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围炉夜话》学生活
2000500000028

第28章 成事篇(3)

但凡一个人,只怕自己没志气;如有志气,何尝不可求一个自立的基础,自活的艺业。

此中的“自立”、“自活”,就是指不攀缘,不依附,以及不卑不亢的真气节。

孔子的弟子曾参,曾经躬耕于陇亩。一次,鲁国国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参不受。使者问:“不求自献,奚为不受?”曾参答道:“参闻,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无欲则刚,无私则无畏,则可永葆真气节。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若果心存私欲,到处伸手,必会丧失应有的气节、原则,做出蝇营狗苟,徇私舞弊,损人利己的事情。

【智慧金言】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无骨气,则于人前易垂首低眉,佝偻爬行;于人后则张罗结网,鸡鸣狗盗。而骨气即气节凛然,则“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临惊而不变,处泰而不骄,不矜而庄,不厉而威。进无后顾之忧,退无毁誉之虞。即使是一介书生,一名弱女,也可做“铁面铜头”之志士。

耐得住烦甘于吃亏

人生既如登山涉河,又像一个竞技场。凡登山、涉河、竞技者,惟有不堕浩气,遇险不畏其险,处逆境而弥坚,持“志”以恒,才有可能登上风光无限的高峰,抵达“风景这边独好”的彼岸,才能为人之所难为之事,获得最甜蜜的果实。相反,如若见难就避,遇险即弃,怠慢消极,将会一事无成。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无险无阻、唾手可得的。

古人说:“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就为弃井也。”,“行百里者半九十”,“行险者不得履绳,出林者不得直道”。志在获得成功者,应该具备勇往直前,奋然前行的耐心。经验证明,有许多本来可以取得成果,摘取某一领域桂冠的人,由于缺乏做到最后也是最艰难的冲刺,最终功亏一篑,一无所获。

与人相处也亦复如此,一个缺乏耐心的人,就会与本来可以有益于己的朋友失之交臂,也会在商场的谈判桌上,在纵横捭阖的交际场上一败涂地。没要必要的耐心,就会显得浮躁冒进,就难免在工作中造成本不应有的损失。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不经过艰苦卓绝的锻造,不历经风霜苦雨的洗礼,整日梦想天发慈悲,事事皆称心如意,是幼稚、愚蠢、不切合实际的。

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处对有作为者人生道路的总结,可谓切中肯綮,一语中的。要有大作为,就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受得起意志的磨砺,要不急不躁,无怨无悔,于千挫百折中练就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最后必定柳暗花明,顺利走向成功。

“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耐心,是许多人的一大缺点。同时,只想获利而不愿吃亏,也是某些人身上存在的诟病。见蝇头小利,便忘却大义,只求人人为我,事事以我的利益为轴心精打细算。“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人生观,的确是不足取的。做人要常抱甘于吃亏的态度,这样,才能方便他人,与人方便,也于己方便。

【智慧金言】

当然,我们所说的甘于吃亏,并不是要姑息养奸,纵容恶德败行。与之相反,而是要用自己甘于吃亏的思想品德,去感化他人,树立“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高风亮节。顾全大局,把集体、国家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的利益,自觉地矫正大家与小家的利害关系。不断地以超然的风度,完美的人生,勇敢地做一个“纯粹的、脱离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贵自知发愤图强

夜郎国,乃弹丸之地,其国土面积、人口、资源皆捉襟见肘,岂能和汉朝相比?然而,夜郎王却自以为是,以为本国是天下第一大国。真乃不自量力!中国有句俗话,“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告诫人们要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明白自己的长处,尤其要了解自己的缺点,清楚和别人的差距。切不可过高地估价自己,有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夸夸其谈,唯恐别人不知。这岂不贻笑大方?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清政府因此拒西方先进文明于门外,闭关锁国,自认为是泱泱大国、天下老大。岂不知,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早已超过了四大发明,结果外敌入侵,致使山河破碎。教训之深,当为今人汲取。

人贵自知,然而“自知”却是最难的。有许多人小有才能,就自以为了不得;有的人没有什么能力,却十分傲慢。殊不知,这就像站在凸透镜前,将自己照得很胖;又像癞蛤蟆胀大了肚子,自以为很大,在别人看来却无非是笑话。一个人要有自知,才可能再充实自己,而不致夜郎自大。

【智慧金言】

林语堂曾经说过:一个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认识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认为什么都不懂,中年又认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认为什么都懂的人,是傻子;认为什么都不懂的人,才很明智。一个人年轻时如果不肯努力,昏昏终日,自以为是,到头来则一事无成。或者独自嗟叹,或者晚景凄凉,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生有涯学无涯,因此,趁着年轻,好好立下志愿,奋发图强,充实自我。下一条横心,立一番伟业,铸一派辉煌。“自不称高众人仰,是不足雄行为高。”

洁身自好富则修身

据报载,某官员沦为阶下之囚,在狱中悔恨不已,泣曰:“上对不住父母,下亏待妻子儿女,又辜负了党的多年培养之恩,以后要痛改前非。”云云。此君之言,可看作羞于父母而悔之莫及的肺腑之言。然而那些恣意妄为的人,在其妄行之前,是不会考虑“上蒙羞于父母、下害之于子孙”的。只有东窗事发后才会醒悟,可惜悔之晚矣。这正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普通百姓,平凡所为亦复如此。凡是安居乐业的人,上孝父母,下育儿女,其乐也融融。而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一人荣显而全家皆荣,一人幸福而全家皆福,一人羞耻而全家皆羞。何以会是这样呢?盖因权势煊赫者,大多“木秀于林”而“行高于众”,在人前总会露水显山,为人注目亦属自然。

如果为官一方,造福于民,人民都会说“此某某人,某人之子也,某子之父也”。他们的家人闻之,自然皆大欢喜。如果为官一方,堕落腐败,鱼肉百姓,人民都会说“此某某人,某人之子,某子之父”。自己的家人闻之,怕是不会欢喜吧。

一个人要洁身自好,并非难事。重要的是,能够慎微识己,律己以严,注重养成,善于汲取教训,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尤其是在道德方面,更应该谨而又慎。因为,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守身必守德,德败则身亦必败。故古人曰:

欲治其国必先齐家,欲齐其家必先修身。

置修身于第一位,其缘由即是德乃人举手投足之根底,要修身,守好身,必要常修身。身常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干事业,创事业,亦要守身自好。在守身守德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方能从始而终。其影响不仅会波及旁人,更会对子孙后代产生影响。言传不如身教,以身示子孙,树榜样,立佳风,则可模范千古。

司马光不但曾著《示俭》示教子女,并以身作则,克勤克俭,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同时代的宰相寇准,放任子孙,待其一死,随即家势败落。东周卫国卫文公,继位初布衣帛冠,蔬食菜羹,早起晚息,抚安百姓,人称其贤,故强国。而其父卫懿公,在位九年,殷乐怠傲,不恤国政,唯喜养鹤,重用养鹤之人。后北狄伐卫,残破其国,并杀懿公于荥泽。后人曾有诗云:

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

荥泽当时遍烨火,可教骑鹤返仙乡?

前人之辙,足为后人之借鉴。

守身之道,重在防卫与守则。防卫,即要永葆内心的洁净,防止拜物、纵欲、好逸恶劳、损人利己等低级趣味,败名害身的东西,来侵蚀自己的灵魂,防止貌似细小实则扰心乱大的东西,来攻破原本高尚的心理防线;守则,即要如竹坚守其节,如玉但守其白,以一贯之,毕其一生如一日,以崇高的人格、纯粹的品质、无私无畏的精神贯穿始终,以求人生的臻于至善。否则,既不能防腐恶,又不能守住其高风亮节,就难免道德沦丧,身名委地了。

古人说:“不患名之不著,而患德之不立。”功名昭著而寡德,丧功败名即在须臾。同样,厚贻子孙以金钱财货,而不树其德,丧家败业便在旦夕之间。秦王朝不及三世而亡,隋王朝亦传至二世即失国,其留给后人的思索可谓深长矣。

【智慧金言】

德立,富则修其身,守其成。广施博舍,以德守富,或许得守长久;无德,则为富不仁,不但必失其富,甚或蹶其身,祸延子孙。所以,俗谚有云,给儿孙以会碗,不若遗其以道德。凡为子孙计久远者,莫不如此。

事在人为进退有法

事在人为。春秋时的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誓死灭楚,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破了楚的首都郢,圆了对仇人鞭尸图报之梦。而当时的申包胥则发誓要保全楚国,终于得到秦军救援,使楚国幸免于难、不致灭亡。由此可见,人只要决心成事,就必定能成事。

决心和意志,是成事的先决条件,离开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决无成事可言。正如清朝金兰生在《格言联璧·学问类》中所言: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

也就是说,做学问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思考,就什么道理都能领会;干事业能够奋发志气,努力不懈,事业就一定能成功。可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客观存在的各种困难,做成难以做到的事情。当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客观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做事情也往往不是单靠决心、意志和计谋就能成就的。就如那伍子胥复仇,申包胥救楚,也不是他们单纯“意志”的得逞,而是他们在顺应时势的过程中,由夙愿所成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肯定人的意志的力量。有了坚定的志向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才有可能使近乎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面对必须办到而几乎不可能办到的事,与其悲观失望,无所作为,还不如竭尽全力,奋力一搏,即使失败了,也不失英雄的壮举、义士的风采。

处事要有度。秦始皇灭东周国那一年,灭秦立汉的刘邦也出生了;梁武帝灭掉南齐的那一年,侯景便前来归降。但正是侯景后来又反叛了梁朝,归降者却成为叛逆,成为祸根。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爽。争天下者明来暗往,兴衰有定,终有报应;处历事者精于算计,利害俱孕,各有偿还。占人一分,终要还人一分。纵然能一时得势,骄横天下、荣华富贵,天道终会教你异日沦落、倾陷贫贱。

这话道出了处心积虑的争霸者、不可一世的骄横者、不择手段的敛财者的天赐“下场”。同时,也告诫人们处事不可无度,处优不可骄横,得利不可无义。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概论》云: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务加让三分之功。

【智慧金言】

人受挫时,不必强逆,而要以退为进;人顺利时,不可骄横张狂,而要讲究宽容,得饶人时且饶人。否则,得意时同类相煎,逼人太甚;失意时他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善谋生善处事

世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善谋生、善处事的人。然而,许多人劳苦一生,却难以维生;为事一世,事却一无所成。究其根由,就在于谋生不明其宗,谋事不得要领。

“善谋生者”,即擅长谋划生计的人。谋划生计,并不需要什么新奇的招数,也不必处心积虑地积聚财富。只要家人不论年纪大小,事情不分分内分外,每个人都能安其本分,经心勤勉,持之不懈地办好各自的事情,就可称得上是“善谋生者”了。

不善谋生者,往往是:理财不理家,聚财不聚心。《增广贤文》中说:

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和睦是稳定家庭,并使之发达兴旺的根本。而家庭不和则会“后院起火”,纵有万贯家资也会被焚燃一尽。明朝徐田臣《杀狗记》第十九折说:

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只要一家人同心合力,勤修恒业,家庭生活就必定会幸福美满;而如果一家人三心二意,或夫妻同床异梦,或子女好吃懒做,家庭就会衰败贫困。因此,善谋生者,其实就是善于整齐家庭者,善于整齐人心者。

“善处事者”,即擅长办理事务的人。办理事务,并不一定要有特殊的才能,也不能处处着眼于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可行与不可行处加以正确判断选择,订立一个办理事情的规则和程序,有条不紊、善始善终地处理事务。不善处事的人,往往是主次不明、头绪不清、章法不明,不会“秉纲”、“执本”的人。

任何事务,都不是简单而一目了然、机械而一式不变的。要处理得当,就要对事物本身的来龙去脉认真加以分析,对事物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仔细的疏理,以求得可循的脉络,订下具体的规则章程。同时,还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晋朝杨泉《物理论》)这就是要正确识别和把握“纲”和“目”、“本”与“末”,以秉纲、执本来进行果断地处理。

不善处事者,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偏私处,即抱着自私自利之心去处理事务。私字当头,处事必乱。站在狭隘自私的立场上,便会主观片面,事无公断。

【智慧金言】

善处事者一要头脑清醒而不乱阵脚,二要公正无私而方寸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