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进步一点点大全集
19518000000010

第10章 眼界放宽一点

一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首先要看他站得够不够高,看得是不是远。只有看得长远,他才能对自己以后要做的事情心里有底,才知道自己行进的方向,以及需要为此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眼光长远的人往往不容易被眼前的得失所迷惑。有很多成功人士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有的面临着金钱的诱惑,有的经历了困境的阻挠,但他们往往能够执著于自己的梦想,从而摆脱眼前利益的诱惑,冲破困境的束缚。因为他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未来的图景,所以他们能意志坚定,矢志不移。

眼光长远的人往往能走在时代的前沿。他能看见别人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掌握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因而能先行一步。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创业变得很艰难的时代里,这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短视者只能迎接失败,即使他们曾经拥有过很优越的条件。在透支享受今天的同时,忘记或忽略了给明天播种,最后只能被明天抛弃。

不断提醒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的目光始终盯着远方,让自己沉浸在实现远大目标的行动之中,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用战略意识来掌控全局

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工作越来越多,往往“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不过年,不过节,一年四季无气歇”。“埋头”做事的时间长了,很容易就忘记“抬头”看前方,缺乏战略思维。

从人生的整体高度来思考,这样的思维习惯就是战略性思维习惯。

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多年来养成一个业界皆知的习惯——“闭关修炼”,也就是每年两次远离尘嚣七天,凝神思考科技业的未来,然后把所思所想传遍整个微软帝国。比尔·盖茨的每次“闭关”,总能为科技行业找出几个新领域,为微软开拓新市场点亮一盏明灯。

微软的每个员工都特别期待“闭关周”,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写的报告就有可能传到比尔·盖茨手中,并被仔细阅读。“闭关周”让他们有机会成为可能影响微软未来的那个人,也让他们更有微软主人翁的意识。这也使得创新色彩浓厚的“闭关”又带上了“群策群力”的色彩。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说:“首先是做正确的事,其次才是正确地做事。”“很多时候从盒子里跳出来,冷静地思考,才可以把握正确的方向。”比尔·盖茨的“闭关”正是对彼得·杜拉克这些管理思想的诠释。然而,环顾我们周围,很多人身为某个企业或者公司的领袖,虽然规模远远不能与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相提并论,但是忙碌的程度与比尔·盖茨相比却毫不逊色。他们常常有疲于奔命之感,工作是“脚踏溜冰鞋”,“溜”到哪儿算哪儿,根本谈不上战略思维。

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比尔·盖茨的“闭关”,从平时工作的琐碎思维中摆脱出来,用战略头脑自觉捕捉、谋划、解决战略问题。毕竟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看得全。

战略是建立在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基础之上的,集思广益可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帮助自己在制订近期计划和战略目标时,明确方向。

一般来说,从人生的整体高度来讲,我们需要对以下一些战略问题进行思考:

1.生命的价值:

(1)给生命增加价值,这包括物质财富的增长,个人实力的强大,精神的价值的不断丰富。

(2)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找到一个平衡点。

2.个人价值的评估:

(1)思维的敏捷度,思维的独特性、成熟性,可以没有经历,但可以显得很成熟,你被人看中的更多的是潜力。

(2)对人性的弱点有深刻的洞察,对人的惰性与潜力要有具体的分析。

3.对人生的某些问题有一定的思考:

(1)你人生的重大挫折是什么?你是怎么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

(2)要做一个有包容性的人。经常思考这些问题会让你变成一个有博大心胸的人,形成天下为公的思想,并且具有超强的忍耐力。要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你的爱心的大小就是你视野的大小。

对个人价值与成长问题的评估有助于我们对人生战略进行整体规划。

正如一场战役、一场足球比赛都需要确定作战方案一样,有效的生涯设计也需要有确实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方案,这些具体的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战略规划是人的第一大事,每个人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的职责,心中须有一个个人发展的清晰蓝图,知道自己应该向何处去,怎么去。只有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具有了强烈的目标感与全局意识,才能养成战略思考的意识。

说到底,我们学习比尔·盖茨“闭关修炼”,就是要像比尔·盖茨那样善于懂得制衡:战略与策略的平衡,近观与远眺的平衡。

★找到一个高起点,抬高自己身价

从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前进,看起来很务实,但是也可能会前途灰暗,不可预期,使自己丧失最初的希望和热情,迷失方向。

有一种人被称为“陷入固定模式者”,就是每天被一成不变的工作追赶着,马不停蹄,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习以为常,并且慢慢地被这种僵化的生活吞噬掉。而且人以类聚,物以群居,如果永远处在底层,与一些小人物为伍,很难学习到什么东西,而位居高位,则能给自己一个更高的理想。

因此,在职位上努力向上攀登十分重要,对长远发展也是意义深远的。只要你能登高一个职位,就有机会将周围模糊不清的东西看得更清晰。

跳槽之后,你在新的单位里翻开了自己人生中新的一页,与先到的同事相比,无疑你是处于零起点上。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切从头做起呢?如果这样,你以往的一切付出都等于白费,损失太大了。你应该尽量把这个起点抬高,而你的资本是你过去的经验,不论你过去从事的工作与现在有什么不同,但就如何待人处世、把握自己等许多方面都可以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

小陈毕业后,找了一份做助听器代理销售的工作。一开始,小陈就对这份工作感到不满足,不过他还是坚持做了两年时间。后来,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的现状。

为了摆脱现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销售经理。后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目标终于实现了。

难得的是,这次成功使他获得了比其他销售人员高出一头,脱颖而出的机会。虽然只升了一级,但对他来说,这一级非常关键。

小陈取得了优异的销售业绩,引起了他所在公司的竞争对手——一家经营助听器的公司经理老韩的注意。有一天,老韩请小陈吃饭,并说服了小陈跟自己干,因为他可以给小陈更高的职位——助听器销售部的销售经理。

为了考验小陈有多少实力,韩经理让他在天津工作三个月。对于小陈而言,一切又归回到“零”的状态,需要自己一个人重新开始,挑战一份新的工作。他非常努力,表现卓越。没过多久,小陈被擢升为副总经理。

若是普通人,要达到那么高的职位,即便是付出了所有努力,恐怕最少也要花十年时间。而小陈达到这个目标只花了半年时间!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职场中,如果能站到更高的起点上,会使你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获得他人难以获得的机会,会上升的更快。然而现实中,很多人还是难以逃离从底层一步步攀升的宿命。要想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占据更有利“地形”,你需要有抬高自己身价的意识。这样才能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而身价的提升,最基本的方法是努力工作增强实力,此外还有一个办法是“自抬身价”。

“自抬身价”似乎是对人的一种批评。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自抬身价”却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生存手段。因为他人也许没有时间来充分了解你,或者对你估量不足,如果你适度抬高一下自己,会对自己非常有利。

其实自抬身价的事很常见。有的影视明星增加片酬,有的歌星提高出场费,乃至于你的同事要求老板加薪等,这些都是自抬身价的行为。当然,其中有的人确实名副其实,与他们的身价相当,但有的人则是自夸自大,没有那么高的价值。可是,抬高身价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好处。自抬身价,就等于给自己标了一个新的价格!

在现代社会,人就像商品一样,都有自己的身价。你如果给自己的标价太低,别人可能会瞧不起你,相反,标个高价,别人会认为你了不起。

一位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的指导下,精心制作了一份《个人完全推销手册》,仅面试一次就被一家大公司录用了,并且获得了超乎想象的高薪水。需要说明的是,年轻人并不是从底层一步步做起而获得了高薪的。而是一开始就获得了副经理的职位。

假设是从普通的一名公司员工一步步做起的话,得到副经理的职位要花费不下10年的时间,所以可以说,那本《个人完全推销手册》给这个年轻人节省了10年的时间。

一般来说,自抬身价分两种情况。一是自身确有价值,而别人评价不足。第二种情况是,你有七分的才能,却出九分的身价。两种情况都可以自抬身价。

自抬身价要注意适度。自抬身价不要抬得明显超过你的能力,否则你抬得越高,摔得越惨。比如你是一个普通职员,在转职时,明明你的月工资是2000元,你却说成是8000元,比主管都高。别人会发现你是在吹牛,你就不会成功。可如果说你的薪水是3000元,别人觉得差不多,就容易相信你。

抬身价要参考行情。如果你的身价低于行情,会给人一种“次品大甩卖”的感觉,别人也会把你当成廉价品,不予重视。如果你的能力也够,可把身价抬得高出行情一点。若高出太多,除非你快速提高自己,否则别人迟早会看不起你。

自抬身价并不要你四处兜售,那样给人吹嘘的感觉。但如果你能在适当的时候去抬,比如有人想“买”的时候,大家讨论到你的时候,问你的时候,就显得很自然,效果也很明显。

适当地自抬身价总比自贬身价好。而且,只要你自抬成功,你就会从中受益,你以后的身价只会上升,不会下降。

身价抬上去了,你就要想方设法努力使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上去。所以,自抬身价可以成为你进步的动力。

★有独立思考与判断力

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却成了环境的奴隶。“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这是最不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震撼。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做如下诠释:“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因素。

年轻人或涉世未深的人,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都尽量与自己所属的圈子相同。小孩喜欢与同年龄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证据。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又没有过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

但是,就算是基本原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会提出改革——这便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要想不随波逐流也并不容易,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危险性。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对各种统治者的领导毫不质疑或提出反对——我们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但是,我们并没有体认到,这种安全其实是虚伪的。大众心理其实最脆弱,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变成了环境的奴隶。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也还不曾自己独立自主思考过。自那以后,虽然也变得稍微懂得一点思考,但是所想的却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只是在一个劲儿囫囵吞枣地吸收着所读的书的内容,对于朋友们所说的话,也不斟酌是否正确,就一味地接受。与其费尽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实意义的东西,倒不如顺其大溜来得省事,这就是很多人懒得思考的原因。由于那样,当发现自己拥有判断力时,已经被偏见误导了。虽然自己并未察觉,但是却养成了错误的想法,它已取代了对于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点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的感叹。为了避免将来后悔,最好及早开始。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永远正确,偶尔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能够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看书和与人交往。可是,也不能过于相信这两者而囫囵吞枣。因为,这两者终究只是上天赋予人的判断力之补助。而良好的判断力来自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当一个人一旦立志自我思考,并开始尝试时,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惊人的改变。与过去用别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觉误当作真实的事物比起来,此时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显得井然有序。

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就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吧。如果没有偏见,希望年轻人能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或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也有人认为: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性格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在这方面,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一向赢得人们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都希望他们能做得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专长。他非常坚持这个原则。虽然因此遭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洛克菲勒曾对儿子说:“与他人生活得不一样,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敢于进行尝试的人却非常稀少。我所下的重要决定的大多数,幸免招致过朋友们的批评。他们全都出自善意警告我,我所进行的一切非常危险,缺少成功的希望,以及我的轻率程序是何等严重。我在取得律师的资格之后,为了进入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工作,而辞去大企业的职位时,就遭到了同事的嘲笑。而今天我们的企业都是当时所下决定的直接结果。40岁开始学习开飞艇时,多数人都认为我很无聊,因为当时孩子们还很幼小,依先这一决断之功,我们一家人长年欢乐陶陶。”

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并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到底,的确需要极大勇气。戴尔·卡耐基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客气地不表示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是与各位站在不同的一边,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却赢得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十分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之所以会这么轻易取代我们的地位,是因为我们让他们这么做。

我们现今的教育趋势,是针对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式来设计,因此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训练出什么领导人才。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是跟从者,不是领导者,所以我们虽然很需要领袖人才的训练,但同时也很需要训练一般人如何有意识、有智慧地去遵从领导。如此,才不会像被送上屠宰场的牛群一样,盲目地跟着走。

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在他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他们做某些事,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流行,跟着做也可以凑个热闹。

爱德加·莫尔常常用所谓的“群体状况”来警告我们——他认为这种东西“扼杀人类个体的珍贵价值”。莫尔曾说:“由于人类不无法达到天使的境界,但这也并不是他们必须变成蚂蚁的理由。”

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他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的题目发表演说,指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不向权威俯首称臣

世界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欧洲指挥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会给他的乐谱在指挥演奏时,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他认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地说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面对着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台上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们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终因趋同权威而遭淘汰。小泽征尔则不然,因此,他在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中摘取了桂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信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这不仅仅是掌握相当的知识,还需要再坚持一下的毅力和勇气。在强者面前,坚持己见,需要很大的勇气,不要随随便便地就否定了自己,只要是自己确信的,就不怕是在谁的脚下,都要有勇气和底气大声说出来!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用手拿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儿?”

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神,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让每位学生嗅一嗅苹果,这一次,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看到是苹果,它就肯定有香味吗?只要是权威说的,它就肯定没错吗?我们难免不犯这种错误。本来是一只假苹果,却都闻到了它的香味,难道是一种心理暗示?芽不,是我们迷信于权威,也是一种从众心理作怪。但归根结底,是我们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从老板的高度看问题

小郑在一家科技公司做普通职员。小郑的工作做得不好不坏,并不引人注目。他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同时也非常希望在职业生涯更进一步。凭着几年的经验和反复的思考,他感到公司的战略方向有一定问题,于是思索再三,大胆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建议书。由于担心上司贪己之功,他便越级向主管营销的副总上书,希望公司采其纳建议,一是有利于公司,二是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可是此事如泥牛入海音讯全无。

等了好长时间,终于一天找到个机会,副总到他所在部门视察,他大着胆子问副总对建议书有何看法,副总偏着头看了他一眼,说:“写得太长,看不明白意思,管理层自有考虑。”小郑还想再说,副总笑着摇摇头就走了。小郑非常失望,从此埋头做自己的小职员,再不管其他事。

作为职场中人,应该仔细观察公司的战略重点所在,或面临的最大挑战所在,并确认高层领导已经有比较明确的意识。决定你能否走到高层职位的,不是你拥有的技术或才能,而是你的意识。事实上每个工作都可以由另外的人去完成,而唯一别人不能代替你的,是你的大脑。要想在职场中晋升,就必须学会像老板那样思考,必须学会识别:在老板心目中,真正困难与挑战是什么。

小郑为什么失败了呢?因为他的建议在高层领导眼里,不过是低层职员的经验,虽有热诚,但见解不高。因此在副总心目中,小郑的建议根本就没有价值。

在职场中,要尽量训练自己站在老板的角度去看全局,去思考问题与机遇,把握重点,而不是凭着自己处于低层的一些实际经验与感受,盲目地发表自以为是的意见。同时,公司战略是全局性、综合性的,面临的问题也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还必须学会识别它们在老板心目中的轻重次序,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最优先的战略部位。

因为想在公司求得发展就必须学会站在比你现在的位置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进步。

一位员工向经理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汇报了他的工作,并且列出了他所遇到的所有问题。经理看到报告之后把这位员工找来,征求这位员工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位员工说,反正问题我已经提出来了,怎么解决不是我的问题,我的职位低,也说不好,还是经理自己拿主意吧。

对于大多数的年轻人来说,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有出色表现,并期望有机会也能做到经理或者更高层经理的位置。对于这些人来说,上述的想法和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每一个位置都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公司里,每一层经理所能够支配的公司资源的内容和范围不同,考虑问题的高度也就不同。

每一个员工在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如果我是经理,我应该如何去处理这样的矛盾和问题。

经理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你的工作,因为你对自己的工作最为熟悉,站在你的角度,你应该如何建议经理去修改他的决定。

从整个公司或者从整个部门的情况考虑,如果我是经理,我应该怎样做。这种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自发的锻炼和提高。没有这样的锻炼,即便是公司提拔你做了经理,你也不知道从何做起。

譬如开头所说的那位员工的报告如果在每一个问题的后面都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如果这种建议不是一个,而是几个,供经理选择,那么经理的态度很可能是:

1.经理可以根据你的建议很快地做出决定,使你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即便你提出的问题不会马上解决,但是因为你提供了方案,经理可以参考你的方案去做修改。

2.即便是经理没有马上做出决定,也会与你认真地做一番探讨,从而使你从经理的思考中学习到东西。

3.经理会对你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更良好的印象,对你将来的提升会有好处。

在公司里,提出问题并且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选择方案,就叫做建议。如果只有问题而没有方案,就只能叫做牢骚或者抱怨。如果你的报告永远是只有问题而没有方案,不仅不利于你在公司中的地位,也不利于你积累工作的技能和经验。

在职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员工,一般都不是那种从常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人,而是能够站在老板的立场上,考虑各种问题。原地踏步、缺乏高瞻远瞩目光的人,不可能有所成就。可以说,每一个有上进心的职员都时常会做老板梦,所谓“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想象力是伟大的导师,充满兴趣的想象,富于挑战性的想象,都有考验、锻炼自己应变能力的作用。在想象中考验自己的能力,有助改进你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也可以试验自己的应变技能。可以在真枪实弹的现实战场上搏击之前,上一堂模拟的课程。

比如说: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处理业务?你有足够的条件吗?你用什么方法提高生产力?你怎样处理人事问题?你有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吗?你会采用怎样的奖励方法?为什么?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变吗?有什么东西需要改革吗?

老板所面对的问题一定不止上述所列的,有明显可见的,有潜在不明的,有近虑也有远忧。

从解答上述的问题中,你可以领会到当老板应该学习什么,应该拥有什么条件。

★你需要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

那些拿高薪的人,除了工作能力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都有完整的职业规划。这是他们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一直都把眼光集中在“能不能找到工作”这个问题上,那么他也就不可能有长远的规划。

其实,追求成功,战略方向正确要比战术胜利更重要,因为只要方向正确,一定会有到达成功目标的一天;但如果方向不正确,虽然赢得一两场战役的胜利,却可能会离成功的目标越来越远,越走越辛苦。

善于规划和不善于规划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很不同。譬如一些学理工科的人不知道该先做市场还是先做技术。

要知道,公司永远都是受市场驱动,而不是受产品驱动的,这个先决条件决定了搞管理和销售的人拿高薪的可能性比其他职位大得多。很多人都说,先搞两年技术后,再转去做管理或销售。其实据统计,在高薪管理和销售方面的人才中,开始做技术再转过来做销售的人年龄往往偏大,上升空间自然少了许多。所以如果你致力于搞管理和销售,那么直接去找这方面的工作,而不要浪费时间去搞两年技术,因为一旦升到管理层,技术背景就会被淡化许多,而且职位愈高该现象愈明显。而你的工科背景对你以后的管理和销售绝对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想搞技术的人,去研发部门是最好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而钱也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

小吴26岁,是一位市场部经理,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网络蓬勃发展时期,年轻人都庆幸自己闯进了事业发展的快车道。在网络公司,他学到了新的技能和好的工作方法,但不久他却发现自己在市场营销方面更有长处,于是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后来他找了另一份工作,在海底世界娱乐公司做市场推广。这是一个需要层出不穷的想象力与热情、实干充分结合的发展空间。置身于这样一个事业与兴趣的契合点,他感到干劲冲天,如鱼得水。

也许你现在只是一位翻译,再过10年,却坐在出版社老总的交椅上;也许5年前你还是饭店的高层管理者,现在却是电视台黄金档热门电视剧的编剧;也许你读过城市规划、学做房地产,在若干年后,你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不要以为你的阅历与你的终极目标无关,人生的进程本来就是在有序的变化当中重组、拼搭,每个阶段也许看似无心,实际经过仔细斟酌,精心设计的举措,对未来是举足轻重的。

该怎样为自己设计职业规划呢?你应该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规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一旦设定,它将时刻提醒你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你的进展如何。

第一步:分析你的需求

写下来10条未来5年内你认为自己应做的事情,要确切,但不要有限制和顾虑哪些是自己做不到的,给自己头脑充分空间。

或者你设想:“我死的时候会满足,如果……”想象假设你马上将不在人世,什么样的成绩、地位、金钱、家庭、社会责任状况能让你满足。

第二步: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

分析完你的需求,试着分析自己性格、所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一生中可能会有哪些机遇;职业生涯中可能有哪些威胁。这是要求你试着去理解并回答自己这个问题:我在哪儿?

第三步:长期和短期的目标

根据你认定的需求,自己的优势、劣势、可能的机遇来勾画自己长期和短期的目标。例如,如果你分析自己的需求是想授课,赚很多钱,有很好的社会地位,你可选的职业道路便会明晰起来。你可以选择成为管理讲师,这要求你的优势包括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优秀的演讲技能和交流沟通技能。有了长期目标,然后就可以制定短期目标来一步步实现。

第四步:阻碍

写下阻碍你达到目标的自己的缺点,所处环境中的劣势。它们可能是你的素质方面、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创造力方面、财力方面或是行为习惯方面的不足。当你发现自己不足的时候,就下决心改正它,这能使你不断进步。

第五步:提升计划

现在写下你要克服这些不足所需的行动计划。要明确,要有期限。你可能会需要掌握某些新的技能,提高某些目前的技能,或学习新的知识。

第六步:寻求帮助

想一下你的父母、老师、朋友、上级主管、职业咨询顾问,谁可以帮助你。有外力的协助和监督会帮你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步骤。

第七步:分析自己的角色

如果你目前已在一个单位工作,对你来说进一步的提升非常重要,你要做的则是进行角色分析。反思一下这个单位对你的要求和期望是什么。做出哪种贡献可以使你在单位中脱颖而出?大部分人在长期的工作中趋于麻木,对自己的角色并不清晰。但是,就像任何产品在市场中要有其特色的定位和卖点一样,你也要做些事情,一些相关的、有意义和影响但又不落俗套的事情,让这个单位知道你的存在,认可你的价值和成绩。成功的人士会不断对照单位的投入来评估自己的产出价值,并保持自己的贡献在单位的要求之上。

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下面的几条建议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1.不要因为地位卑微而自暴自弃;

2.用心拓展自己的兴趣、见闻和知识结构,提高分析、整合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3.尽可能多地去接触不同的行业,了解的越多,越有可能发掘潜藏的机会和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许那些希望的种子就隐藏在许多未被人发现的机会里面;

4.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将来发展时得到别人的帮助打下良好基础;

5.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思考自己的前途,策划每个阶段的发展模式,更不要因为白白虚度了几年光阴而放弃追求。当一个人开始有所计划的时候,永远都不晚!

★不为他人的价值观所左右

如果你追求的幸福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都会悲惨地活在他人的价值观里。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的眼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因此,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我们总是事事都要争取做得最好,时时都要显得比别人高明。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往往把自己推上一个永不停歇的痛苦的人生轨道上。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并不是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人活在世界上,所追求的应当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其他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只要你能够得到他人所没有的幸福,那么即使表现得不高明也没有什么。

有一天下午,珍妮正在弹钢琴时,七岁的儿子走了进来。他听了一会儿说:“妈,你弹得不怎么高明吧?”

不错,是不怎么高明。任何认真学琴的人听到她的演奏都会退避三舍,不过珍妮并不在乎。多年来珍妮一直这样不高明地弹,弹得很高兴。

珍妮也喜欢不高明的歌唱和不高明的绘画。从前还自得其乐于不高明的缝纫,后来做久了终于做得不错。珍妮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强,但她不以为耻。因为她不是为他人而活,她认为自己有一两样东西做得不错,其实,任何人能够有一两样做得不错就应该够了。

假定你确实希冀从他人那儿得到认可,更进一步假定得到这种认可是一种健康的目标,脑子里装满这种假定后,你就会想到,实现你的目标的最好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你的脑子里就会想像你的生命中有这样一个似乎获得了大多数人认可的人。这个人是一个人什么样的人呢?芽他怎样行事呢?他吸引每个人的魅力何在呢?芽你的脑中这个人的形象也许就是一个坦率、不转弯抹角的人,也许就是一个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的人,也许就是一个实现了自我的人。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他极少或没有时间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他很可能就是一个不顾后果实话实说的人。他也许认为策略和手腕都不如诚实正直重要。他不是一个容易受伤的人,而是一个没有时间去想那些巧舌如簧和将话说得很有分寸之类的雕虫小技的人。

这难道不是一个嘲讽吗?似乎得到了生命中最多认可的人却是从不为他人而活的人。

一只大猫看到一只小猫在追逐它自己的尾巴,于是问:“你为什么要追逐你自己的尾巴呢?”小猫回答说:“我了解到,对一只猫来说,最好的东西便是幸福,而幸福就是我的尾巴。因此,我追逐我的尾巴,一旦我追逐到了它,我就会拥有幸福。”大猫说:“我的孩子,我曾经也注意到宇宙的这些问题。我曾经也认为幸福在尾巴上。但是,我注意到,无论我什么时候去追逐,它总是逃离我,但当我从事我的事业时,无论我去哪里,它似乎都会跟在我后面。”

获得幸福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为别人而活,就是避免去追逐它,就是不向每个人去要求它。通过和你自己紧紧相连,通过把你积极的自我形象当做你的顾问,通过这些,你就能得到更多的认可。

当然,你绝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同意或认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但是,一旦你认为自己有价值,值得重视,那么,即使你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你也绝不会感到沮丧。

★机遇无处不在

机遇之所以成为机遇,是人们在生活中偶遇知音,被某人提携,或者紧要关头经受了困难的考验,使之得以崭露头角,从此踏上成功之路。

机遇像天资、禀赋一样,它只提供一个机缘,一个条件,一种可能。最有希望成功的,并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善于利用每一次机会,并全力以赴的人。机遇又像原料、劳动力或财力等商业元素一样的真实,但是只有你看得见它的时候,它才存在。一句话,机遇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经典作品《堂吉诃德》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有关着的门就有开着的门。”那扇为我们敞开着的大门,就是机遇。

学会把握机遇,这是人生的一大重要课题。时机的珍贵,就在于它稍纵即逝,得来不易;时机的价值,就在于它创造机缘,走向辉煌。

机遇的出现是没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处处是机遇;轻视机遇的人,即使良机来敲门,也会错过。

有个年轻人,想发财想到几乎发疯的地步。每每听到哪里有财路,他便不辞劳苦地去寻找。有一天,他听说附近深山中有位白发老人,若有缘与他见面,则有求必应,肯定不会空手而归。于是,那年轻人便连夜收拾行李,赶上山去。

他在那儿苦等了5天,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老人,他向老者请求赐珠宝给他。老人告诉他说:“每天早晨,太阳未升起时,你到村外的沙滩上寻找一粒‘心愿石’。其他石头是冷的,而那颗‘心愿石’却与众不同,握在手里,你会感觉到很温暖而且会发光。一旦你寻到那颗‘心愿石’后,你所祈祷的东西都可以实现了。”

青年人很感激老人,便赶快回村去。

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沙滩上寻找石头,只要发觉不温暖也不发光的,他便丢下海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那青年在沙滩上寻找了大半年,始终也没找到温暖发光的“心愿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在沙滩开始捡石头。一发觉不是“心愿石”,他便丢下海去。

一粒、二粒、三粒。突然,“哇……”,青年人哭了起来,因为他刚才习惯地将那颗“心愿石”随手丢下海去后,才发觉它是“温暖”发光的!

和痛苦的年轻人相同的是,因为习惯,我们放弃了许多发现的机会。当对一切都熟视无睹的时候,我们不仅仅遗失了思想,更放过了许多成功的机遇。如果把机遇看成是某种资源的话,我们会发现机遇的损耗最大。

《人生成本论》一书这样解释“机遇”:“生命的流程像一条线,机遇则是一个点,没有流程线,就没有机遇的点。或者可以这样说,‘机’是一条线,‘遇’是一个点。‘机’未必都能够遇,‘遇’则必须有机。‘机’是为‘遇’交付的成本,‘遇’是‘机’的结果。”作者接着用具体的事物进一步说,人们曾有过一个比喻,把握市场好比老鹰捕兔子,市场机遇稍纵即逝。要捕捉到狡猾的兔子,老鹰必须做到稳、准、狠。机遇好像兔子,它是动态的,绝不是静止的,机遇的性格就是谁也不等待。老鹰在天上盘旋,只能说是“机”,老鹰捕捉到兔子那一刹那才是“遇”。

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伴随着这一发展过程的机遇也是不断出现,不断消失的。客观世界生生不息,机遇也永无止境。对机遇必须有认识能力,有驾驭能力,不要与机遇擦身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