”非常重要,及时与否,效果将大相径庭。说到这里,孩子对“及时”的解读是对是错,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其实,孩子的答案都对,“及时”道歉,正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如果马上就确定是自己错了,孩子要立即说出“我错了”

有些错误,孩子在发生后就立刻意识到是自己错了,和别人无关,确确实实是自己错了,找不到一点为自己开脱的理由,那么,就不能有丝毫犹豫,立即向对方道歉:“我错了。”不管对方能不能马上原谅自己,首先自己要拿出最有诚意的态度。

2.要让孩子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和始末,再说出“我错了”也不迟

有些事情会比较复杂,牵扯到几个人,一时间自己也弄不清楚谁对谁错,或者知道自己有错,但错大错小尚不能确定,这个时候不妨多等一会儿,不要随便就认错,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也担下来。要等事情水落石出,弄清楚自己错在哪里,想想自己该怎么道歉、怎么补救,这时再说“我错了”也不迟。

3.要让孩子等合适的时机再说出“我错了”

就像故事中的潇潇那样:我及时道歉了,但对方不接受,仍然怒气冲冲。这是因为“及时”还有另一个意思:合适的时机。这个“时机”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等对方气消了的时候。摩擦、冲突刚发生的时候,双方都在气头上,即便是你马上道歉,能保证自己的口气一定就很好吗?尤其是对方,你能保证他能马上心平气和地接受你的道歉吗?如果都不能保证,何不等一等?等对方气消了,自己也把道歉的语言好好组织一下再道歉,效果一定更好。

如果潇潇能等一等,过上一两天,等小云心情好些了,再次向她道歉,小云很可能就原谅她了。“好钢用在刀刃上”,好的口才也要用在最恰当的时候。

第二,等没有他人在场的时候。某些时候,当你向对方说“我错了”的时候,对方不会马上原谅你,并不是他的内心不接受你的道歉,而是因为有别人在场。他若这么轻易地原谅你,会让他面子上过不去:我是不是太好说话了?我是不是太好欺负了?为了不给别人造成这样的印象,他宁可先不接受你的道歉。这个时候你不妨另找时间,只有你俩在场的时候,再真心诚意地道歉,他肯定就会给你“台阶”下了。

有的孩子会说,你一会儿说道歉要马上,一会儿又说道歉要等到合适的时机,我究竟该怎么做?其实,这些道理和方法都并非“金科玉律”,孩子只要把握一条原则:何时道歉才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更能解决问题,那我就什么时候道歉。这才是真正的“及时”道歉。

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歉意

睿睿到小区里玩,看到邻居成成在骑一辆漂亮的自行车非常羡慕,于是走过去说:“成成,能让我骑骑吗?”

“不行!”成成答道。毕竟,他刚买的自行车也很宝贝。

“就骑一圈儿还不行吗?”

“不行!”

睿睿生气了,他朝着成成嘟囔道:“小气、自私、抠门!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辆破自行车嘛。”

“你骂谁的自行车破?就这‘破’自行车,你还没有呢?”

“我是没有,就这破自行车我不稀罕。”说着,睿睿朝着成成的自行车狠狠踹了一脚,自行车倒在了地上。这一脚踹的力度可不小,链条掉了,连齿轮盘都快掉下来了。

睿睿一看闯祸了,飞也似地跑回了家。妈妈看着他气喘吁吁的样子,问他怎么了。睿睿倒是没隐瞒,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这件事肯定是你的错,必须道歉。”睿睿想了想说:“那我打个电话道歉吧。”

妈妈说:“你打电话试试看。”

睿睿拨通了成成家的电话,刚说了“对不起”3个字,就被成成打断了:“对不起?对不起有用吗?我新买的自行车就被你踹坏了,现在还要去修,妈妈刚才都批评我了。”说完就把电话挂了。

妈妈看到他放下了电话,问他:“怎么样?成成是不是不接受你的道歉?”

睿睿点了点头。妈妈说:“等明天成成情绪好点了,我带你到他家里当面向他道歉。”

第二天,睿睿的妈妈带着睿睿来到成成家里,睿睿再次向成成道歉,睿睿的妈妈也向成成的妈妈道了歉,并表示修自行车的钱由他们来出。成成在妈妈的劝服下,又看到睿睿这么有诚意,便原谅了睿睿。

为什么在睿睿第一次打电话道歉时,成成没有接受他的道歉?原因之一就是成成在气头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睿睿把成成的自行车踹坏了,这件事的严重性绝非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的。

所以,第二天睿睿和妈妈一起登门道歉,成成就接受了他的道歉,这是因为妈妈采取的道歉方式更正式、更有诚意,而且主动承担责任,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也就是说,妈妈采取的道歉方式更恰如其分。

恰如其分地表达歉意是道歉的一个基本要素。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恰如其分地道歉:

1.道歉的话要恰如其分

首先,道歉的话要恰如其分。即使是书面道歉,也需要好的文字表达。有的孩子在道歉时也是抱着很有诚意的态度,但话一出口就令人讨厌。例如为了讨好对方,过分地贬低自己:“你这么聪明,哪像我这个笨蛋,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或“我真不是个东西,你就不要跟我计较了。”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只会让对方看不起你,对你产生厌恶的情绪,也不见得因此就能原谅你。

只有使用得体的语言才更能让对方接受,这是我们早就讨论过的观点。所以,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歉意,好口才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2.道歉的方法要恰如其分

就如故事里的睿睿妈采取的方法一样,要看事情的轻重来采取恰当的方式道歉。如果给对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或更糟糕的后果,光说一句“对不起”或打一个电话致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定要采取更正式的、更有行动性的方式来道歉。

此外,还要看对象来道歉。如果对方是一个很难“说话”的人,恐怕你光说“对不起”也是不行的。这时候,难免要送点儿礼物,给对方点儿“好处”,才能让对方原谅你。

3.道歉的态度要恰如其分

恰如其分的态度就是不卑不亢。孩子即使犯了错,在人格上和对方依然是平等的,道歉不代表连自己的自尊都踩在脚下。没必要过分地诚惶诚恐、奴颜婢膝,这样未必就能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原谅。

总之,道歉的态度要大大方方、堂堂正正、不卑不亢,把该说的都说到、该做的都做到。只要你做到这一点,那么对方必然会被你的口才所折服,从而接受你的歉意。

不要咄咄逼人,非得到对方原谅不可

彤彤和茉茉在院子里踢毽子,两个人你一下我一下,踢得非常开心,突然彤彤一使劲,毽子飞也似地飘了起来,挂在了树杈中。茉茉看着高高的毽子,大叫了起来:“我的毽子,我的毽子。”

彤彤使劲晃那棵树,谁知那棵树纹丝不动,毽子还是牢牢地夹在树杈中。

茉茉一看毽子下不来了,对着彤彤大喊道:“你赔我毽子,你赔我毽子。”一边说一边推着彤彤。

“哎呀,你推什么推。不就是一破毽子吗?买一个赔你不就是了。”彤彤不以为然地说。

茉茉一听这话,不再吭声了,转身走了。

第二天,彤彤果然买了一个漂亮的毽子来到茉茉家里,茉茉看到她竟然不理她。彤彤把毽子递给茉茉:“对不起,别生气了,我赔你一个新毽子。”

茉茉还是不理她,彤彤这下也有点生气了:“哎,我已经向你道歉了,毽子也赔给你了,你还要怎么样?”

茉茉依然不理她,彤彤更气了:“你到底想怎么样?你怎么这么难说话?你的心胸也太狭窄了吧。为什么不能接受我的道歉呢?你这样以后谁还跟你一起玩儿?”

茉茉一听这话,气鼓鼓地站了起来,一把把彤彤推出了家门,关在了门外。

道歉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得到对方的原谅,减轻自己的“犯罪感”,求得心理的安宁。但是,由于自己道歉的时机不对、语言和方式不够恰如其分等原因,道歉之后往往不能立即得到对方的谅解。

这个时候孩子应该怎么办?是自己冷静一下,反省一下自己道歉的语言和方法,等待时机再道歉?还是应该像故事中的彤彤那样质问对方:“我已经道过歉了,你为什么不原谅我?”

然而,这是一个好口才的孩子的想法吗?这些孩子明白:有些人心胸没那么宽广,修养没那么好,脾气也有点儿大,就必须给他“拿拿架子”。你若步步紧逼、说话咄咄逼人,非要得到对方的原谅,会给对方造成这样的感觉:态度这么嚣张,到底谁犯错了?

所以说,道歉考验的就是孩子的说话方式。道歉虽然不至于奴颜婢膝,但态度强硬肯定是不可取的。任何事情都不是非要如何如何,钻“牛角尖”的人说出来的话只会让自己走进“死胡同”,这样的人和好口才可就无缘了。

那么,孩子怎么做才能有一个更加平和的心态来对待道歉的结果呢?不妨尝试一下做到以下几点。

1.孩子要改变咄咄逼人的口才大忌

面对咄咄逼人的“小口才家”,即便是一个心情好的人,也会被“噎”得说不出话来。何况是一个对你有本来就不满、情绪不佳的人。所以,孩子越咄咄逼人,对方就越反感、越不原谅你。就像故事中的彤彤那样,说是在道歉,还不如说是在数落对方。所以,父母就应该建议孩子改变咄咄逼人的说话方式,而变为谦卑的态度、温柔的语言,给对方思考的时间,默默等待对方的原谅。

2.孩子在道歉时说到做到就好,不要强求他人原谅

孩子当然希望都能有好的效果,但是“凡事不随人愿”,他人和结果不由我们控制。我们只能保证自己说话办事尽心尽力,结果顺应自然。

在道歉时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只要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就不要再强求对方原谅了。如果自己已经弥补了错误,而对方还不能原谅,那错就不在你,而是对方有错了。

如果有些错误过于巨大,是自己无论怎样做都弥补不了的,那么就更没资格要求对方原谅了,只能在以后想办法一点一点化解对方心里的怨恨。

只有犯了错才需要道歉吗

中午休息的时候,张博借了同学志强的自行车出去买东西。过了一会儿,张博回来了,但他的脸色非常难看,看到志强差点儿要哭出来。

志强连忙问他怎么了,张博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把你的自行车弄丢了。”说完号啕大哭起来。

志强知道,张博弄丢了自己的自行车,面对的不仅是赔偿,还有他爸爸的“狂风暴雨”。因为张博的家境不是很好,他爸爸的脾气又非常暴戾,平时一点小事就对张博非打即骂,如果知道张博弄丢了他的自行车,还不知道会怎么“修理”他呢?所以张博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志强思索着:自己的父母比较开明和宽容,即便知道自行车是自己弄丢的,也不会对自己过分地指责和批评,更不会打自己。

想到这里,他对张博说:“对不起,对不起,这都是我的错,因为我今天少锁了一把锁,平常我都是锁两把锁,今天偷懒少锁了一把,没想到老天爷就惩罚我的懒惰了。没事儿,这事和你无关。”

张博抬起泪眼看着志强,他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吗?”

“真的!今天回去我就向爸爸妈妈认错,你放心吧,他们一定会原谅我的。”

“只有犯了错才需要道歉吗?”看到这个题目,孩子会觉得不可思议:难道不犯错也需要道歉?但是看到故事中志强的所作所为,孩子确实有些糊涂了:没犯错也道歉?

是的,在某些时候,没犯错也可以道歉。孩子应该都记得,小时候在走路的时候,因为自己不小心碰到小凳子摔跤了,哇哇大哭,妈妈连忙跑过来,抱起你安慰到:“不哭不哭,都怪妈妈没把凳子放好。妈妈错了,妈妈现在就把所有妨碍宝宝走路的东西放到一边好不好?”

宝宝摔跤是宝宝的错还是妈妈的错?宝宝已经会走路了,为什么不避开小凳子呢?妈妈没有错,妈妈为什么要道歉呢?孩子一定会说:“是因为妈妈怕宝宝难过,所以把错误揽在自己身上,妈妈这么做是爱宝宝的表现。”

原来不犯错也可以道歉,孩子能想明白这个问题。但孩子又有新问题了:“妈妈没有错也道歉,是因为那是她的孩子,她爱她的孩子,但是我们为什么没犯错也要向不相干的人道歉呢?”

诚然,妈妈爱孩子,这是天生的情感,但孩子就没有一点儿“大爱”的精神吗?何况,犯错的人可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同学、我们的朋友,即便是陌生人,孩子为什么不能把一份无私的“大爱”给予他们呢?

当他人对孩子犯了错时,他们也在为此纠结、难过,他们想着如何道歉、如何弥补错误、如何告诉父母,提心吊胆地等待父母的责罚。他们承受的压力不比孩子小,孩子看到他们这么痛苦,为什么不能宽容一点儿、“大方”一点儿,甚至“英雄”一点儿,说:“对不起,不怪你,都是我的错。”

当然,孩子也不是“救世主”,也不能不分事情轻重大小随便“逞英雄”,这样的话,不但不能替对方分担压力,也会把自己压趴下,所以,“不犯错也道歉”这一言行要看情况而定。

1.对方无伤大雅的小错,孩子可以“没错也道歉”

某些时候,对方的一些小错实在是无足轻重、不值一提,比如同学扫地不小心扫到你的脚,在对方还没有说出“对不起”时,你可以先认错:“对不起,对不起,我应该先站到一边才对。”对方不小心把你的杯子碰倒了,你连忙说:“没关系,没关系,是我没放好。”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对方很受用。

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上纠缠谁对谁错没有一点意思,不如自己大方地“没错也道歉”,会让他人对你留下良好的印象:人真好、真会说话。

2.自己不能承受的错千万别随便道歉

当然,对一些自己不能承受的错误就别瞎认错了,不然,做不了“英雄”,反倒变“狗熊”。例如考试时,同桌偷看你的卷子,被老师发现了,这个时候你可不要瞎道歉:“对不起,老师,不是他的错,是我让他看的。”作弊可不是小错,是“品质”问题,这个时候可不能“没错也道歉”。

不要随便说“对不起”

扬扬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平时总是“小错不断,大错不犯”。不过扬扬有个“优点”,就是错了就马上道歉。

这不,这一天他又在教室里乱跑,碰到了迎面过来的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手里的作业本掉了一地,扬扬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然后随便帮课代表捡了两本作业之后就跑了。

刚跑到教室门口,有一个同学提着一个水桶正要进教室,迎面和他撞了个满怀,同学水桶里的水洒了大半桶,扬扬又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

扬扬的话音刚落,只听到语文课代表叫起来:“这是谁呀,水洒成这样,把作业本全弄湿了。”语文课代表一边说一边拿着湿漉漉的作业本站了起来。

而教室门口那位同学看着只剩了一点水的水桶,还在发呆。语文课代表走到他面前,冲着这位“罪魁祸首”大声嚷嚷道:“你怎么搞的?怎么这么不小心,你看同学们的作业本都湿了。”

“我……,”这位同学很委屈,“这怨我吗?”

“不怨你怨谁!”语文课代表发怒了。

扬扬一看两个人吵起来了,连忙劝架:“对不对,对不起,都是我的错。”

谁知道两个人的矛头一起对准了扬扬:“别对不起了,你成天说对不起,说完你还犯错,你的对不起管用吗?”

扬扬一脸尴尬……

看完这个故事,孩子作何感想,觉得扬扬是个好孩子吗?有的孩子会说:“错了就知道马上道歉,是个好孩子。”有的孩子会说:“一边说对不起,一边还不停地犯错,他那声对不起根本就起不到对不起的作用。”

的确,像扬扬这样的孩子,虽然平时不会犯太大的错误,但总是会犯一些小错,因此,他们说“对不起”的机会总是很多。说得多了,脸皮也厚了,觉得犯错的后果也不过如此:就是向对方说声“对不起”嘛。

对他们来说,说“对不起”就像吃饭穿衣一样习以为常,这3个字对他们来说毫无压力,张张口就出来了。重要的是,说完也就完了,他们不会因此去吸取教训,改正错误。这样的“对不起”有意义吗?能帮助孩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吗?能帮助他们真正地学会如何道歉、拥有好的口才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对不起”不能随便说,更不能经常说,否则,这3个字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分量,会让别人认为你是个“错误满身”的人;随便说对不起,说了之后又不改和没说对不起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果说了,就要从思想上、行为上去改正错误、弥补错误,这才是“对不起”这3个字的价值。

“对不起”这3个字要慎说,既不能吝啬永远不说,也不能随便说,这才是口才好的人应该把握的尺度。孩子要拿捏好这其中的尺度,首次要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与其说了不做,不如做了再说

与其让“对不起”变成口头禅,越说越不“值钱”,越说让对方和自己都越不在乎,并且说了也不去改正错误,不如在做错事情以后先去纠正错误,再去道歉,这样的效果一定和只说不做大相径庭。就像故事中的扬扬,在把语文课代表的作业本碰落以后,马上帮她把作业本全部捡起来放好,然后再轻轻地向对方说一句:“对不起!”这时候的对不起可真是“货真价实”。

所以,语言的作用并不在于“说”,而在于说的“效果”,这是孩子学口才的时候应该牢记的一点。

2.不要为了息事宁人而随便说“对不起”

生活中还有一些孩子也爱随便说“对不起”,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老好人,他们随便说“对不起”的原因是为了息事宁人。例如孩子在和两个同学聊天,孩子说了一个话题却引起了两个同学的争执,孩子为了让两个同学不再争执,就轻易地说:“对不起,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你们俩别吵了。”其实他哪里有错呢?

或者两个同学打架把教室的桌椅打坏了,孩子为了让这件事情“由大化小”,就充当“好人”:“对不起,老师,是我的错,我不小心碰坏的。”孩子这样随便说“对不起”,不仅自己犯了“包庇罪”,也不利于同学反省自我、改正错误。

孩子若喜欢这样随便说“对不起”,会让别人认为你是个好欺负的人,有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习惯把错误归结到你的头上。

所以,口才好的人说出的话会有利于自己或他人的成长,对事物的发展总是有着积极的影响。

说不出口的道歉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

龙龙上三年级了,学习还不错,但是胆子小,性格也内向。

有一天,他忘记了写数学作业。他特别怕老师批评他,于是,在老师问他的时候他这么回答:“因为昨天晚上爸爸让我练钢琴,所以没有时间做了。”

“是吗?那以后要安排好做作业和练钢琴的时间,今天把没做的作业做完,好吗?”老师说。

龙龙答应了。

谁知道爸爸却知道了这件事,龙龙放学回去后,爸爸问他:“龙龙,昨天是不是没做数学作业?”

龙龙:“我……”他想,爸爸怎么知道了这件事?

爸爸又问道:“你还向老师撒谎,说因为爸爸让你练钢琴,所以耽误了写作业。忘记写作业首先就错了,还撒谎,错上加错!”爸爸提高了嗓门。

龙龙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爸爸拿起电话递到龙龙手里:“快,马上向老师道歉!”

“我,”龙龙胆怯地说,“我不知道怎么说。”

“那你明天到学校当面向老师道歉。”

“我不敢。”

“这也不行,那也不敢,你是不是不想道歉?”

“不,不是,我给老师写封信道歉吧。”龙龙说。

爸爸答应了,于是龙龙给老师写了一封道歉信:“老师,您好!对不起!今天特意向您认错。我忘记写作业,没有主动向您承认错误,还为此撒了谎,把责任推到了爸爸身上。这些都是不对的,以后我要避免再犯这些错误,有错及时承认,不能撒谎。请老师原谅我这一次。”

无论对谁来说,“认错”总是难以启齿的,因为这意味着自己要费尽心思地组织道歉的语言、要面对被对方责骂的难堪和不被对方原谅的尴尬。而对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还很有限,所以,让他们说“对不起”则更难。

尤其是有些孩子本就胆小害羞、口才不是很好,在正常的情况下说话都磕磕巴巴,何况是让他们在这种窘迫的情况下去展示他们本来就不太好的口才,这不是让他们在他人面前“出丑”吗?所以,让他们用语言向他人道歉,说“对不起”,他们做不到。

但是做错了事情总要向人道歉,这是孩子逃避不了的。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代替说不出口的道歉?当然有,方法还不止一种。

1.让孩子学会书面道歉

当自己的口才没那么好,不能发挥语言优势的时候,不妨用文字来代替说不出口的道歉,例如写一封信或一张小卡片,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歉意,这样就可以避免当面道歉的尴尬、不好意思和表达不清。而且书面道歉显得更有诚意、更有分量。要记住,文字也是一种语言,有时候甚至比直接说出口的语言更能打动人心。

2.用礼物来道歉

送给对方一份礼物,尤其是对方喜欢的礼物时,所产生的效果肯定比口头的道歉要好,这种细心体贴的道歉方式更容易冰释前嫌。例如把一件小礼物放在对方触手可及的地方,表明自己的悔意,此时,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用默默地关怀对方来代替说不出口的道歉

对一个人“好”也会弥补对一个人犯下的错,默默地在生活和学习中关怀对方,会感动对方,最终得到对方的谅解。例如“得罪”了同学,就给他削铅笔、收拾书包、帮他打扫卫生、买点小零食。虽然你什么也没说,他也知道你在用这种方式在向他道歉,也许过不了几天,同学就会“受不了”你对他的“好”:“好了,原谅你了。”说不出口的道歉可以做出来,弥补口才的不足。

3.让第三人替孩子说声道歉

自己说不出口,可以让别人代为转达自己的歉意。例如小智对一个同学说:“小雪知道她错了,昨天她不该那么说你,她让我代她向你说声对不起,你原谅她吧。”如果对方能原谅小雪当然更好,如果不原谅,小雪也不至于太尴尬。

这些方法是在无法用语言道歉时不得已而为之,最好的道歉方法还是应该语言加行动。所以,孩子还是要苦练口才,有了好的口才,就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发挥有效的做用,道歉也不会显得那么难了。

道歉应该掌握更多的技巧和方法

小然和小泉是同桌,上课的时候,小然的钢笔没水儿了,小泉主动把自己的钢笔借给她用,并嘱咐她:“这支钢笔是我爸爸到外国出差的时候给我买的,你小心点用,别用坏了。”

小然连忙答应:“好,我一定小心用。”

小然拿着这只钢笔轻轻地写,生怕把钢笔写坏了。终于作业做完了,小然放下了钢笔,揉了揉发酸的胳膊。这时,前面的同学突然往后靠了一下,碰到了小然和小泉的课桌,课桌上的钢笔咕噜噜地掉在了地上,摔成了两截。

这下,小然和小泉可傻眼了。谁也没想到,钢笔竟以这样的方式坏了。小泉看看小然,不知道该说什么,按道理说,钢笔不是小然弄坏的,不能怪小然,但钢笔确实是坏了,这让小泉很难过。

小然也很委屈,她明明很小心地爱护这支钢笔,钢笔却还是坏了,但她也不能怪前面的同学,她也不知道靠一下桌子就摔坏了钢笔。

但是,小然还是马上向小泉说:“对不起,我没有把钢笔放好,我应该把它放在文具盒里,这样它就不会滚到地上了。我回去让我妈妈给你买一支最好的钢笔,我知道不能代替你这支,但希望你别太难过好吗?”

小泉看了看小然,没有说话,小然知道,仅仅靠语言上的道歉不能化解小泉心里的难过。

第二天早上,小泉来到学校,看到自己的书桌里放了一个袋子,袋子里是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是小泉喜欢的白雪公主的图案。她打开文具盒,里面放着一支精致的钢笔,还有一封信。

小泉打开那封信,上面写道:“小泉,再次向你说声对不起,希望这个文具盒和这支钢笔能驱走你心里的难过。原谅我,好吗?”

看完这封信,小泉一定会原谅小然。为什么小然的道歉方式具有这么好的效果?孩子肯定会争相回答:有诚意!有行动!及时!不仅弥补了错误还送上了特别的礼物。最重要的,则是语言温柔婉转,表达得好!

的确,小然运用了多种道歉的方法,而且运用得非常恰当,没有刻意做作之嫌。那份真诚、质朴的言语,的确令人感动。

可见,灵活运用各种道歉的方法,可使道歉的效果“事半功倍”。在以上的几节中,我们已经涉及了一些道歉的方法和技巧,但道歉的方法还有很多。

1.孩子要首先说出自己错在哪里

在向别人道歉时,首先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包括两方面:

首次,说出自己“错”在哪里。有些孩子心里知道自己错了,嘴巴上还在“犟”。例如故事中的小然也可以这么说:“又不是我的错,是前面的同学碰到了课桌,钢笔自己滚下来的。”这样的话,小泉会原谅她吗?她会觉得小然认错的态度不好,没有诚意,所以不但不会原谅她,还会对她的“强词夺理”非常反感。而小然及时说出了自己错在哪里:不应该把钢笔随便放在课桌上,这就为后来小泉能够原谅她奠定了基础。

其次,不管自己的责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先说“自己”错在哪里。还拿小然来举例,钢笔掉下课桌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小然,而在于前面的同学,但小然并没有因此推卸责任,而是第一时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小然此时不先承认错误,而前面的同学更觉得和此事无关,那这个问题就会“小事化大”,无法解决。

所以,有诚意地说出自己错在哪里是所有道歉技巧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算你的口才多么出众,多么会“花言巧语”,终不过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质效果。

2.道歉的同时赞美对方

孩子都已经知道赞美的力量,在对方心情不爽的时候“捧”他几句,抬高对方,都能给对方面子和尊严,对方心情好了,自然不会对自己的错误不依不饶了。

例如“对不起,我错了,您大人不计小人过,原谅我吧。”或者:“您大人有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要跟我计较了,原谅我吧。”用这种带点撒娇、耍赖的方式“捧”对方,往往令对方“扑哧”一笑:“好了,原谅你了。”

可见,如果能够灵活、综合运用各种说话的技巧和方法,那么处处都能看到好口才的良好效果。

3.道歉要直截了当,态度不要似是而非

既然要道歉,就要直接坦诚地承认错误,不要说了对不起,又找理由推卸责任:“对不起,不过这你可不能怪我,不是我故意碰到你的,是后面的人挤我。”这种似道歉非道歉的模糊态度,很难赢得对方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