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站在巨人肩上——写给孩子的人生设计启蒙书
19875200000019

第19章 顽强篇——苦难是成功的制造厂(3)

阅读点睛:海伦·凯勒说: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命运可以夺去你的视觉、听力、语言,但是,不能夺去你的意志。无论遭遇了什么困难、挫折、不幸,只要你永远保持顽强的毅力,就不会被它们击倒。

绝境下萌发创作的欲望

戴尔·卡耐基

杰克·伦敦,文坛奇人。

那天,一个没有住处的流浪汉偷偷搭上货运列车,来到纽约州布法罗市。为了填饱肚子,他只好沿户乞讨,结果没几天就因流浪罪而被警方逮捕,被判30天的役刑。30天期间,他只有面包和水可以裹腹,而且还要做敲石头的劳役。

但自此6年后,这个曾以乞食为生的流浪汉,竟成为美国西海岸最具声望的人,他不但是加州社交界的名人,在作家、评论家及报社、杂志总编辑之间,也因这颗文坛巨星的出现而引起大骚动。

他19岁时才好不容易进入高中就读,但仅40岁之龄就告别人间,在如此短促的生涯里,他一共完成51部作品。

他就是名著《野性的呼唤》的作者杰克·伦敦。

《野性的呼唤》完成于1903年,随着发表的同时,杰克·伦敦一夕之间就声名大噪。这部作品虽为他带来极大的名气,但在金钱方面却所获不多,因它而获得数百万元利益的只有出版社及好莱坞的电影公司而已——事实上,《野性的呼唤》的版权及电影版权,他仅以2000元卖断。

要著述一本书,最需要的就是题材,而拥有丰富的题材正是杰克·伦敦成功的秘诀之一。他的人生固然短暂,却累积了许多多彩多姿的经验。他曾当过船员、码头工人,也曾挖金矿,到遥远的北方猎海豹。他的足迹遍及半个地球,甚至连流浪汉的经验,也成为他书中的题材之一。当他漫无目标地游荡时,经常都是饿着肚皮。他有时候睡在公园的长凳上,有时候则在成堆的干草中过夜。他也有在货车上度夜的经验,还有几次干脆就睡在地上,醒来时他才发觉自己竟然躺在水洼中,甚至还曾经因为太过疲倦,而在货车的车轴间睡着了。

杰克·伦敦被关进监狱的次数,仅美国国内就有数百次之多,另外还曾进过墨西哥、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监狱。

有一天,杰克·伦敦偶然进入市立图书馆,看到《鲁宾逊漂流记》,立刻就被它吸引了,也无暇顾及饥饿,一口气就把这本书看完。第二天,他又到图书馆看其他的书。新世界就这么突如其来地展现在他的眼前,就像《天方夜谭》的巴格达市一般,是既珍奇又多彩多姿。

从此以后,他开始产生求知欲,不论是名侦探尼克·卡塔、莎士比亚或史宾塞的哲学等,他都一一涉猎。到了19岁,他下决心不再从事肉体劳动的工作,而要以头脑维持生活。对流浪生活也萌生厌倦,那种被警察追逐、被铁路管理员用煤油灯敲头的日子,实在太无趣了。

杰克·伦敦19岁加入加州奥克兰高中就读,废寝忘食用功的结果,使他在短短的3个月就修完4年才能修完的学科,并且进入加州大学就读。他一心想成为大作家,所以对于史蒂文生的《宝岛》、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狄更斯的《双城记》等名著都做极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不断地写稿,一天平均要写5000个字,几乎20天就可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后来就将30部长篇、短篇的原稿同时寄给出版社,结果全遭到退稿。这个阶段可说是他的习作时代。

有一天,他的一篇名为《日本沿岸的台风》的短篇小说,终于在旧金山报导报社所主办的比赛中入选,所获得的奖金虽然只有20元,但对他来说却是笔大收入,因为当时他身无分文,甚至连房租都付不出哩!

1896年,相继出现许多戏剧性事件,其中包括在阿拉斯加的克仑代克区发现蕴藏丰富的金矿。这个消息经由电信马上传遍全国,引起了大骚动,工人走出工厂,士兵们从营房逃出来,农人也放弃了田地,连商人也关上店门,几乎所有的人都投入这场黄金热潮中,就像成群的蝗虫般,纷纷涌向那块黄金土地。

杰克·伦敦也是其中一员,整整一年期间,他拼命地在克仑代克河附近寻找金矿,生活之苦实难以笔墨形容,一个鸡蛋得花费2角5分钱,一磅的奶油也需要3元,而且还得睡在零下74度的地上。结果,他又身无分文地回到美国本土。

到此地步,他只求一个能温饱的工作,他曾在餐厅洗碗、扫地,也在码头当过工人,在工厂做工。

1898年的一天,他身上仅剩下两块钱,等这两块钱用完之后,很可能就要饿死;就在这个时候,他下定决心永远不再盲目地从事工作,以后要依赖文学维生。5年后的1903年,他先后写出了6部长篇小说及125篇的短篇小说,终于,杰克·伦敦成为当时美国文坛最具声望的作家。

杰克·伦敦逝世于1916年,从他认真开始写作以来,仅经过18年而已。在这18年期间,平均每年完成3部长篇小说,除此之外也写了无数的短篇。他的年收入相当于当时总统薪水的两倍,而作品至今仍广受欢迎,是拥有最多欧洲读者的美国作家。《野性的呼唤》被翻译成十国文字,销售量达150万本以上。

阅读点睛:往往,绝境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曾经有一段日子,杰克·伦敦的身上只有两块钱,一旦这两块钱用完,他很可能就会饿死;也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和一些饥饿的人,拼命地在克仑代克河附近寻找金矿。这些,无疑是因为生活所迫。然而,困苦和绝境不但没有吞噬杰克·伦敦,还让其萌发了创作的欲望。

不幸的大文豪威尔斯

戴尔·卡耐基

巴第·威尔斯,著名作家。

数十年前,在伦敦郊外玩耍的一群孩子,突然发出惊叫声,原来有一个大男孩,把一个名叫巴第·威尔斯的小男孩抛上抛下地玩着,结果一不小心竟然没有接着,摔在地上的巴第因而跌断了一条腿。

几个月之久,威尔斯一直脚裹着重物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医生建议施行手术,威尔斯怕得大哭大叫,这实在是一次可怕的经验。

这个悲惨的遭遇,在日后看来,其实是件幸运之事,因为这次的失败,使少年威尔斯成为世界大文豪。相信有不少人看过他的著作,其作品大约有80几部之多。他自己也曾说过:“对我而言,那时脚跌断却是一件幸运的事。”自脚跌断后的一年间,因为不能外出,无聊之余唯有以看书打发时间,结果养成看书的习惯,并深深迷上文学。书中的内容为他注入新生命,因而,他决心摆脱平凡的环境,努力向上发展。跌断一只脚,却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威尔斯的父亲是位职业板球选手,还开了一家小陶器店。他出生于二层楼的狭窄房子里,房子的地下室有一间供作厨房用的阴森小室,墙壁顶端和外面的人行道有栏杆隔着,微弱的光线就从那儿射进来,从那儿也可看到来往行人的脚。这种儿时的记忆,威尔斯曾在他的某部作品中提及过,他说看行人的走路姿势以及所穿的鞋子,就能判断这个人的性格。

后来,他父亲经营的陶器店终于关门了,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窘境,母亲只好到萨西克斯郡的一家大宅邸帮佣,晚上也睡在那儿,威尔斯曾到那儿探望母亲好几次。

他在那里首次见到英国上流生活的实态,当然他是躲在佣人房中偷窥的。

威尔斯13岁时,就到一家布料店工作,这位《世界文化史》的作者,每天早上5点就得起床,清扫店面及把暖炉弄热,一天至少工作14小时,不但辛苦而且又无趣。一个多月之后,他就被老板革职,理由是做事马虎,又不守规矩。他只好去当药店的店员,结果一个月后又遭到免职的命运。于是又到另一家布料店服务,为维持生活,他这一次忍耐了稍长的时间,

但只要主管不注意,威尔斯仍会溜到地下室看哈巴·史宾塞的哲学。如此度过两年,他实在无法再忍耐下去,于是在某个礼拜天的早上溜出来,空着肚子走了15英里路,到了妈妈那儿。一见到妈妈,威尔斯立刻泪眼婆娑地拥住她,并说如果继续留在那家布料店,可能会步上自杀之路。

他写了一封充满绝望的信给从前的老师,信中写着:“我完全陷入绝望状态中,也不想再活下去了。”

这位老师的回信为他带来一线生机,原来刚好有个教师工作等着他,这是他人生的第二转折点。

后来,威尔斯说:“在那家布店工作的长久期间,看起来似乎相当不幸,但事实上却是幸福的。”因为天生懒惰的个性,经过在布店的一段磨练之后,竟一变而成为辛勤努力的习性。

担任教职两三年后,他又遭遇一件意外的灾难。有一天,威尔斯和一群热衷足球的年轻人踢足球,在推撞中,他被推倒在地而且被人踩踏,一个肾脏及右肺都破裂了,并因失血过多而面无血色,足足有好几个月之久,他一直处在垂死边缘。最后,威尔斯虽然勉强保住生命,但在以后的12年间,他始终处于半病人的状态。不过,也就是在这12年中,威尔斯充分发挥创作才能,使他后来闻名于世。在前5年间,他夜以继日地写着,作品包括小品及论述文章,但都十分平凡。

慢慢地,威尔斯对创作有了感知。

威尔斯的脑中经常会浮出一些构想,有时在半夜突然有丝念头闪过,他会立刻起床将它记在笔记本中。根据他自己的说法,笔记本中的材料即使供150年之用也绰绰有余。威尔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写作,不论是在伦敦的书房、火车中,或地中海湾的海滩伞下,他都可以心无旁鹜地振笔疾写。他曾在法属里维耶拉租下两间别墅,一间供工作之用,另一间供客人住宿,白天拼命地写作,傍晚之后就和客人们谈笑。若有客人前来,而他无暇到车站迎接时,一定会派人驾驶高级轿车前往迎接,并把内藏许多萄萄美酒的地窖钥匙交给客人。

当客人喝得正畅快时,威尔斯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

威尔斯以奖学金完成伦敦大学的学业后,将近30岁时转而成为作家。开始时是以《时光隧道》等科幻小说为主,但后来就将目光转移于现实社会,着手写思想小说,终而奠定世界一流作家的地位。

阅读点睛:从威尔斯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不幸在带给他苦难的同时,也把他锤炼成一个坚强的人。他夜以继日地练习创作,失败了再重新开始。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比如书房、火车、海滩上,都可以心无旁鹜地写作。也正是凭着这股锲而不舍的意志,才最终成为一位有名望的作家。

音乐家海顿:人生就像弹钢琴

刘东伟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一生创作一百多首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之父”。

1732年3月31日,海顿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由于家境贫困,6岁时,海顿便带着对音乐的梦想只身来到维也纳。他走了一个剧团,又一个剧团,却没有人肯收留他。

八岁那年,一家儿童合唱团要为王子保尔演出,恰好演出这天,团里一名儿童患了重病。团长在路边等待迎接王子时,内心焦急万分。就在这时,海顿流浪了过来。团长有了主意,他让海顿代替那名儿童,并告诉海顿,合唱时只能张嘴巴,不要出声。

但是,团长没有想到,在接下来为保尔王子的演出中,海顿的声音最为洪亮。保尔王子是个喜欢音乐的人,他走近团队,侧耳听着。合唱完,他拍拍海顿说,这孩子很有歌唱天赋。保尔并不知道,合唱前,海顿只听了两遍,团长却惊呆了,之后便把海顿留了下来。

当时的奥地利,贫困家庭的孩子大多给贵族当奴役,所以即使海顿有着歌唱天赋,在合唱团也不被尊重。海顿16岁那年,不幸练哑了嗓子。一个歌者,失去了嗓子,等于失去了歌唱生涯。团长认为海顿已经毫无利用价值,就把他赶了出来。

海顿再次流浪街头,为了生存,他曾在街头给人擦皮鞋,曾被人像狗一样拴着看门。生活的磨难,使身体本就虚弱的海顿病倒了,幸亏一位歌唱家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海顿虽然暂时有了栖身之所,却对生活产生了绝望之心,他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歌唱家说,你失去了嗓子,却没有失去双手,你不能唱歌,却可以作曲,你完全可以用音乐来演绎自己的人生。说着,歌唱家走到钢琴前,重重地按了下去,轰地一声巨响,震动了海顿的心。从此,他走进了艺术大门,在音乐的殿堂里徜徉着。

1755年海顿受菲恩贝格伯爵邀请,参加在其府邸举办的四重奏晚会,担当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次年他的第一部《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1759年海顿应聘担任了捷克莫尔津伯爵府邸中的乐队指挥和室内乐作曲家,这一年,海顿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自1761年后,海顿在埃斯泰尔哈济亲王宫廷里担任乐长,直至1790年乐队解散。在近30年的时间内,海顿所处的只是一个宫廷乐奴的身份,可想而知,他的生活和创作压力之大。但是,他却始终像琴键一样,压力越大,弹力越足。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佳作是在埃斯泰尔哈济宫廷中写成的,包括约60部交响曲,40首弦乐四重奏,约30首钢琴奏鸣曲,5首弥撒曲和11部歌剧等。

1790年,埃斯泰尔哈济亲王去世,新亲王解散了乐队,但保留了海顿的乐长衔头和俸禄。长期在工作和生活上依附于贵族的海顿,此到才真正开始在艺术天地中自由驰骋。他立即到了维也纳,不到一个月,就接受了英国伦敦音乐会经理小提琴演奏家J.P.扎洛蒙的邀请,于1791年新年到了伦敦,至1792年7月才回维也纳。1794年1月至1795年8月,他又第2次访问了伦敦。

伦敦之行与过去局囿于贵族宫廷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伦敦这个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大都市中,广大的音乐听众要求听到更深刻、新颖和丰富的作品。海顿夜以继日地忙于开音乐会,参加大量的社交集会和写作新作品。年逾六旬的海顿不仅在作品的数量上满足了听众对他的巨大要求,而且在质量上也比以往的作品更胜一筹。海顿为扎洛蒙的音乐会写下了12部著名的“伦敦交响曲”,形成了一生创作的高峰。这些卓越的作品唤起了伦敦听众狂热的感情,全英国音乐爱好者都敬慕这位传奇式的音乐大师。英国上层社交界向他致敬,英王乔治三世请他留在英国,牛律大学授予他音乐博士学衔,海顿沉浸于巨大的荣誉和成功之中。

海顿一生之中,创作了104部交响曲,71部弦乐四重奏,180部三重奏,50部钢琴曲,14部歌剧。他在四重奏和交响曲方面的探索和开拓,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影响非常大,被称为音乐史上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阅读点睛:海顿是一位苦难的音乐家,为了生存,他曾在街头给人擦皮鞋,曾被人像狗一样拴着看门。然后,无论在何等环境下,他热爱音乐的心永远不变。通常,我们害怕困难,逃避困难,屈服于困难。其实,人就像钢琴一样,只有在压力下,才会弹奏出美丽的音符。

舒伯特:苦难是成功的制造厂

刘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