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20038800000034

第34章 纵横家——游说于各国之间(3)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名于世。楚顷襄王时,秦将白起奉命联合韩、魏共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时,春申君用计将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太子熊完救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后来,春申君当上楚国令伊,曾带兵救赵,北伐灭鲁。

棘门被刺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甚为忧虑。后来,娶赵人李园之妹,待李园之妹有身孕后,又将其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李园之妹则被立为王后。李园为取代黄歇的地位,便蓄养死士,在春申君进宫为考烈王奔丧行至棘门时刺死了他。

战国四公子都是贤才,个个足智多谋,善于权变,有胆有识,且宾客盈门。那些宾客为他们出谋划策,奔走游说,给了他们不少帮助。以此论之,他们不仅自身是纵横家,还为纵横家的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对战国纵横家有着深刻影响。

■ 逐鹿中原——秦末汉初的纵横人物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的兼并斗争,把中国历史推入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时代,纵横家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直接基础。秦始皇焚书坑儒,纵横家与其他学派一样,遭到了空前的洗劫,显赫一时的纵横家在秦王朝统治时期黯淡无闻。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中国历史进入了新一轮的动荡纷争中。这种不稳定局面,为纵横家提供了再展雄风的机遇,战国的养士之风、游说之举和长短纵横之术东山再起,出现了一批专务韬略智谋的新时期纵横家。

这一时期纵横家的主要活动,先是辅弼刘邦君臣灭秦击楚建立汉朝,后是或为封王出谋划策,奔走联络,或辅佐中央政府断灭割据隐患和削藩。主要代表人物有:郦食其、蒯通、陆贾、枚乘、主父偃、羊胜、公孙诡、邹阳等。其中,又以郦食其和蒯通的故事流传最广。

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人,少年时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秦末,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天下响应。项梁、项羽起兵于会稽,刘邦发难于沛县。郦食其认为,陈胜、项梁等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足以举大事,而刘邦则有着雄才大略。

一天,刘邦正在军帐中洗脚,有人来报说乡里有位儒生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生,生气地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读书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后,瞪大眼睛,手握利剑,叱骂看门人说:“你再进去对沛公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

刘邦一听,连脚都来不及擦,赶忙起身迎接,赐酒款待。郦食其见了刘邦,只是拱一拱手说:“您不是想要诛灭暴秦吗?为何用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长者?”

刘邦马上谢罪说:“请教先生如何破秦?”郦食其激昂地说:“你的部队不到一万,竟然要攻打强秦,这是羊入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要冲,城中又积蓄了很多粮食。让我去劝说县令投降,若他不肯,再举兵攻打,我为内应,大事可成。”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

郦食其来到陈留县城,向县令陈说利害,希望他能投降刘邦。县令惧怕秦法的苛严,拒绝了。于是,郦食其率众杀死了县令,将他的人头抛到城下,又派人报告刘邦。刘邦连忙下令攻城,并大声疾呼:“将士们投降吧,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只好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到许多兵器和粮食,收编士兵一万多人,为西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蒯通是秦汉之际燕国范阳人,后游于齐,为齐辩士。楚汉之争中,刘邦与韩信分兵与项羽作战。韩信带兵到山东,很快就平定了附近地区,而刘邦却屡战屡败,龟缩进荥阳城内。

这时,蒯通对韩信说:“将军手握20万大军,如果投靠刘邦,刘邦就会战胜项羽,反过来投靠项羽,那么项羽就会战胜刘邦。如果您拥兵不动,等他们打到天残地缺,那您就可以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天下就归将军您了。”

韩信说:“汉王一向待我不错,有车同坐,有衣同穿,有饭同食。坐了别人的车,就要分担别人的患难,穿了别人的衣服,就要分担别人的忧愁,吃了人家的食物就要与之生死与共。我总不能背信弃义啊!”蒯通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等到天下稳定下来,汉王一定会铲除您这样的功臣的。”但韩信依旧不听,只是说:“等我再想想。”

过了几天,蒯通又对韩信说:“机不可失,一头猛虎犹豫不出击,就还不如一只刺向敌人的黄蜂;再好的麒麟,如果不跑,就不如一匹慢慢走的老马。就算你有尧、舜的智慧,不说出来,也和聋哑人没有分别。世上的事成功比失败要难,时机失去比把握容易。将军不能再这样犹豫不决了!”可是韩信还是下不了决心,蒯通只好离开了韩信,从此装疯。

事情果然如蒯通所料的一样,韩信最终被刘邦的皇后吕雉设计杀害,临终才叹了一句:“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话啊!”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纵横家逐渐断绝,部分人继承了纵横家的游侠之风,衍化出纵横家的变种。总之,纵横家长短纵横之术借助于有利的土壤,通过变态衍化、渗透交融、转型变种等渠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生生不息,流传不止,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认真地重新认识纵横家,将有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 智慧武器——务实的长短纵横之术 ■

纵横家是战国兼并与反兼并斗争最积极、最直接、最实际的参与者,他们极其注重实践性,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长短纵横之术,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韬略智谋,万事之本。纵横家在其外交、政治、军事活动中,高度重视韬略智谋,认为“计者,事之本也”“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比之堂上;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衡,折之社席之上。故钟鼓竽瑟之音不绝,地可广而欲可成;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诸侯可同日而致也。”

修书取城

据《战国策》记载,齐将田单攻打被燕军占领的聊城,将士死伤甚众而聊城不能下。纵横家鲁仲连乃修书一封射入城中,以“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等语说服燕军,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战国策》赞曰:“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第二,重视人才,不拘一格。由于现实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韬略智谋的特效性,网罗那些满腹经纶和胸藏锦囊妙计的人,就成了纵横家建功立业的重要一环。所以,当纵横家游说成功、得势掌权之后,就会敦促国君和权贵选贤任能。《战国策》中说:“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鲁仲连提倡用人要扬长避短:“猿称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姚贾则主张唯才是用,他说:“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第三,以说为谋,自我实现。游说不仅是自我推荐、自我实现的最佳手段,而且还是施展胸中韬略的有效形式,进言献谋、外交斡旋、权力争斗、利益攫取等,都是在游说中完成的。游说也就成了纵横家为谋的枢纽,得情钓机、把握时势、因情进说等,都成了纵横家着意追求的游说之术。

苏秦以连横游说秦,狼狈而归,头悬梁、锥刺股,刻苦钻研太公《阴符》,悟出名为“揣摩”的游说之术,最终成为战国最著名的纵横家之一。张仪初次出山游说于楚国,由于谋术浅显,终因“失窃假案”受挞被逐。张仪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其妻子“视吾舌当在否”,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张仪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最终成为了战国最老辣的纵横家。

第四,奇谋异策,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变化急剧,斗争复杂的战国,犹如滋生万物的沃土,生于斯、长于斯的战国纵横家,思若泉涌,长短之术,变幻莫测。强化君权的驭臣之术,内部勾斗的争胜之计,外交斗争的制敌之谋等,可谓丰富多变。

在纵横家长期游说为谋的实践中,形成了谨守秘密,含而不露;创造局面,力争主动;以利益为轴心,相互利用,相互倾轧;度势进退,随机应变,不择手段等行之有效的为谋原则。纵横家是一个思想观念约束最小的学派,其长短纵横之术中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突出的实用理性精神,以及转祸为福、因败为胜的哲学基础。

主体意识

纵横家高度自信,认为通过主观的努力,能转祸为福、因败为胜。他们还以主体的姿态投身于社会,积极进取,英勇无畏,精心设计,认真施谋。总之,纵横家观念上的主体姿态和行为上的积极进取互为表里,构建成长短纵横之术的精神底蕴之一。

实用理性精神,在纵横家的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他们不追求理论建构,却注重现实斗争中的功利,能用冷静理智、现实的态度设计谋略,又能在实践中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妥善解决计谋实施过程中的难题,达到所预计的目的。

纵横家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认识十分深刻,相信“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成功”。例如,弘辩之士蔡泽说:“月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又如,一位无名纵横士人说:“祸与福相贯、生与亡为邻,不偏于死,不偏于生,不足以载大名。无所寇艾,不足以横世。”变的观点,让纵横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成功充满了信心。

深植在纵横家实践和学术中的主体意识、实用理性精神和哲学观念,是纵横家这个学派的深层基石,对纵横家的特征及其学术的形成发展,乃至秦汉以后的流变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