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我就会听!”很多孩子,对于“倾听”总抱有这样一种不屑的态度。然而,倾听真的这么简单吗?事实上,有太多会说的人不会听,他们既不知道“说”和“听”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倾听”在口才中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倾听”有那些技巧。所以,让我们此刻去学学如何倾听吧!
为什么要学会倾听
周晓学习非常积极,每次上课举手发言都非常主动,特别是上公开课的时候,有时候会突然“冷场”,这时候只有周晓举手,为班级和老师挽回了不少面子。
可周晓有一个习惯很不好,就是特别爱说话,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海阔天空说个没完,有时把提问的老师也搞得很无奈。不让他说吧,又怕挫伤了他的积极性;让他说吧,也不能一个问题啰啰唆唆地说个没完。同学们也是这个感觉,只要周晓发言,大家心里就默念:“赶快结束吧,赶快结束吧。”
不仅回答问题时是这样,周晓与人聊天时也是高谈阔论,老远就能听到他的声音,而且只有他说,不见别人吭声,如果别人实在忍不住了说两句,他马上就把别人的话打断了,从来不管别人想聊什么、想听什么,他好像从来就没好好听过别人说话。
要命的是,周晓完全没有察觉到这样有什么不妥,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真的是太能说了。
但渐渐地,同学们不再喜欢和他说话了,只要周晓靠近哪个同学,哪个同学就躲得远远的,他的朋友越来越少。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都不善于倾听,他们总是急于表达自己,却不管自己说的话别人爱不爱听。如果你问他们怎么不善于听别人说话呢?他们会这样回答你:口才,就是要会说。会听,就不叫口才了。
其实,这些孩子是不知道倾听的好处,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会倾听。首先,沟通和交流是互相的、有来有往的,只顾自己说,不让别人说,别人为什么要听你说呢?你又不是在演讲和朗诵;其次,如果不听别人说,你怎么知道别人有没有理解你的话呢?能不能接受你的观点呢?又怎能明白别人在想什么呢?那种思想的共振和共鸣又从何而来呢?
孩子必须明白,说话的目的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口才,而是为了交换意见、找到共识、求同存异,是为了寻找谈话中双方思想火花撞击的乐趣。一个只会说却不会听的人无疑剥夺了别人的这份乐趣,这样霸道而自我的人是不会受到别人喜欢的。
说和听是每个人的权利,不管你如何会说,都不能剥夺别人说的权利,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如果被尊重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对方就会对说的人产生反感和抵触心理,就没耐心再听你说下去了。
因此,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我们应该满足对方的这种心理需要,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和欣赏,所以,学会倾听是比会说更重要的一件事,可以这么说,会听才会说。所以,父母就必须帮助孩子了解倾听的必要性:
1.善于倾听是收集信息、成就财富的一个好方法
倾听既是一个听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见解,了解不同的人生态度,接触不同性格的人,获得珍贵的信息资料。把这些信息资料加工整理、消化吸收,就能为己所有,转变成财富。
倾听是不需要花费任何物质成本而有丰厚回报的一件事,善于倾听的人都是生活的有心人,既然如此,当然要学会倾听。
2.倾听使你的沟通价值倍增
倾听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善于倾听的人,必定要有容纳和包容的心胸,清空自己,降低自己的姿态,才能更好地吸收别人的经验,你得到的经验才是最多的,其沟通的价值也会倍增。
中国有一句老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倾听还可以为自己解疑释惑,让自己走出迷雾。所以,善于倾听的人比善于说的人得到的要多。
3.善听能赢得朋友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善言,能赢得听众;善听,能赢得朋友。”为什么善听能赢得朋友?因为倾听是一种鼓励,表示你对他人的观点感兴趣,欣赏他人说话的方式,甚至是欣赏他整个人,代表你对对方的尊重和认可。
当别人有烦恼向你倾诉的时候,你认真地倾听代表着愿意为对方分担痛苦。这样的倾听者,对方怎能不把你当做朋友呢?
不懂得倾听,就不懂得如何说
倩倩来找瑶瑶聊天,倩倩知道瑶瑶喜欢看书,于是问她:“瑶瑶,你最近又看了什么书?”
瑶瑶说:“我最近在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也要经历这三重境界:树立学习目标,苦苦求索不放弃,最后苦尽甘来取得成绩。倩倩,你怎么看呢?”
“哎呀,你先听听我看的书。我最近看了一本漫画书《火影忍者》,瑶瑶,你有时间看看,可好看了……”
瑶瑶点了点头:“好,有空咱们再聊!”说完起身走了。
为什么瑶瑶不想再和倩倩聊下去了呢?是因为她觉得倩倩并没有用心去听她的话,对她的话也不是很感兴趣,所以觉得再谈下去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即使倩倩说得再好,瑶瑶也没有听的欲望,这样一来,她的口才就“无用武之地”了。
很多孩子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向对方抛出一个问题或传递某种信息时,你希望对方就这个话题能给你一点儿反馈或能够把这个话题谈得更透彻,但对方似乎达不到你的这种期望。他们要么是就这个问题肤浅地聊一聊,转而移到其他的问题;要么是根本就不理睬你的问题,直接去说其他的话题;或者像一个木头人一样,根本就没有什么反应。
这让孩子非常扫兴和沮丧,他们不禁怀疑:是对方对这个话题所知甚少?还是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或是口才不好表达不出来?抑或是根本就没兴趣和你交谈?如果是后者,那孩子不仅要怀疑对方的知识水平能力和口才能力,更要怀疑对方和你谈话的诚意。
然而,孩子却不知道,真正的、主要的原因都不是以上这些,而是对方压根儿就没听懂你在说什么,根本就不知道你所期望得到什么样的反馈。更糟糕的是,他们还自以为他们听懂了,所以他们滔滔不绝地表达着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却不知道他们早已离题千里;他们自以为自己很能说、口才很好,却不知道你早已忍无可忍,想起身离去。
他们并不缺乏交流的诚意,但却达不到交流的效果。其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掌握的谈话技巧不够,而是因为不懂得倾听。所以,也就不懂得如何表达。
这些不懂得倾听的人让谈话的另一方很为他们发愁,很想敲敲他们的脑袋问问他们:“你听懂我说的话了吗?没听懂干脆就不要说。”所以,我们有必要帮助这些人学会倾听,摆脱既不会听又不会说的尴尬:
1.耐心地听,才能听得懂
为什么一些孩子听不懂别人的话?很明显的一个原因是没耐心。别人说的时候,他们东瞧瞧、西看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别人说别人的话,他们干他们的事儿。都没有认真听,怎么可能听懂别人的话?等别人说完了,他们才回过神儿来:哦,他说完了,该我说了。表面上是两个人在谈话,实际上是各说各话、毫无交集,根本起不到沟通交流的作用。
还有一些孩子更没耐心,他们连等你说完的耐心都没有,就直接打断你的话:“哎,我那天……”把你说变成他说。不让别人说完,怎么可能听懂别人说话?
2.用心地听,才能听得懂
有些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时倒是挺有耐心的,老老实实地坐着,也没乱动;认认真真听着,也没打断,可惜他们只是表面上认真在听,其实是人在心不在。别人说别人的,他们想他们自己的,他们也走神儿了。等别人说完了,他们也回过神儿来了:“嗯?你刚刚说什么?”这样的孩子,也不可能听懂别人说话。
3.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悟性,才可能听得懂
以上的两个原因还只是表面的原因。有一部分没耐心听、不用心听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不想听,而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对方的意思,所以才走神儿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不懂得倾听这个缺点,必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悟性和知识面:别人说什么,你都能消化理解;别人说什么,你都能接上话;别人说什么,你都能把话题延伸、深入。
要想有这样的境界,不是一天两天的修炼就可以达到的,必须多读书、多思考、多经历、多观察社会,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见识,这需要孩子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能量。这和想拥有一副好口才一样,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必须从多方面去努力。
用所有的身体语言来倾听
慧慧去表哥家里玩,听说表哥刚从动物园回来,就让表哥给他讲讲动物园都有什么好玩的动物。
表哥正愁没人分享他游动物园的乐趣,一看表妹有兴趣,马上讲起来了:“我们先看到了猴子,它们上蹿下跳,调皮得很。有的在吃青果,有的在吃香蕉,有的在捉身上的虱子,还有的在树上荡秋千。呵呵,可好玩了。”
表哥讲得绘声绘色的,慧慧听得聚精会神:“表哥,你讲得太好了,继续讲,继续讲。”
表哥看表妹这么有兴趣听,讲得更起劲儿了:“看完猴子,我们又看到一个黑乎乎的、手长脚短的家伙,慧慧,你猜,这是什么动物?”
慧慧拍着手说道:“我知道,我知道,这是大猩猩。”
表哥一边讲,慧慧一边拍手、大叫,有时还跳起来,她觉得表哥讲得太精彩了。
慧慧在听表哥讲话的时候并不只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而是调动了所有的身体语言来倾听。因为倾听并不是只用耳朵,否则会导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真正的倾听必须是全身心地倾听,这样的倾听才更有效果,也是对说话者的尊重。
有调查结果表明,在与人沟通交流时,语言成分只占了沟通的很小部分,而肢体语言却占了很大部分。当你调动了眼睛、嘴巴、手、拳头、身体、心灵、表情等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来倾听的时候,那你不仅仅是在听,而是在和说话者互动,那么,你们之间便是在进行一场有质量的交流。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无声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身体是无声的语言,即使你不开口说话,它也能传递信息,使人对你产生印象。你的身体语言会告诉对方你是否对他有兴趣、是否在意他对你的看法,而这种态度会直接影响谈话的效果。
所以,孩子在倾听他人说话时要调动一切的身体语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克服不好的倾听习惯,使自己成为会听的人。
下面我们就说一说应该调动哪些身体语言来倾听:
1.眼神
在面部表情中,最生动、最复杂、最微妙也最富有表现力的莫过于眼神了,作为“心灵的窗户”,所思所想皆通过眼神表现。你是否在用心倾听,说话者通过你的眼神就可以观察出来。
在孩子倾听对方说话时,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这表示他正用心在听,但不可一直目不转晴地盯着对方,这不但会使对方不舒服,也会使自己很累,而是应该偶尔转移一下目光,放松一下彼此的神经。
随着对方谈话的内容,你的眼神也会有所变化,或热情真诚,或伤心难过。好奇的眼神说明你对别人的问题感兴趣,迷茫的眼神表明你并没有明白对方的意思。当你觉得对方说得很没意思时,也可以通过故意“走神”提醒对方:“你说的好无聊啊,我已经没耐心听了。”对方从你的眼神中,就能把握你的感受,以便调整自己的谈话。
2.手
在倾听他人说话时,孩子也要学会用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对方谈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时,可以向对方竖起大拇指;当别人说到难过的时候,可以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安慰,也可以用手替对方擦掉眼泪。男孩也可以用手拍拍对方的肩膀,以示安慰。
3.拳头
在倾听时,拳头也有它的作用。例如,在对方谈到义愤填膺的话题时,你可以握紧拳头挥一挥,让对方觉得你和他站在同一立场。
4.身体
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时,注意不要为了贪图舒服而瘫坐在凳子上,也不要半躺着;坐着时,不要总是跷二郎腿、脚不停地抖动,或者身体扭来扭去;更不要心神不定地玩弄东西、看来看去,或者啃指甲、撩头发等。这些动作都是对对方的不尊重,等于告诉对方:我不喜欢听你说话。如果是在自己家里或熟悉的朋友面前,也可以坐得随意点,但也要有度。
正确的反应应该是:身体坐直并前倾,这等于告诉对方:我正认真听着呢。如果坐得久了感到不舒服了,也可以适当调整一下坐姿,但不可有大的动作。
5.表情
对方谈话的内容总是会令你的心情有所起伏,喜怒哀乐,什么都有,听到开心时,你会随着对方一起大笑;烦恼时,你也会皱起眉头;伤心时,你会掉眼泪;当对方说到紧要的关头,你也会感到害怕。总之,你的五官和表情会随着讲话者的节奏而变化,这会让对方觉得你和他感同身受,并和他同步。
这样的身体语言是讲话者欢迎的,如果你像一个木头人一样,没有任何反应,对方就觉得没有意思再说下去了。
6.嘴巴
虽然是在听,但嘴巴并不是没有任何反应,要在合适的时机鼓励对方继续讲下去,使话题延伸,比如:“后来怎么样了?继续说。”“嗯,是很可惜……。”“你说得对,我能理解。”
在倾听者这样的配合之下,谈话一定会很顺利。
7.心灵和头脑
所有的身体语言都是外在的反应,倾听时,心若没有认真在听,身体不会有任何反应。倾听虽然用的是耳朵,经过的却是大脑。在倾听时,孩子要一边听,一边思考,迅速整理听到的内容,思考怎样给讲话者提一些意见。
倾听时不能没有反应
小宇和小鹏在聊天,小宇兴致勃勃地说:“昨天,我在电脑上看了一部好电影《小鬼当家》,你看过这部电影吗?”
小鹏木木地说:“没有。”
“没看过?那我跟你讲讲?故事讲的是一个存有美国国防机密的电脑晶片不见了,一个盗匪四人帮将晶片藏在一个玩具车中。装有这个玩具车的袋子阴错阳差地被一个老太婆拿错了,盗匪找到老太太的家里,想拿回玩具车,却遭到一位足智多谋且胆识过人的小鬼阻挠……”
小宇讲得眉飞色舞,也讲得非常详细,他希望能把这么一部精彩的电影和小鹏一起分享,却发现讲了半天,小鹏没什么反应,只是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于是,他停了下来,问小鹏:“你有听我在讲吗?”
“啊,有。”小鹏还是木木的。
“有?我看你快睡着了吧。”说完起身走了。
孩子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如果像小鹏一样一直没有反应,就会使说话者失去继续讲下去的兴趣。因为交谈是双方的交流,倾听的一方看似是被动的,其实内心是主动的,主动地听,主动地反应。若没有反应,说话者也会感到没有意思。同样,被听者总是一副木讷的样子,也就无法和他人进行讨论。这样,口才锻炼的大门不就被关上了吗?
所以,孩子在倾听他人说话的过程中,要时不时给对方一些反应,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反应,讲话者的内心也会很高兴的,也会有愿望继续讲下去。而一旦找到了共同语言,双方就会进行热烈的讨论,这对于口才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孩子在倾听他人谈话时应该有什么样的反应:
1.表示赞同和肯定
当孩子在倾听的时候,对讲话者的观点有同感时,要发出赞美和肯定:“你说得对!”或者“我也是这么想的!”“如果当时我处在那种情况,也会和你一样做的。”
当讲话者在你那里得到赞同和肯定时,就会感觉和你有共同语言,就更有兴趣和你聊下去,这也是获得对方好感的一大绝招。
2.时不时地提问
孩子在倾听他人说话时,要时不时地提问,这表示对对方的话题很感兴趣,促使对方讲得更深、更细。特别是孩子在和陌生人交谈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多问一些,鼓励对方说下去,避免冷场。
但是要避免这样的提问:“你是从外地转学来的吧?”“你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你现在住在哪里呢?”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会让对方感到压抑,而且这种问题的答案用几个字就能回答,也不能使话题深入,所以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可以引导对方畅所欲言的,比如:“后来呢?”“这之前都发生了什么?”这样,对方就会介绍一些提问者不太了解的事情,使谈话延伸下去。
3.调动所有的感官来倾听
孩子在倾听他人说话的过程中,除了嘴巴要有反应之外,身体也要有反应:可以全身关注地看着对方;在听到对方讲到紧张的时候,可以微微皱眉、身体前倾;在听到对方讲到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可以露出微笑的表情;赞同对方的时候可以点头;等等。也可以把身体反应和语言结合起来:“是吗?”“太气人了!”总之,调动一切感官来表示你在认真倾听。
4.边听边思考
在听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也要主动地消化:回味对方的说话内容,分析对方的观点,把对方的思想观点同自己的相比较,理清楚逻辑顺序等,以便在对方讲完的时候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倾听时必须要有的反应,但在倾听的过程中,以下这些反应是不可取的。这些反应不仅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口才,反而还会引起对方的厌烦:
1.挑对方的毛病
在对方说话的过程中,不要随便打断别人,否定别人的观点,挑对方的毛病:“不对,不对,你这样说是不对的!”更不要与对方争论:“不行,你怎么可以这样想呢?我不同意这样做。”这样只会使谈话中断、陷入僵局,而是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倾听,努力理解对方说的每一句话,即便是认为对方说得不对、做得不对,也要等对方说完,再发表意见。
2.虚假、夸张的反应
有的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时不是没反应,而是反应过了头,不够自然和真实。比如:别人说一件有趣的事,只需要微笑的表情反应即可,可你捂着嘴大笑,无法控制,让对方不知所措,以为自己哪里说错了,这么可笑。
或者,对方说了一些众人皆知的常识性的东西,你却拼命地点头:“嗯,你说得太对了!你简直是未卜先知啊!”这样夸张的反应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个虚伪做作的人,而不愿意和你过多地交往。
所以,要避免这些虚假、夸张的反应,给出最自然、最真实的反应即可,这样你感到舒服,对方也感到舒服。
3.随便插嘴
随便插嘴是孩子在倾听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因为孩子的表现欲总是很强,谁也不甘做寂寞的倾听者,总是忍不住打断别人的谈话:“你说的这个事我知道……”或者“小华啊,小华我认识……”甚至打断了别人的话,自己说起来。
碰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就要教导孩子:“别随便插话,太没礼貌了,让别人说完你再说。”只要父母善于引导,那么孩子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学会倾听,理解别人的言外之意
这天,盈盈来到萱萱家里玩。萱萱拿出家里的玩具给盈盈玩,自己手里则抱着一个大娃娃,这是妈妈给她买的新娃娃,又大又漂亮,萱萱爱不释手。
盈盈看着萱萱手里的娃娃说:“萱萱,这是你妈妈给你买的新娃娃吗?”
萱萱答道:“嗯。”
过了一会儿,盈盈又说:“萱萱,你可真幸福,你妈妈买这么漂亮的玩具给你。”
萱萱说:“嗯,我妈妈对我可好了。”
盈盈说:“萱萱,如果我是你妈妈的女儿就好了。”
萱萱:“啊?你不喜欢做你妈妈的女儿吗?”
这时,在一旁的妈妈听到了萱萱的和盈盈的对话,就走过来对萱萱说:“萱萱,把你的新娃娃给盈盈玩一会儿。”
“这……”萱萱犹豫了一下,但她还是听了妈妈的话。
盈盈拿着娃娃,高兴地说:“谢谢盈盈,谢谢阿姨!”
盈盈为什么说想做萱萱妈的女儿?因为萱萱妈的女儿有新娃娃玩,所以,盈盈的意思并不是说想做萱萱妈的女儿,而是想玩萱萱手里的新娃娃,可惜萱萱没听出来盈盈话里的意思。
有的人一定会说:想玩人家的娃娃直接说就行了,干嘛要兜圈子?这是因为用暗示的语言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是一种说话的技巧,这样可以避免直接说出来会被对方拒绝的尴尬。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听懂这样的话,例如故事里的萱萱。
看来,能完全听懂对方的话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要听懂表面的意思,更要听懂别人没说出来的意思——言外之意。人们在说话时为了照顾对方的面子或为了避免自己的尴尬,会先试探一下,拐着弯说。孩子有时会听到大人说“这个人‘话里有话’”,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真正的意思没说出来。听不出这一点,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口才又如何进行锻炼?
孩子有时候也会这样说别人:“把话说完啊,别说一半留一半,让人去猜,累不累啊。”可见,很多人说话都喜欢留有言外之意或未尽之意,这也是说话的一种策略。而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说话也会越来越有艺术,不再那么直接或直白,而是会采取“迂回战术”了。
所以,孩子若听不懂别人“话里的话”、“话外的话”,就无法正确理解对方所说的含义,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口才就没有锻炼的机会。而听懂别人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对对方的言外之意产生正确的反应,这才是真正会倾听的人。
如果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是说倾听者太多心;那“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就说明倾听者不够聪明。而“说得巧妙,听得聪明”才是孩子应该追求的好口才的境界。
既然如此,孩子就要学会倾听,理解别人的言外之意,当然,这并不是无章可循的:
1.要听出对方真正的意图
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时,如果对方反复强调同一件事,那对方的话很可能不是表面的意思那么简单,背后有另外的意图。
例如,一个同学到家里来玩,拿着孩子的小汽车反反复复说:“你这个汽车很好玩啊。”过了一会儿又说:“比我的好玩多了。”孩子若没听出来,就会随口答道:“嗯,是很好玩。”其实,同学真正的意思是想拿走玩,但怕被孩子拒绝,不好意思直接说。孩子若能听出同学的言外之意,不妨大大方方地说:“嗯,你喜欢啊,那就拿走玩几天吧。”
孩子若有这样的反应,一定会让同学觉得:真聪明!知道我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还这么大方。以后自然愿意多和孩子交往了。这样,他锻炼口才的机会也就多了。
2.孩子要学会揣摩对方的语言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大人为了顾全孩子的面子和感受,往往不会把话说得那么直白,这时候孩子就要会听,懂得揣摩对方的话,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
例如,音乐课上,老师正在教大家学唱陕西民歌《信天游》,一个同学却睡着了,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信天游》听成了《摇篮曲》?其实,老师真正的意思是说:“你怎么睡着了?”
如果孩子不懂得揣摩老师的语言,就听不出老师话的真正意思,也就不会反省自己的行为。反之,如果是个会倾听的孩子,就知道老师给自己留着面子,不但会改正自己的错误,还会对老师心存感激,这样,他与老师交谈的时候就能说得准确。
听别人说完,别乱插嘴
龙龙从小就爱看书,因此,他的知识面要比同龄人广一些,甚至一些大人聊的话题他也略知一二,所以,龙龙总觉得自己口才很好,凡事都能发表一通意见。在听别人说话时,他也很少有耐心听别人说完,总是不合时宜地乱插嘴。
这一天,爸爸的同事邓叔叔来了,一起聊起了股票的事情,他们聊得正投入,在旁边玩的龙龙突然跑了过来,说:“股票啊,我知道,现在是熊市,现在进入不好!”
听了龙龙的话,两个大人不禁笑了起来,邓叔叔接着又和爸爸说起其他事情来,可没说两句,龙龙又插嘴了,爸爸不满地说:“你好好听,等别人说完你再插话。”
可龙龙觉得自己口才这么好,光听可不行,所以不管邓叔叔和爸爸说什么,他总能插进话,弄得爸爸和邓叔叔该谈的事情都没谈好,邓叔叔有些不满地走了。
不光是在家里,在教室里,龙龙也爱显摆他的口才、乱插嘴。上课时,老师正在讲课,说:“下面我们讲到的这一节是这一章的重点……”
这时,龙龙接嘴道:“也是难点。”弄得老师很无语。
过了一会儿,老师点名让一个同学回答问题,那个同学说道:“这道题是混合运算,先用乘法……”
龙龙接着说:“再用加法。”
那位同学很不满地看了龙龙一眼说:“你知道,你来回答啊。”说着生气地坐下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龙龙以为“能插上嘴”就是会说话、口才好,他不懂得倾听也是谈话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现实中确实有一些这样的孩子,喜欢通过插话显摆自己,觉得口才好就是要多说,根本不懂得倾听的好处。
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好好听人说话,而喜欢插嘴呢?原因是众多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通过插话引起他人的关注,无论是欣赏还是反感,这种关注都满足了孩子的内心,所以插嘴的毛病就愈演愈烈。
特别是在家里,当父母专注于讨论某件事情时,孩子更喜欢打断父母的讲话,你越是不理他,让他别吵,他就越来劲儿。还有些孩子本身就有点儿“人来疯”,看见家里来了客人,更是异常兴奋,总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故意在大人身边跑来跑去,时不时插上几句话。
有时候大人的谈话持续的时间比较长,长时间不理孩子,孩子在一旁就会有被忽略的感觉,这时,插嘴是他们表示不满的手段,孩子的意思是:“说完了没有?都没人理我,当我是空气啊。”
也有的孩子听到别人说的话题,自己听说过或似懂非懂,就会产生“共鸣”,想讲一讲自己的“看法”,或者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于是就会不合时宜地打断别人的谈话。
所以,孩子不会倾听,喜欢插嘴的原因很多,父母不可武断地斥责孩子:“不准插嘴!”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楚孩子插嘴的原因,对症下药。下面提供给父母和孩子几条改正“乱插嘴”坏习惯的建议:
1.让孩子知道爱“插嘴”的孩子会被人贴上“不会说话”的标签
爱插嘴的孩子大多是喜欢说话的,并想有个好口才,但却因插话遭到了他人的反感。这时父母就要告诫他们:爱插嘴不仅没礼貌,而且会让别人觉得你不会说话。真正好口才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该说,而不是不分时候乱插嘴。当孩子知道插嘴会被别人贴上“不会说话”的标签后,自然就会管住自己的嘴了。
2.给孩子适当的机会说话
孩子的耐性是有限的,在听大人说话时,如果长时间的只让他们听,不让他们发表意见,大部分的孩子都会用插嘴来表示不满,对于这样的情况,父母就要反省自己的行为:不能光我们说,不让孩子说话,他肯定觉得受冷落了。大人可以在说话的间隙问一问孩子:“你知道我们说的这个事吗?”给孩子适当的说话机会,孩子自然就没必要乱插大人的话了。
对于“人来疯”的孩子,父母的做法则完全相反:不要理他们,把他们晾在一边。当他们知道自己乱插嘴已经引起了别人强烈的不满,继续插嘴也没人理他们,自己的目的也达不到,自然就觉得没意思了。
3.在合适的时机“插嘴”才是有好口才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凡事都没有绝对,插嘴也是如此,并不是说插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也不是说何时何地都不能插嘴。
孩子有时候插嘴,是刚好有话要说,比如听到别人的话感动了或者有共鸣了,就想发表想法,这是他们情感的自然流露,应该允许他们及时表达,就算是插嘴也无妨,但要告诉他们:插嘴可以,但要在合适的时机。在别人说话停顿的时候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在打断别人讲话之前先说一声:“对不起!我打断一下……”;当有客人在场时,如果孩子有话跟父母说,可以贴在大人的耳边悄悄地说,这样,孩子就会给客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既有礼貌,口才又好!
做个高效的倾听者
默默来到校园,看到几个高年级的同学在聊天,他们正在聊最近看的影视剧,他们聊得很投机。默默站在一旁听起来,他们说的有些话题,默默也知道。
他们讨论一个电视剧的剧情太庸俗无聊,恰好默默也看了这个电视剧,于是他发言了:“这个电视剧我也看了,里面的男主角很帅,我最喜欢他的发型。”
那几个高年级的同学没有人接他的话,就不吭声了。
过了一会儿,他们又聊起一本小说,说这个小说的结构如何如何。默默没看过小说,不知道小说的结构是什么,他只看漫画书,于是他说:“结构如何都无所谓,书只要好看、好玩就行了,我也爱看书,我最爱看《樱桃小丸子》,里面的小丸子说话太可爱了。”
那几个高年级的同学听了他的话,都露出了无奈的表情,其中一个说:“这位同学,你根本不知道我们在聊什么,你如果喜欢听,你就安静地听好不好,就不要随便发表意见了。”
为什么高年级的同学不愿意和默默聊天?因为他们不投机。为什么不投机?因为他们的谈话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默默的倾听层次太低。这个时候,无论他说什么,都不能展现出口才过人的一面。
孩子的口才水平处于哪种境界似乎很容易看出来,但他们的倾听水平在哪种层次却不容易分辨。孩子对此会有些疑惑:难道倾听水平还有层次?
是的,倾听看似一个简单的行为,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什么不同的人听同样的内容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和不同的收获?就在于他们处于不同的倾听层次。
什么是倾听的层次?倾听到底分哪几种层次?孩子处于哪个层次?弄清楚这些层次对自己的倾听、自己的口才有什么帮助?让我们一一来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倾听分几个层次,按照倾听效果的不同,倾听可以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这一层次的孩子会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假装在听,但心里却在想着自己的事情。所以,虽然听了,但没有反应,没有几句话真的听进去了;或内心想着反驳,半听半不听。他们时时刻刻在寻找自己发言插嘴的机会,并不关心对方说了什么。
这一层次的孩子,他们更感兴趣的不是听,而是说。
第二层次:处于这一层次的孩子,倾听的态度倒是认真。他们确实在听,有时也会通过点头来表示正在倾听,好像是理解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听得很不深刻,他们倾听的只是对方表达的字词的表面意思,但不能真正理解对方所说的话的含义,也无法深入挖掘其内涵,甚至会错误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这一层次的孩子只能和对方进行很肤浅的沟通。
第三层次:这一层次的孩子带着理解和尊重去倾听,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内容。虽然他们对对方的观点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他们不会随便批评对方。他们很容易理解对方的观点,也能够给出及时的反馈意见,同时也会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这一层次的倾听者本身的表达能力和口才都不错,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比较高。他们是专心而有效地倾听,会和对方进行更深刻的交流,表现出的是一个优秀倾听者的特征。
这3个不同层次的孩子,其沟通能力、交流效果是不同的。
看到这里,孩子可以看看自己处于哪一种层次。大部分的孩子应该都处于第一和第二层次,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是一个高效倾听者。正是因为如此,孩子才需要学习倾听。
孩子必须要有成为一个高效倾听者的理想,因为,你是哪一层次的倾听者,就会有哪一层次的说话者找你沟通,谈话的对象也需要匹配。
当对方所说的话,你听起来是一头雾水的话,对方也不会想和你交流。反之,当对方知道你是和他同一层次的人时,他会很愿意和你分享他的所思、所想。同时,如果你能经常和更高层次的倾听者、谈话者交流,你的收获也是非常大的,你的倾听水平和口才水平也会进步得更快。
因此,孩子要学会倾听,做一个更高层次的倾听者,做一个更高水平的谈话者,努力成为一个好口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