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交谈了,孩子所有的口才技巧都要上场了。这时候,他能区分贫嘴和好口才的区别吗?他能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吗?面对不同的场合,他能把握好尺度吗?他的口才是指向别人咽喉的一把剑,还是包容对方的一池水?倘若这些问题解决不好,那么孩子一辈子都会与好口才无缘。
话不在多,说到点上才行
李晨性格外向、对人热情,见谁都喜欢聊上一阵。有一天,李晨和同学说起了自己遇到过的一件惊险的事情:有一次他在游泳的时候腿抽筋了,眼看着自己就要沉下去了,他感到非常害怕,赶快向伙伴们呼救,最后在在伙伴的帮助下得救了。
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李晨是这么讲的:“那天啊,天气非常热,我和几个伙伴去游泳,我游泳技术是相当好啊,会蝶泳、仰泳、蛙泳……,好多种姿势我都会。嘿,你们还别不信,改天咱们一起去游泳,你们看看我有没有吹牛。我正游着呢,突然觉得小腿不太对劲儿,哎哟,我这腿是抽筋儿了。我心想就凭咱这游泳技术,应该没啥大问题,不用一会儿就能缓过来……”
说到这里,李晨刻意地停顿了一下,他觉得这样会更加留下悬念,然后继续说道:“谁知道不行,我开始往下沉,这下我可有点儿害怕了,赶快向几个伙伴呼叫,我和那几个伙伴的关系都杠杠的,就说那小胖吧,从小和我一块长大,饭量特别大,所以长得胖乎乎的,大家都叫他小胖;还有强子,象棋下得特别好,我们小区里的爷爷有时都会输给他。还有小辉……”
这个时候,有个同学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李晨,你到底有没有沉下去啊?你的伙伴们有没有救你啊?”
“别急啊,好戏还在后头呢。”李晨接着说,“当时伙伴们离我还有点儿远,他们就先把游泳圈扔了过来,我一看这游泳圈,嘿,这是谁买的游泳圈?还真漂亮,上面是奥特曼,我心想,我这会儿要是变成奥特曼,飞起来,那该多好啊……”
这时,又有一个同学打断了他的话:“李晨,我估摸着这会儿,你已经沉下去了吧,是在做梦吧。”说完扭头走了,其他的同学也纷纷摇摇头说,跟着走了。
只剩下李晨在后面叫:“哎,你们别走啊,我还没说完呢……”
听完这个故事,孩子会觉得李晨的口才好吗?有的孩子会说:“口才多棒啊,真能说。”那为什么同学们都纷纷走掉,不愿意继续听他说了呢?这是因为同学们发现了他说话的毛病:废话太多,说了半天也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
的确,很多孩子说话确实像李晨一样:看似口若悬河,其实废话连篇,这样说话的人算不上什么好口才。“话多”并不代表会说,不是说把一大堆句子堆积在一起就算会说话了。真正有好口才的人说话应该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而不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
会说话的人应该让听者明白他想传递什么信息,而且在说话中间还要观察倾听者是不是有兴趣听,而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说话的欲望。会交谈的人注重的是双方的互动和交流,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啰啰唆唆说个没完。
因此,学习交谈一定要抓住一个重点:话要说到点上。父母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1.父母说话要有重点
很多父母本身说话就很啰唆,平常爱唠叨孩子,在和孩子说某一件事的时候爱扯到另一件事上,东说一句,西说一句。比如妈妈开完家长会回来,教育孩子:“老师说你做作业太马虎,也是,你做作业着什么急啊,慢点儿行不?又不是时间不够,认真点。和你爸一样,你爸干什么事也是这样,从来都是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看昨天我才给他买双新袜子,今天就找不着了……”
妈妈本来是教育孩子,结果说到爸爸身上去了,把原本要说的事情给忘了,说到最后“跑题”了。父母如果这样教育孩子,不仅起不到该有的教育效果,还让孩子学会了父母错误的说话方式。所以,父母每次和孩子讲话的时候,只讲一件事,讲完了一件事再讲另一件事,做好孩子的榜样。
2.父母要督促孩子认真说完一件事
父母要积极配合孩子认真地讲完一件事,在听孩子说话时,不要三心二意,更不要在孩子正说着一个问题时胡乱打岔,转移话题,迫使孩子不得不说别的,长此下去,孩子说话自然东拉西扯,说不到点上。
如果孩子知道他所说的每句话你都在认真听,他也会认真起来,也就不容易偏离主题了。一旦发现孩子“跑题”了,要及时提醒孩子,使他马上回到所讲的话题上。比如“刚才你说你同学小丽怎么了,接着说好吗?”经过几次这样的提醒,孩子就能自觉地围绕话题的中心了。
只要孩子能够摆脱这个不良的说话习惯,那么,好口才必然属于你的孩子。
增加孩子说话的机会
小希上小学六年级了,这一天,她跟妈妈说:“妈妈,星期天让我同学到我们家里来玩吧?”
妈妈一听,连忙摆摆手:“不行,不行,星期天我有很多事呢。要洗衣服,要打扫卫生。你带同学们来,会把家里弄得很乱,我还要收拾。”
“哦,那我去同学家玩可以吗?”小希说。
“去人家家里啊,最好也别去了,人家父母未必欢迎你去。你和同学们在一起就只顾玩,星期天还是在家里学习吧。”
小希虽然有点儿不情愿妈妈的安排,但她一直都很听话,也没反对妈妈的意见,因此小希在休息日总是自己待在家里,一个人做作业,一个人看电视。平时父母也很少带她到人多的场合去,偶尔家里有客人来,爸爸妈妈总是说:“去屋里写作业吧,大人说话你不用听。”
在学校,她也大多是独来独往,平时同学们在一起叽叽喳喳说话的时候,她也很少参与,总觉得自己插不上嘴。其实,她很羡慕口才好的同学,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嘴那么笨。无数次,小希在心里这样呐喊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你们不让我有多说话的机会呢?难道,女孩子就不能有一个好口才吗?”
说话需要学习,口才也需要锻炼,像小希的父母那样,不给孩子更多说话的机会,孩子的嘴当然会笨了。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其实朋友多了,不但路好走,话也能说得更溜。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也喜欢交朋友,尤其是同龄的人,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更容易谈得来。孩子喜欢和同龄人待在一起并不只是为了玩,而是为了寻找沟通交流的机会,在沟通和玩乐中,孩子的口才就得到了提高。
现在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有过多的担心,孩子想找小伙伴玩,父母怕他们在一起会发生不愉快,又怕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学坏;父母认为孩子多学一样本事才是正事,与别的孩子玩都是浪费时间。父母的这些做法阻碍了孩子与同伴间的交流,造成了孩子性格的孤僻、不合群,也使孩子变得不爱说话,好的口才也无从谈起。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出现:有的孩子文笔不错,但口头表达能力则不强;还有的孩子只有在父母面前比较爱说话,一旦到了不太熟悉的人面前就变得沉默寡言……所以,我们必须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说话,这样他们的口才能力才能得到迅速提升。下面是几个说话的机会,父母一定务必给孩子提供:
1.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交往的场所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同学、伙伴带到家里来做客,千万别害怕孩子会把你干净的沙发弄脏,把你冰箱里的食物吃掉,即使孩子一个人在家也会这样,而是让你的孩子学会如何做一个小主人,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在家里玩耍、谈天说地。
当孩子想到别的小朋友家里去的时候,父母也不要不允许,孩子到别人家做客,会学会如何和别人打招呼、介绍自己等,无疑就锻炼了自己说话的机会。当然,父母也可以加入到孩子中间,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朋友圈,这样和孩子的共同话题也会更多,和孩子聊天时也会有更多的话可说,这对孩子口才的锻炼也是有益的。
2.鼓励孩子在课堂上多发言
要让孩子在同龄人中间多发言,当孩子说话的能力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后,自信心也可以得到提高,课堂就是一个这样的舞台。如果孩子害怕回答错误、遭到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批评,不敢举手发言,父母不妨先和老师做好沟通,让老师多提问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回答错了,请老师给予鼓励而不是批评,相信老师们也都是愿意配合的。
父母也可以为孩子举办一个家庭“模拟课堂”,让孩子先预习一下。有了一定的自信后,再到真正的课堂上积极发言,一定会心情放松,逐渐答得出色。
3.在大场面中锻炼说话的能力
只是在家里和课堂上多说话还是不够的,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在更多的公共场合多说话,在更多的人面前发言。可以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参加朗诵比赛和演讲比赛,或者参加六一节的节目表演等,在这些大的场合中锻炼孩子说话的胆量和能力。
为孩子寻找更大的说话空间
果果8岁了,“七八九,讨厌狗。”这话说得真没错,这个年龄的小孩就是特别爱说话,果果也不例外。
这天,家里来了一位漂亮的阿姨,果果马上跑了过去,和阿姨说这说那,还问阿姨:“阿姨,你几岁了?”
妈妈立刻训斥了果果:“不可以这样说话!”
“哦。”果果答应着。妈妈去拿水果,果果又对阿姨说:“阿姨,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当果果正兴致勃勃地讲着故事时,妈妈过来打断了他的话:“别讲了,你到卧室去玩,妈妈和阿姨说会儿话。”
果果说:“妈妈,我想听你们说话,你们说吧,我不吵。”
于是,果果就坐在旁边听大人说话,但他总是忍不住想插嘴,妈妈训斥他说:“大人说话,别乱插嘴。”
果果说:“妈妈,你们说的我也知道,我也要发表意见。”
“小孩子懂什么,去,到一边玩去。”妈妈说。
在大多数的家庭里有个很奇怪的现象:父母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但对孩子的想法、行为却有诸多限制。就拿说话来说,父母总是这样说孩子:“怎么能这样说话呢?”或者“这些话小孩子不能说。”弄得孩子张嘴之前就顾虑重重,说完之后又遭到大人的训斥,这样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必然遭到打击,逐渐就变得不爱说话,好口才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有的父母还会抱怨说:“这孩子怎么不像别人家的小孩嘴那么巧?”殊不知,这正是父母禁忌太多的缘故。小孩子凡事都在学习的阶段,话说得不恰当是正常的,如果对他们限制过多,他们将永远不可能拥有好口才。
就像故事中的父母那样,粗暴地打断孩子讲话,甚至阻止、批评孩子讲话,不给孩子发言的机会,这样怎么能锻炼孩子的口才呢?受到指责的孩子不是变得不善表达、没有主见、怯懦、退缩,就是变得独断、盲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具备好口才的潜力,却因为父母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这种潜力。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给孩子更多说话的空间,下面是几种说话空间,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提供:
1.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说,错了也无妨
大人也会说错话,何况孩子还在学说话的阶段,俗话说“童言无忌”,父母不要担心孩子说错话而不让他们说,而是应该给他们更多说话的机会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说,就算说错了也无妨。孩子说错话不会造成多大的恶果,父母只要及时纠正就可以了。
就像故事中的果果一样,他问了阿姨的年龄,父母粗暴地训斥他:“不可以这样说话。”这样做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这么说。其实,父母只要告诉果果:“问女士的年龄是不礼貌的,以后不要随便问哦。”孩子自然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口才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2.允许孩子辩解
当父母训斥孩子的时候,孩子有时候会忍不住辩解,这又会招致父母的训斥:“你还狡辩!”“你还嘴硬!”不让孩子为自己辩解,孩子的口才能力就被弱化了,长大后,当孩子受到委屈不会为自己辩解的时候,父母又会气愤地说:“你怎么这么懦弱?你是哑巴吗?你不会为自己辩解吗?”孩子真是百口莫辩,孩子的说话空间已经被父母剥夺了,好口才早就荡然无存。
因此,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辩解,让他们说:“你为什么这样说?理由是什么?”学会“自圆其说”,这也是好口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3.让孩子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思想
好口才不仅不能是空洞的语言,更要言之有物,当孩子有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的时候,父母应该欣喜:孩子的口才能力又要上一个台阶了!这时候要鼓励孩子:“你是怎么想的?只管说出来,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自由地表达所思所想,当他们梳理过自己的思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口才无疑就得到了锻炼。
与人交谈贵在真诚,吹嘘奉迎招人厌
有一天,洛洛和班里几个同学聊天:“昨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爬长城、坐缆车、看烽火台,你们都没去过吧,可刺激了!”
洛洛的话音刚落,小海就不服气地说:“哼!那有什么,我昨天和爸爸去了天文馆,我们还一起坐航天飞机飞到天上看星星呢!”
“你骗谁呢?天文馆压根就没有航天飞机!”洛洛反驳道,“我早就去过天文馆了,我敢保证那里没有航天飞机,你在吹牛,你就会吹牛!”
小海也不甘示弱地说道:“你能炫耀,我就不能吹牛?谁没爬过长城,谁没坐过缆车、看过烽火台啊,得瑟什么啊。”
“我炫耀说的也是事实,哪像你牛鼻子都吹到天上了。”洛洛还嘴到。
“要你管!”两个孩子吵了起来。
以上的对话,父母和孩子都不陌生,炫耀、吹牛在孩子的谈话中经常可以听到。对于这些情况,父母一般会这样处理:孩子说话夸张了一些,但不是什么大毛病,无须制止;或者认为孩子会说话、口才好,从而大加鼓励。实际上,父母的这些做法都是不妥的。
人贵在真实。真诚的语言才能打动人,真诚的语言才能体现出口才的过硬。炫耀、吹牛和虚伪的奉迎只会让人觉得假惺惺,甚至起鸡皮疙瘩。而且,这样下去,孩子说话就没有严密准确的语言习惯,说起话来总是喜欢假、大、空,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有好口才呢?
但有些孩子就是喜欢吹牛,奉迎的话也总是有人爱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夸耀自己是人的本能,而奉迎别人不仅会令对方沾沾自喜,自己同时也可以落得个“会说话”的好名声。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孩子说话就容易吹嘘奉迎了。
而孩子的年龄还小,他们不知道这样的说话方式会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坏处,却认为自己说话天花乱坠、云山雾绕就是口才好。殊不知,他们这样下去,不但好口才无望,坏口才却形成了。
所以,父母就要帮孩子改掉这种说话的习惯,不要让一个好口才的苗子就此“夭折”:
1.父母不能教孩子说虚伪的话
在人际交往中,大人之间的沟通避免不了圆滑和世故,甚至有些虚伪,大人不要把这些过早地教给单纯的孩子,使他们想说的不敢说,不想说的却必须说。
例如,邻居家的阿姨剪了一个新发型,看起来有点奇怪,孩子看到后,忍不住笑了出来。妈妈看见了,立刻制止了孩子的笑声,并暗示孩子道:“说点好听的。”孩子只好违心地说:“嗯,阿姨的新发型真漂亮,起码年轻了5岁!”孩子的夸奖让阿姨美滋滋的,直夸孩子会说话、口才好。
但这样却会让孩子觉得:原来说假话就是口才好啊,所以他以后就学会了见人奉承、“拍马屁”。但这样说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喜欢,因为相比起来人们还是更喜欢听真话。说话真诚、不虚伪是好口才的人不可缺少的素质。
2.说话要符合客观实际,就可避免吹嘘奉迎
吹嘘奉迎的人说话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假、大、空,换句话来说就是脱离客观实际。如果孩子在说话的时候,不管是说自己还是说别人,都能做到有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不去凭空编造,那么就可避免对自己的吹嘘和对他人的奉迎。
例如上文中提到的那个孩子,在评价阿姨的新发型时可以这么说:“阿姨,您的新发型让您看起来很精神,不过,我觉得还是不太适合您。”这样的评价既不会让阿姨难堪,也避免了自己说假话、奉迎他人。
少贫嘴,多幽默
可可和乐乐两个小朋友在聊天,可可问乐乐:“请问你今年几岁了?”
乐乐笑嘻嘻地答道:“我比去年大1岁。”
“那你去年几岁啊?”可可问。
乐乐说:“那自然是比今年小1岁了。”
可可很无奈,只好换了个话题:“你家里有几个人?”
乐乐说:“我家里的人和家里伞的数量一样多。”
“哦,那你家里有几把伞?”
乐乐说:“每人一把。”
可可很无语,只好又问别的:“你家在哪儿?”
乐乐说:“在马路南边。”
可可问:“哪一条马路南边呢?”
乐乐说:“小区门口北面的那一条。”
可可摇摇头,走了。
故事中的乐乐说话喜欢绕,说来说去都是废话,没有内容,只不过是在玩贫嘴。有的孩子会说:“这哪里是在贫嘴,这分明是幽默。”那是因为这些孩子没弄明白贫嘴和幽默的区别,才会把肉麻当有趣,把贫嘴当幽默。实际上,贫嘴和幽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贫嘴大多是废话或玩笑话,没什么逻辑,没什么道理,有时甚至是狡辩,说话的态度会不真诚;而幽默是言之有物、出人意料、令人发笑的,同时又让人回味深长的语言。幽默的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会否认自己的错误,但会通过令人发笑的语言化解自己的尴尬处境。
有些孩子则觉得贫嘴和幽默都会令人发笑,那证明它们还是一样的,实际并非如此。贫嘴令人笑过之后让人无语,而幽默令人笑过之后却让人深思。一个高雅、一个低俗,一个真诚、一个虚伪,这就是幽默和贫嘴的本质区别。
贫嘴的孩子开起玩笑来没有节制,说起话来无遮无拦,甚至不分场合、不分事情乱开玩笑,你想和他认真地谈一件事情,结果却被他搅黄了,很令人反感。但有的人则认为贫嘴的孩子说话不会冷场、善于调节气氛,是好口才的表现。看来,贫嘴并不是一点儿不受欢迎,它和幽默的距离并不远,所以,贫嘴的孩子在和他人的谈话中只要节制一点,把握好度,也会像幽默的人一样拥有好口才,受到他人的欢迎。
真正具备好口才的人不会随便贫嘴,但知道什么时候该幽默。如果孩子能区分贫嘴和幽默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少贫嘴,多幽默,那一定离口才大师越来越近了。父母该如何教育这些爱贫嘴的孩子?不妨试试下面几种方法:
1.适度的贫嘴可以练“嘴皮子”,对口才也有帮助
贫嘴也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活跃谈话气氛、拉近人的距离,贫嘴的人往往性格都很好,天性乐观、开朗热情、心理健康,等等,尤其是贫嘴的人嘴上功夫都很出众,嘴皮子都很溜,所以,如果孩子不过分的贫嘴,父母不必干预,让他们偶尔贫一下,对人对己都没什么坏处,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口才。
2.无节制的贫嘴会影响孩子的口才,父母必须制止
但当孩子贫起来没完没了,油嘴滑舌,甚至不分对象、场合,大事小事都贫,并严重影响了和别人谈话的时候,父母就必须制止。例如妈妈和孩子说:“儿子,我跟你说一件事。”儿子接道:“事事事,都是事,何时无事?”这个时候,父母就必须对他说:“请你不要再耍贫嘴了,等妈妈把话说完,你再去表达好吗?”
3.幽默才是孩子应该追求的好口才的境界
要改变孩子爱贫嘴的毛病,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学会幽默。贫嘴充其量是幽默的初级阶段,会幽默的人才是真正好口才的人。父母要让孩子多读书,尤其是一些幽默大师的作品,以此充实自己的内涵,做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人,这样的话,他就会摒弃贫嘴的毛病而爱上幽默了,说起话来自然就不会流于肤浅了,孩子的口才就会越来越好。
不要学说不雅口头禅
小梅今年12岁了,她平常特别爱看偶像剧,里面的台词都很熟悉,经常和同学们讨论剧情和台词。
有一天,小梅的表弟来了,和表姐一起玩,还没玩多久,表弟就和小梅爸爸说:“表姐不欢迎我,我要走了。”
“不欢迎你?你们俩不是玩得挺好吗?没有看到她有不欢迎你的举动啊。”小梅的爸爸说。
表弟委屈地说:“表姐说让我‘滚’,而且说了很多次。”
爸爸一听,连忙过去问小梅:“你为什么让表弟‘滚’呢?表弟怎么得罪你了?”
小梅一时有点糊涂:“我没有让他滚啊。”突然又想起来什么似的说:“哎,我那是口头禅,说说而已,哪里是真的让他滚啊。”
爸爸教训他说:“这种口头禅怎么能乱说呢,别人要当真了怎么办?”
小梅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偶像剧里不都这么说嘛?你们不知道,这样说话很时髦的。”
和小梅一样,很多孩子都有口头禅,有的孩子喜欢在说话中说“嗯”;有的孩子说话时总是喜欢这样开头:“哎,你知道吗?”;有的孩子不管别人说什么,接话时总是喜欢说这一句:“是不是?”这些口头禅本无伤大雅,只是个人习惯罢了,但有些口头禅就不可取了,例如:“傻瓜”、“笨蛋”、“神经病”、“白痴”、“要你管”等,这些口头禅不仅让人觉得没礼貌,还会伤害人的自尊。
有些孩子的口才本来很不错,但正因为有了这些不雅口头禅,损害了孩子的个人形象。再加上网络流行语、电视流行语对孩子的冲击,他们会在说话时胡乱运用,让人听起来不仅别扭,甚至哭笑不得。
其实,口头禅只是一种说话习惯,并非孩子的真正意思。例如,“你去死吧”,并不是真的让人去死;“你傻啊”,也不是真的说对方傻。但应该让孩子知道,虽然你的本意并非如此,但听者也会觉得不舒服,甚至会导致误解和不快,不但影响谈话效果,还会影响人际关系。所以父母一定要督促孩子改掉这些不雅口头禅,但既然是习惯,一天两天是不可能改掉的。而且有些口头禅,孩子也是无意间形成的,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给别人带来了不快。所以,父母对此也不要大动肝火,而是要看孩子的口头禅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无伤大雅,就提醒他们收敛;如果是不雅口头禅,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则必须让孩子立即改掉。
下面就来和父母探讨一下,怎样帮孩子克服掉不雅口头禅这个不好的习惯:
1.分析孩子形成不雅口头禅的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的口头禅形成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大人的原因,比如有些父母总爱说孩子:“你这个小猪头,怎么这样不小心呢?”“又碰到你的猪头了吧。”或者“昏头了吧,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把你整糊涂了。”“又昏头了,课本都忘学校了。”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的不雅口头禅,孩子都会照单全收,所以父母也必须反省自己的言行。
有些孩子的口头禅是从影视作品中学到的,比如一些台湾的电视剧爱说:“死翘翘的啦。”“切!”一些含暴力情节的电视剧里的人物爱说“老子”如何如何,孩子觉得这些口头禅说起来很时髦、很像大人,就学着说。父母就要让孩子明白:这些口头禅不符合孩子的身份和年龄,也是没素质的表现,不能乱说;不雅口头禅说得再利索、再时尚,也不代表口才好,真正口才好的人首先是个有礼貌、有素养的人。
2.按孩子的口头禅去做
孩子的口头禅都只是说话习惯,并非他真正的意图,父母在孩子说口头禅的时候不要直接指责,不妨按孩子的口头禅的意思去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口头禅是不妥的。
例如,孩子说:“滚!”父母可以接着说:“那我真的滚了啊。”孩子就会马上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只有让孩子自己觉得他的口头禅是不妥当的,才会有意识地去改。
3.让孩子换个词,再说一遍
在孩子说不雅口头禅的时候,父母也可以这样做:让孩子换个词,再说一遍。例如,孩子和同学在做作业,有一道题同学不会做,请教孩子,孩子说:“你这个笨蛋,怎么这都不会?”父母如果听到了,就要严肃地对孩子说:“你刚才说什么?怎么能说同学是笨蛋呢!换一个词再说。”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明白说话不能无所顾忌,必须考虑别人的感受。
说话温和谦逊,带刺不可取
小刚平时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业余时间很少玩乐,课外知识知道得不多,体育锻炼也很少参加。他意识到自己这样下去不太好,于是就想和同学们多接触接触,改变一下自己。
这天一帮同学聚在一起聊天,小刚走了过去,想参与其中,一个同学看到他走过来,就说:“哟,书呆子来了。”
小刚有点儿不好意思,问:“你们在聊什么啊?”
一个同学看了看他,对着其他同学说:“咱们刚才是不是在说外星人啊?”
小刚一听,脸上挂不住了,他知道这个同学在笑他什么都不懂,就像是外星人一样,于是,小刚离开了聊天的同学们,来到了操场,想和同学们打打篮球。
一个同学听到他要打球,趾高气扬地说:“要和我们打球啊,看到没,那边一年级的小朋友正在拍皮球,你先去练习练习,然后再来和我们打。”
小刚一听气得眼圈都红了:“就算我篮球打得不好,你也不能这么挤兑人。”
现在的孩子口才越来越了得,知道什么是指桑骂槐、绵里藏针,骂人都不带脏字,嘲讽别人更是拿手。不过,这样说话的孩子可不算是好口才,一个喜欢对他人冷嘲热讽、说话带刺的人根本就没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好口才。
好口才的人说话以“愉人愉己”为最高境界,打着开玩笑的旗子来挖苦别人,把嘲讽别人当做一大乐趣,说话就是为了过过嘴瘾,把自己的乐趣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人只是误解了“好口才”的定义。
一个好口才的人说话首先要有真诚、温和、谦虚的态度,没有这样的态度,再会玩嘴皮子,也只是在玩弄说话的技巧,不可能成为口才大师。真正好口才的人首先是一个内心宽厚、有修养的人,其次才是纯熟运用说话技巧。
而有些孩子不说则已,一说就伤人,甚至不伤别人誓不罢休,尤其喜欢高高在上,以语言控制别人,这样的孩子有强烈的优越感,是极端自负的心理在作祟。如果不改掉这个毛病,孩子以嘴巴得罪的人会越来越多,好口才也将无从谈起。
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纠正这个毛病,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着手:
1.让孩子明白说话带刺是伤人伤己的事情
说话带刺会伤害别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这也会给自己的内心带来伤害。
孩子的本质都是好的,内心深处总还是善良的,当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言语而受伤的时候,刚开始可能还有一丝快意,但平静下来,都会后悔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方为了保护自己也会说出更难听的话,那么双方的心里都会受到伤害,甚至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
就像故事里的小刚,在同学们奚落他是外星人的时候,若这样回敬同学:“我是外星人,但不管怎么说,还是一个学习好的外星人,不像某些人,考试成绩是鸭蛋,回家经常挨棍子。”
如果小刚真的这么说,那么那个奚落他的同学心里能好受吗?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说话带刺是个得不偿失的事情,真正好口才的人是不会这样说话的。
2.让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人
孩子之所以爱嘲笑、挖苦、奚落别人、说话带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态没摆正:自负、自大、高高在上,看别人总是不顺眼,不教训别人几句心里就不舒服。例如看着穿着朴素的同学,就嘲笑他们:“哎哟,现在正流行‘乞丐装’,你可真会赶时尚。”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让他们摆正心态:别人的生活条件也许不如自己,也可能没有自己优秀,但在人格上和自己是平等的,自己没有资格嘲笑他们。
其次,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喜欢挖苦、讽刺别人是他在优异口才之路上的拦路虎,不改这个毛病,就收获不了好口才。
3.不做说话带刺的父母
孩子爱说话带刺,父母很可能是孩子这方面的第一任老师。有些父母觉得孩子的字写得不好,会这样教育孩子:“瞧你这字写的,龙飞凤舞的,真是中国第一大草书书法家。”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父母这样批评孩子:“成绩不错嘛,几门功课加起来,刚好是一根油条、两烧饼,行,明天早餐你就吃这个吧。”这样的说话方式,估计孩子在难受之余也不得不佩服父母的“口才”,不跟着学才怪呢。
所以,父母必须改变自己这种阴阳怪气的说话方式,用正常的方式、语气、语调和孩子说话,才能让孩子的口才往健康的路上发展。
和别人谈话时,不要“针锋相对”
在别人的眼里,莹莹的口才似乎不错,说话时滔滔不绝,和别人争论的时候,她总能占上风。在受到批评的时候,她也很能为自己辩解,尤其是和妈妈顶起嘴来,妈妈一句,她一句,从不示弱。
有一次,莹莹的老师因为一件小事批评了莹莹,但莹莹并不虚心接受,老师批评了一句,她说了一大堆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老师没有办法,把这件事告诉了莹莹的妈妈,让妈妈配合老师一块教育她。
晚上,吃过晚饭,妈妈对莹莹说:“莹莹,今天老师是不是和你谈心了?”
“谈心?”莹莹说,“他那叫谈心吗?整个一批斗大会。”
妈妈和气地说:“那他为什么要批评你啊?”
“老师纯粹是无理取闹,我又没做错什么。”莹莹一脸的无辜。
“你怎么可以说老师无理取闹呢?老师批评你总是有理由的。”
“什么理由啊?你们大人做事没理由也能为自己找到理由,我们小孩有理由也被你们说成是没理由。”
“你……”妈妈有点儿语塞,“你怎么可以这样评价大人呢?父母和老师都是为了你们好。”
“算了吧,你们打着为我们好的旗号控制我们,这也不准,那也不准,这样做也错,那样做也错,求求你们,别再对我们这么好了。”莹莹一点儿都不领情。
“莹莹,你这样的态度可不太好,妈妈今晚本来是要和你好好谈谈的,你倒教训起妈妈和老师来了。”
“你们整天高高在上教训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我发表一次意见呢?你们……”
总之,不管妈妈说什么,莹莹都不能虚心接受,和妈妈总是针锋相对,什么也没谈成。
相比较父辈的童年来说,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见多识广,凡事都有自己的一套观点,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这就造成了孩子在和他人谈话时不懂得虚心接受他人的观点,也不懂得收放有度,嘴巴上从来不认输、不示弱,不肯先退一步,不辩个你死我活不罢休。
这种现象,给父母带来了很多困扰: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教育?你说一句,他有十句在那等着你呢。尤其是孩子嘴里不时蹦出的网络语言和流行词汇,父母听都没听过,更不知该如何应答。
一些孩子不仅和父母说话针锋相对,对待老师和同学也是如此。无论别人说什么,他们不是先考虑别人说得是否正确,而是习惯性地先进行反驳,让别人觉得他们的嘴巴真是太厉害了,不敢说他们一点儿不好,简直是“老虎屁股摸不得”,无法沟通。
孩子说话敢反驳他人,是自己独立思想和特别个性的表达,但若发展到极端,必然成为孩子沟通和交流的障碍,那么,“伶牙俐齿”不但不会帮助他的口才得到提升,还会成为他具备好口才的绊脚石。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针锋相对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帮孩子引导和纠正:
1.针锋相对只能让谈话陷入僵局
说话爱和别人针锋相对的孩子都有这样的体会:互不妥协和退让,你一言我一语,针尖对麦芒,互相伤害、打击甚至是谩骂,本意是想通过沟通达成共识,没想到反倒使谈话陷入僵局,该说的都没说,不该说的都说了,结果不是不欢而散就是大动干戈。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帮孩子理智地分析:感性的语言必须要有理智的头脑去控制,总有一方要退让,说话不管不顾、冲动任性的人不管多么能说也不算是好口才的人,要想使谈话有一个良性的结果,必须放弃“针锋相对”的谈话方式,一个好口才的人是懂得收敛和控制语言的人。
2.让孩子学会体会别人话的真正意思,不要只盯着字面意思去理解
喜欢针锋相对的孩子大多是很聪明的,反应很快,但他们的这种聪明却没有用对地方,确切地说,他们是过于敏感。在和别人说话时,他们体会不出对方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有时对方表达的是善意,他们却听着像恶意。他们总是揪住其中的一两个词不放,放大负面的感受,尤其是别人不慎用错词的时候,更是不依不饶。
例如故事中的莹莹,她的每句话都是抓住妈妈说的最后一个词大做文章、借题发挥,妈妈每句话都在表达着爱和关怀,她却压根儿没听出来,她没有把谈话当做一场轻松的交流,总是抱着一种“战斗”的态度在说话,所以才造成了和妈妈“针锋相对”的结果。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就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懂得体察别人说话的本意和重点、学会包涵别人偶尔的用词不当,只盯着别人说话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显得太小气和小题大做了,一个好口才的人不会这样的。
3.父母就不要再针锋相对了
在陷入谈话的僵局时,如果有一方先退让,孩子就算想针锋相对,恐怕他的“伶牙俐齿”也无用武之地了,所以,孩子在和父母针锋相对的时候,父母不妨先闭嘴、先退让,毕竟父母的涵养总是好于孩子,孩子一旦看到父母不吭声了,也就不会那么咄咄逼人了。
等孩子的情绪缓和之后,父母不妨轻声细语对孩子说:“别那么敏感和激动,我的话可不是那个意思……”或者:“我明白你的意思,但你说话的态度和口气可不好,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说话,我早就接受你的意见了。”只要父母稍作开解,聪明的孩子马上就明白了自己的不当之处。
除了包容自己孩子的针锋相对,父母和自己的爱人、和家里的老人、和自己的朋友说话都不要针锋相对,只有父母以身作则,教育起孩子来才更有说服力,父母和孩子的口才才能都有所提升。
说话不能一盘散沙,要有条理
冬冬10岁了,他性格活泼,很爱说话,每次放学后都爱把学校发生的事情讲给爸爸妈妈听。这一天放学后,他对爸爸说:“爸爸,今天我们班里发生了一件事,让我特别难过。”
爸爸连忙问:“什么事啊?”
冬冬继续说道:“明天我们班和二班要举行足球比赛,我的同桌刘强脚伤了不能上场。刘强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他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今天第三节体育课,老师进行百米测试,5个人一组,每组跑3次,选一次最快的成绩作为考试成绩。我和刘强分在了一组,第一次赛跑,刘强比我快0.2秒,第二次我又落在了他后面,可是他在冲刺的时候摔跤了,脚扭伤了,肿得老高,结果我跑了第一,真让人担心啊!”
冬冬说完了,爸爸有些摸不着头脑:真让人担心?担心什么?是担心自己跑不了第一?还是担心第二天的足球比赛刘强因脚伤不能上场?还有冬冬开始的时候说特别难过,可是最后他也没说自己为什么事难过。
冬冬的话也许让你也听得糊里糊涂的,的确,冬冬说话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砸”得人确实有点晕。他先说结果,才说原因,有的结果最后也没给出原因,这样说话确实让听的人很累。为什么冬冬说话会带给人这样的感受?就是他说话没有前后顺序、没有条理性。
一个人要想把话说好,必须具备3种能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又叫条理性,即思维的规律性,而思维的规律性是与客观现实的规律性相吻合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说话必须要与客观现实的规律相吻合,简单地说就是说话要有先后顺序,不能颠三倒四。把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进行有秩序的安排。如果内容比较多,还要进行分类,逐类说明。如果说话没有条理性,那么你的表述只会像一盘散沙,看似洋洋洒洒,实则不知所云。
有的父母会说,这要求太高了,孩子可做不到。其实不然,孩子只要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说话就行了,3岁以上的孩子就有这样的初步意识了,父母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一个说话没有条理性的人只会让听你说话的人感到匪夷所思、一头雾水,甚至会非常痛苦:“你到底在说什么?!”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孩子要想拥有好的口才,说话必须具有逻辑性。
父母要培养孩子说话的逻辑性,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教孩子观察客观事物的顺序
说话既然必须与客观现实的规律相吻合,那么观察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必需的。无论是自然界动植物的变化,还是社会上人们的行为,都有其发展的规律性,父母可以让孩子观察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顺序:一年有春夏秋冬;一天有早中晚;植物从播种、发芽到收获;生物有生老病死;一件事情有先后、因果;就连吃饭、穿衣也有顺序。
当孩子对客观事物的顺序有了一定的认识,自然就有了说话条理性的基础,好口才也就渐渐萌芽了。
2.教孩子有顺序地表述生活
当孩子了解了事物的发展顺序,就要引导他们按照顺序来表达。
首先是时间顺序。父母可以让孩子从他最熟悉的事物按时间顺序描述,比如:“今天是星期一,早上7∶30开始升旗。第一节是语文课,我最爱上语文课了。第二节是数学课,老师讲得好精彩!第三节是体育课,我们练习了排球……下午活动的时间,我们在沙坑边玩儿,鞋子里弄得都是沙子。”
其次是空间的顺序。比如:“妈妈今天带我到公园玩,一进门就看到红红的两个大灯笼。再往里面走,是一个美丽的湖,湖心有一个小亭子,湖面还有一条小船。绕过这个湖,是一座假山……”
最后是情节发展的顺序,这个会稍难一些。比如上面故事中冬冬描述的事情可以这样说:“今天第三节是体育课,老师进行百米测试,5个人一组,每组跑3次,选一次最快的成绩作为考试成绩。我和刘强分在了一组,刘强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他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我真担心跑不过他!第一次赛跑,刘强比我快0.2秒,第二次我又落在他后面,可是他在冲刺的时候摔跤了,脚扭伤了,肿得老高,结果我跑了第一。但是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明天我们班和二班要举行足球比赛,我的同桌刘强脚却扭伤了不能上场。”让孩子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因果关系来叙述,就不会让别人听起来太乱。
父母只要对孩子有意无意地进行这样的训练,并坚持不懈,相信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更加高级的逻辑顺序孩子都能一一掌握,那么孩子具备好口才的前提条件也就有了。
3.用联词来表现说话的条理性
在叙述事情发展的顺序时,孩子可能比较难把握。这时,不妨利用联词来实现说话的条理性,比如“先……再……然后……最后……”或者“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句式叙述,这样既可以把事情表述得有条理,又可以更完整。例如:我们今天要和二班举行一场篮球比赛,我们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然后和对手练习了几分钟,最后就开始正式比赛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先归纳后总结的方式来实现说话的条理性,比如开始先点题,接着陈述观点,最后做总结说明,这样也可以使说话富有条理性。
总之,这些方法要活学活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孩子如果学会了灵活运用这些说话的技巧和方法,一个口才大师就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