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本身是顽强的劳动,古今中外有名的学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才取得出色的成就的。
——吴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状元资料:
姓名:冯婧
年龄:23
专业:城市规划
特长爱好:读书、写作、唱歌
籍贯:安徽淮北
状元母亲基本资料
姓名:吴淑君
年龄:55
教育程度:本科
职业:教师
特长爱好:写作、旅游、运动
记者:您觉得看课外书对孩子有好处吗?冯婧在高考中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您觉得是什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母亲:当然了,我觉得阅读是可以成为孩子一生的良师益友的,孩子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培养情趣、陶冶情操,孩子因阅读而成长。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呈金字塔形的,底座越大,向高处发展的可能性也越大,绝对不能为应付考试而看书。冯婧上小学时,因为作业太多,占用的时间也太多,我就经常帮助她完成作业,就是为了让她拥有更多的时间看课外书。我觉得她的好成绩与她看课外书有很大的关系。
知识就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
——莎士比亚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古今中外,千百年来,各界成功人士都把书籍当作睿智的老师和知心的朋友,有一位名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
书是知识的宝库,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科学之书可以求真,使知识完善;读道德之书可以求善,使思想进化;读文艺之书可以求美,使心灵纯洁。读书之乐就在于追求人生的完美,心灵的满足,生活的充实。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既能够增进知识、开阔眼界,也使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一切,诸如:风俗人情、天文地理、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在当今信息时代,读书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条件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科学的读书方法是孩子有效读书的捷径,是促进阅读能力形成的催化剂。因此,父母在要求孩子读书时,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书的海洋中畅游。
要想让孩子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必须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能力。只有采得百花才能汇成蜜。广泛的阅读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
孩子只有树立终身读书的观念、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拥有良好的读书的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代共进。
让孩子学会阅读,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北大状元冯婧的母亲是如何指导冯婧阅读的。
状元家长手记家长要引导孩子轻松阅读
作为老师和母亲的双重身份,我认为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对他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不管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有多么优秀,学生时代如果少了课外的自修和博览,心智和知识的构成就一定会有所欠缺,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而要想让孩子对读书感兴趣,则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
童年时期的阅读对每个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阅读在塑造健康完美人格、扩大知识视野方面有着课堂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冯婧小时候,我们有意给她制造一个良好舒适的阅读氛围,让她能溶入到这个环境中来。有意识地教她看书的方法: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引导她一页一页地翻看图书,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认真观察,让她知道每个画面都很有意思,这样可以给她一个借鉴的作用,让她在仔细看书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
在我们的引导下,冯婧上小学时就能独自阅读家里的各类书籍。上初中后,更是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初三时,因为她所在的中学对学生卡得太死,我们就让她到另一所在大家看来比较乱的学校去借读一年,她说那是她最快乐的一年,因为老师对她的管理很松,她可以比较自由地支配时间,在做完作业之余,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外书。当然她也必须在全班乱糟糟的情况下做到坚持上课认真听讲和学习,整个初三,她学得格外轻松,没有打疲劳战。
在高中阶段,冯婧在家里基本不看学校用的课本,周日也不把书包带回家,而是看课外书,因此她的文化底蕴超过许多同龄人。这种底蕴帮助她抵制网络的诱惑、摒弃快餐文化的毒害,让她有自己的见解,学会自己思考,不盲从,为她以后选择自己的道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现代社会中,阅读是教育与学习的核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作为家长,无不渴盼自己的孩子成材,但是正如美国公共电视强调的那样,孩子学说话、走路是本能反应,但阅读习惯是需要被教导的,因此父母应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父母就是要引领孩子翻开书页,进入奇妙的书中世界,找到心灵的游乐场和智慧宝库。而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就掌握在家长手里。在教育冯婧的过程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信息时代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电视、漫画、卡通读物几乎是孩子认识和了解世界的首选方式,这种图文类书籍以直观的图画取代文字表达,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把阅读变成了轻松的视觉享受,但是专家指出,传统的文本阅读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是理想的阅读。
因为孩子喜爱的卡通、漫画带来的是轻飘的、快乐的、没有忧伤的感觉,所以,在建构孩子精神世界和培养孩子优良的心理素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而安徒生、格林笔下的世界给孩子带来的是怎样的心灵的震撼啊!从善良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贪婪凶狠的巫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起孩子对事物的关注,对真、善、美的敏感和对假、丑、恶事物的憎恨。
面对这个不怎么完美的世界,我们要想让孩子拥有好的品格,就要为他们选择优秀的儿童读物,让他们回到经典性的文字中去,这样可以为孩子的世界开启另一扇窗,当书本成为他们人生的领航员时,我们也就如同给了孩子一对可以飞出人生低谷的翅膀!
二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永远都不嫌晚,但尽早培养、使孩子在读书中受益仍十分重要。孩子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会随时发现晶莹的宝石,而且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去伪存真,吸收那些值得吸取的、摈弃那些无足取的,在这过程中孩子就会渐渐成长起来。孩子的羽翼丰满了,品味提高了,抵御不良影响和外来诱惑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许多家长对网络游戏深恶痛绝,就是因为孩子挡不住诱惑、迷恋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结果让他们荒废了学业。但是寻根问底,孩子之所以意志薄弱正是因为在他们内心,不曾构建起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冯婧上中学时就上网,也进过聊天室,打过游戏,但她很快就因为嫌之格调不高而主动地远离,转而去欣赏那些更有文化品位的栏目。她能做到这些是由于她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阅读让她饱读诗书,而阅读经典又滋养了她的灵魂,引导她走向精神的丰实和成熟。现在已上大学的她活跃在某网站的几个版面,并担任了版主的职责,在那里开通了心理热线,结识了一批古典文学爱好者,学习之余在网上谈谈图书、做做对联,你出我对、有唱有和,不亦乐乎!
三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身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每个人都将成为知识工作者。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终身学习能力的拥有才是每个人最大的保障。自小养成阅读习惯,等于有了一生都能拥有的能力,因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打破课堂教育的限制,才有终身学习的可能。
教育学家也很重视孩子入学后的阅读技巧。阅读兴趣的浓淡、阅读能力的强弱都是孩子入学以后学习成绩优劣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训练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在快乐中阅读,给孩子提供的书刊要进行精心的挑选,最好能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内容要符合孩子的想像和思维特点,同时供给孩子涂、画、写的纸和笔,激发他们对文字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产生认字、写字和阅读的强烈愿望。
冯婧小时候,我们通过和她一起读书、表演、编故事的方式,培养了她的阅读兴趣,而阅读兴趣又能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事物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接受能力。英国儿童文学作家指出,在儿童的阅读环境中,如果能有一位值得信任的大人提供各种帮助,分享他的阅读体验,那么孩子将可以轻易地排除横亘在眼前的阅读障碍。因此专家们认为,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体会,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大家一起议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变得更加浓厚,同时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能否乐在阅读,是保持和发展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孩子从识字起就与书本为伴,读书的目的是在书籍的启示下,自己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阅读能力强的人有能力搜集、理解、判断信息,以达成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开发潜能,有效地参与现代社会的运作。从爱因斯坦、华罗庚到比尔·盖茨,他们的成就不都是得益于创新能力吗?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所推动的教育改革,几乎都把推广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重点。
一本书,也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没有阅读,我们只能活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阅读帮助我们进入另一个时间和空间,领略另一种文化;阅读使人获得知识,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正如北大某教授所说,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力量是永恒不变的,阅读将是人类永恒的生活方式。
阅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思想
女儿走了,在北京上学,虽不是万水千山的远,但毕竟不在身边。刚去时,还恋家,开学一个月后盼来了国庆长假,高高兴兴地赶回来。以后,便再无此表现,即便是寒、暑假,也只是可有可无地回来住一段日子。女儿走了,心也飞远了。第一年,还几乎每天一个电话,说着说着总舍不得放,说和老妈有共同语言。接着是手机短信来往不断,为此,我还申请了动感地带每月500条的短信计划。到现在,不仅难得听到她的声音,手机铃声有时竟也整天沉默。我深知女儿天性淡泊,又孤傲,非呼朋唤友之辈,那么,她不寂寞么?问她,总回答在看书、上网,告诉我在某某网站有她的个人文集,忽一日又告诉我她当了某心理热线版的版主。
于是我也上网,也进女儿常进的网站,在她常去的版面逗留。在那里,我阅读女儿,再次走近了她。
在女儿的个人文集里,我读到了她身上浓浓的书卷气。原先她酷爱的是唐诗宋词,现在又从元曲中得到感悟,发现了“此中别有洞天”,同时还在莎士比亚的商籁世界里徜徉,把玩喜欢的英诗并试着翻译成汉语。从《新月集》、《鲁拜集》到弗洛伊德;从许渊冲的《诗书人生》到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受着中西古典文化熏染的女儿,不遗余力地追逐世间的美,追寻人性的善良和纯真,并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写于加入骨髓库之后的《阳光、生命》一文,表达了她因为自己的爱心和奉献而感到的幸福和骄傲,因为“原本平凡的生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兴奋。在她的心理热线版上,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她给网友回的帖子,呼吁大家要善待生命,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阴影。然而,她的手机被骗之后,我读到过她在BBS上发的帖子,一遍又一遍地追问:这世上还有没有信任、还能不能去帮助别人?从中分明也读到了女儿那颗善良的心被愚弄后的失落。愿女儿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成熟起来!
和所有的北大学子一样,女儿深爱自己的学校。从《走近北大》到《我的大学生活片断》,女儿记下了北大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兼容并包的宽广胸怀。她爱北大的图书馆,爱北大丰富多样的学术讲座和精彩的文艺演出,邱华栋、陈铎、钱理群、龙应台、裘克安……北大使女儿有机会亲耳聆听这些大师的讲话。但是女儿更爱的是北大那些值得敬仰的老师,他们是她的偶像,是效仿的楷模。女儿专门撰文写过某师的人格魅力,他的讲课使学生“听到他未泯的童心、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更听出了“深切的终极关怀”。某师因故离开北大后,女儿曾写下《怀念吾师》的文章,庆幸自己当初放弃了专业选修而上了这位老师的课,未曾留下与一位优秀导师失之交臂的遗憾。女儿说,老师对诗歌的热情激发了她对英诗的兴趣,使她知道除了唐诗宋词,还有一片广阔的诗歌天地……为了听崇拜的老师的课,女儿不惜费尽心机,或一反平时不肯凑热闹的习惯,挤进“水泄不通”的教室去报名,或发动老乡帮她一起参加电脑选课,再不行就干脆蹭课,有过坚持蹭课一学期的纪录和蹭一小学期课的经历。女儿幸哉,与这些名人大师为伍,女儿渺小的灵魂也日渐变得丰盈!
阅读女儿,才知道女儿真的不寂寞。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志趣相投的伙伴,有钟情的各类图书,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欧锦赛时彻夜不眠地一边看球一边高谈阔论。虽然互不相识,但心情不好时能发泄郁闷,高兴时则帮助别人解除烦恼。在需要的时候他们会相互扶持甚至“拔刀相助”。女儿是丰富的,由于追求真正的精神生活、坚守独立的人格,她敢于拒绝时尚、远离浮躁与功利。在她看来,人生匆匆,没有时间从贴着“时尚”标签的大量垃圾中选出日后会发光的金子来,因此她更多地关注充满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的东西。女儿又是自信的,这自信,源于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当整个社会充满了“外语热”、而她本人也涉猎了几门外语后,她仍然毫不犹豫地写道“最爱汉语”,大谈“方块字的种种精妙之处,岂是印欧语言能够企及的”。
我们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曾经雄心勃勃地“以天下为己任”,因此至今我较多地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国家发展的道路。一直以为女儿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最近在《读者》的短信平台上读到女儿对《两代人关于“文革”的对话》一文的议论:“一段沉重的岁月,一代人无法抹去的记忆,在下一代的心目中竟是那样遥远和陌生。全社会都该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样一种悲哀?”阅读女儿,我欣慰地看到,女儿在我目所不能及的地方,成长并快乐着。
刘鲁东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