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淡中交往,应取一个“志”字,也应取一个“净”字。志趣相投,或因志同而交,或以趣和而往,不枝不蔓;或诗文唱和,或相濡以沫,貌似相忘江湖,实则心心相融,即所谓的“神交”;与人相交,就应突出一个“净”字。心底纯净,则无私无欲,不以相交为饵以谋利。这就是伯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之交。同时,淡中还需要“真”字,淡中存真,方是真淡。虚伪的平淡,无异于固门封户,绝交于人。
“君子之交淡若水”,这是无数前贤的经验之谈,也是处世做人的一种美德。它超越了庸俗的利益,着重身心的相交互印。轻物淡利,冲破了狭隘的物欲人利,执著于精神的相通相融。而今则不然,人们的交往观直趋利害,人与人的交往笼罩上了一层看似温情脉脉而实则暗藏交易的纱帐,大有非利不交,无利不往之势。
人情识冷暖,人面逐高低。人与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总要兑换成物与物的交易。那种无欲无求,纯清坦荡的交往日见其少。而切切嘈嘈、急功近利的“相交”,却蔓延恣生。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已经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情,“淡极始知花更艳”。轰轰烈烈的趋利而交,最终不免利竭人散;而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心灵的相知互融,则会如醇酒清泓,历久弥新。
倘若说与人平淡交往是一种美德的话,那么,淡泊名利,保持心静气平则是抵达长生久视的人生境界的必要条件。古人说“常动则近危”,也就是要求人们主静。“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心境清静,则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外物所累,就不会因为功名利禄而追蝇逐臭。以平常心对待平常事,不因身外物事惊心伤身,苦心劳神。 【智慧金言】
心静气平就是追求淡泊自然,不说道理上讲不通的话,不做心理上通不过去的事。崇实务本,经常打扫自己的心境,格去心中非分之想、非分之欲,洁净心源,以清静无为而追求大作为。这样才能延年益寿,达到无所为而无不能为的逍遥游境界。
济人助人真诚感人
济人助人是传统美德,德行之举。然则世俗之人多有见危不救者,见贫不扶者。问之,对曰:“能力有限,力不从心。”果真如此吗?非也,而只在于有无真心助人、有无善心济人罢了。
君不见报端有载:某日有人落水,围观者甚众,但无人相救。落水人之老祖母大声呼号:“求求你们救救我的孙儿吧!”
一人发问:“多少钱?”
“五十!”
“太少!谁拿身家性命当儿戏?”
“一百!”
“不够!”
“二百!”
“差不多。”接着,便是“扑通”一声,有人下水救人——实则捞钱去了。
是他所不能吗?非也,是在无心。好在此类事实还不算多,无心之人终究少。助人济人,也全在一个“心”字。如果真的有心救助他人,并不怕自己能力不够,因为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毫无能力的。只要有心,任何事情必定可以略尽绵薄的。大部分人说自己没有能力助人,总归一句话,还是没有心罢了。
有人为自己的前程、个人私事,不惜请客、送礼、行贿,不惜借钱买路。可是,要让他资助贫困,则万万不能。其不可谓无心,有的只是私己之心,而无助人之心。用心有错,不在正确地方。把我们善良的心意分一些给别人吧,只要有真心,总可以帮助别人一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哪怕是一声亲切的问候,也可以带给别人一些温馨。
人与人之间自不应当互相欺骗,互相倾轧。可是总有一些不善之徒要欺负别人,何以对之?常人所用者,就是使自己厉害起来,使自己强大起来,最好能握有权力——最好是生杀大权。谁敢欺负我,我就还之以颜色,甚至加倍惩之,这样别人就不敢欺负自己了。
长此以往,人必相互争斗,相互疾恶。世风之悍矣凶矣,哪得半点仁爱之心?是故,人有善心,不独对于善人有善,即使是对有过之人,心地不善之徒,亦当报之以善。用自己善良的品德、爱人的真心去感化别人,使之“不忍欺我”。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要能使大家都不忍欺负别人,不仅是我而已。
这就需要大家,特别是领导者,要倡导善良淳朴的社会风气。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今社会注重利益驱动,但并非利之所在,即义之所在。绝不可见利忘义,干出欺诈别人的恶劣勾当。
【智慧金言】
求利不可害人,维护自己正当利益也不可施恶于人。既求利,也要取之有道;既护己,也全人有方。与其让人惧怕你,还不如让人敬重你;与其以威势刑名来压制人,还不如以美德来感化人。让他们自内心发出亲善别人的好意,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祥和。
结交直友亲近德老
能和行为正直的人交朋友,这样的人必然也会有很好的名声;肯向德高望重的人亲近求教,这样的家庭必然常常会有善事。
亲戚、邻居不能选择,朋友却可以选择。有人攀附腰缠万贯的富人,希望能带给自己无尽的荣华;有人阿谀奉迎、巴结权贵,希望近官者而得“官”。这种带有功利目的交友方式绝对不可取。孔子说过有三种朋友值得学习,那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便是行为正直,又能规劝我们错处的朋友。人常说:“黄金易得,知己难求。”为什么伯牙摔琴断知音?为什么文人以文会友、侠义武士肝胆相照?知己者,心心相印、心灵相通。他们彼此间,不但能在彼此得意时锦上添花,更能在各自患难时雪中送炭;在取得成绩时,相互鼓励,在做错事时,及时提醒。这种友情,才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这种人才是世上最值得庆幸的人。
从一滴水中能见诸太阳的光辉。从你所交的朋友身上,能反映出你自己的品行和为人。我们要选择正直的人,来做我们的朋友。一方面因为自己正直,才会去结交正直的人;一方面有了这种朋友的提携,自己的德业学问必定能日渐进步。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人说:“没有孩子,世界是多么寂寞!”还应该说:“没有老人的世界,该是多么贫乏和荒凉!”老年人饱经风霜,在他们写满沧桑的脸上,永远透露着慈祥的微笑;他们的人生经验很丰富,像是宝藏,只要你肯赚取,必能从中获得许多可贵的宝物;又像是地图,可以指引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曾有这样一篇报道:一位七旬的老人,上公共汽车时,还未站直身躯,车已开动。他跟着往前一扑,两手摁在了地上。这时,一位胡子花白的老人,搀扶起他并且帮他坐了下来。两位老人并没有抱怨司机和不知让座的年轻人,而是谈笑自若,又亲切又安详,令那些不肯让座的年轻人感到自惭形秽。
没有指责的言辞,却起到了教化的作用,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一个人如果肯经常去亲近这些有修养、有道德的老人,那么他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就可以少走弯路,把握住生活的航船。《愚公移山》中的老人,挖山不止,正是他的“迂腐”成为我们做事应“镌而不舍”的典范。身边的无数长者,宠辱不惊,自信乐观。他们的高风亮节使“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士风日上,正是“最美不过夕阳红”!
【智慧金言】
中国有句古话:“家和万事兴。”老年人的率先垂范,必定会影响他的子孙。推而广之,他的家庭一定能和睦美满,永远幸福,如此社会也会充满祥瑞文明之气。
责己不责人信己亦信人
欲正人者,必先正已。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人的训诫,对今人仍有十分有益的启迪。凡做人,总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携带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缺点。如何弥补各自身上的短缺,则因人而异。
有的人就像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身。视他人的短处、偏失如洪水猛兽,摇唇鼓舌,大加渲染。甚至唇枪舌剑,贬谪、挞伐;而对自己的瑕疵诟病,则文过饰非,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还视自己的脓疮艳若桃李。此类人,只能于危险的狭路上愈走愈远,招致怨愤,乃至毁害自身。
真正严以律已者,则是重于责已而宽以待人的人。孔夫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诸葛亮因用人不当而导致街亭失守之后的上表自贬三级,曹操的割发代首……无不说明,善于责己者,虽然是细疵微瑕,也会昭彰于天下。但是,正因其敢于严厉解剖自己,勇于承担责任,不饰非,不诿过,才使得人们不但不会怨恨,相反还会对其倍增钦佩与景仰。
况且,指责他人也决非易事。处事审慎者,在揭别人之短之非前,必需竭力察看自己的责人之辞是否会因一己之得而为诳言,是否会因个人的管见而误裁了事实真相,是否会因自己讹误而妄言他人的是非,招来他人有充足理由的反讥。因此,与其轻言责人,还不如反求诸己。
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远怨”,对他人的是非功过就不可指陈、规责了,对某些人的恶言败行就不可口诛笔伐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责人之先,应认真地验证自己,察看自己评判事物的立场、观点是否无懈可击,合乎情理。
同时,于责人之先还应注重责人的方式方法。“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药”未必定要“苦口”,只要责人的时机、言辞妥当,不但不会获怨于人,反而会使自己成为他人的良师益友。
自信,是人取得进步,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缺乏“人皆可以为尧舜”信念的人,是不太可能成为品质高尚的人的。一个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人,自然也不会成为有用于人、有益于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