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莫扎特
创作背景
莫扎特研究家阿尔弗莱多·爱因施坦曾这样说过:“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方面迈出了协奏和交响融合的决定性的一步。这种融合是朝着更高境界迈进的高度统一,要超越它是不可能的。因为需要完备的皆已完备了。”
1785年春,莫扎特父亲列奥波尔德前往维也纳,亲眼目睹了莫扎特走红的情况。列奥波尔德远路来到维也纳的当天晚上(21日),在梅尔格倍举行莫扎特的演奏会,演出节目中包括一首新作的协奏曲。列奥波尔德当然要去观看,他给留在萨尔茨堡的南妮写信描述了演出的盛况:“……演奏会无与伦比,乐队也十分出色。除了演奏交响乐之外,还有两位意大利剧院来的女歌手,演唱了两首咏叹调。然后就是沃尔夫冈(莫扎特)演奏新作的钢琴协奏曲。当我们到达维也纳时还在抄谱,你弟弟(莫扎特)连从头到尾弹一遍回旋曲(末乐章)的时间都没有,因为他必须监督抄谱工作。”但是,这对于天才的演奏家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列奥波尔德在信的后面又说。
“音乐会精彩无比,乐队很出色。”
这里所说的新作的钢琴协奏曲就是前一天(2月10日)刚完成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
维也纳需要钢琴协奏曲,莫扎特创作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的大多数写于维也纳,而且都是佳作。特别是1784年至1786年(二十八岁至三十岁)三年之间,莫扎特写了第十四号至第二十五号钢琴协奏曲,数量是惊人的。
在莫扎特佳品荟萃的钢琴协奏曲中,要论其高低是很难的,但是,《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无疑是莫扎特最优秀的钢琴协奏曲之一。
在莫扎特的全部钢琴协奏曲中,《第二十钢琴协奏曲》是为数极少的小调作品(另一首是《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与其他作品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莫扎特很少使用小调,无论处在多么贫困的时期,莫扎特的作品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华丽的大调性格更为适宜,所以他很少使用给人阴暗感觉的小调。莫扎特并非没有忧伤悲愁,只不过他很少在音乐中表现它们,但是,很少并不等于没有。《第二十钢琴协奏曲》选择了d小调这一忧郁性调性的调式,与其他用大调写的乐曲的华丽相比,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从这首乐曲中,我们似乎听到了莫扎特的悲哀和叹息。第一乐章充满悲剧气氛,第二乐章则是静谧和凄凉的。
在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中,贝多芬最爱这一首,他曾亲自演奏过它,除此之外,贝多芬没有演奏过其他任何协奏曲。贝多芬和勃拉姆斯还特别为它谱写了华彩乐段。
这首作品也是莫扎特所有协奏曲中至今演出率最高的。
作者风采
柴可夫斯基说:“我深信莫扎特是美在音乐范围里所能达到的最高顶点。”阿·格·鲁宾斯坦说:“音乐中的永恒的阳光--你的名字就是莫扎特。”
如果说那些音乐大师都是天才, 那么莫扎特就是天才中的天才。他和贝多芬堪称世界音乐艺术中的两座巍峨的丰碑。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很小就表现出在音乐上的天才。他四岁学钢琴,五岁开始作曲,六岁就和姐姐一起随父亲到欧洲各地巡回演出,轰动了整个欧洲。1763年6月至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欧洲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和德国的器乐,又接触到了作曲家巴赫、玛尔蒂尼等,并学习了他们的作曲技术,这为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风格上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奠定了基础。
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1781年,莫扎特不能忍受主教的凌辱和卑微的地位,毅然辞职去了维也纳。他说:“我不曾知道我是个宫廷仆役,这对我是个危险。人总有个自尊心,我虽不是伯爵,可是比起某些伯爵,我可能有着更强的自尊。”正是这种自尊,使他成为第一个不依靠宫廷和教会的自由作曲家。
在维也纳的十年,莫扎特的生活非常艰辛,但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最成功的十年,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包括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和大量交响曲、协奏曲和其他作品。这十年,被西方音乐史家称为“莫扎特时代”。
刚到维也纳的时候,维也纳对音乐非常狂热,尤其是对钢琴,贵族们弹钢琴,也叫他们的孩子学弹钢琴,所以钢琴演奏会十分兴旺,人们争相求索钢琴音乐的新作品。天才莫扎特的大名在欧洲尽人皆知,请他教授钢琴和作曲的人蜂拥而至,几乎挤破了门,他的新作品或旧作品演奏会,每次也盛况不衰。1784年3月3日,莫扎特给父亲的信中写道:“……近日没给您写信,十分抱歉,我实在抽不出时间来。从17日开始进入四旬斋,最后三周的每个星期三,都在特拉特纳沙龙举行演奏会。预约参加的人已有一百人,届时还会增加三十人。
三次演奏会的票价是六盾。剧场演出今年也安排了两场……每天上午必须教课,晚上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后面还列举了今后五周的日程,差不多隔一天就有演奏会,他必须出场。当时的演奏会要求演奏自己的作品,所以,他必须作曲。
当莫扎特的父亲列奥波尔德不放心莫扎特一个人在维也纳而去看他的时候,看到莫扎特的公寓豪华宽大,其租金比他在萨尔茨堡领到的薪俸还高。于是他放心地回萨尔茨堡去了。
但是这样的日子并未维持多久,不久,莫扎特就陷入了贫病交加的生活中。
1791年,莫扎特在重病中写作宗教音乐《安魂曲》,在尚未完成全部音乐写作的时候,就因为长期的辛劳和贫困,病逝在维也纳,终年三十五岁。
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五百四十九部作品,其中包括二十二部歌剧、四十一部交响乐、四十二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作为18世纪末期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作品欣赏
第一乐章是d小调的快板乐章,4/4拍。呈示部一开始,小提琴和中提琴似乎被大提琴和倍大提琴驱赶着,奏出令人心悸的切分节奏,营造出一个阴暗的氛围。
这种阴暗忧郁的气氛在法国号、大管和双簧管加入后得到加强,而在乐队的全奏中达到悲剧性的效果。
钢琴独奏以一个哀怨的抒情性音型进入,逐渐转入比较光明的大调,似乎预示着一种光明和希望。这个主题与开始阴暗忧郁的弦乐主题交织抗衡,构成一种很大的张力。
这种交织抗争在发展部得到进一步展开,一直到再现部,这种冲突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并带着这种冲突进入华彩乐段。
第二乐章是慢板,是一首“浪漫曲”,温柔而略带忧郁。一段非常优美抒情的、被称为莫扎特最迷人的灵感乐句,如一支轻柔的小夜曲。
但这一优美到令人心醉的旋律,却被前一乐章那种惊慌不安的暴风雨般的g小调乐句粗暴地插入。钢琴大跨度的旋律,与弦乐器的不安形成极大的冲突。冲突逐渐减弱,第二乐章结束在轻声细语之中。
第三乐章是快板的回旋曲。基本主题仍然是一种激动不安的情绪。
这个主题先由钢琴奏出,乐队多次反复,不断变化,形成极强的交响效果。
此后,又出现了f小调和F大调的主题,然后是华彩乐段。突然,出现了光明欢乐的D大调,在双簧管、大管、法国号和长笛的衬托下,钢琴也加入这一光明乐句的演奏,全曲在充满希望和光明中结束。
版本推荐
哈丝姬儿版,马可维奇指挥拉穆勒管弦乐团协奏,Philips公司,片号:Philips 412254-2
罗马尼亚女钢琴家哈丝姬儿被法国人誉为“莫扎特再生”。她不仅在技巧上无懈可击,而且在精神上与莫扎特最为接近,因此,她的演奏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可惜她的身体非常不好,在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先后罹患硬化病、脑瘤和脊髓炎等大病,特别是青年时期的硬化病,险些让她失去艺术生命。她曾经为Philips公司录制过三次《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这里介绍的 Philips 24bit 纸皮版,是她六十五岁时的录音。她哈丝姬儿碟片封套036年纪已大,又被病魔缠身,技法上已显得有点迟钝,但心灵似乎与莫扎特更为接近,被认为是三次录音中最好的。
唱片录制于1960年11月。录音后仅一个月,哈丝姬儿就去世了。
阿莉西亚·德·拉罗查版,科林·戴维斯指挥英国室内管弦乐团,RCA公司
拉罗查以演奏莫扎特的作品著称而被誉为“莫扎特夫人”,在业界拥有极佳的口碑,其优美利落的触键与充满魅力的演奏风格,誉满全球。在此唱片中,英国当代指挥大师科林·戴维斯和拉罗查配合完美,相得益彰。
塞金版, 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DG公司,片号:28MG0414
美籍奥地利钢琴演奏家塞金不仅是演奏巴赫键盘作品的典范,也是演奏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以及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卓越代表。这张唱片是塞金晚年的录音,技巧虽非无懈可击,但仍然是难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