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03

第3章 三字经(2)

【原文】我周公,作周礼,着六官,存治体①。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法备。

【注释】①治体:古代的典章制度。

【译文】周公着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构成情况。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着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 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原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①。

诗既仁,春秋作,寓②褒贬,别③善恶。

【注释】①讽咏:熟读,背诵。②寓:寓含。③别:辨别。

【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用来褒扬善行好事 ,贬抑恶行坏事,希望能借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恶。

【原文】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NE277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①其要,记其事。

【注释】①撮:选取。

【译文】三传就是羊高所着的《公羊传》,左丘明所着的《左传》和NE277梁赤所着的《NE277 梁传》,这三本书都是对《春秋》作的注解。

四书和六经的要旨都明白之后,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如老子、庄子、荀子等,但是由于诸子百家书籍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学习,所以只能选取其中对我们的德行学问有帮助的 精华来读,记住其中每件事的前因后果。

【原文】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①世系②,知终始。

【注释】①考:考察,考证。②世系:一姓传承的系流。

【译文】诸子书籍繁多,故有诸子百家之称,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及庄子。

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之后,就可以开始研读各种史书了,要从中考察历代王朝传承的世系, 明白各国的盛衰和治乱兴亡的原因(从而在读史中汲取教训)。

历史

【原文】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①,称盛世。

【注释】①揖逊:把帝位禅让给贤人。

【译文】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君主,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传至唐尧和虞舜,两位帝王,他们都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因为没有一点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

【原文】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①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注释】①家:王位由自己的后代继承。

【译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因为贤能被尊称为“三王”,夏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为一个家族所有。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结束了它的统治。

【原文】汤伐①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②纣,八百载,最长久。

【注释】①伐:讨伐。②诛:杀死。

【译文】(因为夏桀在位时暴虐无道,)汤王起兵灭掉夏朝,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商。商朝经历了六百 多年,到纣王时就灭亡了。

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延续了八百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年代最长 久的王朝。

【原文】周辙东,王纲①坠,逞②干戈③,尚④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注释】①王纲:朝廷的统治和威望。②逞:显示,炫耀。③干戈:古代武器 名,常用来比喻战争。④尚:崇尚。

【译文】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王室的威望开始低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各自为 王 ,为了扩张势力,彼此争执干戈相向,天下变得纷乱不堪。一些谋士与投机分子趁机崛起,周游列国担任说客谋取功名,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兵连 祸结,天下苍生不得安宁。

东周分为两段,自周平王东迁开始称为春秋时期,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称为战国时期。春秋 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序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进入战国时期后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个强国。

【原文】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①。

【注释】①篡:夺取,多指篡位。

【译文】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统一天下。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 无道民不聊生,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就被项羽和刘邦推翻了。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天下又成统一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兴起,建立汉朝的基业,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传到第十一代汉平帝时, 被外戚王莽篡夺了帝位。王莽篡权后,改国号为新。

【原文】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①,号三国,迄两晋。

【注释】①汉鼎:汉朝的江山。古代大禹曾铸九鼎以喻九州,后鼎多用来指天下江山。

【译文】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推翻王莽,在洛阳建都,称为东汉。东汉共延续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废。

魏、蜀、吴三国互争,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一直到晋朝继起,灭了三国,才结束 纷乱的局面。又因为五胡乱华,把国都迁到江南建康,故称为东晋。

【原文】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译文】晋朝延续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晋安帝时被刘裕所篡,他建立宋朝,后来又被齐取代,而后是梁 和陈,因为这四个朝代都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建都并且国土局限于长江以南,所 以史称南朝。

北方北朝的拓拔圭建立北魏后,他注重礼乐及教育,又施行汉化政策,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元,所以他建立的朝代又称元魏,至孝武帝时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宇文周篡西魏,建立 北周,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原文】迨①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②。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注释】①迨:等到。②统绪:指国家。

【译文】等到杨坚建立了隋朝,才结束南北朝,统一天下,即为隋文帝。隋文帝深知民间疾苦,一生勤俭爱民,只可惜识人不明,因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种下祸因,结果只传了一代隋朝就灭亡 了。

唐高祖李渊倡导仁义之师,平定隋朝的乱事,建立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国基。

【原文】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译文】唐朝传了二十代,持续将近三百年,直到朱全忠灭了唐朝,才把国号改为后梁,为了与前面 的朝代有所区别,因此另加一“后”字。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及后周,这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五代的历程都很短暂,其兴亡都有原因。

【原文】炎宋兴,受周禅①,十八传,南北混。

十七史,全在兹,载②治③乱④,知兴衰。

【注释】①禅:让出帝位。②载:记载。③治:天下太平。④乱:天下动荡。

【译文】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的禅让,建立宋朝。宋朝又分北宋和南宋,一共传了十八代,被元朝所 统一。

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南宋共有十七个朝代的历史全在这里。从各朝代的治乱过程中,可以了解 到兴衰的原因,我们应当记取历史的教训,才不会重蹈覆辙。

勤学

【原文】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①经②,参③通鉴④。

【注释】①证:证实。②经:经书。③参:参考。④通鉴:资治通鉴。

【译文】史书虽然数目繁多,但是读的时候仍需按照顺序主次,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首先要读《史 记》,其次是《汉书》和《后汉书》,最后是《三国志》,这四部书号称“四史”,内容最 为 精要允当,同时还要寻求其他的经书来证实,并参考《资治通鉴》以了解历史的全貌,避免 以偏概全。

【原文】读史书,考实录,通①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②,朝于斯,夕于斯。

【注释】①通:通晓,明白。②惟:思考。

【译文】研读历史的人,必须要考察记载历史事实的资料。这样才能真正通晓古往今来的历史,就如同亲眼目睹一样。

读书的方法不但要用口去读去背,还要用心去思考,不但白天用功,晚上也要不断地精进, 才能真正学好。

【原文】昔仲尼,师①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②,学且勤。

【注释】①师:拜某人为师。②仕:做官。

【译文】从前孔子听说鲁国有一位七岁神童项橐,虽然只有七岁,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益。 像孔子这样的圣贤,都不忘勤奋学习。

宋朝赵普好读论语,虽然贵为宰相,仍然坚持勤奋学习。

【原文】披蒲编①,削竹简②,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注释】①蒲编:蒲草做的书。②竹简:把竹子削成薄片用来写字。

【译文】西汉时的路漫,家贫无力买书,于是将借来的书抄在蒲席上,另一位公孙弘,削竹子做成 竹简,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他们虽然无钱买书,却能刻苦自励,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为 国家成就一番事业。

晋朝人孙敬,非常勤奋,每天读书都读到很晚,为了避免打瞌睡,于是在头发上绑了绳子, 悬挂在头顶的木梁上。战国时的苏秦,发奋勤学,每当他疲倦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他们这样刻苦用功,都不是别人要求、教导 的,全是自己奋发图强的。

【原文】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①。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②苦卓③。

【注释】①辍:停止。②犹:仍然。③苦卓:刻苦学习。

【译文】晋朝时的车胤,由于家中贫苦,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网袋中,利用 一闪一闪的微弱萤光来读书。另外一位名叫孙康,每到夜晚时,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虽穷苦,却没有停止学习。

汉人朱买臣,家境贫寒,以砍柴为生,却常常利用砍柴的空当读书,每次背柴回家的路上, 都是一路背诵回家。隋朝的李密,平日为人放牛,却仍一心向学,常常把书挂在牛角上苦读 。他们为了谋生虽然身体劳苦,却依然艰苦卓绝地求学,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效法。

【原文】苏明允①,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注释】①苏老泉:指宋朝文学家苏洵,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译文】宋朝的文学家苏洵,二十七岁时忽然觉悟,开始发奋读书。

苏洵因为年纪大了,才后悔读书太晚。你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应该有所警醒,及早用功读书 。

【原文】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①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②,尔小生,宜立志。

【注释】①魁:魁首,第一名。②异:不平凡。

【译文】五代时,后宋的梁灏,八十二岁还能考中进士,而且在朝廷的殿试中对答如流,脱颖而出成 为状元。

像梁灏年纪虽大,还在用功学习,大家都称赞他不平凡,你们这些年轻学子,应该立定志向及早用功学习。

【原文】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①之。

【注释】①效:效仿。

【译文】北齐的祖莹,自幼好学,八岁就能吟诗,唐朝的李泌,七岁时即能以棋为题作赋。

他们的聪明才智,人人称奇,你们应当能从小努力,以他们为模范,好好的学习效 法。

【原文】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①。

【注释】①警:警醒。

【译文】东汉末年的蔡文姬,从小便能分辨琴声的好坏。晋朝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能出口成诗。

她们这些女孩子,尚且聪明又敏捷,你们这些男生应当自我警醒,好好努力,不分男女,只 要是好榜样就要学习。

【原文】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①而致②,有为者,亦若是。

【注释】①勉:勉励。②致:达到。

【译文】唐朝的刘晏,七岁时就饱读诗书,通过童子科的考试,作了翰林院的正字官,负责校对典籍,刊正文字等工作。

他虽然年纪幼小,却已经任职做官,你们从小就知道学习,只要勤勉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 。一个有志气的人,只要肯努力,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万古流芳。

【原文】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①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注释】①曷:通“何”,怎么。

【译文】狗会在晚上守夜看门,防止盗贼入侵,公鸡会在早晨报晓,提醒人们天亮了。畜生都能忠于 职守,我们如果不能善用禀赋,不知道上进,只是苟且度日,哪还有什么资格做人?

蚕能吐丝,供给人类做衣服的原料;蜜蜂能采花酿蜜,供人食用。人如果不肯努力学习,岂 不是连这些小昆虫都不如吗?

【原文】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①于前②,裕③于后④。

【注释】①光:增光添彩。②前:前辈。③裕:富足。④后:后代子孙。

【译文】一个人在年幼的时候,就要努力求学,长大后,应该力行实践所学到的学问,对上能协助领 导者报效国家,对下能造福社会人民。

这样不但可以得到好名声,使父母觉得光荣、欣慰,更能光宗耀祖,对后代子孙也是一种启 发,一种典范,一种真正的庇荫。

【原文】人遗子,金满NE246①,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注释】①NE246:用竹子编成的箱子。

【译文】一般人留给子孙的是满箱的财宝,我却不同,只有一部三字经,用来教导子孙好好读书,明 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只要肯勤奋努力地学习,一定会有成果,如果只是嬉戏、游玩不肯上进,对自己对父母师 长,都是没有益处,要时刻勉力提醒自己,好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